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水利水電閘門,尤其涉及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1、某水電站尾水檢修閘門充水方式為節間充水,六臺機組共用兩扇檢修門,機組檢修完成后,開啟尾水檢修門時需進行提門節間充水,節間充水平壓過程中,閘門振動較大,特別是下閘門在水流作用下振動尤為劇烈,在提檢修門充水過程中因沖擊大易導致擋圈固定螺栓斷裂導致擋圈的脫落,從而會導致與下閘門連接板鉸接的銷軸脫落,造成閘門掉入門槽的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通過第三限位機構的設置,使得連接下閘門連接板的第二軸體在第二限位機構失效后得到了多一重的防護,同時使得第二軸體整體長度增加,進而加大了第二軸體沿著軸線竄動的安全距離,提高了安全系數。為了實現上述的技術特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2、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包括兩塊互為平行設置的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第一端通過第一軸體與上閘門連接板鉸接,所述連接板的第二端通過第二軸體與下閘門連接板鉸接,所述上閘門連接板、所述下閘門連接板分別設置于兩塊所述連接板之間,所述第一軸體上對稱的設置有用于對所述第一軸體軸向位移進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機構,所述第二軸體上對稱的設置有用于對所述第二軸體軸向位移進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機構,所述第一限位機構、所述第二限位機構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板的外側,所述第二軸體的兩端且與所述第二限位機構間隔預設距離處分別設有第三限位機構,所述第三限位機構用于防止在所述第二限位機構失效后所述第二軸體的脫落。
3、所述第一限位機構、所述第二限位機構及所述第三限位機構均包括擋圈、螺栓及螺母;
4、所述擋圈套裝于所述第一軸體的外側,所述螺栓一端穿過所述擋圈上的第一徑向孔、所述第一軸體上的第二徑向孔后與所述螺母相連,構成第一限位機構;
5、所述擋圈套裝于所述第二軸體的外側,所述螺栓一端穿過所述擋圈上的第一徑向孔、所述第二軸體上的第三徑向孔后與所述螺母相連,構成第二限位機構;
6、所述擋圈套裝于所述第二軸體的外側,所述螺栓一端穿過所述擋圈上的第一徑向孔、所述第二軸體上的第四徑向孔后與所述螺母相連,構成第三限位機構。
7、所述第二軸體上套裝有緩沖墊,所述緩沖墊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機構的擋圈與所述連接板之間。
8、所述緩沖墊由橡膠制作而成。
9、本實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0、1、通過第三限位機構的設置,使得連接下閘門連接板的第二軸體在第二限位機構失效后得到了多一重的防護,以防止第二軸體在下閘門振動過程中竄動脫落;同時通過第二限位機構與第三限位機構間間隔距離的設置,使得第二軸體整體長度增加,從而加大了第二軸體沿著軸線竄動的安全距離,提高了安全系數;
11、2、通過緩沖墊的設置,能有效的吸收下閘門振動過程中連接板與第二限位機構的擋圈之間的沖擊力,從而降低第二限位機構的螺栓所受剪切力,從而延長螺栓的工作壽命,提高整體連接結構的安全性。
1.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包括兩塊互為平行設置的連接板(1),所述連接板(1)的第一端通過第一軸體(2)與上閘門連接板(3)鉸接,所述連接板(1)的第二端通過第二軸體(4)與下閘門連接板(5)鉸接,所述上閘門連接板(3)、所述下閘門連接板(5)分別設置于兩塊所述連接板(1)之間,所述第一軸體(2)上對稱的設置有用于對所述第一軸體(2)軸向位移進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機構(6),所述第二軸體(4)上對稱的設置有用于對所述第二軸體(4)軸向位移進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機構(7),所述第一限位機構(6)、所述第二限位機構(7)分別位于所述連接板(1)的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軸體(4)的兩端且與所述第二限位機構(7)間隔預設距離處分別設有第三限位機構(8),所述第三限位機構(8)用于防止在所述第二限位機構(7)失效后所述第二軸體(4)的脫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機構(6)、所述第二限位機構(7)及所述第三限位機構(8)均包括擋圈(9a)、螺栓(9b)及螺母(9c);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軸體(4)上套裝有緩沖墊(10),所述緩沖墊(10)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機構的擋圈(9a)與所述連接板(1)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閘門節間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墊(10)由橡膠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