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安全操作平臺。
背景技術:
在建筑、橋梁、通信、輸變電工程等均需進行深基坑作業,如進行坑內通風、基坑支護和減少堆土載荷等。由于基坑深度較大,施工人員需佩戴安全帽、安全帶在基坑內呈懸空狀態,并需反復移動到指定作業地點進行作業。由于施工人員長時間處于懸空狀態,對施工人員人身安全造成危險。同時,施工人員在基坑內移動緩慢,致使施工效率降低,靈活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安全操作平臺,提高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性,同時,提高了施工效率,靈活性較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全操作平臺,該安全操作平臺包括:平臺底座、平臺圍欄和至少兩個動力系統;
所述平臺圍欄沿著所述平臺底座的周邊設置,所述平臺圍欄的高度高于當施工人員站在所述平臺底座上時所述施工人員的腹部;
所述動力系統包括絞盤、滑輪組和吊繩;所述絞盤設置在所述平臺圍欄上;所述滑輪組設置在所述平臺圍欄或所述絞盤上;所述吊繩穿過所述滑輪組且所述吊繩一端與所述絞盤連接,另一端用于與外部物件連接;
其中,通過施工人員操作所述絞盤以收放所述吊繩,以使所述平臺底座升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所述平臺底座包括多根管鐵、固定盤和固定圈;
所述平臺底座由多根所述管鐵以所述固定盤為起點,以所述固定圈為終點,以預定規則排列而成的板狀結構;
其中,所述預定規則配置為每相鄰兩根管鐵從所述平臺底座的幾何中心開始成預定角度排列;
其中,每相鄰兩根管鐵之間的間隙小于施工人員的鞋底面積。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所述平臺底座的每相鄰兩個管鐵之間的間隙由鋼絲網填充。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在所述平臺底座上設有至少一個加強筋;
至少一個所述加強筋以所述平臺底座的幾何中心為中心等間隔設置。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所述平臺圍欄由護圈和多根支撐筋組成;所述支撐筋包括長支撐筋;
每兩個長支撐筋以預定距離排列,且所述長支撐筋的兩端分別與所述護圈和所述平臺底座連接。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所述支撐筋包括短支撐筋;
短支撐筋的兩端分別連接一長支撐筋以形成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用于安裝所述動力系統。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所述平臺圍欄上設有至少一根加強圈;所述加強圈平行于所述護圈設置。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動力系統等間隔設置在所述平臺圍欄上。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還包括:
保護系統,所述保護系統的一端與施工人員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外部物件連接。
如前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其中,所述保護系統包括:
安全帶,安全帶用于供施工人員穿戴;
鋼絲繩,所述鋼絲繩的一端與外部物件連接;
自鎖器,所述自鎖器的一端與所述鋼絲繩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安全帶連接。
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結構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將平臺圍欄沿著平臺底座的周邊設置,從而為施工人員提供操作平臺,避免了施工人員在基坑內長時間處于懸空狀態,提高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性;通過在平臺圍欄上設置動力系統,使得平臺圍欄可以在動力系統的絞盤、滑輪組和吊繩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平臺底座升降,從而施工人員可以操作動力系統的絞盤實現對平臺底座升降的操控,可方便快捷的帶動施工人員移至指定作業地點,靈活性較高,提高了施工效率。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臺的工作狀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臺的一種實現結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臺的一種實現結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試驗臺其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在下述說明中,不同的“一實施例”或“實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實施例。此外,一或多個實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點可由任何合適形式組合。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臺的側視圖。結合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安全操作平臺包括:平臺底座1、平臺圍欄2和至少兩個動力系統3。在實施例中,平臺底座1的形狀可以為圓形、矩形或不規則多邊形等。平臺底座1的具體形狀需要根據基坑的橫截面形狀而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不做具體限定。平臺圍欄2沿著平臺底座1的周邊設置,平臺圍欄2的高度高于當施工人員站在平臺底座1上時施工人員的腹部。具體實施時,平臺圍欄2的高度為1.2m-1.5m。在實際應用中,為了便于平臺圍欄2使用不同身高的施工人員,平臺圍欄2為可伸縮的平臺圍欄2,即平臺圍欄2的高度可調。動力系統3包括絞盤31、滑輪組32和吊繩33。絞盤31設置在平臺圍欄2上。滑輪組32設置在平臺圍欄2或絞盤31上。吊繩33穿過滑輪組32且吊繩33一端與絞盤31連接,另一端用于與外部物件連接。其中,通過施工人員操作絞盤31以收放吊繩33,以使平臺底座1升降。具體實施時,吊繩33可以采用直徑為8mm的鋼絲繩。
具體實施時,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平臺底座1可以為圓形,該平臺底座1包括多根管鐵11、固定盤12和固定圈13。平臺底座1由多根管鐵11以固定盤12為起點,以固定圈13為終點,以預定規則排列而成的板狀結構。其中,預定規則配置為每相鄰兩根管鐵11從平臺底座1的幾何中心開始成預定角度排列。其中,每相鄰兩根管鐵11之間的間隙小于施工人員的鞋底面積。具體實施時,多根管鐵11、固定盤12和固定圈13一體成型設置。
在實際應用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操作平臺總重約120公斤,便于運輸與安裝。如圖1所示,在深基坑鋼筋綁扎施工過程中,位于基坑外部的施工人員需要將安全操作平臺通過吊繩和滑輪組按照間隔180°方位安裝固定在基坑口的鋼管和基礎主筋的結合部位,吊繩通過絞盤與平臺圍欄可靠連接,將安全操作平臺置于基坑4中,位于平臺底座上的施工人員通過操作絞盤來調整吊繩的長度,從而調整安全操作平臺在基坑內的位置,以進行基坑鋼筋綁扎作業。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將平臺圍欄沿著平臺底座的周邊設置,從而為施工人員提供操作平臺,避免了施工人員在基坑內長時間處于懸空狀態,提高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性;通過在平臺圍欄上設置動力系統,使得平臺圍欄可以在動力系統的絞盤、滑輪組和吊繩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平臺底座升降,從而施工人員可以操作動力系統的絞盤實現對平臺底座升降的操控,可方便快捷的帶動施工人員移至指定作業地點,靈活性較高,提高了施工效率。
進一步的,為了防止施工人員站立在平臺底座1上時夾腳,影響施工人員施工,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平臺底座1的每相鄰兩個管鐵11之間的間隙由鋼絲網14填充(如圖2所示)。為了使得平臺底座1與鋼絲網14平滑過渡,平臺底座1與鋼絲網14一體成型設置。在實際應用中,施工人員可無顧慮的在平臺底座1上移動,以移至作業地點,進一步提高了施工人員的施工效率。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為了加強平臺底座1的堅固性,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在平臺底座1上設有至少一個加強筋15。至少一個加強筋15以平臺底座1的幾何中心為中心等間隔設置。換句話說,多個加強筋15同心設置,且這些加強筋15等間隔設置在固定盤12的邊緣與固定圈13之間。
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平臺圍欄2由護圈21和多根支撐筋22組成。支撐筋22包括長支撐筋221。每兩個長支撐筋221以預定距離排列,且長支撐筋221的兩端分別與護圈21和平臺底座1連接。由于施工人員在進行作業或者平臺底座1出現晃動時,施工人員需要手握平臺圍欄2,而兩根長支撐筋221以預定距離排列設置,使得平臺圍欄2穩固性較高,防止平臺圍欄2變形。其中,預定距離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設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不做具體限定。為了進一步加強穩固性,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筋22可以包括短支撐筋222。短支撐筋222的兩端分別連接一長支撐筋221以形成支撐組件,支撐組件用于安裝動力系統3。
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為了防止加固平臺圍欄2,提高安全性,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平臺圍欄2上設有至少一根加強圈23。加強圈23平行于護圈21設置。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至少一根加強圈23的設置不但使得平臺圍欄2的穩固性高,而且,針對由支撐筋22和兩個固定圈13組成的平臺圍欄2,至少一根加強圈23的設置可以防止施工人員在進行作業時從兩個固定圈13之間的間隙墜落,提高了安全性。
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為了增加安全操作平臺的穩定性、安全性,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至少兩個動力系統3等間隔設置在平臺圍欄2上。若動力系統3的數量為兩個,則兩個動力系統3分別設置在平臺圍欄2的相對兩側上;若動力系統3的數量為三個,則每相鄰兩個動力系統3分別與平臺底座1的集合中心的連線的夾角為120°;若動力系統3的數量為三個以上,則這些動力系統3均勻的設置在平臺圍欄2上。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所述的平臺圍欄2的橫截面為圓環形。若針對橫截面為方形或多邊形的平臺圍欄2,則至少兩個動力系統3均勻設置在該平臺圍欄2的各個邊上,只需確保安全操作平臺的中心位于安全操作平臺的中線上。
進一步的,為了在突發意外時對施工人員人身安全的保護,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安全操作平臺還包括:保護系統。保護系統的一端與施工人員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外部物件連接。具體實施時,保護系統包括:安全帶,鋼絲繩和自鎖器。安全帶用于供施工人員穿戴。鋼絲繩的一端與外部物件連接。自鎖器的一端與鋼絲繩連接,另一端與安全帶連接。
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平臺底座與平臺圍欄可以通過機動絞磨、動力提升裝置倒置于基坑上部來控制升降。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