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包括混凝土預制橋面板、鋼梁上翼緣處集束式布置焊釘、混凝土橋面板橫向干接縫連接和混凝土橋面板橫向濕接縫連接。待鋼梁架設完成后,本實用新型將在工廠預制的混凝土橋面板放置于鋼梁上翼緣指定位置;之后在各橋面板兩側的齒口處涂抹環氧樹脂等膠結材料完成橋面板的橫向連接,并在齒槽處形成槽口;最后張拉橋面板橫向預應力筋,在槽口處澆筑槽口混凝土形成完整橋面板。本實用新型適用于交叉梁體系如組合梁斜拉橋橋面板,使得調整張拉橋面板橫向預應力筋與澆筑濕接縫混凝土的施工先后順序成為可能,從而提高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降低橋面板的開裂風險。
【專利說明】
一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橋梁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背景技術】
[0002]中小跨度和橋面不太寬的斜拉橋采用混凝土主梁比較經濟,但混凝土斜拉橋的跨度大于500m或寬度大于30m時施工與設計都比較困難,而且施工質量也不易保證。組合梁斜拉橋用混凝土承受大部分的主梁壓力,混凝土橋面板比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經濟;組合梁斜拉橋的主梁、橫梁和預制板都可采用小構件,易于運輸和安裝;鋼梁現場栓接,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用現場濕接頭連接;與全混凝土主梁相比,組合梁斜拉橋起重設備比較小且沒有干接頭;同全鋼主梁的斜拉橋相比,組合梁斜拉橋用鋼量少,對運輸條件要求低。
[0003]傳統的組合梁斜拉橋中,焊釘主要均勻緊密布置在鋼主梁上翼緣、橫梁上翼緣以及小縱梁上翼緣頂面。為了減少混凝土收縮效應對結構體系受力的不利影響,一般采用預制混凝土橋面板。橋面板施工時,首先吊裝預制混凝土橋面板就位,然后完成濕接縫的施工,使預制橋面板與鋼主梁通過兩者結合面的焊釘連成整體,最后張拉縱橫向預應力筋。然而由于鋼主梁以及鋼橫梁對混凝土橋面板縱橫向變形的約束作用,使得施加于混凝土橋面板內的有效預應力有所折減。為此,有必要對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橋梁的設計和施工過程進行優化,以達到縮短整個橋梁施工時間并提高其使用性能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通過改進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結構形式,使得調整張拉橫向預應力筋與澆筑濕接縫混凝土的施工先后順序成為可能,從而提高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降低橋面板的開裂風險。
[0005]—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由混凝土預制的多塊拆分式橋面板拼接組成;所述的拆分式橋面板兩側為齒槽狀邊緣且分別放置于相鄰兩根鋼梁的上翼緣,所述鋼梁的上翼緣設有多處集束式焊釘;
[0006]相鄰兩塊拆分式橋面板由于齒槽狀邊緣拼接形成干濕接縫;其中,干接縫即由齒槽狀邊緣的齒部對接形成,濕接縫則由齒槽狀邊緣的槽部對接形成的若干槽孔以及對應嵌設于這些槽孔中的集束式焊釘通過混凝土澆筑形成。
[0007]所述的拆分式橋面板由工廠預制完成,其內部開有供橫向預應力筋穿過的管道, 其拆分結構可以有效減小其制作、運輸、吊裝過程中的體量。
[0008]所述的干接縫在施工現場涂以膠結材料(如環氧樹脂等)形成各塊拆分式橋面板的橫向初步連接。
[0009]待完成干接縫后張拉所述的橫向預應力筋,此時拆分式橋面板橫向只有干接縫連接,橫向預應力可有效施加于橋面板之上。
[0010]相鄰兩塊拆分式橋面板由于齒槽狀邊緣拼接形成的干濕接縫可以調整傳統方法張拉橫向預應力筋與澆筑濕接縫混凝土的施工先后順序(先張拉橫向預應力筋,后澆筑橋面板濕接縫混凝土),提高了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降低橋面板的開裂風險。
[0011]所述濕接縫中的集束式焊釘能夠確保預制橋面板與鋼梁的整體受力;待橫向預應力筋張拉后在所述槽孔處現場澆筑混凝土。
[0012]所述的拆分式橋面板通過干濕接縫與鋼梁連接形成整體。
[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術效果:
[0014](1)本實用新型橋面板按橫縱向分塊進行制作、運輸和現場吊裝,減小了單次運輸和吊裝的體量,總體上加快了運輸和吊裝的進度。
[0015](2)本實用新型橋面板干接縫形成了各塊橋面板之間的初步連接,方便了橫向預應力了施加,施加預應力時橋面板與鋼梁未形成穩定連接,提高了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降低橋面板的開裂風險。
[0016](3)本實用新型橋面板濕接縫待橋面板橫向預應力施加后進行澆筑,避免了鋼梁造成的橋面板預應力損失。
[0017](4)本實用新型鋼梁上翼緣焊釘呈集束式布置,調整張拉橫向預應力筋與澆筑濕接縫混凝土的施工先后順序成為可能。【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鋼梁及集束式焊釘的構造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干接縫和橫向預應力施工完成后的橋面板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濕接縫完成施工完成后的橋面板示意圖。[0021 ]其中:1 -鋼梁、2-集束式焊釘、3-橋面板干接縫、4-橋面板濕接縫、5-拆分式橋面板。【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更為具體地描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〇〇23]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由混凝土預制的拆分式橋面板5、鋼梁1上翼緣處布置的集束式焊釘2、混凝土橋面板干接縫3連接和混凝土橋面板濕接縫4連接組合而成。其中:橋面板的分塊拆分可以有效減小其制作、運輸、吊裝過程中的體量;橋面板的干濕接縫可以調整傳統方法張拉橫向預應力筋與澆筑濕接縫混凝土的施工先后順序,提高了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鋼梁1上翼緣焊釘在橋面板濕接縫4對應處呈集束式布置,鋼混結合面的集束式焊釘2確保預制橋面板與鋼梁1的整體受力。
[0024]本實用新型包括工廠預制的混凝土橋面板5以及在橋面板兩側鋸齒狀邊緣和鋼梁 1上翼緣以及焊接于之上的集束式焊釘2組成;鋸齒狀邊緣處的干濕接縫可提高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降低橋面板的開裂風險。
[0025]橋面板干接縫3為橋面板鋸齒狀邊緣凸起處的齒口,在施工現場涂以環氧樹脂等膠結材料形成各塊橋面板的橫向初步連接,并在兩齒口之間的齒槽形成槽孔。待完成橋面板干接縫3后張拉橋面板橫向預應力筋,此時橋面板橫向只有干接縫3連接,橫向預應力可有效施加于橋面板之上。
[0026]橋面板5通過干接縫3形成初步連接同時形成了干接縫3之間的濕接縫槽孔,槽孔內布置有焊接與鋼梁1上翼緣之上的集束式焊釘2,待橫向預應力筋張拉后現場澆筑槽孔混凝土。如圖3所示,橋面板濕接縫4由鋼梁1上翼緣集束式布置焊釘和橋面板預留槽孔現場澆筑的混凝土組成,橋面板5與鋼梁1通過濕接縫處混凝土和集束式焊釘2連接成整體。
[0027]鋼梁1上翼緣焊釘采用集束式布置,集中布置與橋面板濕接縫槽孔所對應鋼梁1上翼緣處。
[0028]預制的拆分式橋面板5在工廠完成制作,其橫向兩側呈鋸齒狀,內部設有預應力筋管道;橋面板5運輸至施工現場后放置于鋼梁1上翼緣相應位置,并通過干濕接縫與鋼梁1連接形成整體。橫向預應力筋布置于橋面板5橫向預留管道內,完成干接縫3之后進行張拉。 [〇〇29] 本實施方式的施工過程如下:[〇〇3〇] (1)先架設鋼梁1,其上翼緣焊接有集束式焊釘2,如圖1所示;
[0031](2)將在工廠預制的邊緣呈鋸齒狀的拆分式橋面板5并分塊運輸吊裝至橋位,放置于鋼梁1上翼緣指定位置,使其槽口與鋼梁1上翼緣集束式焊釘2位置對應,在各橋面板5齒口相抵處涂抹環氧樹脂等膠結材料形成橋面板干接縫3,如圖2所示;[〇〇32](3)張拉橋面板5內的橫向預應力筋,對橋面板施加橫向預應力,在橋面板槽孔處現場澆筑橋面板槽孔混凝土,形成橋面板濕接縫4,鋼梁1與橋面板5形成穩定連接,如圖3所不。
[0033]本實施方式通過橋面板干濕接縫調整橋面板結構形式,先張拉橫向預應力筋在澆筑橋面板濕接縫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橋面板的橫向預應力施加效率,降低橋面板的開裂風險。
[0034]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實用新型。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上述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揭示,對于本實用新型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干濕接縫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其特征在于:由混凝土預制的多塊拆分式橋 面板拼接組成;所述的拆分式橋面板兩側為齒槽狀邊緣且分別放置于相鄰兩根鋼梁的上翼 緣,所述鋼梁的上翼緣設有多處集束式焊釘;相鄰兩塊拆分式橋面板由于齒槽狀邊緣拼接形成干濕接縫;其中,干接縫即由齒槽狀 邊緣的齒部對接形成,濕接縫則由齒槽狀邊緣的槽部對接形成的若干槽孔以及對應嵌設于 這些槽孔中的集束式焊釘通過混凝土澆筑形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拆分式橋面板由 工廠預制完成,其內部開有供橫向預應力筋穿過的管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接縫在施工現 場涂以膠結材料形成各塊拆分式橋面板的橫向初步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其特征在于:待完成干接縫后張拉所 述的橫向預應力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其特征在于:待橫向預應力筋張拉后 在所述槽孔處現場澆筑混凝土。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混凝土組合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拆分式橋面板通 過干濕接縫與鋼梁連接形成整體。
【文檔編號】E01D19/12GK205711743SQ201620560168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2日
【發明人】翁雅谷, 葉建龍, 雷波, 邱國陽
【申請人】溫州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