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道路結構,是一種利用雨水天然動力實現排水、透水、挾沙、沖沙、沉沙、淤沙的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
背景技術:
公路建設一直是一個國家國計民生的重點工程,而公路質量的高低則會直接影響交通運輸能力的強弱。隨著近年來快遞、物流、客運、貨運等產業的飛速發展,公路上所行使的重載客貨運車越來越多,而由此對路面質量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苛刻。
目前,就公路路面結構而言,存在一個主要的矛盾。在一些雨季比較分明的城市,由于短時間的大暴雨會造成路面的嚴重積水。若增加路面表層的透水能力,勢必使得路面強度有所下降;相反,若提高路面的承載強度,其透水能力又有所下降。因此,對于有重載行車的路面,其對道路兩側所配套的排水設施的排水能力要求都較高。但目前大量使用的排水溝與透水、排水設備在較大的雨量下是不能夠滿足排水要求的。同時,由于雨水中泥沙的混雜,以及排水溝高程差異,很容易造成淤堵,或排污不暢的現象。這嚴重的影響了道路的行車安全與路面的使用壽命。
為此,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該結構保證了重載車輛要求下的路面強度要求,利用了透水磚的透水能力與雨水本身的動力實現了排水、透水、挾沙、沖沙、沉沙、淤沙的功能,極大的提高了路面的排水能力,防止了淤堵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該路面在保證重載車輛通行的前提下擁有良好的防淤堵能力,并利用雨水天然動力實現了排水、透水、挾沙、沖沙、沉沙、淤沙的功能。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包括路基主體、排水溝、透水磚、排水墊層、淤沙池、人行道,路基主體路面從中央向兩側存在小于1%的坡度,其兩側設置沿道路方向的排水溝,排水溝內部設置透水磚,排水溝底部設置排水墊層,排水溝沿道路方向采用波浪布置方式,坡度為1%~3%,波谷處設置淤沙池,排水溝外側為人行道,人行道表面存在由外向里的坡度,坡度小于1%。
進一步的,路基主體為多層結構,最上層為瀝青混凝土材料層,下部為混凝土及砂石墊層,路基主體總厚度為0.5m。
進一步的,排水墊層寬度為排水溝寬度的2~3倍。
進一步的,排水溝寬度為30cm~60cm,深度為50cm。
進一步的,透水磚厚度為10cm~20cm,為雙面透水,其滲透系數k>0.005cm/s。
進一步的,排水墊層材料為大顆粒砂石,厚度為20~30cm。
進一步的,淤沙池每10m設置一個。
進一步的,淤沙池寬度與排水溝相同,長度80cm,深度80cm。
本發明的優點和積極效果:采用常規的瀝青混凝土路面,保證了路面的強度與重載車輛的通行;而主體路面、人行道所設置的坡度以及排水溝內的波浪式布置,保證了雨水因自身重力的自動匯集能力,并實現了雨水在匯集過程中的挾沙、沖砂、排沙功能;在排水墊層之上設置雙面透水的透水磚,保證了雨水與小顆粒泥沙的通過,且通過翻轉透水磚,可保證透水磚始終處于通透狀態,從而提高了透水磚的使用效率與使用時間;淤沙池的設置,使得排水過程中的泥沙大部匯集于淤沙池內,故定期清理淤沙池即可快捷高效的保證整體路面結構的排水效果。此外,該路面結構設計簡單,造價低廉,施工容易,且透水磚可回收再利用,具有顯著的實際運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俯視圖;
圖2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橫剖面圖;
圖3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縱剖面圖。
圖中:1、路基主體(行車道);2、排水溝;3、透水磚;4、排水墊層;5、淤沙池;6、人行道。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1-附圖3,本發明一種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包括路基主體1、排水溝2、透水磚3、排水墊層4、淤沙池5、人行道6。其中,路基主體1可設置多層結構,最上層為瀝青混凝土材料層,下部為混凝土及砂石墊層。本發明為四層結構,最上層為常規瀝青混凝土材料,下部分別為素混凝土層、碎石與砂石墊層及砂土墊層,參見附圖2,路基主體1路面從中央向兩側存在1%的坡度;在路基主體1兩側設置沿道路方向的排水溝2;排水溝內部設置透水磚3,透水磚3雙面透水,滲透系數k>0.005cm/s;排水溝2底部設置排水墊層4,材料為大顆粒砂石;排水溝2沿道路方向采用波浪布置方式(附圖3),坡度為2%,波谷處設置淤沙池5,每10m設置一個;排水溝2外側為人行道6,為磚、砂石材料,其表面存在由外向里的坡度,坡度1%。
該實施例中:路基主體1總厚度為0.5m,每層厚度10~15cm;排水溝2寬度40cm,深度約50cm;透水磚3厚度20cm;排水墊層4厚度20cm,寬度80cm;淤沙池5寬度40cm,長度80cm,深度80cm。
本發明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的排水、透水、排沙過程:(1)由于路基主體1與人行道6都存在坡度,故當存在一定的降雨量時,路面積水及人行道積水會因重力作用向排水溝2內匯集,同時匯集的雨水會攜帶路基主體1與人行道6路面所淤積泥沙進入排水溝2內;(2)當匯集的雨量不大時,排水溝2內的雨水會分別通過透水磚3與排水墊層4下滲到路基之下的土體及排水管道之中,而粗大的泥沙顆粒則存留在透水磚3表面;(3)當匯集的雨量較大時,排水溝2內的雨水會有少部分下滲,大部分則會攜帶透水磚3表面的泥沙顆粒進入淤沙池5內,從而使得雨水與泥沙都能夠有效的排出,防止了路面淤積現象的產生。
本發明透水防淤堵路面結構的清理要求與方法:(1)當淤沙池5內淤積了較多砂石后,應定期清理,以免造成淤沙池5內泥沙回流導致淤堵;(2)當透水磚3表面存留較多大顆粒泥沙后,可定期將透水磚3進行翻轉,后期下滲的雨水會自動使透水磚3保持通透,當表面再次發生淤堵時,可再次對透水磚3進行翻轉。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僅僅是解釋本發明,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專利范圍。對屬于本發明技術構思而僅僅顯而易見的改動,同樣在本發明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