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夯補錘,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土遺址修復的自動夯補錘。
背景技術:
在絲綢之路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存在著許多土遺址,其中一些已經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例如,哈密烽燧、長城等。更有一些土遺址已經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例如,北庭故城、高昌故城等。
與其它石質建筑和木結構建筑等相比,土遺址易受風雨和可溶鹽等外界環(huán)境的侵蝕而發(fā)生破壞,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一旦破壞將不可再生。
引起土遺址破壞的主要病害是土遺址底部受外界環(huán)境侵蝕而形成掏蝕凹進的臨空面,這類病害形成后極易引起土遺址的整體坍塌。具體原因是土遺址根部與地面接觸,在地下毛細水作用下運移水分和鹽分,另外土遺址根部、中下部接收了頂部、中上部因雨水淋溶帶來的鹽分。所以,遺址土根部含鹽量明顯高于上部。土體含水量改變,其孔隙溶液中鹽分經歷結晶—溶解—重結晶過程使鹽分富集于土遺址根部的土體結構逐步劣化。受西北干旱環(huán)境影響,強力風沙吹蝕的作用,就會使土遺址根部形成掏蝕凹進的臨空面。
針對這種底部有掏蝕凹進病害的土遺址進行保護維修最普遍的方法是進行夯補復原,因掏蝕凹進的空間通常比較小,市場上現有打夯機體積又較大,不適宜這類土遺址的夯補。所以,目前工程上的夯補方法還是人工夯補,如圖1,現有人工夯補的工具是底部帶有厚鋼板的人工夯補錘。專利號為201520564720.0的一種土遺址修復半自動夯補錘,使用過程中需要人工施加外力,工作效率不高,本發(fā)明是在上述專利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用于土遺址修復的自動夯補錘,解決了現有夯補錘自動化程度低和工作效率低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用于土遺址修復的自動夯補錘,包括把手、進氣管接頭、進氣閥、進氣閥控制開關、閥柜、活塞缸、活塞桿和夯擊頭,把手連接在活塞缸的上端,進氣閥設置在把手內部,進氣閥的進氣口與進氣管接頭連接,進氣閥的出氣口與活塞缸連接,閥柜設置在進氣閥的出氣口與活塞缸之間,活塞缸內部分隔成沖程腔和回程腔,閥柜的兩個出氣口分別與沖程腔和回程腔連通,閥柜用于控制從進氣閥過進來的壓縮氣體進入沖程腔或回程腔,沖程腔和回程腔的下部通過通氣孔連接,沖程腔的上部設置有與外部連通的排氣孔,活塞桿上下滑動的設置在沖程腔內,夯擊頭連接在活塞桿的下端。
進一步,所述進氣閥包括設置在所述把手內的閥腔和出氣道,出氣道的直徑小于閥腔的直徑,閥腔內設置有彈簧和圓球,圓球通過彈簧頂在出氣道的進口上;所述進氣閥控制開關包括頂桿和扳機,扳機轉動連接在把手上,頂桿設置在圓球和扳機之間,通過按壓扳機推動頂桿頂開圓球。
進一步,所述活塞桿包括活塞頭和桿體,活塞頭連接在桿體的上端。
進一步,所述沖程腔與所述桿體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裝置,第一密封裝置設置在所述沖程腔下端,所述頂桿外套有第二密封裝置。
進一步,所述把手連接在所述活塞缸的上端呈T字形。
進一步,所述排氣孔外設置有排氣罩,排氣罩固定在所述活塞缸的外表面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進氣管接頭與壓縮空氣管連接,手握把手,按下進氣閥控制開關,壓縮空氣經過進氣閥后,經過閥柜,閥柜對壓縮空氣進行分配,壓縮空氣先進入沖程腔上部,然后推動活塞桿做向下的沖程運動,當活塞桿最頂端通過排氣孔時,沖程腔內的壓力釋放至接近大氣壓,閥柜在壓力降作用下關閉對沖程腔的進氣,壓縮空氣改向回程腔進氣,回程腔內的壓縮空氣通過通氣孔進入沖程腔下部,推動活塞桿做向上的回程運動,當活塞桿頭端超過排氣孔時,相當于回程腔與大氣相通,在壓力降作用下閥柜關閉對回程腔進氣,壓縮空氣又進入沖程腔上部進氣,推動活塞桿做向下沖程運動,如此循環(huán)帶動夯擊頭夯擊待夯土體。本實用新型使用過程全自動,效率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夯補錘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土遺址修復的自動夯補錘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閥柜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沿B-B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照圖2,一種用于土遺址修復的自動夯補錘,包括把手1、進氣管接頭2、進氣閥3、進氣閥控制開關4、閥柜5、活塞缸6、活塞桿7和夯擊頭8,把手1連接在活塞缸6的上端,進氣閥3設置在把手1內部,進氣閥3的進氣口與進氣管接頭2連接,進氣閥3的出氣口與活塞缸6連接,閥柜5設置在進氣閥3的出氣口與活塞缸6之間,活塞缸6內部分隔成沖程腔61和回程腔62,閥柜5用于控制從進氣閥3過進來的壓縮氣體進入沖程腔61或回程腔62,閥柜5的兩個出氣口分別與沖程腔61和回程腔62連通,沖程腔61和回程腔62的下部通過通氣孔63連接,沖程腔61的上部設置有與外部連通的排氣孔64,活塞桿7上下滑動的設置在沖程腔61內,夯擊頭8連接在活塞桿6的下端。
優(yōu)選的,所述進氣閥3包括設置在所述把手內的閥腔31和出氣道32,出氣道32的直徑小于閥腔31的直徑,閥腔31內設置有彈簧33和圓球34,圓球34通過彈簧33頂在出氣道32的進口上;所述進氣閥控制開關4包括頂桿41和扳機42,扳機42轉動連接在把手1上,頂桿41設置在圓球34和扳機42之間,通過按壓扳機42推動頂桿41頂開圓球34。當然使用者也要以選擇其他形式的進氣閥3和進氣閥控制開關4,不限定上述形式的進氣閥3和進氣閥控制開關4。
優(yōu)選的,所述活塞桿7包括活塞頭71和桿體72,活塞頭71連接在桿體72的上端。
優(yōu)選的,為了增加密封性能,防止漏氣,所述沖程腔61與所述桿體72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裝置73,第一密封裝置73設置在所述沖程腔61下端,所述頂桿41外套有第二密封裝置43。
優(yōu)選的,所述把手1連接在所述活塞缸6的上端呈T字形。T字形布置,方便人雙手握住把手1兩端,符合人的使用習慣,
優(yōu)選的,所述排氣孔64外設置有排氣罩65,排氣罩65固定在所述活塞缸6的外表面上。排氣罩65的設置可以防止排氣孔64堵塞,也避免排氣孔64噴出的氣直接對著人或物吹。
參照圖2、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進氣管接頭2與壓縮空氣管連接,手握把手1,按下進氣閥控制開關4,壓縮空氣經過進氣閥后,圖4中閥柜5右邊氣體總壓力大于左邊,閥柜5中的閥片靠向左,與沖程腔61連接的出氣孔打開,與回程腔62連接的出氣孔閉合,壓縮空氣先進入沖程腔61上部,然后推動活塞桿7做向下的沖程運動,當活塞頭71最頂端通過排氣孔64時,沖程腔61內的壓力釋放至接近大氣壓,閥柜5中的閥片向右移,與回程腔62連接的出氣孔打開,與沖程腔61連接的出氣孔閉合,壓縮空氣改向回程腔62進氣,回程腔62內的壓縮空氣通過通氣孔63進入沖程腔61下部,推動活塞桿7做向上的回程運動,當活塞頭71超過排氣孔64時,相當于回程腔62與大氣相通,在壓力降作用下閥柜5關閉回沖程腔62進氣,壓縮空氣又進入沖程腔61上部進氣,推動活塞桿7做向下沖程運動。這樣,活塞桿7就會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如此循環(huán)做往復運動帶動夯擊頭8夯擊待夯土體。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