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城際鐵路設計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城際鐵路簡支T梁雙柱式橋墩。
背景技術:
雙柱式橋墩由于其施工方便和經濟性在高速公路中廣泛應用。鐵路上也有采用雙柱式橋墩的先例:早在1966年修建的貴昆線、成昆線;蕪湖長江大橋是一座公鐵兩用大橋,其引橋也采用的是雙柱墩。鐵四院設計的徐州至上海高速鐵路,標準簡支箱梁在墩高≤15m情況下,采用雙柱式橋墩。而在城際鐵路上并無雙柱式橋墩的實體及設計方面的前例。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城際鐵路簡支T梁雙柱式橋墩,外觀輕巧,結構合理,克服了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城際鐵路簡支T梁雙柱式橋墩,包括倒梯形的帽梁,帽梁的下方沿橋墩的中心線對稱設置兩個墩柱,帽梁的上方設有數個用于連接城際鐵路簡支T梁的墊石塊,各個墊石塊之間的間距相同,帽梁中 心線兩側的墊石塊對稱設置;墩柱與帽梁的連接處設有第一弧形過渡面;帽梁的兩側分別設有向外伸出的兩個對稱的支撐臂,支撐臂用于支撐城際鐵路接觸網立柱。
較佳地,墩柱為放坡矩形墩柱,墩柱遠離橋墩中心線的一側為放坡側,放坡側的斜率為30:1。
較佳地,第一弧形過渡面設置在墩柱靠近橋墩中心線一側與帽梁相接的處。
較佳地,第一弧形過渡面的半徑為90-110°。
較佳地,墩柱頂部的寬度為170-190厘米,墩柱頂部的厚度為190-210厘米;帽梁的上沿長度為900-1000厘米,帽梁的下沿長度為650-750厘米,帽梁的高度為190-210厘米,帽梁的厚度為200-270厘米。
較佳地,帽梁上沿的厚度為260-280厘米,帽梁的下沿厚度為190-210厘米。
較佳地,帽梁的上沿至下沿之間設有第二弧形過渡面。
較佳地,第二弧形過渡面的半徑為486.2-506.2°。
較佳地,接觸網立柱支撐臂的厚度為120-140厘米,接觸網立柱支撐臂的長度為190-210厘米,接觸網立柱支撐臂的高度為60-70厘米。
較佳地,帽梁的上表面還設有防水層,防水層的厚度為4-6厘米。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城際鐵路上簡支T梁采用雙柱式橋墩,外觀輕巧、結構合理,對比常規的矩形墩、圓端形墩,其混凝土 用量減小,但其結構型式還能提供較大的順橋向、橫橋向的剛度,其受力性能較常規的矩形墩、圓端形墩大大提高,且有很好的經濟實用性。本實用新型的城際鐵路簡支T梁雙柱式橋墩,在城際鐵路中將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的I-I截面圖。
圖中:1-帽梁,2-墊石塊,3-第一弧形過渡面,4-支撐臂,5-墩柱,6-放坡側,7-第二弧形過渡面,8-防水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一種城際鐵路簡支T梁雙柱式橋墩,包括倒梯形的帽梁1,帽梁1的下方沿橋墩的中心線對稱設置兩個墩柱5,帽梁1的上方設有數個用于連接城際鐵路簡支T梁的墊石塊2,各個墊石塊2之間的間距相同,帽梁1中心線兩側的墊石塊2對稱設置;墩柱5與帽梁1的連接處設有第一弧形過渡面3;帽梁1的兩側分別設有向外伸出的兩個對稱的支撐臂4,支撐臂4用于支撐城際鐵路接觸網立柱。
墩柱5為放坡矩形墩柱5,墩柱5遠離橋墩中心線的一側為放坡 側6,放坡側的斜率為30:1。第一弧形過渡面3設置在墩柱5靠近橋墩中心線一側與帽梁1相接的處,第一弧形過渡面3的半徑為90-110°,優選100度。墩柱5的放坡側6與帽梁1想接觸也設有一個戶型過渡面,也為100度。墩柱5的四個側壁之間的連接處設置為10度的倒角結構。
墩柱5頂部的寬度為170-190厘米,優選180厘米,墩柱5頂部的厚度為190-210厘米,優選200厘米;帽梁1的上沿長度為900-1000厘米,優選950厘米,帽梁1的下沿長度為650-750厘米,優選700厘米,帽梁1的高度為190-210厘米,優選200厘米。
帽梁1上沿的厚度為260-280厘米,優選270厘米,帽梁1的下沿厚度為190-210厘米,優選200厘米,優選帽梁1的上沿至下沿之間設有第二弧形過渡面7,第二弧形過渡面7的半徑為486.2-506.2°,優選496.2度。
接觸網立柱支撐臂4的厚度為120-140厘米,優選130厘米,接觸網立柱支撐臂4的長度為190-210厘米,優選200厘米,接觸網立柱支撐臂4的高度為60-70厘米,優選65厘米。
帽梁1的上表面還設有防水層8,防水層8的厚度為4-6厘米,優選為5厘米,墊石塊2設置在防水層8上。
城際鐵路上簡支T梁采用雙柱式橋墩,外觀輕巧、結構合理,對比常規的矩形墩、圓端形墩,有很好的經濟實用性。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 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部分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