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交通設備領域,具體為一種便于連接的水馬。
背景技術:
傳統的交通道路用到的隔離墩大多數為混凝土結構,其現場制作時成型速度慢,而采用預制件的話,在搬運過程中會由于重量過重而不利于移動和裝卸,而且當有行駛的車輛發生碰撞,其較大的剛性還會對車輛以及司乘人員造成較大傷害,非常不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市政和交通部門也會使用組合式塑料交通水馬,這種水馬在未注水條件下能方便地運輸和移動,而在注水孔注滿水后具有緩沖彈性,能有效吸收外力撞擊時的沖擊力,減少車輛意外撞擊時對司乘人員和車體的損傷,也能提高周邊人員的安全。但是現有的組合式塑料交通水馬通常都是采用在水馬兩側設置扣耳,并在扣耳處通過插接方式進行連接,以在其連接處形成一個鉸接結構以方便調整角度,但是這種鉸接結構因為扣耳部分設置有扣環,這種扣環以及扣耳與水馬一體成型在一起,模具成本高,且扣耳位置不可根據水馬重心位置進行調整,單個扣耳損壞就會導致整個水馬不可用,導致其使用成本依然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便于連接的水馬,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便于連接的水馬,包括水馬本體以及水馬扣耳,所述水馬本體中設置有中空的水腔,并在兩側上部設置有與水馬本體一體成型的連接邊,所述連接邊中空且與水腔相互獨立,且在連接邊的外側側邊自上而下設置有若干卡接槽,而所述水馬扣耳與水馬本體為分體式設計,其與水馬本體的連接部 分為與卡接槽相匹配的連接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連接邊的單側寬度為水馬本體寬度的1/8~1/6,且高度為水馬本體高度的3/4~4/5。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連接邊的單側的外側側邊上設置的卡接槽個數為4~6個。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用于連接的卡接槽和連接結構優選采用相匹配的T型槽連接結構、燕尾槽連接結構、鉸接件插接結構中的一種。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水馬本體以及連接邊的頂部均設置有進水口,并在兩者底部底部均設置有帶封閉蓋的出水口。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水馬扣耳為塑膠或者金屬預制件。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其兩側設置的連接邊上設置有多個卡接槽配合帶可拆卸連接結構的水馬扣耳可有效在單個卡節槽或者水馬扣耳損壞時,依然可以保持功能的完整性,同時,連接邊中空與水馬本體的水腔相互獨立,方便進行獨立配重,可方便的用于設置在坡面結構上而不至于發生位置滑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圖。
其中:1、第一水馬扣耳;2、連接邊;3、隔斷壁;4、水腔;5、進水口;6、水腔出水口;7、連接邊出水口;8、第二水馬扣耳;9、卡接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圖2的一種便于連接的水馬的較佳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包括水馬本體,水馬本體中設置有中空的水腔4,并在水馬本體的兩側上部均設置有連接邊2,連接邊2一體成型在水馬本體上,與水腔4之間通過隔斷壁3隔開為獨立的腔體結構。
兩個連接邊2的單側寬度均為水馬本體寬度的1/8,且高度為水馬本體高度的3/4,且在兩個連接邊的外側邊上自上而下設置有五個卡接槽9,并在左側連接邊2的最上一個卡接槽9上設置有第一水馬扣耳1,并在右側連接邊2的自上而下的第二個卡接槽9上設置有第二水馬扣耳8,第一水馬扣耳1和第二水馬扣耳8均為塑膠預制件,并通過鉸接件插接結構連接在一起,而在第一水馬扣耳1和第二水馬扣耳8與水馬本體的連接部分為與卡接槽9相匹配的燕尾槽連接結構。
水馬本體水腔4的上部設置有進水口5而底部設置有水腔出水口6,而連接邊2中空,并同樣在上部設置有進水口(未標出),且在底部設置有連接邊出水口7,水腔4可在注滿水后后具有緩沖彈性,能有效的吸收強大沖擊力,對車輛的意外撞擊可減少沖擊,降低人員及車輛的損失,而兩邊的連接邊2以及水腔4中可獨立儲水用以調整水馬的重心位置,使得該水馬除可設置于水平面之外,也適合于設置在斜坡面上或者是階梯面上。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