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坑反拉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地基及地下室工程施工時,基坑支護通常是在基坑內采用型鋼支護,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即使基坑的深度不大也會耗用很多型鋼,生產成本過高;另一方面采用型鋼支護會占用混凝土結構的構造范圍,施工空間有限,會給施工帶來很多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約生產成本、不占用基坑內空間便于進行混凝土結構施工的基坑反拉支護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基坑反拉支護結構,基坑的四周側面都設置支護層,支護層上端都連接橫楞,橫楞上連接多根拉梁,拉梁的另一端連接插入地面的錨樁。
進一步的是:所述拉梁設置為長短交錯排布。
進一步的是:所述支護層的長度大于基坑的深度,支護層的頂端與地表齊平,下端插入基坑底部的土地中。
進一步的是:所述支護層插入基坑底部部分的長度大于基坑深度的三分之一。
進一步的是:所述支護層為拉森鋼板樁,拉森鋼板樁之間交錯扣合。
進一步的是:所述錨樁長度大于基坑深度的三分之二。
進一步的是:所述錨樁上端平行焊接有錨板。
進一步的是:所述錨板的長度大于錨樁長度的二分之一。
進一步的是:所述橫楞的轉角處設置角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基坑的側面設置支護層,基坑四周的土地中插入錨樁,通過拉梁將支護層和錨樁連接固定,實現基坑的反拉支護,基坑內不用再設置大量型鋼支護,反拉支護所用材料成本也較低,能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反拉支護設置在基坑外圍,不會占用基坑內的空間,為后續的混凝土結構施工留出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面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基坑、2-拉梁、3-錨樁、4-錨板、5-支護層、6-橫楞、7-角撐。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基坑1的四周側面設置支護層5作為支撐面,支護層5的長度大于基坑1的深度,頂端與地表齊平,下端插入基坑1底部的土地中,支護層5的上端連接橫楞6,橫楞6為與基坑1的面積相同的矩形框架結構,橫楞6的轉角處設置角撐7,用以增加橫楞6轉角處的強度,避免產生形變;橫楞6上連接多根拉梁2,基坑1四周的地面中插入錨樁3,錨樁3的數量、位置與拉梁2一一對應,通過拉梁2作為橫楞6和錨樁3的連接結構,則拉梁2為支護層5提供了一個向外的拉力,能夠使支護層5固定牢固。
由于錨樁3所受的應力較大,若錨樁3都位于同于平面,則容易造成所處位置土地的應力集中,形成斷裂帶,造成錨樁3固定不牢固,因此如圖1所示,拉梁2設置為長短交錯排布,分散土地所受的應力,避免出現斷裂帶土質。
為了進一步增強錨樁3固定的穩固性,如圖2所示,在錨樁3的上端連接錨板4,將錨板4平行焊接在錨樁3后,再將錨樁3插入地面,錨板4能提高錨樁3與土地之間的阻力,使錨樁3的穩固性更好。
經過計算,支護層5插入基坑1底部的長度應大于基坑1深度的三分之一,錨樁3的長度應大于基坑1深度的三分之二,錨板4的長度應大于錨樁3長度的二分之一,能夠在保證本實用新型的穩固性的前提下節約生產成本。
如圖3所示,為了保證支護層5的強度,支護層5選用拉森鋼板樁,拉森鋼板樁強度較高,且相鄰拉森鋼板樁正反交錯設置并相互扣合,能有效加強對基坑1周邊土地的支護作用;拉森鋼板樁的施工簡單,能有效減少生產工期,且成本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