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澆筑技術領域,具體講是指一種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澆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特別是在結構鋼筋上進行混凝土施工后,因需對混凝土進行找平收光,如工人直接在混凝土上行走以進行找平收光,勢必會對結構鋼筋和混凝土造成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避免對結構鋼筋和混凝土造成影響的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提供一種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包括呈矩形布設的支腿、連接各支腿的頂桿、連接兩相對頂桿且等間距設置的多根踩踏支撐桿,對稱設置在兩相對頂桿上的把手,所述的支腿的下部呈尖錐狀,所述的支腿上設置向外展開且開口朝下的副桿,所述的副桿沿支腿周向布設,所述的副桿的下端也呈尖錐狀。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支腿上均設置有一圈副桿,該一圈副桿設置在支腿的中部位置。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的把手為底部開口的矩形把手,該矩形把手的頂部握持段的壁體向外膨脹以形成橢圓狀握持部。
在又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副桿與相應支腿之間的夾角可以為25~35度。
進一步地,所述的副桿與相應支腿之間的夾角優選30度。
在需對混凝土進行找平收光時,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可插入到混凝土中,此時操作者便可踩踏在本行走支撐裝置的踩踏支撐桿上進行操作,待操作完后,拉出本行走支撐裝置后又重新插于后續還未操作的混凝土中,便可繼續操作直至全部完工。因操作者是踩踏在本行走支撐裝置上,沒有直接在混凝土上行走操作,加上本行走支撐裝置的支腿于混凝土上留下的插孔較小且可在后移過程中進行修復,對混凝土和結構鋼筋不會造成影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1支腿,2頂桿,3踩踏支撐桿,4把手,4.1橢圓狀握持部,5副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所公開的一個實施例,包括呈矩形布設的支腿1、連接各支腿1的頂桿2、連接兩相對頂桿2且等間距設置的多根踩踏支撐桿3,對稱設置在兩相對頂桿2上的把手4,所述的支腿1的下部呈尖錐狀,所述的支腿1上設置向外展開且開口朝下的副桿5,所述的副桿5沿支腿1周向布設,所述的副桿5的下端也呈尖錐狀。
更具體地,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整體呈矩形,采用鋼質件焊接而成,整體結實、使用壽命長。其中踩踏支撐桿3之間的間距為便于成人踩踏后較為舒適的距離即可,一般可優選間距5cm左右較為適宜,當然也可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在實際制作時,支腿1的高度一般比混凝土澆筑厚度高出3~5cm,以防止陷入至混凝土中。支腿1的下部及副桿5的下部為尖錐狀能便于插入混凝土中,同時拔出時也省力。周向布設的副桿5在插入混凝土后,可加固整個行走支撐裝置的穩定度,避免裝置在踩踏時的晃動,避免不穩現象的發生。另外副桿向外展開且開口朝下設置后,一方面向外展開的副桿可增加支腿與混凝土之間的接觸面積,使整個裝置更加穩定,另一方面開口朝下設置便于副桿在拔出時順暢脫離混凝土。
在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支腿1上均設置有一圈副桿,該一圈副桿設置在支腿1的中部位置。一圈副桿使副桿設置數量及保證裝置的穩定度達到一個最優平衡狀態。
在本實用新型澆筑混凝土用行走支撐裝置的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把手4可以為底部開口的矩形把手,該矩形把手的頂部握持段的壁體向外膨脹以形成橢圓狀握持部4.1。該結構的把手可使橢圓狀握持部的其他部分的直徑做得小一些,以達到省料的目的,而橢圓狀握持部又能保證握持的舒適度。
作為副桿與相應支腿之間的夾角設置,所述的副桿5與相應支腿1之間的夾角可以為25~35度。當然,作為最優選的夾角角度,可以選擇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