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餐廚電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恒溫油條機。
背景技術:
油條是傳統大眾化食品之一,其外酥內嫩松軟,色澤金黃,咸香適口,且價格低廉,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炸油條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較低,其火力調節多需要人工進行操作,且油溫調控不準確,這樣影響了油條炸制的效果;再者,油條炸制所使用的油液經多次炸制后,其雜質較多,品質較差,多次使用后,油條的的質量、口感和色澤都會受到影響,重要的是,變質的油液不符合國家的食用油使用標準,且危害人們的健康,而目前的炸油條設備不能夠自主檢測油液的質量,油液的更換需要操作人員豐富的經驗進行判斷,該判斷的準確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自動恒溫油條機,該自動恒溫油條機用于炸制油條,可使炸制過程的油溫可控,且能夠維持恒定狀態,同時,炸制過程能夠實時過濾油液,進而提高油液的循環使用性,節約運行成本。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恒溫油條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上設有油池、電磁加熱板、濾油器、吸油泵和控制主機;所述油池開設在殼體頂部,其內設有濾渣板;所述濾渣板為網狀結構,并位于所述油池底面上方,且與該底面平行設置;所述油池底部安裝電磁加熱板,所述電磁加熱板連接控制主機;所述油池上安裝有與油池連通的第一回油管,并通過所述第一回油管連接設置在電磁加熱板下方的濾油器,所述濾油器再通過吸油泵連通油池;
所述第一回油管上套設有三通閥,所述三通閥分別連接油池、濾油器和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用以連接集油裝置;所述三通閥連接控制主機;
所述油池上安裝有溫度感應器和電容油質傳感器,所述溫度感應器和電容油質傳感器均連接控制主機,其感應部位均伸入油池油液中。所述溫度感應器和電容油質傳感器分別用于檢測所述油池內油液的溫度和濃度,并生成相應的信號發于所述控制主機;所述控制主機再根據該信號調控電磁加熱板加熱或者停止加熱,或者調控所述三通閥的流通方向以使油液經濾油器循環使用或者經排油管排出。
進一步地,所述濾油器通過第二回油管連通吸油泵,后連通所述油池;所述第二回油管的出油端位于油池上部,并與所述第一回油管連通油池的一端分設在油池的相對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油池除底面外的側壁均由隔熱材料制得;所述隔熱材料為內設石棉夾層的430不銹鋼,該430不銹鋼接觸石棉一側上涂有至少三層的ZS-1型耐高溫隔熱保溫涂料。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上設有儲油箱,所述儲油箱通過儲油管連接吸油泵;所述儲油管上穿設有儲油閥,所述儲油閥連接控制主機。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底部安裝有導向滑軌,所述濾油器下部安裝有導向滑塊,所述導向滑塊設置在導向滑軌上,并與所述導向滑軌滑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濾油器設置在殼體下部,并滑動連接所述殼體;所述濾油器底部安裝有腳輪,所述腳輪的底部與殼體底部齊平。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側面上安裝有均與控制主機連接的控制面板和控制按鈕。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側面安裝有推手,其底部安裝有驅動輪。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主機連接濾油器和吸油泵。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油條機采用電磁加熱技術,使得油條機的油液升溫快,且無明火燃燒,無廢氣排放,無噪音,污染小,較安全可靠,健康環保;而添加的溫控系統則能夠限定電磁加熱溫度,保持油溫恒定,使得油條能夠在恒溫條件下進行炸制,提高了油條炸制的色澤及口感。
2.本實用新型設置的濾油器能夠在油條炸制過程實時過濾油液,減少油液中的雜質含量,降低油池中的油渣數量,進而提高油條的炸制質量,提高油液的品質,并增加油液的循環使用次數;而所設置的電容油質傳感器則能夠檢測油液的質量,防止油液因使用次數過多發生變質而影響油條的炸制效果,以保證油條機所使用的油液符合國家食用油的使用標準,所炸制的油條干凈衛生,健康安全。
3.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安全可靠,節能性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恒溫油條機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無推拉門時的主視圖。
圖3是圖1有推拉門時的主視圖。
圖4是圖2內部結構的左視圖。
圖5是圖2的俯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圖中,殼體1、風扇11、推拉門12、控制面板13、控制按鈕14、驅動輪15、推手16、油池2、濾渣板21、電磁加熱板3、濾油器4、導向滑軌41、導向滑塊42、腳輪43、第一回油管5、吸油端51、三通閥52、第二回油管6、出油端61、回油閥62、排油管7、吸油泵8、儲油箱9、儲油管91、儲油閥92、控制主機10。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5,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實施方式中,一種自動恒溫油條機,包括一殼體1,殼體1上設有一油池2、一電磁加熱板3、一濾油器4、一吸油泵8和一控制主機10;油池2開設在殼體1頂部,其底部安裝電磁加熱板3;油池2上安裝有與油池2連通的一第一回油管5,并通過第一回油管5連接設置在電磁加熱板3下方的濾油器4,濾油器4再通過吸油泵8連通油池2。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和圖4,殼體1為封閉式結構,其內安裝電磁加熱板3、濾油器4、吸油泵8和控制主機10。殼體1一側面上安裝有風扇11,風扇11用于將殼體1內的熱量排除,降低殼體1內的溫度,以保持油炸過程濾油器4、吸油泵8和控制主機10的環境溫度。殼體1另一側面上開設有觀察口,觀察口上安裝有推拉門12,以通過推拉門12密封殼體1,或者打開殼體1利于殼體1內設備的維修與更換。優選地,風扇11與推拉門12分別設置在殼體1的相對兩側,并與油池2所在側相鄰。
請繼續參閱圖1,殼體1側面上安裝有均與控制主機10連接的控制面板13和控制按鈕14,控制面板13用于人為設定油炸過程的油溫及設備的運行,且能夠顯示油液的實時溫度;控制按鈕14包括濾油器4啟動按鈕和加熱檔位按鈕,以通過控制按鈕14手動調控濾油器4和電磁加熱板3的運行。優選地,控制面板13和控制按鈕14設置在推拉門12同一側,且位于推拉門12上方。
殼體1底部安裝有四驅動輪15,四驅動輪15分設在殼體1四角落,以便于穩定殼體1,并利于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的移動;殼體1側面上安裝有以推手16,推手16便于推拉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1和圖4,油池2除底面外的四側壁均由隔熱材料制得,該隔熱材料為內設石棉夾層的430不銹鋼,且在430不銹鋼接觸石棉一側上均勻涂抹有至少三層的耐高溫隔熱保溫涂料,以減少油池2內熱量的損失;優選地,耐高溫隔熱保溫涂料選用型號為ZS-1型的耐高溫隔熱保溫涂料,每一層430不銹鋼涂抹有5層ZS-1型耐高溫隔熱保溫涂料,ZS-1型的耐高溫隔熱保溫涂料能夠有效抑制并屏蔽輻射熱和傳導熱,減少高溫物體的熱輻射和熱量的散失。該隔熱材料的設置用于防止殼體1的殼壁因高溫油液而升溫,進而避免出現人觸碰殼體1的殼壁而燙傷的現象,同時,隔熱材料的設置也能夠防止油液因散熱而帶來的熱損失。
請參閱圖4和圖5,油池2內設有一濾渣板21,該濾渣板21為網狀結構,并位于油池2底面的上方,且與油池2底面平行設置;優選地,濾渣板21的尺寸與油池2底面尺寸相同。濾渣網用于過濾油條炸制過程出現的油渣,防止油渣掉落至油池2底面,并防止油渣碳接觸油池2底面時因電磁加熱發生碳化而粘粘在電池底面,進而影響電磁加熱的熱效率及油條機后續的使用與清理。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4,電磁加熱板3位于油池2外側,并緊貼油池2底面,且沿油池2底面平鋪設置,以增加油液和電磁加熱板3的換熱面積,使油液快速且均勻地升溫。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2,濾油器4用于過濾油液,提高油液的品質,其設置在殼體1下部,并與殼體1滑動連接。殼體1底部開設有一缺口,該缺口處安裝濾油器4,且設有平行設置的兩導向滑軌41;濾油器4下部安裝有兩導向滑塊42,并通過兩導向滑塊42安裝在殼體1上。優選地,兩導向滑塊42與兩導向滑軌41相匹配,并設置在兩導向滑軌41上,且與兩導向滑軌41滑動連接,以使濾油器4隨著導向滑塊42相對導向滑軌41移動。濾油器4的底部安裝有兩腳輪43,所述腳輪43的底部和殼體1底部齊平,以便于腳輪43接觸底面,并能夠相對地面滾動。
優選地,濾油器4與第一回油管5、第二回油管6的連接均為可拆卸式連接,以便于將濾油器4與殼體1分離,進而為濾油器4的維修與清洗提供便利。
導向滑軌41和導向滑塊42的設置可利于濾油器4穩定安裝在殼體1上,而兩者與腳輪43共同作用,則使濾油器4的拆卸更簡便更省力。
進一步地,請參閱圖2和圖4,第一回油管5連通油池2的一端為吸油端51,該吸油端51設置在油池2底部,以便于油池2內的油液流入濾油器4中。第一回油管5上套設有三通閥52,該三通閥52分別連接油池2、濾油器4和排油管7,排油管7用以連接集油裝置,并將待排放的油液排至集油裝置內。
濾油器4和油池2之間還設有第二回油管6,濾油器4通過該第二回油管6連通吸油泵8,后連通油池2。第二回油管6的出油端61位于油池2上部,并與第一回油管5的吸油端51分設在油池2的相對兩側,以使油池2內的油液形成對流式循環流動模式,提高油液的流動性,均勻油池2內的油液。
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還包括一儲油箱9。儲油箱9用于儲放新油,其放置在殼體1內,并通過儲油管91連接吸油泵8的入口端。儲油管91上穿設有儲油閥92,儲油閥92用于控制儲油管91的通斷;優選地,第二回油管6上穿設有回油閥62,回油閥62還位于吸油泵8入口端一側,用于控制吸油泵8和濾油器4之間第二回油管6的通斷;儲油閥92和回油閥62均連接控制主機10,能夠在控制主機10的控制下實現自動開啟或者關閉。
在本實施例中,控制主機10分別與電磁加熱板3、三通閥52、濾油器4和吸油泵8連接,以實現油條機的自動控制。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還包括與控制主機10連接的一溫度傳感器和一電容油質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電容油質傳感器均安裝在油池2上,兩者的感應部位均伸入油池2油液內,分別用于檢測油池2內油液的溫度和濃度,并生成相應的信號發于控制主機10;其中,溫度傳感器生成的是溫度信號,電容油質傳感器生成的是電容信號,其根據炸制過程油液因濃度變化而使導電能力發生變化進行測量的??刂浦鳈C10根據所接收的溫度信號和電容信號調控電磁加熱板3、三通閥52、濾油器4和吸油泵8,即,當所接收的溫度信號低于預先設定的溫度值時,控制主機10調控電磁加熱板3加熱,反之,電磁加熱板3停止加熱;當所接收的電容信號小于預先設定的電容值時,控制主機10調控三通閥52的流通方向朝向濾油器4一側,同時開啟濾油器4、回油閥62和吸油泵8,使得油池2內的油液進入濾油器4中過濾,后回至油池2中再次使用;當所接收的電容信號不小于預先設定的電容值時,控制主機10調控三通閥52的流通方向朝向排油管7一側,使得油池2內的油液排至集油裝置中。
本實施例考慮到不同溫度下油液的電容值不同,在調控三通閥52的流通方向時,控制主機10將油液的溫度和濃度進行耦合分析,后根據耦合分析結果調控三通閥52。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自動恒溫油條機能夠實現油溫的自動控制、油液的自動過濾和排出,其控制原理如下:
1)通過控制面板13設定油炸溫度,并儲存于控制主機10中;控制主機10根據油炸溫度自動生成油液的最高電容值;
2)溫度感應器檢測油池2內油液的油溫,并生成油溫信號發于控制主機10;電容油質傳感器檢測油池2內油液的濃度,并生成電容信號發于控制主機10;
3)控制主機10分析對比電容信號和最高電容值,當分析結果顯示對比電容信號低于最高電容值時,控制主機10控制三通閥52開啟,并調控三通閥52的流通方向,使油液流經濾油器4一側,同時,打開濾油器4、吸油泵8和回油閥62,進入步驟4);反之,控制主機10打開三通閥52,并調控三通閥52的流通方向,使油池2中的油液通過排油管7排出;
4)控制主機10分析對比油溫信號和油炸溫度,當分析結果顯示油溫信號低于油炸溫度時,控制主機10控制電磁加熱板3加熱;反之,控制主機10控制電磁加熱板3停止加熱。
進一步地,步驟3)中,油池2內的油液通過排油管7排完后,控制主機10控制三通閥52關閉、儲油閥92和吸油泵8開啟,以使儲油箱9內的新油在吸油泵8的作用下通過儲油管91、第二回油管6流至油池2內。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動恒溫油條機將電磁加熱技術和濾油系統相結合,并采用控制原理,使得所述油條機在油條炸制過程能夠保持恒定的油溫,促使油液循環流動,并在油炸過程實時過濾油液,提高油液的品質,減少油渣碳化的可能性,增加油液的循環使用率;再者,本實用新型還能夠實時監測油液溫度和油液質量,確保油溫恒定的同時保證油液的品質不會過度惡劣,并在油液品質過差時自動將油液排出,并提供新油,進而保證了所炸油條的質量、口感,提高油條的色澤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中,殼體1頂部一側設有油煙凈化裝置,該油煙凈化裝置設置在油池2一側,用于油炸過程油煙的抽排和凈化。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還包括清洗裝置;清洗裝置包括噴頭和均安裝在殼體1內的儲水罐、潔凈液罐、噴淋泵和混合裝置,儲水罐和潔凈液罐同時連接噴淋泵,噴淋泵通過噴淋管依次連接混合裝置和噴頭,噴頭與混合裝置相連的噴淋管為軟管;噴頭設置在油池2四周,并通過升降裝置安裝在殼體1上;殼體1上設有用于容置升降裝置和噴頭的容置腔,殼體1頂部開設有連通容置腔的開口,開口處設有蓋板,蓋板底面連接噴頭;噴頭的噴口朝向油池2內,能夠在升降機構的作用下伸出容置腔,并位于油池2上方,且朝油池2內噴淋液體。進一步地,升降機構上設有旋轉裝置,噴頭安裝在旋轉裝置上,以在旋轉裝置的作用下旋轉,其旋轉軸垂直于殼體1頂部。
在清洗裝置中,儲水罐用于儲放清潔的水,潔凈液罐用于儲放去除污漬的潔凈液,混合裝置用于混合從儲水罐出來的水和從潔凈液罐出來的潔凈液,后將兩者的混合液通過噴頭噴射至油池2內,以去除油池2內的污漬;而升降裝置、容置腔、開口和蓋板的設置,則能夠使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在油池2需要清洗的時候將噴頭伸出容置腔,在油池2不需要清洗的時候能夠隱藏在容置腔內,并在蓋板的作用下使得殼體1頂部平整,同時也能夠避免油煙進入容置腔內。
優選地,儲水罐與噴淋泵之間設有水閥,潔凈液罐和噴淋泵之間設有液閥,所述水閥和液閥均與控制主機10連接,以在控制主機10的控制下實現自動開合,進而控制相應管路的通斷。水閥和液閥的設置可實現水和潔凈液的自動切換,即,在需要水和潔凈液混合液使,兩閥門同時開啟,水和潔凈液在混合裝置混合后流經噴頭;在只需要水進行清潔時,關閉液閥、打開水閥,使得混合裝置中僅存在水。
清洗裝置的設置能夠使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在油炸結束后自動清洗油池2,增加了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的功能,使得所述自動恒溫油條機集油炸、過濾、油煙凈化和清洗為一體,自動化程度較高,人工勞動強度低,操作簡便,安全衛生,實用性較好。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實用新型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