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夾具,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對夾夾具。
背景技術:現有對夾夾具上兩側的油缸或氣缸大多與夾具為一體結構,在夾具使用過程中,油缸或氣缸往往會受到被夾持物傳遞的側向拉力造成拉缸等損壞。當任一油缸出現故障時,就需要將夾具和油缸一起拆下,并對油缸進行維修或更換。在夾具比較大時,拆裝過程會比較費時費力,影響到工作效率,嚴重的還會影響到整個夾具設備的工作計劃。油缸的維修和更換成本也非常高,增加了企業的運營和維護成本。兩側的油缸在對夾過程中,經常會由于對夾速度不一致造成被夾持物夾持位置不對中,影響了夾持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對夾夾具。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對夾夾具,包括夾具本體,該對夾夾具還包括有設置于所述夾具本體兩相對側且可拆卸的第一夾持單元和第二夾持單元,所述第一夾持單元包括第一驅動裝置、及設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上的第一夾持桿,所述第二夾持單元包括第二驅動裝置、及設于所述第二驅動裝置上的第二夾持桿,所述第一夾持桿與所述第二夾持桿相對設置;所述夾具本體上設有放置被夾持物的夾持位,所述夾持位設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之間,所述夾具本體上還設有供所述第一夾持桿穿設的第一夾持孔、以及供所述第二夾持桿穿設的第二夾持孔,所述第一夾持桿穿設在所述第一夾持孔內并穿出到所述夾持位內;所述第二夾持桿穿設在所述第二夾持孔內并穿出到所述夾持位內,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帶動所述第一夾持桿沿所述第一夾持孔軸向移動,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帶動所述第二夾持桿沿所述第二夾持孔軸向移動;所述第一夾持單元和所述第二夾持單元之間設有對中裝置,所述第一夾持桿和所述第二夾持桿通過所述對中裝置同步逆向移動。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孔和所述第二夾持孔為矩形孔,所述第一夾持桿及第二夾持桿為與所述第一夾持孔及所述第二夾持孔對應的矩形桿。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孔和所述第二夾持孔內壁均設有襯板,所述第一夾持桿與所述第一夾持孔內的襯板配合,所述第二夾持桿與所述第二夾持孔內的襯板配合。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桿包括與所述第一驅動裝置連接的第一連接端,所述第二夾持桿包括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連接的第二連接端,所述第一連接端和所述第二連接端上均設有卡臺;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上均設有卡槽;所述第一連接端上的卡臺與所述第一驅動裝置上的卡槽配合,所述第二連接端上的卡臺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上的卡槽配合。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端上的卡臺與所述第一驅動裝置上的卡槽在所述被夾持物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留有間隙;所述第二連接端上的卡臺與所述第二驅動裝置上的卡槽在所述被夾持物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留有間隙。優選地,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為油壓缸或氣壓缸,第一驅動裝置包括第一缸體和第一活塞,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二缸體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夾持桿與所述第一活塞連接,所述第二夾持桿與所述第二活塞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持桿還包括穿出到所述夾持位內的第一夾持端,所述第二夾持桿還包括穿出到所述夾持位內的第二夾持端;所述第一夾持單元還包括第一夾頭,所述第二夾持單元還包括第二夾頭,所述第一夾頭與所述第二夾頭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夾頭可拆卸的設置在所述第一夾持端上,所述第二夾頭可拆卸的設置在所述第二夾持端上。優選地,所述夾持位設于所述夾具本體的中部,所述第一夾持單元和所述第二夾持單元結構相同,分別對稱設于所述夾持位的兩相對側。優選地,所述對中裝置包括嚙合件、第一嚙合條、第二嚙合條,所述嚙合件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夾具本體上,所述第一嚙合條和所述第二嚙合條分別設置在所述嚙合件的兩側,并分別與所述嚙合件嚙合,所述第一嚙合條設置在所述第一夾持單元上,所述第二嚙合條設置在所述第二夾持單元上,所述第一夾持桿和所述第二夾持桿通過所述對中裝置同步朝向所述夾持位移動或同步遠離所述夾持位移動。優選地,所述嚙合件設于所述第一夾持單元和所述第二夾持單元之間的中線上。實施本發明的對夾夾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本發明,使兩側的夾持桿和夾具本體的配合,可以使夾持桿在夾持過程中承受的側向力傳遞到夾具本體上,進而使驅動裝置只在夾持方向上軸向受力,避免驅動裝置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夾持桿的側向受力而產生拉缸等損壞。可對夾持桿單獨拆下進行維修或更換,操作簡單,維護成本低,不影響對夾夾具的工作進度安排。另外,本發明的對夾夾具采用了機械式的同步結構的對中裝置,可以使兩側的驅動裝置以同樣的速度驅動,使第一夾持桿和第二夾持桿同步夾緊或松開,保證了被夾持物的對中;對中裝置的同步精度高,且同步精度不會隨著使用時間改變。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發明對夾夾具的組裝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A-A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1中B向局部剖面示意圖;圖4是3中對中裝置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識說明:夾具本體10,被夾持物11,夾持位12,第一夾持孔13,第二夾持孔14,襯板15,翻折部151,注油孔152,第一夾持單元20,第一驅動裝置21,第一缸體211,第一活塞212,第一夾持桿22,第一夾持端221,第一連接端222,第一夾頭23,第二夾持單元30,第二驅動裝置31,第二缸體311,第二活塞312,第二夾持桿32,第二夾持端321,第二連接端322,第二夾頭33,對中裝置40,基板41,轉動軸411,嚙合件42,第一嚙合條43,第一連接孔431,第二嚙合條44,第二連接孔441。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圖1示出的本發明一個優選的對夾裝置實施例中,包括夾具本體10、設置在夾具本體10兩相對側的第一夾持單元20和第二夾持單元30、以及設置在第一夾持單元20和第二夾持單元30之間的對中裝置40。第一夾持單元20和第二夾持單元30之間用來放置諸如板材或棒材等金屬試樣的被夾持物11,第一夾持單元20和第二夾持單元30通過對中裝置40同步向相反的方向移動,以同步將被夾持物11夾緊或松開。夾具本體10上設有夾持位12、與第一夾持單元20對應的第一夾持孔13、以及與第二夾持單元30對應的第二夾持孔14。夾持位12為內凹于夾具本體10表面的沉孔,以放置被夾持物11,夾持位12設置在夾具本體10的中線位置。被夾持物11受朝向夾持位12外的拉力F作用,使被夾持物11拉伸或拉斷。第一夾持孔13由夾持位12的內側壁朝向第一夾持單元20設置的矩形通孔,并延伸至夾具本體10的外沿;第二夾持孔14為相對夾持位12與第一夾持孔13對稱設置的矩形通孔,并延伸至夾具本體10的外沿。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夾持孔13和第二夾持孔14也可為其他諸如圓形、半圓形或五邊形等通孔。第一夾持單元20包括第一驅動裝置21、第一夾持桿22以及第一夾頭23,第一驅動裝置21為油缸或氣缸,其包括第一缸體211和第一活塞212,第一驅動裝置21可拆卸地設置在夾具本體10的外側,第一夾持桿22與第一活塞212可拆卸連接。第一夾持桿22的截面與第一夾持孔13的截面一致,第一夾持桿22穿設在第一夾持孔13內,第一活塞212的運動方向與第一夾持孔13的延伸方向一致,以帶動第一夾持桿22在第一夾持孔13的軸向移動。第一夾持桿22包括穿至夾持位12內的第一夾持端221,以及與第一活塞212連接的第一連接端22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夾持端221上設有燕尾槽,夾頭23為與第一夾持端221端面外形對應的方體結構,第一夾頭23上設有與燕尾槽對應的滑軌,第一夾頭23通過滑軌與燕尾槽的配合實現與第一夾持端221的可拆卸連接。燕尾槽的安裝方向與作用在被夾持物11上的拉力F方向垂直,且垂直于第一夾持桿22的移動方向,防止被夾持物11傳遞給第一夾頭23的拉力F過大而將第一夾頭23與第一夾持桿22脫離。第一連接端222上設有卡臺,第一活塞212上設有與卡臺配合的卡槽,卡臺和卡槽在被夾持物11所受的拉力F方向上間隙配合,使卡臺和卡槽在拉力F方向上留有間隙,在被夾持物11受到拉力F時,第一夾持桿22受到垂直于第一活塞212軸向的側向力而產生細微的側向移動,可以避免側向移動傳遞到第一活塞212,對第一缸體211造成拉缸現象。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夾持單元30為和第一夾持單元20相同的結構,第二夾持單元30和第一夾持單元20對稱設置在夾具本體10的兩相對側。第二夾持單元30包括第二驅動裝置31、第二夾持桿32以及第二夾頭33。第二驅動裝置31為油缸或氣缸,包括第二缸體311和第二活塞312。第二夾持桿32與第一夾持桿22結構相同,第二夾持桿32包括第二夾持端321和第二連接端322,通過第二夾持端321上的燕尾槽與第二夾頭33上的滑軌配合將第二夾頭33與第二夾持桿32連接。通過第二連接端322上的卡臺與第二活塞312上的卡槽配合,將第二夾持桿32與第二活塞312連接。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實施例中,夾持位12也可在偏離夾具本體10中線的位置,第一夾持單元20和第二夾持單元30也可為非對稱結構,也可以是第一夾持單元20或第二夾持單元30單獨與其他夾持結構組合使用。如圖1及圖2所示,在第一夾持孔13和第一夾持桿22之間還設有襯板15,襯板15為兩塊,分別設置在第一夾持桿22的兩相對側,且在被夾持物11的拉力F方向上平行設置。襯板15的兩端分別設有翻折部151,翻折部151上設有注油孔152,在襯板15與第一夾持桿22的配合面上設有油槽,油槽與注油孔152連通,通過在注油孔152內灌注潤滑油流到油槽內,減少襯板15和第一夾持桿22的摩擦損耗。在第一夾持桿22沿第一夾持孔13移動過程中,使第一夾持桿22直接與襯板15接觸摩擦,避免對夾具本體10產生損壞。襯板15的材質為鑄鐵或銅,以增加和第一夾持桿22之間的自潤滑性。在襯板15受到磨損后,為保證第一夾持桿22移動方向不偏位,可對襯板15進行更換,以保證第一夾持桿22在第一夾持孔13內移動的精確度。在第二夾持孔14和第二夾持桿32之間也設有襯板15,以保證第二夾持桿32在第二夾持孔14內移動的精確度。再如圖1所示,被夾持物11被第一夾頭23和第二夾頭33夾持住,在夾持過程中,被夾持物11受到外界施加垂直于第一夾持桿22和第二夾持桿32的拉力F,以將被夾持物11拉斷或拉變形。第一夾頭23、第二夾頭33將被夾持物11夾緊受力,夾緊過程中,第一夾頭23、第二夾頭33承受非常大的垂直于第一活塞212、第二活塞312軸向的力。由于第一活塞212和第一夾持桿22、第二活塞312和第二夾持桿32都通過卡槽連接,第一活塞212和第一夾頭23之間、第二活塞312和第二夾頭33之間都僅有軸向的相互作用壓力,第一活塞212、第二活塞312不會受到垂直于軸向的作用力,避免出現拉缸的情況。第一夾頭23、第二夾頭33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會由于施加夾持力會產生磨損,磨損后的第一夾頭23、第二夾頭33會影響對被夾持物11的夾持效果。由于第一夾頭23和第一夾持桿22、第二夾頭33和第二夾持桿32都是采用滑軌和燕尾槽配合,用戶可以在第一夾頭23、第二夾頭33磨損后對其進行快速更換,以保證最佳的使用效果和對夾夾具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第一夾持桿22和第二夾持桿32為矩形桿結構,在被夾持物11受到拉力F過程中,第一夾持桿22對第一夾持孔13產生的側向力,以及第二夾持桿32對第二夾持孔14產生的側向力都是面接觸,增大了第一夾持孔13、第二夾持孔14的受力面積,減小了對夾具本體10的損壞,同時,還可有效的防止在第一夾持桿22、第二夾持桿32夾持被夾持物11時產生轉動,保證了被夾持物11的穩定性。如圖3及圖4所示,對中裝置40設置在夾具本體10上,且位于和第一夾持單元20、第二夾持單元30相鄰的側面,對中裝置40包括基板41、嚙合件42、第一嚙合條43以及第二嚙合條44。基板41設置在夾具本體10上,基板41上設有轉動軸411,嚙合件42為齒輪結構,其可旋轉的設置在轉動軸411上,嚙合件42的旋轉軸線在夾持位12的中線上,且垂直于第一夾持桿22和第二夾持桿3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嚙合條43和第二嚙合條44為齒條結構,第一嚙合條43上設有第一連接孔431,第二嚙合條44上設有第二連接孔441。第一夾持桿22上設有與第一連接孔431對應的螺絲孔,通過螺絲等鎖固件將第一嚙合條43與第一夾持桿22連接;第二夾持桿32上設有與第二連接孔441對應的螺絲孔,通過螺絲等鎖固件將第二嚙合條44與第二夾持桿32連接。第一嚙合條43和第二嚙合條44分別與嚙合件42的兩側嚙合配合,在第一夾持桿22和第二夾持桿32逆向移動過程中,同時帶動嚙合件42轉動,嚙合件42的轉動保證了第一嚙合條43和第二嚙合條44同步逆向移動,以使第一驅動裝置21和第二驅動裝置31的同步運動,同時,第一夾頭23、第二夾頭33也同步逆向移動,將被夾持物11夾緊或松脫。對中裝置40采用了機械式的齒輪和齒條配合,保證了第一夾持桿22和第二夾持桿32同步逆向移動的一致性。可以理解的,上述各技術特征可以任意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