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錨固結構,具體涉及一種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
背景技術: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橋梁容易受新建時張拉施工不到位、波紋管灌漿不密實和超荷載運行以及設計荷載值因歷史原因偏低、隨著使用年限的增長老化和功能改變等諸多因素影響,不能滿足運行強度要求需要,通常需要對其進行抗彎、抗烈度加固處理來滿足設計運行荷載質量,約束橋梁橫向裂紋和裂縫的產生和發展并延長橋梁的使用壽命。
現有加固方法中,由于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高強抗拉伸強度(2000—3000Mpa),而在不施加預應力時碳纖維板的強度利用只是有效承載能力的不足20%,嚴重浪費了碳纖維板高強度的優越性能。在通過施加預應力后碳纖維板將能充分發揮其有效承載能力,使其強度利用保持到較高水平,所以很多科研單位和個人分別提出了種種方法,對碳纖維板采用預應力張拉后錨固粘結在混凝土結構底部來提高結構承載能力。
現有的碳纖維板錨固裝置有兩種結構形式,一種結構形式是將碳纖維棒插入錨杯中,然后在碳纖維棒與錨杯之間注入細粒環氧砂漿,使碳纖維棒與錨杯成為一個整體,張拉后通過與錨杯外圓螺紋連接的螺母鎖緊。這種結構,為了保證環氧砂漿的握裹性,使碳纖維棒不會從錨杯中脫出,錨杯需要做得很長,而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使灌注的砂漿硬化。因此,這種結構不僅要求材料較多,價格偏高,而且不便于在工地施工使用;另一種結構形式是由軟質金屬管、四片一付的夾片及錨板等組成的夾片式錨固裝置,該裝置將軟質金屬管套入碳纖維棒,夾片通過楔入錨板使軟質金屬管和碳纖維棒受壓固定在錨板內,這種結構在張拉施工時需用工具錨具,碳纖維棒預留要長,當張拉完成后還要將多余的碳纖維棒切除,較為浪費。同時,由于夾片的夾持面為光滑孔面,在張拉錨固時夾片無法自動跟進,還需配用頂壓器將夾片楔緊,而且還難以保證預應力筋的內縮量達到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能夠承受長期、穩定、有效的荷載夾持力,確保碳纖維板在張拉過程中拉力對中和扭力平衡,同時通過在錨具后端設置張緊器,可以保證在張拉錨固過程中壓緊條的自動跟進。
為實現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包括:碳纖維板、第一錨具、壓緊條、第二錨具、張緊器和張拉把手,所述第一錨具通過固定塊固定在碳纖維板前端,第二錨具固定在碳纖維板末端,所述第一錨具和第二錨具之間設置有多個并排間隔均勻分布的壓緊條,所述第二錨具的前端設置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四個端角均設置有與碳纖維板平行的連接桿,張緊器固定在所述連接桿上,所述張緊器的后端通過連桿與張拉把手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本裝置安裝的過程中,通過張拉把手可以調節張緊器的位置以及預設張力的大小,然后通過調節壓緊的位置防止第一錨具和第二錨具出現應對應力不對稱,防止造成應力集中等情況;通過張拉把手的預設,張緊器可以自動調節張緊器與第二錨具、壓緊條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起到調心恢復平衡,避免應力集中的作用。因此即使碳纖維板兩端的錨具不正對,也不會影響碳纖維板的正常使用,這在施工過程中解決了非常大的施工難題。
優選的,所述壓緊條表面設置有調節壓緊條松緊的調節螺釘。通過調節螺釘可以調節壓緊條的松緊,進而方便調節壓緊條在碳纖維板上的位置,以便更好的適應實際施工的要求。
優選的,所述相鄰兩壓緊條之間的距離為三米。壓緊條之間的距離對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應力承受分布影響很大,距離過小會增加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成本,距離過大可能導致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應力承受能力過小,經過大量實驗發現,當相鄰兩壓緊條之間的距離為三米時,綜合效果最好。
優選的,所述連接桿上設置有用于限定張緊器位置的限位螺母。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能夠承受長期、穩定、有效的荷載夾持力,確保碳纖維板在張拉過程中拉力對中和扭力平衡;2)本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通過張拉把手的預設,張緊器可以自動調節張緊器與第二錨具、壓緊條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起到調心恢復平衡,避免應力集中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各設備的結構連接示意圖。
圖中:100、碳纖維板;200、第一錨具;300、固定塊;400、壓緊條;500、第二錨具;600、張緊器;610、連接板;700、張拉把手;800、連接桿;900、限位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一種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
參照圖1所示,一種預應力碳纖維板錨固結構,包括:碳纖維板100、第一錨具200、壓緊條400、第二錨具500、張緊器600和張拉把手700,所述第一錨具200通過固定塊300固定在碳纖維板100前端,第二錨具500固定在碳纖維板100末端,所述第一錨具200和第二錨具500之間設置有多個并排間隔均勻分布的壓緊條400,所述第二錨具500的前端設置有連接板610,所述連接板610的四個端角均設置有與碳纖維板100平行的連接桿800,張緊器600固定在所述連接桿800上,所述張緊器600的后端通過連桿與張拉把手700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本裝置安裝的過程中,通過張拉把手700可以調節張緊器600的位置以及預設張力的大小,然后通過調節壓緊條400的位置防止第一錨具200和第二錨具500之間出現應對應力不對稱,防止造成應力集中等情況;通過張拉把手700的預設,張緊器600可以自動調節張緊器600與第二錨具500、壓緊條40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起到調心恢復平衡,避免應力集中的作用。因此即使碳纖維板100兩端的錨具不正對,也不會影響碳纖維板100的正常使用,這在施工過程中解決了非常大的施工難題。
參照圖1所示,所述壓緊條400表面設置有調節壓緊條400松緊的調節螺釘。通過調節螺釘可以調節壓緊條400的松緊,進而方便調節壓緊條400在碳纖維板100上的位置,以便更好的適應實際施工的要求。
參照圖1所示,所述相鄰兩壓緊條400之間的距離為三米。壓緊條400之間的距離對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應力承受分布影響很大,距離過小會增加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成本,距離過大可能導致碳纖維板錨固結構的應力承受能力過小,經過大量實驗發現,當相鄰兩壓緊條400之間的距離為三米時,綜合效果最好。
參照圖1所示,所述連接桿800上設置有用于限定張緊器600位置的限位螺母900。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但本實用新型不應局限于該實施例和附圖所公開的內容,所以凡是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