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道路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路面養護結構。
背景技術:
瀝青路面養護結構主要應用于己建的公路系統,延緩道路發生破壞的時間,并保持或提高路面抗滑、排水、防眩、降噪要求的路用性能,但不增加結構承載力。養護結構層的產生實質上就是一種早期的防御性養護,是路面結構一種補強,在只有表面功能衰減的情況下,為了恢復公路表面的服務功能用的一種周期性的養護層。
排水瀝青路面是一種典型的骨架孔隙結構,在路面內部存在大量的連通空隙,形成充裕的排水網路,雨水可通過此排水網路從上而下滲至防水層,再沿道路橫坡流向排水溝。雖然此路面結構類型具有排水、抗滑、抗車轍、降噪等諸多性能優勢。但由于其大孔隙特征,雨水或雜物長期侵蝕,路面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飛散及飛散引發的坑槽是排水瀝青路面最容易出現的結構性破壞形式。這種病害的出現會嚴重影響路面的使用壽命、行車舒適度和安全性。根據經驗,一旦局部發生病害,后續的石料飛散會加快,呈現“多米諾效應”。在排水路面的應用推廣過程中,行業專家最為關心的就是這種病害的出現和防治問題。
目前,排水瀝青路面作為一種新型的路面結構已在國內逐漸推廣,但其飛散以及掉粒等病害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為了防止飛散的嚴重后果因而養護結構層應運而生。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本領域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排水瀝青路面養護結構。
實現本實用新型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排水瀝青路面養護結構,包括排水瀝青路面、鋪設在所述排水瀝青路面上的養護結構層,所述養護結構層為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所鋪設,其厚度為0.5~2.0cm。其中所述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空隙率為12~22%,滲水系數應大于3000ml/min,
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瀝青路面設置在路基上,從路基向上依次為底基層、基層、下承層、防水粘結層、排水層,所述底基層、基層、下承層、防水粘結層、排水層構成排水瀝青路面。
其中,所述底基層為二灰穩定土底基層,厚度為15~20cm
其中,所述基層的厚度為18~45cm,所述基層為骨架密實型半剛性基層或柔性基層。
其中,所述下承層厚度為5~20cm,為密級配瀝青混合料材質。
其中,所述防水粘結層為改性瀝青、改性乳化瀝青或橡膠瀝青碎石封層結構中的一種。
其中,所述排水層厚度為2~12cm,為開級配瀝青混合料結構,其空隙率為18%~2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排水瀝青路面養護結構,通過在舊排水瀝青路面表面鋪筑一層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其中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空隙率為12~22%,滲水系數應大于3000ml/min,經過4~6h養生形成的一種厚度在0.5cm-2.0cm的養護結構層,具有提高并改善原排水瀝青路面抗車轍、抗水霧、抗飛散、降噪、耐久性的性能,從而延長排水瀝青路面的壽命。本路面養護結構施工時間短,可在不影響正常交通的情況下實施,也可在短距離交通封閉段落予以施工,大幅減少施工對交通運行的影響。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養護結構對排水瀝青路面的養護起到積極的作用,可有效降低排水瀝青路面的飛散掉粒,提高排水瀝青混合料的 抗飛散能力,延長排水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排水瀝青路面養護結構的剖面圖;
圖中,1:養護結構層;2:排水層;3:防水粘結層;4:下承層;5:基層;6:底基層;7:路基。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實用新型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水性瀝青路面養護結構,鋪筑在路基7上,從路基7向上,依次為底基層6、基層5、下承層4、防水粘結層3、排水層2和養護結構層1。
其中,底基層6為二灰穩定土底基層,厚度為18cm,基層5為二灰穩定碎石基層,厚度為35cm,下承層4為密級配瀝青混合料AC20,厚度為14cm。防水粘結層3為橡膠瀝青碎石封層,橡膠瀝青灑布量為1.6kg/m2,碎石用量為滿鋪路面的60%。排水層2為開級配瀝青混合料結構,厚度為4cm,其空隙率為19.6%,滲水系數為5840ml/min。養護結構層由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攤鋪形成,其技術關鍵是通過在已使用一定年限干燥清潔排水瀝青路面表面攤鋪一層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然后經過5h養生,形成一層厚度在1cm~1.5cm的瀝青砂漿層,從而改善舊排水瀝青路面使用性能。其中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空隙率為18%,滲水系數為5600ml/min
上述各層均按照現行《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JTGF40-2004)實施。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水性瀝青路面養護結構,鋪筑在路基7上,從路基7向上,依次為底基層6、基層5、下承層4、防水粘結層3、排水層2和養護結構層1。
其中,底基層6為二灰穩定土底基層,厚度為18cm,基層5為二灰穩定碎石基層,厚度為35cm,下承層4為密級配瀝青混合料AC20,厚度為12cm。防水粘結層3為橡膠瀝青碎石封層,橡膠瀝青灑布量為1.8kg/m2,碎石用量為滿鋪路面的70%。排水層2為開級配瀝青混合料結構,厚度為5cm,其空隙率為19.2%,滲水系數為5910ml/min。養護結構層由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攤鋪形成,其技術關鍵是通過在已使用一定年限干燥清潔排水瀝青路面表面攤鋪一層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然后經過6h養生,形成一層厚度在1cm~1.5cm的瀝青砂漿層,從而改善舊排水瀝青路面使用性能。其中乳化瀝青稀漿混合料空隙率為18%,滲水系數為5800ml/min
上述各層均按照現行《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實施。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