本發明涉及一種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及其施工方法以及墻模單板和非承重填充墻的制作方法,屬于固定建筑物的墻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上海市的裝配式建筑總量位列全國前列,從2013年到2015年的3年之間,上海市累計裝配式建筑總量超過1000萬平米,預制率從15%↗30%↗40%,建筑總量從140萬平米↗312萬平米↗600萬平米,幾乎逐年翻翻。
但是,據申請人了解,在主體施工中,現有的裝配式建筑結構件裝配施工相比傳統施工,工期:多層(6層高度)增加15天,高層(30層高度)增加90天。另外,現有的裝配式建筑施工相比傳統施工,每平米造價要高出30%。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出一種工期短且造價低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及其施工方法以及墻模單板和非承重填充墻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之一是:一種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包括墻模以及固定在該墻模一端或二端并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所述墻模包括由兩相對設置的鋼筋網格片和連接固定兩鋼筋網格片的拉結筋構成的墻模鋼筋籠,所述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側面上均固定有調節桿,所述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上下兩端分別固定有用于與相鄰的上下層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對位卡插的插合件,所述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兩側面上均設有可拆的管片架,所述管片架包括框架、固定在框架上的面板和固定在面板上的模板,所述模板相鄰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側面處設置,所述調節桿一端穿過框架并安裝有可調節和固定管片架的調節件,所述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內均現澆混凝土。
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效果是:本發明在安裝上層樓層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時,可以在墻模一端或二端固定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將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卡合在下層樓層的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凸軸或卡套上;可拆的管片架在出廠前已掛設在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以及非承重填充墻片的兩外側面上,通過管片架調節桿調正該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垂直度(未調前以卡套凸軸對掛后的墻片上端偏斜度小于20%,即3米高墻片預調正上端傾斜量在6cm以內),然后將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下部管套固定牢在下層樓層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凸軸或卡套上使墻片的軸心位移≤3mm,最后在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內均現澆混凝土,這樣可以稱為全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免去了現場綁扎鋼筋籠、支模板及其支撐條和支撐墻體樓面的大量落地撐(或必須耗時等待現澆樓板固化)等繁雜工序及由此引發的質量問題,同時安裝牢固,具有工期短且造價低的優點。
上述技術方案之一的改進是:所述模板是制有多個通孔的厚模板或是由不沾模樹脂纖維或工程塑料制成的薄模板,所述厚模板的通孔貫通厚模板兩相對側面,所述厚模板厚為4-15mm,所述厚模板是掛靠在管片架面板上并通過擠入所述通孔內的現澆混凝土以分別與墻模鋼筋籠或異形柱鋼筋籠形成的全現澆鋼筋混凝土墻體固結為一體。
上述技術方案之一的完善之一是:所述插合件是可相互插合的卡套和凸軸或兩個卡套和二頭可伸入卡套的活動凸軸。
上述技術方案之一的完善之二是:所述鋼筋網格片是由縱橫方向設置的主副鋼筋預制的網格片;所述插合件固定在所述墻模鋼筋籠上下兩端處的鋼筋網格片中的主副筋上;所述調節桿或拉結筋固定在所述鋼筋網格片中的主副鋼筋或十字交接點上。
上述技術方案之一的完善之三是:所述管片架是多片可彼此拼接的管片架,所述管片架上設有位于異形柱鋼筋籠外側面處的轉角罩管;所述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的上下兩端與相鄰上下層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對位卡插后形成的上下層墻膜填充墻的軸心偏移小于等于3mm;所述管片架的面板是鋼筋網;所述異形柱鋼筋籠是由二片鋼筋網格片及拉結筋組成的一形、L形或T形鋼筋籠。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之二是:一種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包括墻模以及固定在該墻模一端或二端并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所述墻模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墻模單板和設于兩個墻模單板之間的中空層,所述墻模單板是由鋼筋網格片固定在混凝土中預制而成,所述墻模單板上設有預留通孔,所述中空層內設有拉結筋,所述拉結筋伸入兩片墻模單板的預留通孔中與墻模單板中的鋼筋網格片連接固定以形成墻模鋼筋籠,所述墻模單板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側面上均固定有調節桿,所述墻模單板和異形柱鋼筋籠的上下兩端分別固定有用于與相鄰上下層墻模單板和異形柱鋼筋籠對位卡插的插合件,所述墻模單板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兩側面上均設有可拆的管片架,所述管片架包括框架、固定在框架上的面板和固定在面板上的模板,所述模板相鄰墻模單板或異形柱鋼筋籠的側面處設置,所述調節桿一端穿過框架并安裝有可調節和固定管片架的調節件,所述中空層和異形柱鋼筋籠內均全現澆混凝土。
本發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效果是:本發明通過安裝上層樓層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時,可以在墻模一端或二端固定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將墻模(通過墻模單板)和異形柱鋼筋籠對應卡合在下層樓層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凸軸或卡套上;管片架在出廠前已掛設在墻模單板和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側面上,通過調節桿調正該排墻模、異形柱鋼筋籠、非承重填充墻或梁模的垂直度,然后將墻模或異形柱鋼筋籠固定牢在下層樓層的凸軸或卡套上,最后在中空層和異形柱鋼筋籠內均現澆混凝土,這樣可以稱為半全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免去了現場綁扎鋼筋籠、支模板及其支撐條和支撐墻體樓面的大量落地撐(或必須耗時等待現澆樓板固化)等繁雜工序及由此引發的質量問題,同時安裝牢固,具有工期短且造價低的優點。
上述技術方案之二的改進是:所述鋼筋網格片是由縱橫方向設置的主副鋼筋預制的網格片;所述網格片的主副鋼筋的端頭伸出墻模單板。
上述技術方案之二的進一步改進是:所述模板是位于異形柱鋼筋籠側面處管片架的面板上的薄模板或厚模板,所述厚模板厚為4-15mm,所述薄模板是厚度≥0.5mm的薄鋼板或不沾模樹脂纖維薄板,所述厚模板制有多個貫通厚模板兩相對側面的通孔,所述厚模板通過擠入所述通孔內的全現澆混凝土與所述異形柱鋼筋籠固結為一體。
上述技術方案之二的更進一步改進是:所述預留通孔的直徑為20-80mm。
上述技術方案之二的完善之一是:所述插合件是可相互插合的卡套和凸軸或兩個卡套和二頭可伸入卡套的活動凸軸。
上述技術方案之二的完善之二是:所述鋼筋網格片是由縱橫方向設置的主副鋼筋預制的網格片;所述插合件固定在所述墻模鋼筋籠上下兩端處的鋼筋網格片中的主副筋上;所述調節桿或拉結筋固定在所述鋼筋網格片中的主副鋼筋或十字交接點上。
上述技術方案之二的完善之三是:所述管片架是多片可彼此拼接的管片架,所述管片架上設有位于異形柱鋼筋籠外側面處的轉角罩管;所述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的上下兩端與相鄰上下層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對位卡插后形成的上下層墻膜填充墻的軸心偏移小于等于3mm;所述管片架的面板是鋼筋網;所述異形柱鋼筋籠是由二片鋼筋網格片及拉結筋組成的一形、L形或T形鋼筋籠。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之三是:一種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的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進行施工,包括以下步驟:
1)在吊裝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前,將管片架掛設在組裝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兩外側面上,
2)安裝第一樓層帶有異形柱鋼筋籠的墻模:
在地基上按照設定距離固定凸軸或卡套,然后依次吊裝帶有異形柱鋼筋籠的墻模,并通過異形柱鋼筋籠將兩相鄰墻模固定連接,將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下端的軸套或凸軸卡合在地基上的凸軸或卡套上;
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剛吊裝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的垂直度,接著將其余模墻上的管片架與位于調正后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上的管片架聯接并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的垂直度,然后將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下端的插合件固定牢在地基上的凸軸或卡套上;
在非承重填充墻上吊裝梁模鋼筋籠,最后泵送混凝土,填實第一樓層中的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以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
3)安裝第二樓層輕型樓板和帶有異形柱鋼筋籠的墻模:
吊裝第二層樓板或免拆模擱置在下一樓層墻體的管片架上,并將每塊第二層樓板、免拆模中的外伸鋼筋或樓面中暗梁鋼管分別與第一樓層中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的上伸主筋或非承重填充墻上端的梁模鋼筋籠連接固定,
然后依次吊裝第二樓層的帶有異形柱鋼筋籠的墻模,并通過異形柱鋼筋籠將兩相鄰墻模固定連接,將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下端的插合件對應卡合在第一樓層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上的凸軸或卡套上;
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剛吊裝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的垂直度,接著將其余模墻上的管片架與位于調正后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上的管片架聯接并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的垂直度,然后將第二層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下端的插合件與對應的第一樓層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上的凸軸或卡套牢固固定;
在非承重填充墻上吊裝梁模鋼筋籠,最后泵送混凝土,填實第二樓層中的各墻模和異形柱鋼筋籠以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
4)再吊裝固定第三樓層輕型樓板或免拆模及墻模與異形柱鋼筋籠,如此反復循環至頂層。
上述技術方案之三的改進是:在所述步驟1)、2)和3)中,在技術方案三的步驟1)、2)和3)中,
先安裝每層樓層居中一間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和非承重填充墻,在每層樓層僅居中一間內設交叉斜撐,然后將居中一間的墻模、異形柱鋼筋籠和非承重填充墻彼此相接并利用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墻模、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的垂直度,接著用交叉斜撐將之加固固定,最后,相鄰居中一間向左右同時展開安裝墻模。
上述技術方案之四是:一種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的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進行施工,包括以下步驟:
1)在臺座上設置兩相對的鋼筋網格片,并通過拉結筋連接固定兩鋼筋網格片以形成墻模鋼筋籠,在墻模鋼筋籠一端或二端固定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在兩相對的鋼筋網格片之間自下而上分三段設有模具型芯,在每片模具型芯上下端二頭設有與上下相鄰的模具型芯對位連接的插銷孔和插銷,所述鋼筋網格片的主副鋼筋的端頭伸出墻模;
2)在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側面上均固定有調節桿,在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兩側設置與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等高的模板,將管片架掛設在墻模鋼筋籠或異形柱鋼筋籠的兩外側面上,所述模板和模具型芯之間形成墻模單板空腔;
3)在墻模單板空腔中澆筑混凝土并振實,然后送入多軌式濕熱養護房養護而成墻模,然后將模具型芯脫出以形成中空層;
4)安裝各樓層墻模,并在中空層和異形柱鋼筋籠內均全現澆混凝土。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之五是:一種墻模單板的制作方法,制作如上述的墻模單板,采用壓振成型機及多工位自動生產線:
所述多工位自動生產線包括依次順序的八個工位:1)起升底層來自養護室的底模吊移產品、推移空底模至2號位;2) 空底模暫停工位;3) 清刷底模工位;4) 輔設墊膜或噴涂脫模劑工位;5) 輔設鋼筋網片工位,網上多處設有似墻模厚度約40直徑的鋼管段或暫卡在鋼筋上后剔除時使混凝土板形成約20-80直徑通孔,以便對穿連接拉結筋;6) 接置模框工位;7)在模框中的底模上布設混凝土工位;8)雙向壓振成型機壓振成型工位;經過八個工位步進后,將成型的墻模單板進入養護房送板升降機的自動生產線,每板墻模單板在68±8度的遂道式養護房中經12小時濕熱養護下線即成。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的技術方案之六是:一種非承重填充墻的制作方法,制作上述的非承重填充墻,包括以下步驟:
1)先將0-10mm固體廢渣或煤灰渣摻入≤20%的水泥并適量加水攪均后,定量抪入空心率≥48%砌塊鋼模型腔中,以上下型模用每c㎡250-150公斤的液壓力壓制成型,然后經濕熱養護后用專用機械手多塊抓至排塊平臺上;
2)將主塊、半塊按上下皮塊體豎縫錯位碼砌的順序排列并在塊體壁肋上涂抪<3㎜厚的膠結劑,碼墻機手將排塊平臺上已涂抪膠結劑的多排砌塊一起抓取移至碼墻臺座上方對位后,機手下降,在砌塊下端觸碰下皮塊體時,機手應繼續下降并達到設定推力時才張開夾持機構并返回、以便將涂抪在上或下皮塊端的膠結劑擠壓均抪。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的二頭帶異形柱鋼筋籠且二側面帶管片架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圖1管片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三非承重填充墻的結構視圖
圖5是圖4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墻模1以及固定在該墻模一端或二端并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2。
墻模1包括由兩相對設置的鋼筋網格片3和連接固定兩鋼筋網格片的拉結筋4構成的墻模鋼筋籠5。
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側面上均固定有調節桿。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上下兩端分別固定有用于與相鄰的上下層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對位卡插的插合件6。插合件6是可相互插合的卡套和凸軸或兩個卡套和二頭可伸入卡套的活動凸軸,等等。
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兩側面上均設有可拆的管片架7。如圖3所示,管片架7包括框架71、固定在框架71上的面板72和固定在面板上的模板。模板相鄰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側面處設置。調節桿一端穿過框架71并安裝有可調節和固定管片架7的調節件,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內均現澆混凝土。調調節桿可以是絲桿、光桿或將拉結筋4兩端伸出形成,等等。調節件可以是螺母或綁扎件,等等。
本實施例的模板是制有多個通孔的厚模板或是由不沾模樹脂纖維或工程塑料制成的薄模板。厚模板的通孔貫通厚模板兩相對側面,厚模板厚為4-15mm,厚模板是掛靠在管片架7的面板72上并通過擠入通孔內的現澆混凝土以分別與墻模鋼筋籠5或異形柱鋼筋籠2形成的全現澆鋼筋混凝土墻體固結為一體。厚模板可以是由混凝土摻纖維強壓成型的模板。
本實施例的鋼筋網格片3是由縱橫方向設置的主副鋼筋預制(端頭外伸出板體)的網格片。插合件6(凸軸和管套)固定在墻模鋼筋籠5上下兩端處的鋼筋網格片3中的主副筋上。調節桿或拉結筋4固定在鋼筋網格片3中的主副鋼筋或十字交接點上。
本實施例的管片架7是多片可彼此拼接的管片架。管片架7上設有位于異形柱鋼筋籠2外側面處的轉角罩管。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上下兩端與相鄰上下層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對位卡插后形成的上下層墻膜填充墻的軸心偏移小于等于3mm。管片架的面板72是鋼筋網。異形柱鋼筋籠2是由二片鋼筋網格片3及拉結筋4組成的一形、L形或T形鋼筋籠,等等。
當管片架7在無預制混凝土的鋼筋籠二側使用時可棄用厚模板而直接以管片架、薄模板抵擋制成全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柱(剪力墻)。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是在實施例一基礎上的改進,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包括墻模1以及固定在該墻模一端或二端并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或非承重填充墻9。
墻模1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墻模單板8和設于兩個墻模單板8之間的中空層。墻模單板8是由鋼筋網格片3固定在混凝土中預制而成。墻模單板8上設有預留通孔,預留通孔的直徑為20-80mm。
中空層內設有拉結筋4。拉結筋4伸入兩片墻模單板8的預留通孔中與墻模單板中的鋼筋網格片3連接固定以形成墻模鋼筋籠5。墻模單板8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側面上均固定有調節桿,墻模單板8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上下兩端分別固定有用于與相鄰上下層墻模單板8和異形柱鋼筋籠2對位卡插的插合件6,墻模單板8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兩側面上均設有可拆的管片架7。
模板相鄰墻模單板8或異形柱鋼筋籠2的側面處設置,調節桿一端穿過框架71并安裝有可調節和固定管片架7的調節件,中空層和異形柱鋼筋籠2內均全現澆混凝土。
本實施例的鋼筋網格片3是由縱橫方向設置的主副鋼筋預制的網格片。網格片的主副鋼筋的端頭伸出墻模單板。
本實施例的模板是位于異形柱鋼筋籠2側面處管片架7的面板72上的薄模板或厚模板,厚模板厚為4-15mm,薄模板是厚度≥0.5mm的薄鋼板或不沾模樹脂纖維薄板,厚模板制有多個貫通厚模板兩相對側面的通孔,厚模板通過擠入通孔內的全現澆混凝土與異形柱鋼筋籠2固結為一體。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的施工方法,采用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進行施工,包括以下步驟:
1)在吊裝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前,將管片架7掛設在組裝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如圖4和圖5所示)兩外側面上,
2)安裝第一樓層帶有異形柱鋼筋籠2的墻模1:
在地基上按照設定距離固定凸軸或卡套,然后依次吊裝帶有異形柱鋼筋籠2的墻模1,并通過異形柱鋼筋籠2將兩相鄰墻模1固定連接,將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下端的軸套或凸軸卡合在地基上的凸軸或卡套上;
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7以調正剛吊裝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的垂直度,接著將其余模墻上的管片架7與位于調正后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上的管片架7聯接并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的垂直度,然后將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下端的插合件6固定牢在地基上的凸軸或卡套上;
在非承重填充墻9上吊裝梁模鋼筋籠(也可在出廠前預設梁模鋼筋籠),最后泵送混凝土,除上部50cm與上層設加固筋后共同澆筑段外,填實第一樓層中的各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以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
3)安裝第二樓層輕型樓板和帶有異形柱鋼筋籠2的墻模1:
吊裝第二層樓板或免拆模擱置在下一樓層墻體的管片架7上,并將每塊第二層樓板、免拆模中的外伸鋼筋或樓面中暗梁鋼管分別與第一樓層中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的上伸主筋或非承重填充墻9上端的梁模鋼筋籠連接固定;
樓板是可以利用墻模單板生產線僅更換上模和三套循環使用的模框后生產出上下層為各40mm厚鋼筋網片混凝土板,中間是80mm厚隔音保溫層,是每立方容重≤600kg的輕質復合材料層,三層中設有連接面底層板體中鋼筋網格的直徑60-80×2.5mm壁厚×110mm高的鋼筋混凝土聯接柱,每平方至少3個,使上下層三層共80mm厚鋼筋混凝土板體成為具有160mm厚承載力且重量輕且防火與隔聲保溫的輕質樓板。
然后依次吊裝第二樓層的帶有異形柱鋼筋籠2的墻模1,并通過異形柱鋼筋籠2將兩相鄰墻模1固定連接,將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下端的插合件6對應卡合在第一樓層的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上的凸軸或卡套上;
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7以調正剛吊裝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的垂直度,接著將其余模墻上的管片架7與位于調正后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上的管片架7聯接并通過調節桿調整管片架以調正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的垂直度,然后將第二層的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下端的插合件6與對應的第一樓層的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上的凸軸或卡套牢固固定;
在非承重填充墻9上吊裝梁模鋼筋籠,最后泵送混凝土,填實第二樓層中的各墻模1和異形柱鋼筋籠2以形成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
4)再吊裝固定第三樓層輕型樓板或免拆模及墻模1與異形柱鋼筋籠2,如此反復循環至頂層。
本實施例在步驟1)、2)和3)中,在技術方案三的步驟1)、2)和3)中,
先安裝每層樓層居中一間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和非承重填充墻9,在每層樓層僅居中一間內設交叉斜撐,然后將居中一間的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和非承重填充墻9彼此相接并利用調節桿調整管片架7以調正墻模1、異形柱鋼筋籠2或非承重填充墻9的垂直度,接著用交叉斜撐將之加固固定,最后,相鄰居中一間向左右同時展開安裝墻模1。
實施例四
本實施例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的施工方法,采用實施例二的免支撐的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模填充墻進行施工,包括以下步驟:
1)在臺座上設置兩相對的鋼筋網格片3,并通過拉結筋連接固定兩鋼筋網格片以形成墻模鋼筋籠5。墻模填充墻尺寸為:厚度200mm、寬度1500mm、高度3000mm。在墻模鋼筋籠5一端或二端固定用于連接相鄰墻模的異形柱鋼筋籠2。在兩相對的鋼筋網格片3之間自下而上分三段設有模具型芯,在每片模具型芯上下端二頭設有與上下相鄰的模具型芯對位連接的插銷孔和插銷,鋼筋網格片3的主副鋼筋的端頭伸出墻模1。
2)在墻模鋼筋籠5和異形柱鋼筋籠2的側面上均固定有調節桿,在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兩側設置與墻模鋼筋籠和異形柱鋼筋籠的等高的模板,將管片架7掛設在墻模鋼筋籠5或異形柱鋼筋籠2的兩外側面上,模板和模具型芯之間形成墻模單板空腔,墻模單板腔大約50mm寬。
3)在墻模單板空腔中澆筑混凝土并振實,然后送入多軌式濕熱養護房養護而成墻模,然后將模具型芯脫出以形成中空層。
4)安裝各樓層墻模,并在中空層和異形柱鋼筋籠2內均全現澆混凝土。
實施例五
本實施例的墻模單板的制作方法,制作如實施例二中的墻模單板,采用壓振成型機及多工位自動生產線:
多工位自動生產線包括依次順序的八個工位:1)起升底層來自養護室的底模吊移產品、推移空底模至2號位;2) 空底模暫停工位;3) 清刷底模工位;4) 輔設墊膜或噴涂脫模劑工位;5) 輔設鋼筋網片工位,網片中二副筋及至少一主筋的端頭應伸出模框,網上多處設有似墻模厚度約40直徑的鋼管段或暫卡在鋼筋上后剔除時使混凝土板形成約20-80直徑通孔,以便對穿連接拉結筋4;6) 接置模框工位;7)在模框中的底模上布設混凝土工位;8)雙向壓振成型機壓振成型工位;經過八個工位步進后,將成型的墻模單板8進入養護房送板升降機的自動生產線,每板墻模單板8在68±8度的遂道式養護房中經12小時濕熱養護下線即成。遂道式養護房僅約4米寬和60米長,遂道式養護房是以連續步進入出板的恒溫節能的養護房。
壓振成型機設有上、下橫梁,上橫梁上設有上滑塊,上滑塊上設有可升降的上型模,上型模上設有振動器,下橫梁上面設有振動平臺,振動平臺二頭設有浮動導軌。
當帶框料的底模經各工位多次步進到與主機前、后底模行走導軌活動對接的浮動導軌后。
在上模壓入型框與下振動臺同時以雙面振壓成型鋼筋混凝土疊合模板時,該浮動導軌適量下縮,使底模與振動平臺相交,接受激振力,壓振完畢,設在下橫梁二頭的頂框機構,將模框抬升(期間上模亦快速上回過模框),模框被設在兩頭平移空模框的兩對勾扣接住,隨勾扣上部移動機構將模框越過布料位移送到置框位,處在置框位(已設有墊膜、鋼筋網片)的底模被兩頭頂升機構升起,使框與底模間快速對位軸套榫合后,移框機構快速返回主機位,再次接移空框。
當模框上模先后脫離剛壓振成型的產品(墻模1)后,產品隨底模被多工位同時聯動的步進機構移出主機(被送入濕熱養護室),后續帶框、帶料的底模同步到位,上模又快速下壓再次與振動臺共同振壓……。
每塊帶有剛成型墻模單板8的底模,依次進入養護室,該養護室約4米寬、60米長、7.2米高靠二壁設置約55米長(可置放25塊底模),道軌38對,每對高度間距約18厘米(總高約7.2米),在養護室兩頭各設有電梯狀升降機,完成接取,帶有剛成型產品底模后按程序分層頂送上養護室軌道,和對應分層接取經養護約12H(一班制可養護24小時)的一塊產品及底模隨降至底層返回道由升降臺接續頂推返回至1號位升降臺上,臺升至上層同時將底模一邊頂起,傾斜約60度以側立狀,被轉運機利用墻模單板8兩頭對位管套孔快速勾吊移走產品。
在底層返回道上面除返回頂推位升降機位處以外,全設有隔離層,以免養護室溫濕度被返回道產品帶走。在養護室外壁和頂、地面六面均設有保溫層二端升降機旁常閉式檢修門上均設有保溫層,即整座養護室除帶剛成型產品的底模送上養護室頂升降機的一道高約18cm的縫狀入口外其余為全封閉狀態(出口返回道有隔離層),養護室內持續存置950塊產品,按成型周期步進連續式入(出),使每塊自頂入到步進至送出返回道均保持12小時,在約68度濕熱環境中通過。該養護道利用產品水化熱即可將室溫提升約30度,僅利用太陽能熱水供熱即能實現12小時以上68度零能耗恒溫養護。
實施例六
本實施例的非承重填充墻的制作方法的制作方法,制作實施例三中的非承重填充墻,包括以下步驟:
1)先將0-10mm固體廢渣或煤灰渣摻入≤20%的水泥并適量加水攪均后,定量抪入空心率≥48%砌塊鋼模型腔中,以上下型模用每c㎡250-150公斤(每平方2000T)的液壓力壓制成型,然后經濕熱養護后用專用機械手多塊抓至排塊平臺上;
2)將主塊、半塊按上下皮塊體豎縫錯位碼砌的順序排列并在塊體壁肋上涂抪<3㎜厚的膠結劑,碼墻機手將排塊平臺上已涂抪膠結劑的多排砌塊一起抓取移至碼墻臺座上方對位后,機手下降,在砌塊下端觸碰下皮塊體時,機手應繼續下降并達到設定推力時才張開夾持機構并返回、以便將涂抪在上或下皮塊端的膠結劑擠壓均抪。
當塊體長度大于或等于600㎜時可將同一模或更多單塊排列并涂抪膠結劑后一次抓碼至墻片臺座,如一次壓制10塊的,該臺座至少帶10片100㎜×600㎜×高過2600㎜,空洞率約50%輕質高強免粉刷墻體。
上述100㎜厚度多功能墻片的使用方法:單片使用于分室墻,二片合二為一時用于分戶墻或在上端設置帶有4-15㎜免拆模板的鋼筋現澆混凝土梁模,二片中間夾帶xps保溫板用于無冷(熱)橋的保溫外墻,單片一側沾貼xps保溫板平輔在屋頂作為隔熱層上面帶散熱通風道的上人屋面使用。
本發明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