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雨水循環再利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集雨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資源消耗也越來越嚴重,其中作為人體不可或缺的水更是消耗加劇,面臨全球性的地下水位下降,尤其是在國內,地下水位下降尤為嚴重,其次城市內澇、農作物和瓜果干旱的與水分不平衡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為此國家與2015提出“海綿城市計劃”,力圖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雨水回收系統。
少有傳統的雨水收集裝置一般采用將積水器放置在房頂上的方式,這種方式集雨的覆蓋面積小,集雨效果并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集雨面積大且簡單可靠的新型集雨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集雨裝置,包括雨水收集器和沉淀凈化裝置,所述雨水收集器包括置頂式集雨器和壁掛式集雨器,所述置頂式集雨器包括長方體狀的第一水箱,所述水箱的頂邊布設有向所述第一水箱內凹陷的成喇叭狀的集雨槽,所述集雨槽的大直徑端朝向上方,所述集雨槽的小直徑端連通所述第一水箱內部,所述第一水箱底部設置有用于排水的第一閥門;所述壁掛式集雨器包括橫截面為直角梯形的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的斜邊的外表面布設有袋狀集雨槽,所述袋狀集雨槽的開口朝向上方,所述袋狀集雨槽的底部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二水箱的通孔;所述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通過管道連通儲水池,所述儲水池的上端部設置有出水口,所述儲水池內設置有一個以上用于沉淀雜物的沉淀區,所述沉淀區之間設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儲水池的外沿高度,所述每個沉淀區的底部設置有通向所述儲水池外部的排污閥。
優選的,所述集雨槽的槽內設置有過濾網。
優選的,所述袋狀集雨槽內設置有過濾網。
優選的,所述集水槽和袋狀集水槽的入水口處設置有只允許水流向所述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的單向閥。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壁掛式的集雨器和置頂式集雨器相結合,使得增大了雨水的收集面積,其次直角梯形狀的第二水箱進一步增大了積水面積,同時壁掛式和置頂式結合還具有為建筑物隔熱保暖的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置頂式集雨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壁掛式集雨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儲水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新型集雨裝置的實施例,包括雨水收集器,所述雨水收集器包括置頂式集雨器和壁掛式集雨器,所述置頂式集雨器包括長方體狀的第一水箱1,所述第一水箱1的頂邊布設有向所述水箱內凹陷的成喇叭狀的集雨槽2,所述集雨槽2的大直徑端朝向上方,所述集雨槽2的小直徑端連通所述水箱1內部,所述集雨槽2的槽內設置有過濾網,所述集雨槽2的入水口即小直徑端設置有只允許水流流向所述第一水箱1的單向閥,所述第一水箱1底部設置有用于排水的第一閥門;所述壁掛式集雨器包括橫截面為直角梯形的第二水箱4,所述第二水箱4的斜邊的外表面布設有袋狀集雨槽3,所述袋狀集雨槽3的開口朝向上方,所述袋狀集雨槽3的底部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二水箱4的通孔,所述袋狀集雨槽3內設置有過濾網,所述袋狀集雨槽3的入水口設置有只允許水流流向所述第一水箱1的單向閥;所述第一水箱1和第二水箱4通過管道連通儲水池,所述儲水池內設置有一個以上用于沉淀雜物的沉淀區,所述沉淀區之間設置有隔板6,所述隔板6的高度低于所述儲水池的外沿高度,所述每個沉淀區的底部設置有通向所述儲水池外部的排污閥7。
本實用新型中未提及的技術均為現有技術。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最優實施例,但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任何劣化或者等同變換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