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工程建設中豎向建筑結構的混凝土澆筑用模板,具體講是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對建筑工程豎向結構(如柱、墻、壁等)的模板安裝施工時,需對其下部進行定位和找正,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先由測量員在豎向結構底部彈上墨線,然后通過人工將模板對著墨線進行組對施工。此種方法需要多次復核模板下部的定位找正,軸線位置、平面尺寸不好控制,誤差較大,模板結構斷面成型施工質量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可解決現有對模板定位找正時施工繁瑣、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和施工質量差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先由測量員在豎向結構底部各面進行測量定位,并在各面彈上模板安裝用的墨線;
(2)沿著墨線采用砼沖擊鉆打孔,各孔直徑均為12~14mm,同一墨線上的相鄰孔距為450~550mm,各面均至少打兩個孔,每個面的兩端必須各有一個,各孔深均為50~80mm;
(3)向孔內敲入φ10~12mm的鋼筋樁,鋼筋樁位于墨線內側,且外壁與墨線相切,各鋼筋樁均外露50~70mm;
(4)緊貼鋼筋樁安裝豎向結構模板,一次性完成豎向結構模板下部的定位、找正及成型施工作業。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其中,步驟(2)中的孔徑為14mm,相鄰孔距為500mm,孔深為65mm,步驟(3)中的鋼筋樁直徑為φ12mm,外露70mm。
采用以上結構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具有以下優點:敲入孔內的鋼筋樁可為豎向結構模板下部的安裝定位、找正和成型提供基準點和支撐,在鋼筋樁的定位作用下,將豎向結構模板緊貼鋼筋樁即可完成組對施工,因此,本發明這種先彈墨線,后沿著墨線打孔,再向孔內敲入鋼筋樁的方法保證了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準確,找正施工簡便快捷,成型正確,且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此外,本發明還提高了豎向結構模板的施工質量,即定位軸線準確、模板面順直,模板結構方正、結構成型正確。
將孔徑定為14mm,相鄰孔距定為500mm,孔深定為65mm,采用φ12mm鋼筋樁,且外露70mm,這使得豎向結構模板的施工質量更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中向豎向結構底部彈上墨線并打孔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中將豎向結構模板緊貼在鋼筋樁上時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具體實施方式中,本發明一種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找正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先由測量員在豎向結構底部3各面進行測量定位,并在各面彈上模板安裝用的墨線5;
(2)沿著墨線5采用砼沖擊鉆打孔,各孔直徑均為14mm,同一墨線5上的相鄰孔距為500mm,各面均至少打兩個孔4,每個面的兩個端部必須各有一個孔4,各孔深均為65mm;
(3)向孔4內敲入φ12mm的鋼筋樁7,鋼筋樁7位于墨線5內側,且外壁與墨線5相切,各鋼筋樁7均外露70mm;
(4)緊貼鋼筋樁7安裝豎向結構模板6,一次性完成豎向結構模板6下部的定位、找正及成型施工作業。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步驟(2)中各孔直徑均為13mm,同一墨線5上的相鄰孔距為450mm,各孔深均為50mm。步驟(3)中向孔4內敲入φ11mm的鋼筋樁7,鋼筋樁7位于墨線5內側,且外壁與墨線5相切,各鋼筋樁7均外露60mm。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步驟(2)中各孔直徑均為12mm,同一墨線5上的相鄰孔距為550mm,各孔深均為80mm。步驟(3)中向孔4內敲入φ10mm的鋼筋樁7,鋼筋樁7位于墨線5內側,且外壁與墨線5相切,各鋼筋樁7均外露50mm。
本發明相對于人工對線并多次定位找正來說,在施工時操作簡便快捷,能夠降低勞動強度,非常省時省力,保證了豎向結構模板下部定位準確、找正簡便快捷,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模板施工的成型質量(即定位軸線準確、模板面順直,模板結構方正、結構成型正確)。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