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壓力鍋,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排氣消音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電壓力鍋為常用的家用電器。其中,電壓力鍋內設置有限壓閥以及蒸汽盒,限壓閥用于打開或者關閉排氣通道,從排氣通道排出的蒸汽進入至蒸汽盒內進行消音處理。在現有技術中,由于限壓閥為運動的結構,而蒸汽盒為固定的結構,因此蒸汽盒和限壓閥之間的密封較為困難,同時蒸汽盒需要將體積做的較大,不利于產品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壓力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限壓閥與蒸汽盒之間密封困難,蒸汽盒體積較大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壓力鍋,包括:鍋體,包括外鍋以及設置在外鍋內的內鍋,內鍋用以盛放被烹飪食物;鍋蓋,鍋蓋設置在鍋體上,并可密封蓋合于內鍋,鍋蓋上設置有與內鍋的內部連通的排氣通道、及控制排氣通道的通氣狀態的限壓閥,動力機構,動力機構驅動限壓閥移動從而改變排氣通道的排氣狀態,蒸汽盒,固定設置在限壓閥上,以使得蒸汽盒能夠與限壓閥同步運動,并且蒸汽盒和限壓閥之間設置有連通蒸汽盒的內部空間與限壓閥的內部空間的過氣通道。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蒸汽盒固定在限壓閥的上方并且能夠隨限壓閥同步運動。上述結構通過將蒸汽盒和限壓閥連接在一起,使得二者之間的密封更加容易。同時,蒸汽盒和能夠與限壓閥同步運動使得蒸汽盒的體積不必設置的過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限壓閥與蒸汽盒之間密封困難,蒸汽盒體積較大的問題。
進一步地,動力機構為電機,電機驅動限壓閥轉動,電壓力鍋還包括螺旋舉升機構,螺旋舉升機構包括設置在鍋蓋內的第一螺紋段以及設置在限壓閥上的第二螺紋段,第一螺紋段和第二螺紋段相嚙合,第一螺紋段和第二螺紋段將限壓閥的轉動轉化為直線運動。
進一步地,電壓力鍋還包括傳動機構,傳動機構設置在鍋蓋內,傳動機構將動力機構的動力傳遞至限壓閥上并使限壓閥轉動。
進一步地,蒸汽盒的橫截面和限壓閥的橫截面均為圓形,蒸汽盒的橫截面的半徑與限壓閥的橫截面的半徑的比例在3:2至3:1的范圍內。上述對于蒸汽盒的體積的優化一方便保證蒸汽盒內的體積足夠大,滿足消音效果,另一方便避免給動力結構帶來過大的負擔。
進一步地,蒸汽盒的下表面設置有第一過氣孔,限壓閥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二過氣孔,第一過氣孔和第二過氣孔形成過氣通道。
進一步地,蒸汽盒和限壓閥之間設置有定位結構,蒸汽盒和限壓閥通過定位結構安裝在一起時,第一過氣孔和第二過氣孔互相對齊。
進一步地,動力機構為電機,傳動機構包括設置在電機的電機軸上的齒輪,以及設置在限壓閥上的齒形部,齒輪和齒形部相嚙合。齒輪傳動機構使得具有傳動穩定,控制精確的特點。
進一步地,蒸汽盒和限壓閥通過螺栓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直徑在3.3-30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的排氣速度更快,提味收汁效果更好。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直徑在4-10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的排氣速度更快,提味收汁效果更好。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長度在3-30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在排氣過程中排氣通道不易堵塞,同時更加便于用戶清洗。
進一步地,排氣通道的長度在5-15mm的范圍內。上述結構使得電壓力鍋在排氣過程中排氣通道不易堵塞,同時更加便于用戶清洗。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壓力鍋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剖視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鍋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圖3中的A處放大示意圖;
圖5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限壓閥和蒸汽盒裝配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示出了圖5中限壓閥和蒸汽盒的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7示出了圖5中限壓閥的分解示意圖;
圖8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蒸汽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9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限壓閥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10示出了圖1中電壓力鍋的鍋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鍋體;11、外鍋;12、內鍋;20、鍋蓋;30、排氣通道;40、動力機構;50、限壓閥;51、第二過氣孔;60、傳動機構;61、齒輪;62、齒形部;70、螺旋舉升機構;71、第一螺紋段;72、第二螺紋段;80、蒸汽盒;81、第一過氣孔;90、定位結構;100、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電壓力鍋包括鍋體10和鍋蓋20。其中,鍋體10包括外鍋11以及設置在外鍋11內的內鍋12,內鍋12用以盛放被烹飪食物。鍋蓋20設置在鍋體10上并可密封蓋合于內鍋12,鍋蓋20上設置有與內鍋12的內部連通的排氣通道30、及控制排氣通道30的通氣狀態的限壓閥50。電壓力鍋還包括動力機構40、傳動機構60以及螺旋舉升機構70,動力機構40和傳動機構60設置在鍋蓋20內,傳動機構60將動力機構40的動力傳遞至限壓閥50上并使限壓閥50轉動。螺旋舉升機構70包括設置在鍋蓋20內的第一螺紋段71以及設置在限壓閥50上的第二螺紋段72,第一螺紋段71和第二螺紋段72相嚙合,第一螺紋段71和第二螺紋段72將限壓閥50的轉動轉化為直線運動,從而改變排氣通道30的排氣狀態。電壓力鍋還包括蒸汽盒80,蒸汽盒80固定設置在限壓閥50上,以使得蒸汽盒80能夠與限壓閥50同步運動。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之間設置有連通蒸汽盒80的內部空間與限壓閥50的內部空間的過氣通道。
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蒸汽盒80固定在限壓閥50的上方并且能夠隨限壓閥50同步運動。上述結構通過將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連接在一起,使得二者之間的密封更加容易。同時,蒸汽盒80和能夠與限壓閥50同步運動使得蒸汽盒80的體積不必設置的過大。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電壓力鍋的限壓閥50與蒸汽盒80之間密封困難,蒸汽盒80體積較大的問題。
如圖5和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蒸汽盒80的橫截面和限壓閥50的橫截面均為圓形,蒸汽盒80的橫截面的半徑與限壓閥50的橫截面的半徑的比例在3:2至3:1的范圍內。具體地,將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均設置為截面為圓形的結構便于二者做轉動運動,同時,蒸汽盒80的體積應該設置在合適的范圍內。若蒸汽盒80的體積過小會導致蒸汽盒80內的體積不夠,若蒸汽盒80的體積過大則會導致對動力機構40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優選地將蒸汽盒80的橫截面的半徑與限壓閥50的橫截面的半徑的比例在3:2至3:1的范圍內。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蒸汽盒80的下表面設置有第一過氣孔81,限壓閥50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二過氣孔51,第一過氣孔81和第二過氣孔51形成過氣通道。當限壓閥50打開排氣通道時,烹飪蒸汽先進入至限壓閥50內,然后通過過氣通道向上進入至蒸汽盒80并進行消音。
如圖8和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之間設置有定位結構90,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通過定位結構90安裝在一起時,第一過氣孔81和第二過氣孔51互相對齊。具體地,第一過氣孔81為三個,第二過氣孔51因為對應設置的三個。第一過氣孔81和第二過氣孔51的排布方式相同。定位結構90包括設置在蒸汽盒80的下表面的凸塊以及設置在限壓閥50的上表面的定位凹陷。當裝配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時,凸塊嵌入至定位凹陷內,此時第一過氣孔81和第二過氣孔51對齊并形成連通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的過氣通道。
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動力機構40為電機,傳動機構60包括設置在電機的電機軸上的齒輪61,以及設置在限壓閥50上的齒形部62,齒輪61和齒形部62相嚙合。具體地,齒輪61和齒形部62共同形成了齒輪傳動機構,齒輪傳動機構具有傳動可靠,控制精度高的特點。同時優選地,電機為步進電機,步進電機能夠以精確到度的角度進行傳動,從而精確控制限壓閥50的位置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蒸汽盒80和限壓閥50通過螺栓100連接在一起。具體地,蒸汽盒80的下表面的中心處設置有第一螺紋孔,限壓閥50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二螺紋孔。螺栓100穿設在第一螺紋孔和第二螺紋孔內并將二者緊固。
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排氣通道30的直徑在3.3-30mm的范圍內。并且優選地,排氣通道30的直徑在4-10mm的范圍內。上述的大口徑排氣通道30能夠使電壓力鍋的排氣速度更快,提味收汁效果更好。
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排氣通道30的長度在3-30mm的范圍內。并且優選地,排氣通道30的長度在5-15mm的范圍內。上述的段通道排氣通道30能夠使電壓力鍋在工作過程中排氣通道30不宜堵塞,同時便于用戶清洗。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