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用于研磨待研磨材料,尤其是用于研磨咖啡豆的研磨裝置。
背景技術:
該類型的研磨裝置通常用于粉碎顆粒材料,還尤其是顆粒狀食品。自古以來就已知了研磨裝置的基本設計,挖掘出的用于研磨谷物的磨石證實了如此。
如今,研磨裝置仍用于許多技術領域,還尤其用于食品處理。在本文中,術語“食品”不僅指營養(yǎng)物(例如,磨成面粉的谷物),而且還指天然刺激物,例如需粉碎成研磨咖啡以利用其制備咖啡飲料的咖啡豆。
在當代,已建立了“鑒識文化”,尤其是(而非排他性地)對于咖啡而言,在于原理不同。一方面,存在從手動操作裝置朝自動操作裝置發(fā)展的趨勢。例如,100年前廣泛使用的手動操作咖啡研磨器已大部分過時。相反,自動操作裝置(通常是電動咖啡研磨器)現(xiàn)在幾乎專門用于此目的。此外,還存在從食品處理(其需要多個待分別進行的步驟)朝全自動發(fā)展的第二趨勢。例如,同時可發(fā)現(xiàn)許多私人家庭在使用全自動咖啡機,按動全自動咖啡機的按鈕時,全自動咖啡機可自動利用原材料(水、整咖啡豆,有時還需要奶)制備特殊咖啡(例如,意式濃縮咖啡(espresso)、卡布奇諾或拿鐵瑪琪朵(latte macchiato)),而無需使用者額外干預。從“不太廣泛”的預處理食品原料的使用可看到第三趨勢。例如,過去幾年中,整咖啡豆的消費(與包裝的預研磨咖啡相比)已顯著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 于全自動咖啡機的使用增加)。該趨勢還可歸因于更高的質(zhì)量標準(新研磨咖啡品嘗起來其香味比預研磨咖啡更濃烈且更好,預研磨咖啡在最終被消費之前“必定”需存儲幾天、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即便其是真空包裝)。
在選擇的咖啡實例中,上述趨勢尤其明顯。然而,其它領域也存在這些趨勢。例如,家庭磨粉機的使用多年來一直穩(wěn)步上升(雖然其使用程度遠小于咖啡研磨器)。
由于上述趨勢,相應裝置的制造商遇到了一些特殊問題。例如,對具有最小可能尺寸的緊湊裝置存在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此外,需要很大范圍的不同裝置來滿足具有多種不同偏好的使用者的各種需求。此外,價格的敏感度也較高,因此相應裝置的購買價格應盡可能低。就這一點而言,這相應地要求所述裝置的制造具有成本效益。
以前的全自動咖啡機(而且是以前的(電動)家庭咖啡研磨器)通常具有兩個研磨體(其通常具有錐形表面),兩個研磨體可相對于彼此繞旋轉軸旋轉。在這種情況下,待研磨咖啡豆(或其它食品)被引入兩個研磨體之間逐漸成錐形的間隙。由于研磨體相對于彼此的旋轉運動,咖啡豆最終被磨成粉。研磨的咖啡粉被收集在兩個研磨體之間的間隙的徑向外邊緣上,并通過一個(或如果必要的話具有多個)咖啡粉出口開口排出。在全自動咖啡機中,因此研磨的咖啡粉被供應給泡制單元,而在為(電動)家庭咖啡研磨器的情況下,其被供應給輸出容器。通常設置電動機來驅動研磨器。相應的研磨器由各個相應的子組件形式的部件組裝而成,后來安裝入“母體裝置”(全自動咖啡機、咖啡研磨器等)。
如上所述,需要產(chǎn)品多樣化,尤其是在家用電器領域。該需求不僅基于技術原因,而且還特別基于審美考慮(顧客的審美觀不同)。然而,營銷方面的考慮有時也發(fā)揮作用,因此例如制造商以不同品牌名稱銷售不同產(chǎn)品系列,該不同產(chǎn)品系列在視覺上應“充分”難以區(qū)分使得無法很容易根據(jù)某個制造操作推斷其來源。
這些考慮帶來了問題。到目前為止,必須生產(chǎn)相應地設計的研磨器以實現(xiàn)某種“整體產(chǎn)品設計”(這是因為某種“整體產(chǎn)品設計”至少會在一定程度上確定咖啡研磨器的可用結構空間,尤其是就其尺寸和形狀而言)。反之亦然,利用某種可用研磨器子組件僅可實現(xiàn)一定范圍的“整體產(chǎn)品形狀”,且這并不總是表示這是一種可行的選擇。
因此,之前必須生產(chǎn)相對較大量的不同設計的研磨器子組件。這不僅關系到開支增加,因為必須以相應復雜的方式設計制造場所(生產(chǎn)線不同或使用的工具偶爾改變),而且關系到要更努力地保持庫存。這些問題不僅在保持庫存以便生產(chǎn)時出現(xiàn),而且還尤其在使更換部件可用時出現(xiàn)。
盡管過去為了將多個不同研磨器子組件限制于易管理的數(shù)量,而常常認可了關于全自動咖啡機(或該類型的其它裝置)的設計的某些“危害”,但到目前為止該問題尚未解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用于研磨待研磨材料,尤其是用于研磨咖啡豆的研磨裝置,與現(xiàn)有技術已知的研磨裝置相比,本發(fā)明的研磨裝置的性能已提高。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出一種咖啡研磨器或咖啡機,尤其是全自動咖啡機,與現(xiàn)有技術已知的咖啡研磨器、咖啡機或全自動咖啡機相比,其性能已提高。
利用所提出的本發(fā)明可實現(xiàn)這些目的。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用于研磨待研磨材料,尤其是用于研磨咖啡豆的研磨裝置,其具有第一研磨元件和第二研磨元件,以及橫向于研磨元件設置的用于經(jīng)研磨材料的出口開口裝置,其中第一研磨元件和第二研磨元件可通過驅動軸裝置受驅動,以便其相對于彼此繞旋轉研磨軸線旋轉,且驅動軸裝置定位成,(即)特別布置和/或對準成偏離旋轉研磨軸線,以 使得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可相對于彼此進行不同定位的方式來實現(xiàn)。旋轉研磨軸線和驅動軸裝置相對于彼此定位不同可指,尤其是指軸向偏移(兩個方向基本彼此平行延伸,但彼此相隔一定距離)和/或驅動軸裝置與旋轉研磨軸線的方向之間的相對角位置。驅動軸裝置與旋轉研磨軸線之間的“相對角位置”為90°(直角)通常特別有利。在這種情況下,旋轉研磨軸線與驅動軸裝置(的方向軸線)有可能(幾乎)在某一點相交。然而,還可設想實現(xiàn)偏移和角位置的“組合”(尤其是直角布置),以便實現(xiàn)驅動軸裝置和旋轉研磨軸線的角位置。可設想,驅動軸裝置和輸出開口裝置可相對于彼此定位在“不同數(shù)量的可能位置”。在典型的“最少實例”中,其可相對于彼此定位兩個不同的位置。然而,允許多個不同(離散)定位通常也是切合實際的。在本文中,尤其可設想的是實現(xiàn)(部分地)n重對稱幾何形狀,因為非常簡單的機械設計可經(jīng)常以此方式實現(xiàn)。然而,還可設想可采取任意角位置。還可設想以例如使得可以在一定角范圍(例如+/-10°)內(nèi)連續(xù)定位的方式實現(xiàn)“組合”,且“進一步的增量”可以以離散位置變化的形式實現(xiàn)。結果是,仍可實現(xiàn)在特別寬的度范圍內(nèi)連續(xù)定位。在本文中,相對于彼此不同定位可分別指定位類型不同、尤其是指相對于彼此的布置和/或對準不同。不同類型的設計也可彼此“組合”,以便可以在某個方向上連續(xù)相對定位,而在另一個方向上僅可以離散地定位。就以這一點而言,自然還可設想“基本上”任意類型的組合。驅動軸裝置和輸出開口裝置的不同定位將常常由相對于彼此的不同角位置組成,其中不同的角位置常常由在垂直于旋轉研磨軸線延伸的平面內(nèi)(至少在投影中)形成的角偏移組成。換句話說,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可因此沿旋轉研磨軸線布置在相同“高度”,但也可布置在不同“高度”。就旋轉研磨軸線以及出口開口裝置(尤其是輸出開口裝置的參考點;通常是其“中心”)和驅動軸裝置分別所處的平面而言,相應的平面可包括某個不同的可選角度(定位不同)。然而,替代地或此外,還可設想實現(xiàn)不同的角對準,指的是待研磨材料的輸出方向(輸出通道的“傾斜”),和驅動軸的對準,以便如果可行的話,則相應的縱向方向(幾乎)相交于一點或角對準。自然,還有可能設置多個而非僅設置一個輸出開口裝置。在本文中,輸出開口裝 置通常無法相對于彼此不同地定位(各個輸出開口裝置相對于彼此的位置固定)。如此,每個單獨的輸出開口裝置(與其它輸出開口裝置組合)可相對于驅動軸裝置有效地移動入不同位置。然而,同樣可設想的是,單個開口裝置或多個輸出開口裝置可相對于驅動軸裝置不同地定位,而“其余”輸出開口裝置無法相對于驅動軸裝置不同地定位。這通常會導致一些輸出開口裝置可相對于其它輸出開口裝置移動。也可以另一種方式實現(xiàn)不同定位。例如,研磨裝置可設計成使得“僅在本質(zhì)上”輸出開口裝置可相對于研磨裝置的其余多個組件移動。然而,替代地或此外,還可能的是,“僅在本質(zhì)上”驅動軸裝置可相對于研磨裝置的其余多個組件定位。為了完整起見,應注意,自然還可能的是輸出開口裝置反過來用于材料輸入。雖然正確的是需將這些輸出開口裝置稱為“輸入開口裝置”,但(首先)這么做并非為了簡單起見。然而在本申請的上下文中,已明確公開了(因此可以相應地改變)術語“輸出開口裝置”可與術語“輸入開口裝置”替換(至少在以下一些使用該術語的實例中),如果可行的話,還可與“輸出開口裝置和/或輸入開口裝置”替換。
優(yōu)選的是,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在研磨裝置中可至少分段地以連續(xù)方式相對于彼此不同地定位。如此設計的研磨裝置使得可以使研磨裝置的構造特別通用。尤其是可以此方式實現(xiàn)研磨裝置所需的多種幾何形狀。這通常使得待生產(chǎn)并存放的不同研磨裝置的數(shù)量明顯減少。自然可設想到的是,仍需要某些不同的研磨裝置(其中這些研磨裝置通常有所區(qū)別,尤其是就其研磨生產(chǎn)量、連續(xù)負荷強度、電動機的不同功率等而言(在其他方面這同樣適用于可相對于彼此不連續(xù)且不同地定位的研磨裝置))。雖然在該情況下連續(xù)定位可涉及一定缺點,例如設計更復雜、組裝研磨裝置更費力等,但是其特別高的靈活性通常大大補償了這些缺點。
然而,還有可能的是,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可至少分段地以遞增方式相對于彼此不同地定位。這可使得具有機械設計更簡單,組裝簡單 化,尤其是研磨裝置的各個部件相對于彼此的機械穩(wěn)定性非常高(例如,相應的部件不會“相對于彼此滑動”或“相對于彼此轉動”)的優(yōu)點。
雖然乍一看可能顯得奇怪,但也可實現(xiàn)(分段地)連續(xù)不同定位與(分段地)遞增不同定位的組合,且切合實際。一方面,不同“類型”的定位可指不同方向。另一方面,還可設想以某一“角增量”(例如,“遞增旋轉”15°、30°、45°等的能力)利用遞增類型的定位(相對于彼此不連續(xù)定位)。例如,可以+/-10°(例如,以15°的“增量”;這對于特別簡單的組裝的一定重疊而言是有利的)的可旋轉性實現(xiàn)分段連續(xù)不同定位。結果,可通過將“臺階狀增量”和“在某些段連續(xù)定位”組合而實現(xiàn)完全連續(xù)定位。
研磨裝置可以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即使得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相對于彼此定位不同至少是指,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相對于彼此的角位置,尤其是在垂直于旋轉研磨軸線延伸的平面內(nèi)。自然還可設想相應方向在該平面上的投影,以便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可因此布置在例如旋轉研磨軸線的不同“高度”。該類型的相對于彼此的定位常常可通過較小的構造努力和機械努力來實現(xiàn)。然而,利用這種布置可實現(xiàn)特別寬范圍的不同可設想(且典型的)安裝位置。由于動力傳輸,這種布置此外還表示“初始運動輸入”的至少某些類型的驅動輸入或傳輸?shù)摹氨举|(zhì)上通??煽康摹倍ㄎ蛔兓?。
研磨裝置可還具有兩個可彼此耦接的子組件,其中可彼此耦接的子組件中的第一子組件具有輸出開口裝置,而第二子組件具有驅動軸裝置。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通常剛性地或與各自的子組件一體地形成。由于這種設計,“輸出開口裝置和驅動軸裝置相對于彼此定位不同”基本上變成兩個子組件相對于彼此定位不同。在本申請的上下文中,因此應認為這兩種“理論方法”是等效的,且可任意互換。由于所提出的設計,使得可以制造兩個子組件,這兩個子組件可大量廣泛使用,且很容易組裝成可特別廣泛地使用的研磨裝置。在其它方面,應可以分別保護包括第一子組件 (其具有出口開口裝置)和第二子組件(其具有驅動軸裝置)的成套工具,該成套工具根據(jù)以上(及以下)描述構造,且如果可行的話,得以增強。
通過將研磨裝置設計成使得驅動軸裝置和旋轉研磨軸線彼此傾斜延伸且特別是彼此基本上成直角的方式可實現(xiàn)有利增強,其中驅動軸裝置與至少一個研磨元件之間的耦接優(yōu)選通過蝸輪利用耦接件實現(xiàn)。就所占結構空間和/或動力傳輸而言,這種設計常常會提供特別優(yōu)點。尤其是,該設計使得可以以相對簡單的方式將電動機的非??斓男D速度減小至研磨元件的相對于彼此的相對較慢的旋轉速度。如此,可防止(部分)研磨材料表面燃燒,表面燃燒可導致口味發(fā)生不利變化。在本文中,就彼此傾斜延伸的軸線/直線而言,應特別地解釋直角,以便一條直線(尤其是驅動軸裝置)位于垂直于另一條直線(尤其是旋轉研磨軸線)延伸的平面內(nèi)(或與之平行)。
如果驅動軸裝置和旋轉研磨軸線在研磨裝置內(nèi)布置成彼此相距一定距離,且尤其是彼此基本上平行延伸,則可實現(xiàn)研磨裝置的另一個有利實施方案,其中驅動軸裝置與至少一個研磨元件之間的耦接優(yōu)選通過利用動力傳輸裝置(尤其是鏈條驅動裝置、皮帶驅動裝置或齒輪驅動裝置)實現(xiàn)。例如就結構空間方面而言,這種設計可證明是有利的。應注意,(不僅)在本文中,“結構空間要求”無需僅指所需的結構空間,而是還可以“從更廣的意義來解釋”,且包括例如其它組件(例如,咖啡豆輸入軸、研磨咖啡排出通道、泡制裝置等)的布置和位置。因此,還需有效地將“研磨裝置物流”考慮在內(nèi)。在這種情況下,可任意地利用或不利用增速齒輪或減速齒輪實現(xiàn)動力傳輸。驅動軸裝置(電動機等)的較快的旋轉速度通常減小至研磨元件的相對于彼此的較慢的旋轉速度,因為這符合傳統(tǒng)技術特征。
如果研磨裝置具有用于固定驅動軸裝置和輸出開口裝置相對于彼此位置的位置固定裝置,則可實現(xiàn)研磨裝置的另一種潛在設計,其中該位置固定裝置優(yōu)選以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的形式和/或不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 的形式實現(xiàn)。在為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的情況下,可實現(xiàn)簡單的重新構造,這對于修理而言特別有利。在為不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的情況下,例如在制造了研磨裝置之后,可有效防止未經(jīng)批準的維護進入。在本文中,應注意可設想不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還可利用一次性部件實現(xiàn),以便位置固定裝置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倒轉,但更換其(用新的位置固定裝置更換)僅代表很小或微不足道的材料開支。如果在不同方向和/或以不同“變化間隔”使用不同位置固定裝置,則還可設想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和不可倒轉位置固定裝置的“組合”(例如,在一定角范圍內(nèi)連續(xù)定位和以一定增量相對定位的組合)。自然,還可設想提供許多如果可行的話可有利地相互補充的位置固定裝置。
研磨裝置中的位置固定裝置此外可非主動地和/或主動地和/或整體地作用,和/或以聯(lián)鎖裝置(尤其是以類似夾子和/或卡銷的方式聯(lián)鎖的裝置)的形式實現(xiàn)。初始測試證明這些類型的位置固定裝置特別有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彼此組合)。
為了完整起見,應注意如果研磨裝置由兩個(或,如果使用,甚至更多)彼此待連接的子組件構成,則還可設想可倒轉和/或不可倒轉的相互連接;該連接可非主動地和/或主動地和/或整體地作用,和/或以聯(lián)鎖裝置(尤其是以與夾子和/或卡銷相似的方式聯(lián)鎖的裝置)的形式實現(xiàn)。
此外還提出了研磨裝置中的位置固定裝置至少部分地以可單獨處理和/或至少部分地與可單獨處理的裝置配合的裝置的形式實現(xiàn)。如此,通??蓪崿F(xiàn)特別簡單的機械設計。尤其是,這種裝置可非常容易地以“一次性部件”的形式生產(chǎn),且具有成本效益(尤其是根據(jù)以上描述使用)。
此外,還提出了研磨裝置具有驅動裝置。具體而言,該驅動裝置可由優(yōu)選集成的電動機組成。在這種實例中,研磨裝置由“優(yōu)良”或“很大程度上集成的”子組件組成,以便可省去組裝“最終裝置”(例如,全自動咖啡機)的一些步驟。
此外,還可設想了研磨裝置具有泡制裝置。該研磨裝置還代表可簡化“最終裝置”的組裝的“優(yōu)良”或“很大程度上集成的”子組件。
此外,還提出了研磨裝置僅具有一個和/或多個輸出開口裝置,和/或提出了至少一個輸出開口裝置布置在研磨裝置中的至少一個研磨元件的徑向外部區(qū)域內(nèi)。這種研磨裝置設計滿足了咖啡研磨器或全自動咖啡機中使用的研磨裝置的典型要求。因此,如此設計的研磨裝置就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而言是特別吸令人關注的,且可以例如“卡合”解決方案的形式使用。
此外,還提出了研磨裝置具有至少一個研磨器殼體,尤其是帶有至少一個一體輸出開口裝置的研磨器。最終的研磨粉末(例如,咖啡粉)通常需要與環(huán)境“保持分離”,這是因為粉末否則可能會污染環(huán)境,且如果可行的話,可能會損害位于附近的組件的功能。自然,衛(wèi)生方面也必須考慮。一般而言,因此必須在研磨元件的區(qū)域設置外殼。因此,該外殼可定位在兩個研磨元件之間通常存在的研磨間隙的區(qū)域內(nèi),以便以簡單有效的方式排出經(jīng)研磨材料。輸出開口通常在重力方向上略微偏移,因此還設置了經(jīng)研磨材料收集通道和/或經(jīng)研磨材料鼓風機等。自然還可設想將現(xiàn)有技術已知的其它經(jīng)研磨材料輸出工具或輔助經(jīng)研磨材料輸出工具與提出的研磨裝置結合使用,且經(jīng)常甚至切合實際。
最后,本發(fā)明還提出了一種具有帶有上述設計的研磨裝置的咖啡研磨器、咖啡機和/或全自動咖啡機。至少從類似的意義上來說,這種咖啡研磨器、咖啡機或這種全自動咖啡機具有上述優(yōu)點和性能。至少類比的話,根據(jù)以上描述的改進也是可能的且通常切合實際。
附圖說明
以下將參考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其它細節(jié)以及,尤其是提出的裝置的示例性實施方案。在這些附圖中:
圖1示出了用于研磨咖啡粉的輸出漏斗2和用于驅動研磨器的電動機3處于不同角位置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的第一示例性實施方案的俯視圖。
圖2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透視分解視圖。
圖3-6分別示出了不同組裝階段期間的第一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的俯視圖a)和穿過研磨器單元與驅動單元之間的耦接區(qū)域的剖面圖b)。
圖7分別示出了組裝過程的不同階段期間的第二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的透視圖。
圖8示出了第三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的縱剖面圖a)和側視示意性俯視圖b)。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了處于共計四個選擇的示例性位置a)至d)的可適應第一可能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在所示示例性實施方案中,“適應性”是指電動機3(驅動單元11)與研磨器單元6之間的相對可旋轉性,其中電動機3用于驅動由兩個研磨體4組成的實際研磨器,兩個研磨體4可繞旋轉軸線5(與圖1中的投影平面垂直)相對于彼此旋轉。通常已知了研磨器單元6的這種設計。僅為了完整起見,上研磨體4具有中央開口,待研磨材料(在以下實例中為咖啡豆)可通過中央開口進入實際研磨區(qū)域(尤其是位于兩個研磨體4之間的研磨槽)。咖啡豆在研磨槽內(nèi)被粉碎并排放入輸出漏斗2,粉碎的咖啡豆通過出口開口從輸出漏斗2供應給例如泡制單元(當前未圖示)。
在圖1圖示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用于驅動實際研磨器單元6的電動機3(相對于其沿電機殼體的縱向方向在中心延伸的電機主軸31)分別布 置成垂直或傾斜于旋轉軸線5(圖1未詳細圖示電機主軸31,但圖1和圖2中以由附圖標記31標識的點劃線示出了電機主軸31的縱向軸線的空間位置)。
在圖1圖示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電動機3相對于輸出漏斗2的位置可以30°的增量改變(電動機3與輸出漏斗2之間的夾角改變)。根據(jù)圖1,一些角范圍無法實現(xiàn)(目前無法達到三個定位選擇;這與90°的“禁止范圍”對應)。具體而言,圖1、圖2和圖6的概略使得可以很容易推斷出該“禁止范圍”僅僅是基于幾何空間考慮:在選擇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設計中,電動機3和輸出漏斗2的部件否則將必須占據(jù)相同的空間——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在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不同設計中,自然將可設想的是同樣允許該“禁止范圍”。還有可能的是,將該“禁止范圍”選擇為更小或更大。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很容易理解并再現(xiàn)基本的幾何考慮因素。
從現(xiàn)有技術還已知了待研磨材料的基本輸送方向(研磨處理之前、研磨處理期間以及研磨處理之后)。具體而言,已研磨產(chǎn)品(本文中為咖啡粉)通過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上設置的相應輸出開口轉移至輸出漏斗2內(nèi)。已知了各種用于在兩個研磨處理之間(兩個研磨處理有時可相隔很長時間)防止研磨咖啡粉積累和/或使盡可能少的咖啡粉留在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內(nèi)的措施,一般而言,可獨立于目前提出的輸出漏斗2和電動機3相對于彼此定位不同實現(xiàn)這些措施的至少大部分。
可很容易推斷出,由于輸出漏斗2與電動機3之間的相對定位不同,因此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可適應各種安裝情況。因此,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可用于很多設計不同的咖啡機、全自動咖啡機或咖啡研磨器。因此,無需再如之前現(xiàn)有技術所需的那樣生產(chǎn)并存儲相應大量的不同地對準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為保持庫存的目的)。
圖2從頂部示出了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透視分解視圖。根據(jù)該圖示可推斷關于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設計的其它細節(jié)。
例如,該圖示出了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基本上由三個預制子組件組成,在以下更詳細地描述的組裝過程中,這三個預制子組件彼此連接。
實際研磨器單元6(其具有內(nèi)部研磨體,圖2-6中未詳細圖示)形成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上部。兩個研磨體4之間繞旋轉軸線5的相對運動以下研磨體4借助齒輪7進行的旋轉運動的形式實現(xiàn)。該齒輪7以抗扭矩的方式連接至下研磨體4。上研磨體4當前以抗扭矩的方式連接至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該圖還清楚地示出了輸入漏斗9,待研磨咖啡豆通過輸入漏斗9供應給研磨器單元6。
驅動單元11圖示為處于圖2的“中央”,其將驅動單元被組裝(如下所述),隨后通過圖2底部圖示的鎖定冠12與研磨器單元6聯(lián)鎖以防止在操作期間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發(fā)生不希望的分離。
驅動單元11具有環(huán)形區(qū)域11a,環(huán)形區(qū)域用于容納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的下部,還特別用于容納齒輪7。圖2還示出了齒輪7的蝸桿驅動裝置10。蝸桿驅動裝置10的旋轉運動使得齒輪7相應地進行減速旋轉運動,因此使得研磨體4相對于彼此相應地進行研磨運動。蝸桿驅動裝置以抗扭矩方式安裝在電動機3的電機主軸31上。
現(xiàn)有技術基本上已知了該類型的用于研磨器單元6的蝸桿齒輪傳動裝置形式的驅動裝置,且經(jīng)常使用。為了簡便起見,不再詳細描述該驅動裝置。
鎖定冠12由兩個同心布置的突出銷13、14的環(huán)組成。外環(huán)由實際鎖定銷13形成,而同心內(nèi)環(huán)由卡合銷14形成。以下將更詳細地描述鎖定銷13和卡合14的功能。例如,鎖定冠12可由可在一定限度內(nèi)彈性變形內(nèi)的塑性材料制造成一體件??赏ㄟ^注射成型過程使制造的鎖定冠12特別具有經(jīng)濟效益。因此,鎖定冠12可很容易設計成“可丟棄部件”或“一次性部件”。如果例如在修理過程期間(或由于其它原因)必須改變電動機3 與輸出漏斗2之間的相對位置,則可破壞鎖定冠12將其移除,然后更換新的部件,而不會產(chǎn)生顯著的經(jīng)濟損失。
此外,圖2還示出了用于使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機械耦接的類似卡銷的連接件的必要元件。
一系列橫向網(wǎng)狀件15成環(huán)狀布置在研磨器單元6的下部區(qū)域(在本實例中,以30°的增量布置;橫向網(wǎng)狀件15的“角寬度”總計略小于15°,這是因為除了鎖定銷13的“角寬度”之外,還需為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提供“預留”,并提供一定空隙。
一系列反鎖網(wǎng)狀件16和相鄰的(在本文中為一體)與橫向網(wǎng)狀件15對應的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圖示為(此處,增量也是30°)處于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之間的耦接區(qū)域18的內(nèi)側。在插入/旋轉運動之后,橫向網(wǎng)狀件15和反鎖網(wǎng)狀件16確保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不會再被容易地彼此拉開。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會防止“過度的”旋轉運動,以便例如橫向網(wǎng)狀件15和反鎖網(wǎng)狀件16可再次彼此脫離。如此,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組裝可特別簡單且直觀。
圖3至6圖示了且以下更詳細地描述了用于組裝具有研磨器單元6、驅動單元11和鎖定冠12三個“基本子組件”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根據(jù)圖1和圖2圖示的第一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步驟。就此而言,圖3至6的局部視圖a)分別示出了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或其部分子組件研磨器單元6、驅動單元11和鎖定冠12)的透視圖,而局部視圖b)分別示出了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之間的耦接區(qū)域18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圖(隨后鎖定冠12同樣處于適當位置),其中放大剖面圖用于更好地闡明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子組件之間的插入/旋轉聯(lián)鎖接合的細節(jié)。
在第一步驟中(圖3),首先通過使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朝彼此移動(反向平行聯(lián)接箭頭19)而使其在其耦接區(qū)域18組裝,其中齒輪 7以使得其與蝸桿驅動裝置10接合的方式插入驅動單元的環(huán)形區(qū)域11a。為了實現(xiàn)該聯(lián)接運動,需將橫向網(wǎng)狀件15布置成使得其分別與兩個反鎖網(wǎng)狀件16之間的間隙對準(同樣參見圖2)。這還表明了由于存在一定“角空隙”,聯(lián)接過程得以簡化,這就是為何橫向網(wǎng)狀件15、反鎖網(wǎng)狀件16和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的總“角長度”略小于增量(在本文中,增量為30°)。聯(lián)接運動沿反向平行聯(lián)接箭頭19進行,直至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牢固地”附接至彼此。在該位置,橫向網(wǎng)狀件15位于反鎖網(wǎng)狀件16“下方”(相應情況如圖3b所示);在圖3a中),聯(lián)接運動尚未完全實現(xiàn)。
為了完整起見,應注意,圖3和圖4中圖示的各個鎖定冠12與這些附圖中圖示的組裝步驟無關,且可容易地存儲在觸手可及的存儲罐內(nèi)。
在沿聯(lián)接箭頭19的組裝運動已完成之后,進行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之間的旋轉運動(由旋轉箭頭20指示;參見圖4)。這使得反鎖網(wǎng)狀件16在橫向網(wǎng)狀件15的分別對應的后側之后滑動。結果,無法再通過簡單的拉開而使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兩個子組件彼此分離。
設置上述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是為了簡化裝配工的組裝。這些網(wǎng)狀件在角度方向形成“止擋”。這防止了兩個子組件6、11相對于彼此“過度旋轉”(過度旋轉可導致橫向網(wǎng)狀件15和反鎖網(wǎng)狀件16再次脫離)。
在已完成旋轉運動(沿旋轉箭頭20)之后,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與反鎖網(wǎng)狀件16的各個側壁在其L-內(nèi)表面接觸。現(xiàn)在進行圖5圖示的鎖定步驟。為了進行鎖定,將鎖定冠12插入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之間的耦接區(qū)域18(沿位移箭頭21指示的方向),使其處于“正確角位置”。從而將鎖定銷13推入耦接區(qū)域18,以便其最終停止于各個反鎖網(wǎng)狀件16之間的間隙內(nèi)。應注意,橫向網(wǎng)狀件15和反鎖網(wǎng)狀件16定位成位于彼此后面,以便其在進行圖5圖示的鎖定步驟時在軸向方向上有效對準。由于鎖定銷13插在相應間隙內(nèi),因此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之間不可能進行方向相反的相對旋轉運動。實現(xiàn)此是因為,橫向網(wǎng)狀件15利用其與L 的臂相對的側面抵接在鎖定銷13上(以與旋轉限制網(wǎng)狀件17相對的側面為接觸區(qū)域),如果可行的話,在移動很小的角距離之后實現(xiàn)為這樣。這再次使得橫向網(wǎng)狀件15與反鎖網(wǎng)狀件16不可能脫離(至少只要鎖定冠12處于適當位置二者就不會脫離),從而不會使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彼此分離。
為了清楚地為裝配工指示角度方向上的正確位置,驅動單元11的耦接區(qū)域18的底部區(qū)域設置有與卡合銷14對應的槽狀凹陷22。槽狀凹陷22的角寬度基本上與卡合銷14的角寬度相同。選擇的位置使得鎖定銷13“自動”處于正確角位置。
當鎖定冠12被完全推入時,卡合銷14的突出片24與適當設計的網(wǎng)狀件23在槽狀凹陷22的區(qū)域聯(lián)鎖(圖6)。
如此,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整個組裝完成,其中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基本子組件將不會再很容易地彼此分離。然而,應再次注意,可在輸出漏斗2和電動機3相對于彼此的不同角位置進行描述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組裝過程。圖2至6中圖示的輸出漏斗2與電動機3之間的角度應僅僅理解為實例。
在其它方面,可借助例如螺絲刀,再次將鎖定冠12拉出耦接區(qū)域18(或,如果可行的話,將其損壞)。這反過來使得可以再次使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彼此分離。在該過程期間鎖定冠12是否損壞無關緊要,這是因為鎖定冠12由簡單組件組成,該組件的制造成本較低,例如可以是注塑成型的塑料部件。
圖7還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25。在本案中,局部視圖7a)示出了組裝主要子組件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之前的狀態(tài)。在局部視圖b)中,兩個主要子組件6、11已組裝,其中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的下邊緣和齒輪7插入驅動單元11的環(huán)形區(qū)域11a內(nèi),以 便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的下邊緣被驅動單元11的區(qū)域11a成環(huán)狀包圍,且齒輪7與蝸桿驅動裝置10接合。透視圖分別在圖7的兩個局部視圖a)和b)中選擇。使用的大部分子組件與圖1至6中圖示且以上詳細描述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子組件對應。
與第一示例性實施方案相比,在描述的本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25中,可以任意相對角度實現(xiàn)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輸出漏斗2和電動機3)之間的相對定位。因此,不僅可以調(diào)節(jié)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相對于彼此的各個不連續(xù)的角位置,而且可以連續(xù)地適應角位置。實現(xiàn)此是因為,如果根據(jù)圖7的局部視圖b)的圖示組裝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則環(huán)形區(qū)域11a以使得驅動單元11可繞研磨器單元6的旋轉軸線5旋轉的方式可旋轉地支撐在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的下邊緣上。
僅為了完整起見,應注意,與第一示例性實施方案相似,在現(xiàn)在描述的第二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25中,也存在輸出漏斗2與電動機3之間的相對位置的“禁止范圍”,其中這同樣是幾何因素的結果,以上已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
為了實現(xiàn)第二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25的連續(xù)適應性,研磨器單元6與驅動單元11之間在驅動單元11的圍繞耦接區(qū)域18的環(huán)形區(qū)域11a設有與軟管夾相似的長度變化裝置26。在所示實例中,長度變化裝置26由螺紋件27組成,螺紋件27可分別以旋轉運動的形式擰入或擰出內(nèi)螺紋28。因此,螺紋件27的旋轉運動會增大或減小徑向槽29,以便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二者在耦接區(qū)域18插入彼此)的區(qū)域分別牢固地夾在一起或分離。如果通過旋轉螺紋件27使徑向槽29減小至預定范圍,則環(huán)形區(qū)域11a的直徑會以使得驅動單元11的環(huán)形區(qū)域11a牢固地坐置于研磨器單元6的殼體8的下邊緣的方式減小,因此驅動單元11可不會再分別相對于研磨器單元6和輸出漏斗2旋轉。如果通過旋轉螺紋件27使徑向槽29再次增大,則驅動單元11的環(huán)形區(qū)域11a再次與研磨 器單元6的殼體8的下邊緣分離,以便驅動單元11隨后可再次繞旋轉軸線5旋轉,并相對于輸出漏斗2移動入不同角位置。
最后,圖8示出了第三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30。該實施方案意在闡明完全可以將電動機3的電機主軸31布置成與研磨器單元6的研磨體4的旋轉軸線5平行,但橫向偏離該旋轉軸線。然而,在本實施方案中,還可以通過“變化的”耦接區(qū)域18實現(xiàn)研磨器單元6和驅動單元11(輸出漏斗2和電動機3)的不同角布置。在本案中,耦接區(qū)域18可利用根據(jù)第一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1的卡合耦接,或根據(jù)第二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25的長度變化裝置28實現(xiàn)。因此,圖8未圖示這方面的細節(jié)。無論如何,可以改變驅動單元11相對于輸出漏斗2的空間位置,其中驅動單元11可繞研磨器單元6的旋轉軸線5與環(huán)形區(qū)域11a一起旋轉。
為了完整起見,應注意,在圖示的第三示例性實施方案的自動咖啡機研磨器30中,電機主軸31與研磨體4(其中之一)之間的動力傳輸通過兩個嚙合齒輪32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