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施工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深基坑擋土墻單側模板施工裝置。
背景技術:
普通施工工法在圓弧處或者較高單側模板采用定性鋼模,不方便進行模板的拆卸,同時,模板采用定性鋼模,生產成本高,不利于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現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設計合理的深基坑擋土墻單側模板施工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深基坑擋土墻單側模板施工裝置,其創新點在于:包括模板、地面和支架裝置,所述模板放置在地面上,所述支架裝置緊靠在模板的側端部,所述模板與支架裝置進行固定連接,所述支架裝置包括三角支架和矩形支架,所述三角支架的結構為直角三角支架,所述模板內部預埋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豎直設置在模板內。
進一步的,所述相鄰的加強筋的隔間距為3-6cm,所述相鄰加強筋平行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三角支架的斜邊與底邊的夾角為25-45°,所述三角支架和矩形支架內還設置有加強擋板,所述加強擋板與水平線的夾角為4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化學植筋法深基坑擋土墻施工工法,可減少基坑的土方開挖及回填工程量,減少費用。
(2)本實用新型減少了三角架支撐加固模板的使用,極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節約費用10萬元。
(3)在圓弧處使用本工法支模比用定性鋼模可調性更強,加工周期短,使用費用抵;在保證了墻體的施工質量的同時,可縮短墻體施工周期近1/3,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4)本實用新型有效保證了墻體的垂直度、平整度,克服了常見的脹模、漏漿、錯臺等質量通病。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
1、模板;11、加強筋;2、矩形支架;3、三角支架;4、地面;5、加強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如圖1所示,一種深基坑擋土墻單側模板施工裝置,包括模板1、地面4和支架裝置,模板1放置在地面上,支架裝置緊靠在模板1的側端部,模板1與支架裝置進行固定連接,支架裝置包括三角支架3和矩形支架2,三角支架3的結構為直角三角支架,模板1內部預埋有加強筋11,加強筋11豎直設置在模板1內。
相鄰的加強筋11的隔間距為3-6cm,相鄰加強筋11平行設置;三角支架3的斜邊與底邊的夾角為25-45°,三角支架3和矩形支架2內還設置有加強擋板5,加強擋板5與水平線的夾角為45°。
采用化學植筋法深基坑擋土墻施工工法,可減少基坑的土方開挖及回填工程量,減少費用;本實用新型減少了三角架支撐加固模板的使用,極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節約費用10萬元;在圓弧處使用本工法支模比用定性鋼模可調性更強,加工周期短,使用費用抵;在保證了墻體的施工質量的同時,可縮短墻體施工周期近1/3,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本實用新型有效保證了墻體的垂直度、平整度,克服了常見的脹模、漏漿、錯臺等質量通病。
工作原理:
用槽鋼和連接件制作的一個三角支架3,它通過三角形的直角平面抵制模板1,當混凝土接觸到模板1面板時,側壓力也作用于模板1,模板1受到向后推力,而三角支架3平面在壓制著模板,因架體下端直角部位有埋件系統固定使架體不能后移,隨著混凝土高度增加,模,1受力上移,因模板1已固定不能后移,就會產生一個向后的側壓力,傳遞于三角支架3的支撐,受力于地面,因此得出結論,主要受力點為埋入底板混凝土的45°角的埋件系統,混凝土的側壓力及模板的向上力均由埋件系統抵消。
施工方法:
(1)拉結點施工:由于是單側模板施工,所以模板拉結是施工中的難點,在進行模板加固時采用化學植筋法,先在模板內側對面的巖面上用化學植筋法植上直徑為Φ22的螺桿,待植筋膠達到強度后即開始模板施工。Φ22螺桿間距為上下左右各1米,植筋深度500mm;在兩根Φ22螺桿根部采用Φ20鋼筋焊接連接,再在Φ20的連接鋼筋上焊接Φ16的螺桿,Φ22的螺桿和Φ16的螺桿呈間距為0.5米的梅花狀布置,再Φ22的螺桿和Φ16的螺桿根部焊接Φ20鋼筋使其與Φ22的螺桿和Φ16的螺桿呈45度角放射狀分布。
(2)墊層及預埋鋼筋施工:考慮到模板下部的支設,在墊層施工時將墊層外邊延伸至素混凝土回填層內0.5米;墊層施工時在素混凝土回填體邊線外側0.06m處預埋Φ25的短鋼筋(或者現場插筋),鋼筋間距0.45米、外露大于等于0.25米鋼筋垂直設置;在素混凝土回填體邊線外1.5米至2.0米處同樣預埋Φ25的鋼筋(或者現場鉆孔插筋),鋼筋間距0.45米、外露大于或者等于0.25米,鋼筋斜向素混凝土面。
(3)模板支設:模板采用18厚竹膠板,背附50×80方木(方木立放80為高度方向)為次楞,次楞間距70mm,主楞為雙鋼管,用山形卡與植筋預埋的螺桿相連接加固模板:模板支設直接在已完成的墊層面上,第一步模板支設加固時將模板的主楞管插入預留的垂直鋼筋上并焊接,與模板外側主楞的中部和上部相連達到加固的作用;第二步素混凝土回填層模板施工時,在下層毛石混凝土上口外邊下0.2米處用電錘鉆孔,孔徑14mm,間距0.6-0.75米,在孔上插上Φ14鋼筋將模板擱住。模板上口用木方與對面巖體撐住,根據坡度尺寸調節木板上口的位置,通線將上口模板調制固定,采用Φ22拉結螺栓將模板外側水平設置的主楞用山形卡連接。
(4)模板及支架拆除:外墻混凝土澆筑完24小時后,先松動支架后支座,后松動埋件部分;徹底拆除埋件部分,并分類碼放保存好;吊走單側支架,模板繼續貼靠在墻面上,臨時用鋼管撐上;混凝土澆筑完48小時后,拆模板;混凝土拆模后應加強養護工作,及時涂刷養護劑,冬期施工時墻體注意保溫。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