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高速公路分流處護欄端部的防撞技術,特別是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通過高吸能型防撞墊結構設計有效保障車輛碰撞事故發生時車內乘員的安全。
背景技術:
高速公路分流處的護欄端部,往往是防護的薄弱環節,一旦發生碰撞事故,會給車輛和司乘人員造成嚴重傷害,由于其位置和事故特征的特殊性,需要采用防撞緩沖設施。防撞墊是世界各國公認的高速公路分流處的護欄端部有效防護設施,已成為當前保障公路交通分流處或障礙物前端安全的一種必要裝備,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是在車輛碰撞時通過自體變形吸收碰撞能量使車輛安全停駛或平穩導出,降低事故嚴重程度;另一方面可通過其表面顏色和圖形符號起警告和誘導作用,減少事故發生概率。目前,現有技術中防撞墊大部分利用吸能材料消耗車輛碰撞能量,目前較多的采用特殊混凝土材料吸能、充水形式吸能、鋼管變形吸能及特殊塑料材料等方式實現吸能作用,但這些防撞墊吸能效率較低,導致防撞墊長度較長,結構復雜、成本高,適用范圍受到限制,同時塑料材料耐久性較差,性能需要進一步改進。隨著我國《公路護欄安全性能評價標準》(JTG B05-01—2013)的頒布實施,新標準新增加了防撞墊的防護等級要求,明確規定防撞墊應采用實車足尺碰撞試驗進行評價,并給出具體的試驗檢測方法和評價指標。為此,本發明人完成了本實用新型,以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便宜、質量輕便且滿足新標準的高吸能型可導向防撞墊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通過高吸能型防撞墊結構設計有效保障車輛碰撞事故發生時車內乘員的安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后端的錨固支架和位于前端的錨固底板,在所述錨固支架與所述錨固底板之間的縱向空間內包括沿縱向排列的一組滑動支架,該組滑動支架串聯在導軌上,所述導軌的前端固定在所述錨固底板上, 所述導軌的后端固定在所述錨固支架上,所述滑動支架的左側通過滑動螺栓連接左側導向板,所述滑動支架的右側通過滑動螺栓連接右側導向板,前后相鄰的滑動支架之間設置有吸能桶,所述吸能桶的桶壁與滑動支架相連接,相鄰的滑動支架之間的距離自前往后逐節增加,相應的各節吸能桶的縱向長度自前往后逐節增加。
所述吸能桶呈扁形,所述吸能桶的內面設置有加強構件。
所述吸能桶呈扁八邊形,所述吸能桶的內面設置有加強構件。
所述相鄰的滑動支架之間的距離自前往后逐節增加的方式成等差數列分布,相應的各節吸能桶的縱向長度自前往后逐節增加的方式成等差數列分布。
所述加強構件采用肋板或圓管焊接結構,相鄰滑動支架之間上下居中設置一個吸能桶。
所述加強構件為環形,所述吸能桶縱向中線與吸能桶右端之間的中部設置有加強構件,所述吸能桶縱向中線與吸能桶左端之間的中部設置有加強構件。
所述滑動支架的下部設置有導向孔,所述導軌穿越所述導向孔。
所述導向板為波形梁或其他梁,所述錨固底板的上方設置有圓弧形鼻端,所述圓弧形鼻端連接所述導向板。
所述吸能桶的桶壁通過緊固螺栓連接所述滑動支架,或者通過錯臺搭接結構連接所述滑動支架。
所述滑動支架包括掛鉤結構,所述吸能桶的桶壁下端設置有槽孔,所述滑動支架與所述吸能桶的桶壁之間采用掛鉤搭接結構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通過高吸能型可導向防撞墊結構設計,例如逐節增加的間距設計和逐節增加的吸能桶縱向長度設計(本文中縱向指公路行車方向,即公路長度方向,橫向指公路寬度方向),使整個結構縱向剛度從前向后依次增強,同時在滑動支架與導向板之間采用了滑動螺栓連接結構,在縱向撞擊時能夠有利于使整個防撞墊從前向后依次縱向壓縮,從而有效保障車輛碰撞事故發生時車內乘員的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本實用新型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結構示意圖。
圖2是滑動支架與吸能桶的螺栓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是滑動支架與吸能桶的掛鉤搭接結構示意圖。
圖4是滑動支架與吸能桶的錯臺搭接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示如下:1-吸能桶;2-導向板;3-滑動支架;4-導軌;5-錨固支架;6-圓弧形鼻端;7-錨固底板;8-滑動螺栓;9-加強構件;10-緊固螺栓;11-掛鉤搭接結構;12-錯臺搭接結構;13-導向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圖1-圖4)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
圖1是實施本實用新型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結構示意圖。圖2是滑動支架與吸能桶的螺栓連接結構示意圖。圖3是滑動支架與吸能桶的掛鉤搭接結構示意圖。圖4是滑動支架與吸能桶的錯臺搭接結構示意圖。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提高吸能能力的吸能桶式可導向防撞墊,包括位于后端的錨固支架5和位于前端的錨固底板7,在所述錨固支架5與所述錨固底板7之間的縱向空間內包括沿縱向排列的一組滑動支架3,該組滑動支架3串聯在導軌4上,所述導軌4的前端固定在所述錨固底板7上,所述導軌4的后端固定在所述錨固支架5上,所述滑動支架3的左側通過滑動螺栓8連接左側導向板(即導向板2),所述滑動支架3的右側通過滑動螺栓8連接右側導向板(即導向板2),前后相鄰的滑動支架3之間設置有吸能桶1,所述吸能桶1的桶壁與滑動支架3相連接,相鄰的滑動支架3之間的距離自前往后逐節增加,相應的各節吸能桶3的縱向長度自前往后逐節增加。所述吸能桶1呈扁形,所述吸能桶1的內面設置有加強構件。所述吸能桶1呈扁八邊形,所述吸能桶1的內面設置有加強構件9。所述相鄰的滑動支架3之間的距離自前往后逐節增加的方式成等差數列分布,相應的各節吸能桶1的縱向長度自前往后逐節增加的方式成等差數列分布。
所述加強構件9采用肋板或圓管焊接結構,相鄰滑動支架3之間上下居中設置一個吸能桶1。所述加強構件9為環形,所述吸能桶1縱向中線與吸能桶1右端之間的中部設置有加強構件9,所述吸能桶1縱向中線與吸能桶1左端之間的中部設置有加強構件9。所述滑動支架3的下部設置有導向孔13,所述導軌4穿越所述導向孔13。所述導向板2為波形梁或其他梁,所述錨固底板7的上方設置有圓弧形鼻端6,所述圓弧形鼻端6連接所述導向板2。所述吸能桶1的桶壁通過緊固螺栓10連接所述滑動支架3,或者通過錯臺搭接結構12連接所述滑動支架3。所述滑動支架3包括掛鉤搭接結構,所述吸能桶1的桶壁下端設置有槽孔,所述滑動支架3與所述吸能桶1的桶壁之間采用掛鉤搭接結構11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質量輕,可變寬度,適用范圍廣,結構簡明,滿足新標準,安全合法,適用性強。吸能桶1內有加強構件9,加強構件9是由多塊肋板或者圓管等結構焊 接而成的構件,從而使吸能桶1既可以起到吸能的效果,還可以增強防撞墊橫向剛度;吸能桶1可以排放一排,也可以排放兩排;吸能桶1縱向長度從前向后依次呈等差數列分布,整個結構縱向剛度從前向后依次增強。吸能桶1與滑動支架3以及錨固支架5可以通過螺栓連接10,也可以通過掛鉤搭接11或錯臺搭接12。錨固底板7與錨固支架5分別連接固定導軌4兩端,防止導軌移動;導軌4可以是圓管,也可以是鋼絲繩或纜索。滑動支架3下端有導向孔13,滑動支架3左右兩根豎梁與中間三根橫梁栓接,栓接重疊板上有多個螺栓孔,可以通過栓接不同的螺栓孔改變滑動支架3的寬度;每兩個滑動支架3的間距,隨吸能桶1的長度從前向后依次成等差數列分布,滑動支架3隨著吸能桶的壓縮沿導軌4縱向滑動。導向板2長度隨吸能桶1長度從前向后依次成等差數列分布,導向板2可以是波形梁或其他梁;每一個導向板2都通過滑動螺栓8與其后部的滑動支架3固定,滑動螺栓8可在導向板2的滑槽內滑動,從而使整個防撞墊可縱向壓縮。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便宜、質量輕便且滿足新標準的高吸能型防撞墊結構。
在此指明,以上敘述有助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本發明創造,但并非限制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任何沒有脫離本發明創造實質內容的對以上敘述的等同替換、修飾改進和/或刪繁從簡而進行的實施,均落入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