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智能車庫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智能雙層停車庫。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的保有量在快速提升,家庭中私家車的數量也隨之增加。考慮到限行等因素,家庭中配置兩輛車逐漸成為主流。然而,通常情況下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停車位,加之公共停車位資源的稀缺,導致現代社會中的停車難問題日益加劇。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立體停車庫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立體停車庫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停車位偏少的問題,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反映到家庭的層面,雙層停車庫作為立體停車庫中的一種,能夠解決家庭兩輛車的停車難問題。
現有的雙層停車庫一般包括立體框架,在立體框架上安裝提升裝置,提升裝置用于將其中一輛車提升至上層位置進行停放,另一輛車自然停放在下層位置。然而,上述結構的雙層停車庫存在使用上的問題:在雙層停車庫的前方必須預留足夠大的停車空間,這樣提升裝置才能夠降落,待汽車停放在上方之后再進行提升和旋轉,令上層的汽車移動到預定位置。由于道路資源也比較緊張,上述預留空間的方式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如道路空間本身就很小)難以實施;上述雙層停車庫設置在離公共區域較近的位置時會占用大量的公共空間資源,嚴重時容易導致交通擁堵。
故必須對雙層停車庫的結構進行優化設計,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便于車輛駛入和駛離、較少占用公共空間的智能雙層停車庫。
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智能雙層停車庫包括旋轉舉升裝置和吊掛裝置;旋轉舉升裝置包括地坑以及位于地坑內的固定框架,在固定框架的中部安裝固定有升降油缸,還包括升降框架,升降油缸的活塞桿的端部與升降框架固定連接,在升降框架的頂部中心安裝有軸座,在軸座內設有轉軸,在轉軸的上端安裝固定有下部托盤,在下部托盤的底部安裝有環形齒圈,在升降框架上安裝固定有旋轉減速機,在旋轉減速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與環形齒圈嚙合連接的驅動齒輪;在下部托盤內設有上部托盤;吊掛裝置包括由機架支撐的頂部橫梁,在頂部橫梁的中部安裝有平移減速機以及由平移減速機驅動的正反螺旋絲杠,在正反螺旋絲杠的正螺旋部分和反螺旋部分均設有絲母,在頂部橫梁上還安裝有平行的兩條滑軌,在滑軌的左側設有相對的兩個左側滑塊、右側設有相對的兩個右側滑塊,左側滑塊與正螺旋部分的絲母固定連接、右側滑塊與反螺旋部分的絲母固定連接;在兩個左側滑塊的底部均安裝固定有左側縱梁,在左側縱梁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左側托塊,在兩個右側滑塊的底部均安裝固定有右側縱梁,在右側縱梁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右側托塊。
本發明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結構設計簡單緊湊的智能雙層停車庫,與現有的停車庫設備相比,本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位于下方的旋轉舉升裝置以及位于上方的吊掛裝置,實現了對汽車的雙層停放。通過設置下方的旋轉舉升裝置由固定框架、升降框架、升降油缸、下部托盤、環形齒圈以及旋轉減速機等構成,實現了汽車豎直升降輸送功能的同時令下部托盤能夠在車輛駛入和駛離的過程中隨之調整位置,駛入時下部托盤轉動朝向車輛駛入的方向、駛離時下部托盤轉動令車頭方向朝向外側即駛離的方向,這樣就省去了駕駛者多次前進、后退以找準停放位置的麻煩,能夠快速地實現汽車的停放,十分便捷且智能。上述動作模式也令本停車庫的前方無需配置較大空間供汽車反復調整位置,令本停車庫占地面積小,結構緊湊,不妨礙附近的交通。
優選地:在固定框架的頂部型材的四角處設有豎直的導向孔,在升降框架四角處的底部均安裝固定有豎直的導柱,各導柱分位于各導向孔內。
優選地:在下部托盤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倒u形截面的環形導槽;地坑為階梯狀,在高位階梯處安裝固定有相對設置的左側支撐桿和右側支撐桿,左側支撐桿和右側支撐桿兩者的上端均位于環形導槽內。
優選地:在機架的中上部之間還安裝固定有橫向導桿,在橫向導桿上設有左側滑套和右側滑套,左側滑套與左側縱梁固定連接,右側滑套與右側縱梁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下部托盤的縱截面為u形;所述上部托盤的縱截面為u形,在兩側邊板的上緣均設有向外側延伸的翼板,在上部托盤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加強底部橫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使用狀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左側滑塊;2、正反螺旋絲杠;3、平移減速機;4、右側滑塊;5、頂部橫梁;6、左側縱梁;7、橫向導桿;8、右側縱梁;9、左側托塊;10、右側托塊;11、機架;12、下部托盤;13、上方托盤;14、左側支撐桿;15、升降框架;16、旋轉減速機;17、環形導槽;18、右側支撐桿;19、升降油缸;20、固定框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發明內容、特點及功效,茲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見圖1,本發明的智能雙層停車庫旋轉舉升裝置和吊掛裝置。其中旋轉舉升裝置用于對汽車進行旋轉位置調節以方便汽車駛入和駛離,同時具備對汽車進行抬升和降下的功能;吊掛裝置用于對上層的汽車進行吊掛固定。
旋轉舉升裝置包括地坑以及位于地坑內的固定框架20,在固定框架20的中部安裝固定有升降油缸19,還包括升降框架15,升降油缸19的活塞桿的端部與升降框架15固定連接。另配置液壓站,通過控制升降油缸19活塞桿的伸縮,實現對升降框架15升降的控制。
在升降框架15的頂部中心安裝有軸座,在軸座內設有轉軸,在轉軸的上端安裝固定有下部托盤12,在下部托盤12的底部安裝有環形齒圈17,在升降框架15上安裝固定有旋轉減速機16,在旋轉減速機16的輸出軸上安裝有與環形齒圈嚙合連接的驅動齒輪。通過旋轉減速機16和環形齒圈驅動下部托盤12轉動。
在下部托盤12內設有上部托盤13,上部托盤13是放置在下部托盤12內的,未停放車輛時,上部托盤13和下部托盤12共同升降,停放車輛時,上部托盤13承托一輛車、下部托盤承托一輛車。本實施例中,下部托盤12的縱截面為u形;上部托盤13的縱截面為u形,在兩側邊板的上緣均設有向外側延伸的翼板,在上部托盤13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加強底部橫桿。
吊掛裝置包括由機架11支撐的頂部橫梁5,在頂部橫梁5的中部安裝有平移減速機3以及由平移減速機3驅動的正反螺旋絲杠2,在正反螺旋絲杠2的正螺旋部分和反螺旋部分均設有絲母。
在頂部橫梁5上還安裝有平行的兩條滑軌,在滑軌的左側設有相對的兩個左側滑塊1、右側設有相對的兩個右側滑塊4,左側滑塊1與正螺旋部分的絲母固定連接、右側滑塊4與反螺旋部分的絲母固定連接。在平移減速機3的驅動作用下,正反螺旋部分的絲杠通過絲母帶動兩個左側滑塊1和兩個右側滑塊4同步移動,左側滑塊1和右側滑塊4作相向或背離移動。
在兩個左側滑塊1的底部均安裝固定有左側縱梁6,在左側縱梁6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左側托塊9,在兩個右側滑塊4的底部均安裝固定有右側縱梁8,在右側縱梁8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右側托塊10。當平移減速機3驅動左側縱梁6和右側縱梁8時,左側托塊9和右側托塊10作相向或背離移動。
本實施例中,在固定框架20的頂部型材的四角處設有豎直的導向孔,在升降框架15四角處的底部均安裝固定有豎直的導柱,各導柱分位于各導向孔內。上述結構保證了升降框架15能夠在豎直方向上平穩升降移動。
本實施例中,在下部托盤12的底部安裝固定有倒u形截面的環形導槽17;地坑為階梯狀,在高位階梯處安裝固定有相對設置的左側支撐桿14和右側支撐桿18,左側支撐桿14和右側支撐桿18兩者的上端均位于環形導槽17內。上述環形導槽17與左側支撐桿14和右側支撐桿18配合,提升了下部托盤12在轉動時的穩定性,有效避免晃動。
本實施例中,在機架11的中上部之間還安裝固定有橫向導桿7,在橫向導桿7上設有左側滑套和右側滑套,左側滑套與左側縱梁6固定連接,右側滑套與右側縱梁8固定連接。上述結構用于提升左側縱梁6與右側縱梁8兩者橫移時的穩定性。
圖2是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出工作方式為:
初始狀態下,平移減速機3驅動左側縱梁6和右側縱梁8背離移動;上部托盤13置于下部托盤12內,旋轉減速機16驅動下部托盤12帶動上部托盤13轉動至圖2中的位置;
需要停車時,旋轉減速機16驅動下部托盤12帶動上部托盤13作一定角度的水平轉動,直至托盤的方向指向汽車駛入的方向,此時駕駛者只需操作汽車作小角度變向即可駛上上部托盤13,而無需反復調整位置;之后旋轉減速機16驅動托盤回轉至初始位置;之后升降油缸19動作,驅動升降框架15帶動托盤和汽車升起一定高度;之后平移減速機3驅動左側縱梁6和右側縱梁8相向移動,左側托塊9和右側托塊10移動至上部托盤13兩側翼板的下方,之后升降油缸19動作,帶動升降框架15、下部托盤12下行至初始位置;
第二輛車駛來需要停放時,旋轉減速機16驅動下部托盤12作一定角度的水平轉動,直至托盤的方向指向汽車駛入的方向,此時駕駛者只需操作汽車作小角度變向即可駛上下部托盤12,而無需反復調整位置;之后旋轉減速機16驅動托盤回轉至初始位置;
至此,兩輛車完成停放。
汽車駛離本停車庫時,順序與以上順序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