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壓力鍋,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電壓力鍋的排氣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電壓力鍋為常用的家用電器。其中,由于鍋體內的壓力較大,因此用戶在手動打開限壓閥時排氣管會發出較大聲音。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現有技術中的一些電壓力鍋上設置有消音盒,然而限于產品結構限制,消音盒的體積有限,不能很好地解決電壓力鍋的工作噪音較大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壓力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工作噪音大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壓力鍋,包括:鍋體,包括外鍋以及設置在外鍋內的內鍋,內鍋用以盛放被烹飪食物;鍋蓋,鍋蓋設置在鍋體上,并可密封蓋合于內鍋,鍋蓋上設置有與內鍋的內部連通的排氣通道、及控制排氣通道的通氣狀態的限壓閥,其中,限壓閥包括設置在排氣通道上方的堵頭,堵頭可移動地設置進而封堵或者打開排氣通道,堵頭為中空結構,并且堵頭內部形成第一緩沖室,堵頭的側壁設置有過氣槽,以使得當堵頭打開排氣通道時,烹飪蒸汽能夠通過過氣槽進入至第一緩沖室并進行緩沖。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限壓閥的堵頭為中空結構,并且堵頭的側壁上設置有過氣槽。當堵頭打開排氣通道時,烹飪蒸汽能夠先進入至堵頭內進行緩沖,減小高壓蒸汽所產生的噪音。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在進入至蒸汽盒之前多一步緩沖步驟,進而提高了電壓力鍋的消音效果。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工作噪音大的問題。
進一步地,電壓力鍋還包括設置在限壓閥的上方的蒸汽盒,蒸汽盒內具有第二緩沖室,限壓閥和蒸汽盒之間設置有過氣通道,以使當堵頭打開排氣通道時,烹飪蒸汽能夠通過過氣通道并進入至第二緩沖室緩沖。
進一步地,限壓閥還包括:閥體,堵頭設置在閥體內,堵頭和閥體之間設置有彈性復位件,蒸汽盒設置在閥體的上方;彈性套筒,其頂端連接在閥體的下端,彈性套筒的下端密封在排氣通道的周向外側,其中,堵頭、閥體和彈性套筒之形成連通通道,連通通道和排氣通道、過氣槽以及過氣通道均連接。
進一步地,限壓閥還包括定位環,堵頭通過連接桿連接在定位環的內側,其中,定位環穿設在閥體內,并且定位環的外徑和閥體的內徑相適配,以使堵頭能夠在閥體內沿直線上下移動。上述結構使得堵頭在閥體內的運動更加的穩定。
進一步地,彈性套筒的上方設置有縮頸連接段,縮頸連接段由下自上穿設在閥體內,并且縮頸連接段和閥體之間設置有定位結構以使得閥體和彈性套筒能夠同步運動,其中,縮頸連接段的下端面能夠與定位環的下端面配合,以使得閥體向上運動時,彈性套筒能夠帶動堵頭向上運動。
進一步地,鍋蓋包括鍋蓋主體以及設置在鍋蓋主體上的內鍋蓋,排氣通道形成在內鍋蓋上,彈性套筒的下端與內鍋蓋的上表面抵接。上述結構便于排氣通道的成型。
進一步地,限壓閥和鍋蓋之間設置有螺旋舉升機構,電壓力鍋還包括驅動機構,驅動機構驅動限壓閥轉動,同時限壓閥在螺旋舉升機構的作用下上升或者下降。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直徑在3.3-30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的排氣速度更快,提味收汁效果更好。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直徑在4-10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的排氣速度更快,提味收汁效果更好。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長度在3-30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排氣通道不易堵塞,同時便于用戶清洗。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長度在5-15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排氣通道不易堵塞,同時便于用戶清洗。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壓力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2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剖視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鍋蓋的剖視示意圖;
圖4示出了圖3中的A處放大示意圖;
圖5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限壓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6示出了圖5中限壓閥的剖視示意圖;
圖7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彈性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8示出了圖7中彈性套筒的剖視示意圖;
圖9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堵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示出了圖9中堵頭的剖視示意圖;
圖11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鍋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12示出了圖11中電壓力鍋的主視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鍋體;11、外鍋;12、內鍋;20、鍋蓋;21、鍋蓋主體;22、內鍋蓋;30、排氣通道;40、蒸汽盒;50、限壓閥;51、堵頭;52、閥體;53、彈性復位件;54、彈性套筒;541、縮頸連接段;55、連通通道;56、定位環;57、連接桿;511、過氣槽;512、第一緩沖室;60、過氣通道;70、定位結構;80、螺旋舉升機構;90、驅動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4、以及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電壓力鍋包括鍋體10以及鍋蓋20。其中,鍋體10包括外鍋11以及設置在外鍋11內的內鍋12,內鍋12用以盛放被烹飪食物。鍋蓋20設置在鍋體10上并可密封蓋合于內鍋12,鍋蓋20上設置有與內鍋12的內部連通的排氣通道30、及控制排氣通道30的通氣狀態的限壓閥50。限壓閥50包括設置在排氣通道30上方的堵頭51,堵頭51可移動地設置進而封堵或者打開排氣通道30。特別地,堵頭51為中空結構,并且堵頭51內部形成第一緩沖室512,堵頭51的側壁設置有過氣槽511,以使得當堵頭51打開排氣通道30時,烹飪蒸汽能夠通過過氣槽511進入至第一緩沖室512并進行緩沖。
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限壓閥50的堵頭51為中空結構,并且堵頭51的側壁上設置有過氣槽511。當堵頭51打開排氣通道30時,烹飪蒸汽能夠先進入至堵頭51內進行緩沖,減小高壓蒸汽所產生的噪音。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在進入至蒸汽盒之前多一步緩沖步驟,進而提高了電壓力鍋的消音效果。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工作噪音大的問題。
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堵頭51的側壁上的過氣槽511為沿豎直方向延伸的通槽,過氣槽511能夠將堵頭51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連通,從而實現烹飪蒸汽進入至堵頭51的第一緩沖室512內。本實施例中過氣槽511為沿周向分布的多個,當然過氣槽511的設置方式不限于上述的結構,只要能夠起到連通第一緩沖室512與外部空間即可。
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電壓力鍋還包括設置在限壓閥50的上方的蒸汽盒40,蒸汽盒40內具有第二緩沖室,限壓閥50和蒸汽盒40之間設置有過氣通道60,以使當堵頭51打開排氣通道30時,烹飪蒸汽能夠通過過氣通道60并進入至第二緩沖室緩沖。具體地,蒸汽盒40連接在限壓閥50的上方,過氣通道60為分別連接蒸汽盒40內部和限壓閥50的內部的通孔結構。限壓閥50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一通孔,蒸汽盒40的下表面設置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互相對齊進而將蒸汽盒40的內部空間和限壓閥50的內部空間連通。當然,過氣通道60并不限于上述的結構,例如過氣通道60也可以為管狀的通道并將二者連接。
如圖4和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限壓閥50還包括閥體52和彈性套筒54。其中,堵頭51設置在閥體52內,堵頭51和閥體52之間設置有彈性復位件53,蒸汽盒40設置在閥體52的上方。彈性套筒54,其頂端連接在閥體52的下端,彈性套筒54的下端密封在排氣通道30的周向外側。其中,堵頭51、閥體52和彈性套筒54之形成連通通道55,連通通道55和排氣通道30、過氣槽511以及過氣通道60均連接。具體地,彈性復位件53為彈簧,彈簧穿設在第一緩沖室512內,閥體52的上端面設置有向下延伸的凸柱,凸柱與彈簧抵接進而對彈簧施加壓力。限壓閥50的工作過程如下:當限壓閥50封閉排氣通道30時,閥體52向下移動,閥體52內的凸柱向彈簧施加壓力,彈簧的下端向堵頭51施加壓力并使堵頭51壓緊在排氣通道30的上方。上述的彈簧在壓縮時具有預設壓力,當內鍋12內的壓力升高并超過預設壓力時,堵頭51被高壓蒸汽頂開并實現排氣。
如圖6所述,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堵頭51、閥體52和彈性套筒54之形成連通通道55,具體地,堵頭51的外側壁、閥體52的內側壁以及彈性套筒54的內側壁之間形成了一個環形空間,上述的環形空間即為連通通道55。當堵頭51被蒸汽頂開時,蒸汽先進入至連通通道55內,其中一部分蒸汽通過堵頭51上的過氣槽511進入至第一緩沖室512進行緩沖消音,其余部分蒸汽向上運行并通過過氣通道60進入至蒸汽盒40內進行緩沖消音。本實施例中的雙重消音結構能夠顯著地減小電壓力鍋的工作噪音。
如圖6、圖9和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限壓閥50還包括定位環56,堵頭51通過連接桿57連接在定位環56的內側。其中,定位環56穿設在閥體52內,并且定位環56的外徑和閥體52的內徑相適配,以使堵頭51能夠在閥體52內沿直線上下移動。上述結構使得堵頭51在閥體52內的運動更加的穩定。
如圖6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彈性套筒54的上方設置有縮頸連接段541,縮頸連接段541由下自上穿設在閥體52內,并且縮頸連接段541和閥體52之間設置有定位結構70以使得閥體52和彈性套筒54能夠同步運動,其中,縮頸連接段541的下端面能夠與定位環56的下端面配合,以使得閥體52向上運動時,彈性套筒54能夠帶動堵頭51向上運動。當限壓閥50需要完全打開排氣通道30時,閥體52向上運動,并且運動至縮頸連接段541的上端與定位環56的下端接觸。此時,堵頭51的位置被彈性套筒54的縮頸連接段541限定,不再受到彈簧的影響。因此當閥體52繼續向上運動時,堵頭51也被帶動向上運動,從而完全將排氣通道打開。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定位結構為設置在縮頸連接段541的外壁上的凸塊以及設置在閥體52的側壁上的插槽,凸塊嵌入至插槽內進而將彈性套筒54固定在閥體52上。當然,定位結構也可以采用其他常用的配合結構。
如圖3和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鍋蓋20包括鍋蓋主體21以及設置在鍋蓋主體21上的內鍋蓋22,排氣通道30形成在內鍋蓋22上,彈性套筒54的下端與內鍋蓋22的上表面抵接。具體地,排氣通道30為形成在內鍋蓋22上的通孔,上述結構簡化了排氣通道30的加工工藝,同時用戶拆卸下內鍋蓋22后即可對排氣通道進行清洗。
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限壓閥50和鍋蓋20之間設置有螺旋舉升機構80,電壓力鍋還包括驅動機構90,驅動機構90驅動限壓閥50轉動,同時限壓閥50在螺旋舉升機構80的作用下上升或者下降。具體地,驅動機構90為步進電機,步進電機和限壓閥之間設置有齒輪傳動機構,其中,齒輪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步進電機的電機軸上的齒輪以及設置在閥體52的外側壁上的齒形部,步進電機旋轉時驅動閥體52轉動。螺旋舉升機構80具體為設置在鍋蓋主體21上的第一螺紋段以及設置在閥體52的外側壁上的第二螺紋段。第一螺紋段和第二螺紋段相配合,當閥體52旋轉時,通過第一螺紋段和第二螺紋段能夠將閥體52的轉動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從而達到改變閥體52的高度的目的。
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排氣通道30的直徑在3.3-30mm的范圍內。并且優選地,排氣通道30的直徑在4-10mm的范圍內。上述的大口徑排氣通道30能夠使電壓力鍋的排氣速度更快,提味收汁效果更好。
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排氣通道30的長度在3-30mm的范圍內。并且優選地,排氣通道30的長度在5-15mm的范圍內。上述的段通道排氣通道30能夠使電壓力鍋在工作過程中排氣通道30不宜堵塞,同時便于用戶清洗。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