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路面結構領域,涉及一種新型能源轉換型路面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不斷的蔓延擴大及農村人口進一步向城市集中,城市熱島效應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熱島效應會帶來各種異常的城市氣象,如暖冬、颶風及暴雨等,已經極大地影響著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目前,國內為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路面技術方法為,1)提高路面的反射率,在路面表層涂刷反照率高的材料降低瀝青路面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從而降低路面溫度。這種方法一方面會降低路面的抗滑性,另一方面,涂刷料的反射性能衰減效果和其本身的耐久性有待進一步的研究;2)鋪設多孔材料的瀝青路面,多孔材料的導熱性相比密級配瀝青混合料的導熱性要低,吸收熱量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白天的路表溫度。但多孔材料需要具有保水功能,通過水分蒸發來降低夜晚的路面溫度。一方面,多孔材料的耐久性差,另一方面,多孔材料路面結構易造成堵塞,降低排水和降溫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能源轉換型路面結構,包括從下而上依次鋪設的由水泥穩定碎石組成的底基層、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組成的基層和由大孔隙瀝青混合料組成的面層;還包括能量轉換系統,所述的能量轉換系統包括蓄水池、導水管、水泵和能量轉換器;所述的導水管埋設在基層中,而該導水管的兩端則從基層中伸出安裝在蓄水池上;所述的水泵和能量轉換器安裝在伸出到基層外部的導水管上。
進一步地,所述的底基層由水泥穩定碎石組成,且該底基層的厚度≥15cm。
進一步地,所述的基層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組成,且該基層的厚度≥20cm。
進一步地,所述的面層由大孔隙瀝青混合料制備而成,是孔隙率為18%~25%的多孔狀結構,且該面層的厚度≥4cm。
進一步地,所述的底基層和基層之間還設置有隔離層;所述的基層與面層之間還設置有夾層;所述的隔離層采用熱拌瀝青混凝土制成,且該隔離層厚度≥2.5cm;所述的夾層為橡膠應力吸收層,且該夾層的層厚度大于1cm。
進一步地,所述的導水管安裝在基層厚度的1/2處。
進一步地,所述的導水管上還安裝有閥門。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能量轉換系統調節導水管中的水溫,從而調節路面結構內部的溫度,當溫度較高時,通過能量轉換系統將蓄水池中的水分經過能量轉換設備進行降溫,降溫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通過導水管流入路面結構內部,關閉閥門,冷卻的水與路面結構發生能量傳遞,路面溫度降低,水溫升高;再打開閥門,將水分排入蓄水池,再次通過能量轉換系統將水分冷卻回流至路面結構內部的導水管中,對路面結構再次降溫。另外,冬季,通過能量轉換系統可以對路面進行加熱,起到融雪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底基層、2-基層、3-面層、4-蓄水池、5-導水管、6-水泵、7-能量轉換器、8-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能源轉換型路面結構,包括從下而上依次鋪設的由水泥穩定碎石組成的底基層1、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組成的基層2和由大孔隙瀝青混合料組成的面層3;還包括能量轉換系統,所述的能量轉換系統包括蓄水池4、導水管5、水泵6和能量轉換器7;所述的導水管5埋設在基層2中,而該導水管5的兩端則從基層2中伸出安裝在蓄水池4上;所述的水泵6和能量轉換器7安裝在伸出基層2的導水管5上,導水管5安裝在基層2厚度的1/2處,且導水管5上還安裝有閥門8。
底基層1由水泥穩定碎石組成,且該底基層1的厚度≥15cm;基層2由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組成,且該基層2的厚度≥20cm;面層3由大孔隙瀝青混合料制備而成,是孔隙率為18%~25%的多孔狀結構,且該面層3的厚度≥4cm;底基層1和基層2之間還設置有隔離層;所述的基層2與面層3之間還設置有夾層;所述的隔離層采用熱拌瀝青混凝土制成,且該隔離層厚度≥2.5cm;所述的夾層為橡膠應力吸收層,且該夾層的層厚度大于1cm。
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能量轉換系統調節導水管中的水溫,從而調節路面結構內部的溫度,當溫度較高時,通過能量轉換系統將蓄水池中的水分經過能量轉換設備進行降溫,降溫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通過導水管流入路面結構內部,關閉閥門,冷卻的水與路面結構發生能量傳遞,路面溫度降低,水溫升高;再打開閥門,將水分排入蓄水池,再次通過能量轉換系統將水分冷卻回流至路面結構內部的導水管中,對路面結構再次降溫。另外,冬季,通過能量轉換系統可以對路面進行加熱,起到融雪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