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電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泡茶裝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瑰寶。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沖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也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但是目前的泡茶裝置,通常只注重最終茶水的產出,而不注重泡茶的過程,且對泡茶的手法基本上選擇忽略。泡茶機中的水通常是直接通過水管灌入加熱室中,與茶葉混合煮沸后即將茶水排出。但事實上,泡茶時手法細微變化可能導致茶湯滋味天壤之別。
泡茶過程中,為了實現更好的口感,對于茶水比、水溫、時間等的控制很重要。已有的自動泡茶技術通過控制室水溫和泡茶時間來實現自動泡茶,一般步驟是:1.水加熱到設定溫度;2.設定泡茶時間;3.按設定時間泡茶;4.泡好的茶水放出。然而,現有技術泡茶、煮茶功能需要分離實現,泡茶溫度控制靠沖泡水溫,對于水溫的控制不足。泡完后如果不排出已有茶水,將無法馬上進行下一次泡茶過程。專利申請號201510489718.6的發明專利沒有專門設置盛茶的容器;專利申請號為201210555216.5的發明專利,雖然也設置了專門的盛茶容器,但是與泡茶的裝置分為兩部分,不便于搬運。現有技術所使用的材質多為碳鋼、不銹鋼和塑料等。碳鋼、不銹鋼材質的泡茶機讓用戶無法直觀泡茶過程,減少了欣賞泡茶過程的樂趣;塑料材質的泡茶機長期使用后在清洗時可能會留下明顯的劃痕,影響美觀。另外,沖泡的控制只能在泡茶機前通過操作面板實現,用戶體驗差,自主性差,無法遠程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一種泡茶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泡茶裝置包括:
開水器、蒸汽發生器和至少一臺泡茶設備,所述的開水器與泡茶設備之間通過管路進行供水,每臺泡茶設備與開水器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加熱補償裝置;所述的蒸汽發生器與泡茶設備中用于泡茶的腔室之間通過蒸汽管道相通。
該技術方案還可以采用如下兩種優選方式。
作為優選,所述的泡茶設備不少于2個,且不同泡茶設備前端的加熱補償裝置的補償溫度不同。
作為優選,所述的泡茶設備包括:
用于泡茶的第一罐體;
用于存儲煮好的茶水的第二罐體,所述的第二罐體上設有排水口,排水口上設有用于控制茶水排放的出水控制結構;
以及用于連接第一罐體和第二罐體的連接結構,所述的連接結構用于使第一罐體中煮好的茶水進入第二罐體存儲。該技術方案還可以采用如下幾種進一步的優選方式。
進一步的,所述的連接結構包括連接結構本體和設置于連接結構本體內的第一出水管、第二進水管;所述的第一出水管一端連通第一罐體內腔,另一端通過第一閥門與第二進水管一端相連,第二進水管另一端與第二罐體內腔相通。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罐體和/或第二罐體采用石英玻璃為材料。
進一步的,所述的出水控制結構包括:
內設空腔的外套體,所述第二罐體上的排水口與外套體內空腔相通;外套體內空腔上連接茶水出口;
設置于外套體空腔內的柱塞桿,柱塞桿上連接有密封圈,密封圈用于封堵茶水出口;
以及連接于柱塞桿上的第一手柄,用于控制柱塞桿在外套體空腔內往復運動;第一手柄位于初始位置時,密封圈堵住茶水出口;拉動第一手柄偏離初始位置一定距離時,密封圈脫離茶水出口,使外套體內空腔與茶水出口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罐體內設置有進出水結構,所述的進出水結構包括:
用于提拉的桿體;
以及伸入桿體內的第一進水管,第一進水管連接開水器熱水出口,且第一進水管和/或桿體上位于第一罐體內的部位開設有若干個周向分布的出水孔,用于使第一進水管中的水通過出水孔均勻噴灑于桿體的四周。該技術方案還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更進一步的優選方式。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桿體底部還設有隔離活塞,所述的隔離活塞包括:
活塞本體,所述的活塞本體的橫截面鏤空,使水能透過;
覆蓋于活塞本體上表面的濾網;
以及至少一個環繞于活塞本體上的O型圈,用于與泡茶器內壁貼合起到隔離活塞上下運動時的隔水作用。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桿體頂部固定有球頭,桿體上環繞設有凸起圓環;
所述的第一罐體頂部設有蓋體,所述的蓋體鉸接于第一罐體上;所述的蓋體包括上蓋體和下蓋體;上蓋體固定于下蓋體上表面,所述的上蓋體上開設通孔,所述的下蓋體徑向開設槽孔,槽孔的寬度介于桿體直徑和凸起圓環直徑之間;上蓋體上的通孔與下蓋體上的槽孔重合部分用于在蓋體開合過程中,容納桿體上部穿過蓋體;
所述的第一罐體上沿開設有限位槽,限位槽中設有寬度小于下蓋體上槽孔的插銷;當蓋體閉合于第一罐體上時,插銷可插入下蓋體上的槽孔并將桿體頂至下蓋體上槽孔的末端,插銷端部和下蓋體上槽孔的邊緣緊貼桿體上的凸起圓環上表面,限制桿體在軸向和徑向的位移。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上述裝置的泡茶方法,步驟如下:
泡茶裝置中設置自動控制裝置進行中央控制;開水器中安裝開水器液位傳感器和開水器內加熱裝置,將開水器與開水器進水泵相連進行供水,第一罐體內安裝泡茶溫度傳感器;
開水器預加純凈水并加熱時,由開水器進水泵從水源抽取水,加到開水器內;開水器液位傳感器檢測到水位超過一定值后,發送信號到自控裝置,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進水泵停止工作;當開水器液位傳感器檢測到水位低于一定值后,發送信號到所述自控裝置,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進水泵開始進水;開水器溫度傳感器監測開水器內水溫,當溫度低于基礎水溫時,所述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內加熱裝置加熱;當溫度高于基礎水溫時,所述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內加熱裝置停止工作;
在啟動泡茶程序后,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水泵運行,將開水器內沖泡水抽到第一罐體內;在進水過程中,根據每個泡茶設備所需的水溫,控制每條支路上的溫度補償裝置分別對進水加熱至目標溫度,然后自控裝置通過計時方式控制開水器水泵,從而實現對水量的控制;泡茶溫度傳感器監測泡茶、煮茶過程水溫,并控制蒸汽發生器向泡茶的腔室中注入高溫蒸汽;達到一定的泡茶、煮茶時間后,靜置若干秒,所述自控裝置控制連接結構中的第一閥門開啟,將茶水經隔離活塞過濾后轉移到第二罐體中,然后自動關閉第一閥門;
需要供應茶水時,拉動出水控制結構的手柄,密封圈向右移動,脫離茶水出口,使外套體內空腔與茶水出口連通,第二罐體內的茶水從所述茶水出口底部流出,通過控制手柄的偏離程度控制供茶的流量;
完成泡茶后,對裝置的清洗過程實施如下:
拉動出水控制結構的手柄至排放狀態,放空第二罐體內的茶水;打開第一罐體的蓋體,提出隔離活塞,將茶葉倒掉后用清水沖洗掉表面茶葉,放回第一罐體內;在所述出水控制結構的茶水出口下方放置承接清洗水的容器,所述自控裝置通過計時方式控制開水器進水泵供應一定量的水至第一罐體中;靜置一段時間后,所述自控裝置控制第一閥門開啟,將清洗水經茶水隔離活塞過濾后通轉移到第二罐體中,然后自動關閉第一閥門,第二罐體內的茶水從所述茶水出口底部流出;持續若干輪上述過程,使從所述出水控制結構出水口流出的水基本清澈無色,完成清洗過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1、利用相同的開水器同時供應多個泡茶設備,并在管路上設置加熱補償裝置,由此不但節省了加熱裝置的成本,還實現了不同泡茶設備的多樣化溫度控制需求。另外,利用蒸汽使茶水翻騰,能夠加速茶葉中有效成分的溶出。
2、將泡茶容器和茶水盛放容器獨立隔開,通過特殊設計的連接結構將其集于一個供茶罐體內,一次泡茶結束后可以馬上進行下一次泡茶過程,實現了連續的多輪泡茶(或煮茶)功能。
3、一改傳統泡茶裝置中直接以水管進水的粗放式方法,通過周向噴灑形式,模擬泡茶時的優選手法,使茶葉在水中上下翻滾并均勻受熱,最大程度揮發出香氣。
4、通過特殊設計的隔離活塞,無需借助外界設備即可實現茶葉與茶水的高效分離及清洗。
5、優化設計的出水控制結構,實現了無需借助電力的純機械結構出水控制。
6、特殊設計的蓋體結構實現了桿體的限位,使桿體可拆卸式的固定與泡茶容器中,便于清洗。
7、石英玻璃改善了容器材質,石英玻璃更加安全衛生,且整個過程可視。通過特別設計的機械結構和時尚的外形,提升用戶體驗。
8、采用由熱水箱提供的處于基礎水溫的水進行茶葉的沖泡,無需從室溫加熱到所需溫度,可以實現快速沖泡。
9、通過自動控制程序將獨立又關聯的沖泡水水溫、水量控制,泡茶、煮茶的水溫、水量控制,不同茶類對應的沖泡程序以及自動清洗功能一體化集成并自動控制。通過加溫和溫控裝置確保自動泡茶的及時高效,更好控制泡茶時的水溫,確保茶的口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泡茶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泡茶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出水控制結構處于初始狀態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出水控制結構偏離初始狀態的示意圖;
圖6為一種用于泡茶設備的進出水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一種用于泡茶設備的進出水結構的剖面圖;
圖8為一種用于泡茶設備的進出水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上蓋體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下蓋體的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上蓋體和下蓋體的裝配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蓋體和第一罐體的裝配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進出水結構放入第一罐體前的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進出水結構放入第一罐體后的示意圖(第一罐體外壁作透視化處理);
圖15為本發明泡茶設備中進出水結構放入第一罐體后的剖面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一種泡茶設備的優選方案剖面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一種泡茶設備的優選方案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和說明。本發明中各個實施例或優選方式中的技術特征在沒有相互沖突的前提下,均可進行相應組合。
如圖1所示,一種泡茶裝置,其具體結構包括:開水器7、蒸汽發生器8和一臺或多臺泡茶設備10。開水器7對開水進行預加熱,供應后續的所有泡茶設備10使用。開水器7與泡茶設備10之間通過管路進行供水,當有多臺泡茶設備10時,其與開水器7之間采用并聯的方式進行供水。而每臺泡茶設備10與開水器7之間的管路上均單獨設置有加熱補償裝置9。加熱補償裝置9可采用電熱器、加熱棒等形式。蒸汽發生器8與每臺泡茶設備10中用于泡茶的腔室之間通過蒸汽管道相通,每條蒸汽管道上可設置控制閥門,可在泡茶過程中,利用高溫蒸汽使茶葉翻騰,加速有效成分的溶出。
當泡茶設備10不少于2個時,可以在不同的設備中實現不同的泡制溫度,其實現方式是使不同泡茶設備前端的加熱補償裝置的補償溫度不同。因此簡單的采用不同加熱功率或直接采用可調功率的加熱設備即可。
上述泡茶設備10可采用現有的泡茶器,但本發明中給出了一種優選方式。如圖2所示,一種泡茶設備,主體結構包括:用于泡茶的第一罐體2;用于存儲煮好的茶水的第二罐體3,第二罐體3上部開設有排氣孔或呼吸閥等氣壓平衡裝置,底部設有用于排放茶水的排水口,排水口上設有用于控制茶水排放的出水控制結構5;以及用于連接第一罐體2和第二罐體3的連接結構4。蒸汽發生器的蒸汽管道末端也可以在通入第一罐體2底部。該方式可實現泡茶和存儲茶水的空間分離,實現連續的茶水泡制。
如圖3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連接結構4包括連接結構本體401和第一出水管402、第二進水管403。第一出水管402、第二進水管403均設置于連接結構本體401內。本體為一個內設容納各管道空間的連接件,上下各安裝兩個罐體,可用防水材料制成。第一出水管402一端連通第一罐體2內腔且當第一罐體2設有隔離活塞時,第一出水管402的該端需要位于隔離活塞103下方,另一端通過第一閥門404與第二進水管403一端相連,第二進水管403另一端與第二罐體3內腔相通。第一罐體2中煮好的茶水通過濾網過濾后,進入第一出水管402,再在第一閥門404的控制下,通過第二進水管403進入第二罐體3中存儲。為簡潔起見,其余附圖中第一閥門404沒有示出,但均按圖3中進行設置。同時,蒸汽管道也可安裝于連接結構本體401上。
出水控制結構5可采用電磁閥、手動開關等各種形式。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采用一種優選法方式,其中:出水控制結構5包括:
內部設有空腔的外套體502,所述第二罐體3上的排水口與外套體502內空腔相通;外套體502內空腔與茶水出口505相連;
設置于外套體502空腔內的柱塞桿503,柱塞桿503上連接有密封圈504,密封圈504用于封堵茶水出口505;
以及連接于柱塞桿503上的第一手柄501,用于控制柱塞桿503在外套體502空腔內往復運動。本具體實施方式中,外套體502空腔呈兩段式,左端直徑較小,右端較大,呈凸字形。密封圈504呈O型,位于直徑較大一端的空腔內,前后通過螺母固定于柱塞桿503上。第一手柄501最初具有一個初始位置,該位置為常規狀態下手柄的停靠位置,可根據實際情況視美觀或使用方便進行設定。如圖4所示,當第一手柄501位于初始位置時,密封圈504頂住空腔直徑突變處,堵住茶水出口505,使右側的茶水無法進入左側的腔室。如圖5所示,當拉動第一手柄501偏離初始位置一定距離時,柱塞桿503密封圈504向右移動,脫離茶水出口505,使外套體502內空腔與茶水出口505連通。當然,該實現方式僅為一種優選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由只要能夠實現對出水的控制即可。比如將密封圈504緊貼茶水出口505的進水面,由柱塞桿503拉動,以打開或關閉茶水出口505。
需要注意的是,茶水能進入的腔室在非出水情況下需要保持密閉。出水控制結構5中可根據需要進一步的在外套體502內空腔遠離茶水出口505一端設置密封件506。密封件506可以為凸塊,通過螺紋或卡扣可拆卸式固定于外套體502端部,堵住外套體502內空腔的一端。當需要對外套體502內部空腔進行清洗時,可將其拆下。
泡茶器盛水的腔室內的進出水結構1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基本構造為進水管和出水管。如圖6~8所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進出水結構1包括:桿體101和第一進水管102。用戶通過提拉桿體101,實現進出水結構1的位置調整。第一進水管102伸入桿體101內,第一進水管102與桿體101上均開設有若干個周向分布的出水孔。兩者的出水孔相通,第一進水管102中的水通過出水孔均勻噴灑于桿體101的四周,實現均勻進水,使茶葉能在水中上下翻滾并均勻受熱。泡好的茶水可從出口排出。而周向噴水的出水孔開設位置也可以進行其他調整,如桿體101上開孔,而第一進水管102僅延伸至開孔處下方,直接通過桿體101上的孔洞排出;也可以第一進水管102開孔,桿體101分為兩節,使管體上開孔處裸露,直接噴水。第一進水管102可由前述的開水器7進行供水。
而為了更好地實現茶水與茶葉的隔離,桿體101底部還可連接隔離活塞103。活塞本體1034通過墊片和螺母與桿體101相連。隔離活塞103結構包括:活塞本體1034、濾網1031、上O型圈1032和下O型圈1033。活塞本體1034設置于泡茶器盛水的腔室內,且活塞本體1034外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別環繞有上O型圈1032和下O型圈1033。使用時,上O型圈1032和下O型圈1033緊貼泡茶器內壁,起到隔離活塞103上下運動時的隔水作用。活塞本體1034的橫截面上為鏤空結構,使水能透過縱向穿透活塞本體,但其上表面覆蓋有一層濾網1031,濾網1031上方的茶水必須通過濾網1031后才能從出口排出,由此實現茶水的分離。當然O型圈也可以僅設置1個,或多于兩個。
第一罐體2頂部設有蓋體6,通過打開蓋體進行茶葉的添加以及后續的清理工作。
如圖12所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蓋體6鉸接于第一罐體2上,蓋體6上開設有通孔,用于在蓋體6開合過程中,容納桿體101上部穿過蓋體6。桿體101頂部固定有便于提拉的球頭104。桿體101上環繞設有凸起圓環。圓環可外部加工后固定于桿體101上,也可與桿體一體化加工,形成上段直徑小,下段直徑大的兩段式桿體。如圖9~11所示,蓋體6包括上蓋體601和下蓋體602;上蓋體601通過螺釘固定于下蓋體602上表面,上蓋體601上開設通孔,下蓋體602徑向開設槽孔,槽孔的寬度介于桿體101直徑和凸起圓環直徑之間;上蓋體601上的通孔與下蓋體602上的槽孔重合部分用于在蓋體6開合過程中,容納桿體101上部穿過蓋體6。蓋體6上合適的位置可安裝第二手柄。
第一罐體2上沿開設有限位槽603,限位槽603中設有寬度小于下蓋體602上槽孔的插銷604;當蓋體6閉合于第一罐體2上時,插銷604可插入下蓋體602上的槽孔并將桿體101頂至下蓋體602上槽孔的末端,插銷604端部和下蓋體602上槽孔的邊緣緊貼桿體101上的凸起圓環上表面,限制桿體101在軸向和徑向的位移。如圖13~15所示,其使用方法為,先打開蓋體6,將進出水結構1放入第一罐體2中,進出水結構1頂部的球頭104高于蓋體;在將蓋體合上,球頭穿過上蓋體601上的通孔,桿體101上部穿過下蓋體602上的槽孔。當完全閉合后,再將插銷604插入限位槽603中,并繼續插入下蓋體602上的槽孔,頂于桿體101側壁。桿體101上的凸起圓環上表面一側接觸插銷604下表面,另一側接觸下蓋體602下表面,由此實現上下方向的限位,而桿體101側壁也由插銷604和下蓋體602夾緊,實現水平方向的限位。進出水結構1的位置被限定后,能放置使用過程中的松動。插銷604上可安裝第三手柄便于控制。
上述各實施例中,為了使用戶能夠看清茶葉的泡制過程,提高參與度和體驗感,可以將第一罐體2和第二罐體3中的一個或全部采用耐高溫的石英玻璃為材料。
如圖16~17所示,為本發明結合上述不同優選技術特征后的一種實現方式。當然本發明中的各部件也可視實際情況進行增刪或組合,只要不影響其基本功能的實現即可。
整套設備中還設有控制箱作為自控裝置,用于對泡茶程序進行自動化控制。每個泡茶設備的第一罐體壁上可設置泡茶溫度傳感器,結合所述控制箱內自動化控制裝置進行加熱,實現泡茶或煮茶溫度控制。開水器內裝飲用水,開水器將水溫加熱到設備預設的基礎水溫,用泵抽到第一罐體,該基礎水溫最高不超過所有設備預設程序的最低預設泡茶溫度。所述控制箱內含程序數據庫,包括對沖泡水溫、水量、建議茶葉投放量、泡茶時間、泡茶時是否加熱、加熱時間、升溫速率、是否通蒸汽等指標的設定,指示泡茶機自動進行泡茶、煮茶過程的溫度控制。煮茶完畢后,通過罐體連接結構將第一罐體中的茶水轉移到第二罐體中實現暫時存儲茶水,并保證整體具有可密封的能力,從而使第一罐體能夠馬上進行下一輪的泡茶(煮茶)過程,同時在需要搬運時體現出便利。此時選擇再次泡茶可以馬上進行下一輪泡茶過程,如果不選則停止泡茶,選擇操作可以在操控面板或通過手機app與控制箱遠程連接實現控制。將茶杯放到供茶罐體正下方使茶水出口下方,拉動排水控制結構的手柄,完成茶水供應過程。
在通過手機app(WIFI連接)界面控制時,手機連上泡茶機內置WIFI,通過用戶管理系統,進行程序的選擇,實現對泡茶機進行遠程控制。通過用戶管理系統獲取并分析客戶信息,優化程序數據庫,優化的程序數據庫用來指導程序的升級和產品的優化。設備可通過內置WIFI接入物聯網(如智能家居,智能辦公等),通過物聯網和其他智能家居、辦公設備聯接。
開水器中設有開水器液位傳感器、開水器內加熱裝置。開水器與開水器進水泵相連進行供水。第一罐體內設有泡茶溫度傳感器
開水器預加純凈水并加熱時,由開水器進水泵從水源抽取水,加到開水器內。開水器液位傳感器檢測到水位超過一定值后,發送信號到所述自控裝置,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進水泵停止工作;當開水器液位傳感器檢測到水位低于一定值后,發送信號到所述自控裝置,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進水泵開始進水。開水器溫度傳感器監測開水器內水溫,當溫度低于基礎水溫時,所述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內加熱裝置加熱;當溫度高于基礎水溫時,所述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內加熱裝置停止工作。
各泡茶設備可獨立工作,具體需要啟用幾個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確定。在啟動泡茶程序后,自控裝置控制開水器水泵運行,將開水器內沖泡水抽到第一罐體內;在進水過程中,根據每個泡茶設備所需的水溫,控制每條支路上的溫度補償裝置分別對進水加熱至目標溫度,再進行輸送。然后自控裝置通過計時方式控制開水器水泵,從而實現對水量的控制;泡茶溫度傳感器監測泡茶、煮茶過程水溫,并控制蒸汽發生器向泡茶的腔室中注入高溫蒸汽。達到一定的泡茶、煮茶時間后,靜置若干秒,自控裝置控制連接結構中的第一閥門開啟,將茶水經隔離活塞過濾后轉移到第二罐體中,然后自動關閉第一閥門。
需要供應茶水時,拉動出水控制結構的手柄,密封圈504向右移動,脫離茶水出口505,使外套體502內空腔與茶水出口505連通即排放狀態,第二罐體內的茶水從所述茶水出口505底部流出,通過控制手柄的偏離程度控制供茶的流量。
自動泡茶設備的清洗過程實施如下:
在泡茶結束后,拉動出水控制結構的手柄至排放狀態,放空第二罐體內的茶水。打開第一罐體的蓋體,提出隔離活塞,將茶葉倒掉后用清水沖洗掉表面茶葉,放回第一罐體內。在所述出水控制結構的茶水出口下方放置承接清洗水的容器(如臟水壺)或在臺面裝聯接下水道的小水槽。在所述操控面板或手機app界面選擇“清洗”,所述自控裝置通過計時方式控制開水器進水泵供應一定量的水至第一罐體中。靜置一段時間后,所述自控裝置控制第一閥門開啟,將清洗水經茶水隔離活塞過濾后通轉移到第二罐體中,然后自動關閉第一閥門,第二罐體內的茶水從所述茶水出口505底部流出。這個過程持續若干輪,使從所述出水控制結構出水口流出的水基本清澈無色,完成清洗過程。
也可在操控面板或手機app界面選擇“清洗”時,可設定默認的清洗輪數,用戶可以根據實際茶葉種類和其他原因更改清洗輪數并保存,此次和以后清洗時將使用更改后的清洗輪數。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一種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有關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化和變型。比如,本發明盡管是一種泡茶設備,但其也可以應用于泡制咖啡、奶茶等飲料,其本質和原理是相同的。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