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預制構件,特別涉及一種用增加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質量和施工安全性的邊角護條。
背景技術: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材料,是一種高強度、高韌性、耐腐蝕性、體積穩定性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由超細活性粉末、水泥、優質石英砂、碎石、礦物摻合料、高強度鋼纖維等組成。通過優化級配設計,經過高溫熱合等特殊工藝制備而成的一種高性能綠色復合材料。
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在灌注成型時,鋼纖維和水泥混合料一起澆入模具中,由于鋼纖維在模具中隨機分布,在振動過程中棱邊相對其它部位有應力集中,而導致鋼纖維支露出棱邊,由此而帶來如下問題:容易導致生銹,銹蝕部位水泥塊膨脹,降低該位置材料的結構受力;在工人搬運、安裝施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劃傷、扎傷手指等危險;由于搬運、安裝過程中碰撞,邊角由于沒有防護易破損;在預制構件脫模養護過程中,由于放置過程中不平整或其他原因,在沒有邊角保護的情況下會降低預制構件的加工精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以有效增加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質量和提高施工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其特征是:該邊角護條的長度方向沿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的外輪廓延伸,且具有與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兩相鄰表面相貼合的第一板面、第二板面,在第一板面、第二板面的內表面上分別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第一凸臺、第二凸臺,第一凸臺、第二凸臺在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灌注成型時嵌入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邊角護條與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相鄰兩表面緊密貼合,且其第一凸臺、第二凸臺在空間上位置交錯,使邊角護條牢固地固定在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需要保護的邊角部位上,使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具有良好的耐沖擊性、耐腐蝕性和免維護性;可有效增強加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精度和質量,避免在搬運、安裝過程中對人員造成劃傷、扎傷手指等傷害,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品率,且在運輸和安裝過程不易損壞,因此可有效降低綜合造價。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包括如下四五幅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的斷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的使用狀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的使用狀態圖;
圖中示出構件和對應的標記:第一邊角護條1,第二邊角護條2,第三邊角護條3,第四邊角護條4,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第一凸臺21,第二凸臺22,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邊角護條的長度方向沿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的外輪廓延伸,且具有與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兩相鄰表面相貼合的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在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的內表面上分別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置第一凸臺21、第二凸臺22,第一凸臺21、第二凸臺22在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灌注成型時嵌入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內。
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預制成型時,將邊角護條放置在成型模具的相應位置上,然后再灌注活性粉末混凝土,養護完成后脫模,邊角護條與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的相鄰兩表面緊密貼合,且其第一凸臺21、第二凸臺22在空間上位置交錯,使邊角護條牢固地固定在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需要保護的邊角部位上,使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具有良好的耐沖擊性、耐腐蝕性和免維護性。可有效增強加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生產精度和質量,避免在搬運、安裝過程中對人員造成劃傷、扎傷手指等傷害,有效提高施工安全性;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品率,且在運輸和安裝過程不易損壞,因此可有效降低綜合造價。
參照圖2,所述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的板面相垂直或者近似垂直,其斷面呈L型。為便于生產,所述第一凸臺21、第二凸臺22一般為圓錐臺。參照圖1,所述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的內表面上,第一凸臺21與第二凸臺22的位置相錯。為增強耐久性、耐候性、耐沖擊和耐腐蝕性,所述第一板面11、第二板面12、第一凸臺21和第二凸臺22采用高強度塑料合成材料一體注塑制成。
圖3中示出的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是一種支架,根據其所需要保護的部位設置有弧形的第一邊角護條1和直線形第二邊角護條2、第三邊角護條3。圖4中示出活性粉末混凝土預制構件30是一種疏散平臺面板,根據其形狀的板面上功能結構的位置,于疏散平臺面板的四個角部設置轉角狀的第一邊角護條1,第二邊角護條2,第三邊角護條3,第四邊角護條4。
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范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