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換熱器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
背景技術:
換熱器制作時,需將換熱管束套裝入筒體內,現有技術中常采用的方式是用吊裝設備將眾多換熱管裝入筒體中,由于一個換熱器中的換熱管數量繁多,因此將整個換熱器管束裝入筒體內將耗費工人大量的精力,為了解決這一技術問題,研發了一種換熱管束套裝設備,該設備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軌道,所述軌道上安裝有動力小車及隨動小車,工作時將換熱管放置在隨動小車上,通過動力小車來驅動換熱管向前移動,裝入筒體內。現有技術中隨動小車下方的滑動支架的缺陷是:1、結構較為簡單,與軌道相配合的靈敏度較差;2、結構強度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強度較高的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及焊接于第一支架下方的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與第三支架呈平行設置,所述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分別與第一支架呈垂直設置,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設置于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的數個筋板,所述筋板分別與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相焊接,所述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的下方設有數個滾輪機構,所述第一側板上設有數個用于安裝滾輪機構的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二側板上設有數個用于安裝滾輪機構的第二安裝孔,所述滾輪機構包括:軸及套設于軸上的輪體,所述輪體與軸之間設有軸承,所述軸承的一端設有第一定位套及彈性擋圈,所述軸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定位套,所述輪體位于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間,所述軸穿過第一安裝孔、輪體及第二安裝孔并通過螺母固定,所述第三支架的結構與第二支架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二支架與第三支架之間通過連接件進行連接。
優選地,在上述的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中,所述第一支架由H型鋼制成,所述第一支架內設有數個筋板。
優選地,在上述的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中,所述連接件由槽鋼制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中的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結構強度較高、與軌道配合的靈敏度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滾輪機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支架,10、筋板,2、第二支架,20、第一側板,200、第一安裝孔,21、第二側板,22、筋板,3、第三支架,4、滾輪機構,40、軸,41、輪體,42、軸承,43、第一定位套,44、彈性擋圈,45、第二定位套,46、螺母,5、槽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所述的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包括,第一支架1及焊接于第一支架1下方的第二支架2及第三支架3,所述第一支架1由H型鋼制成,所述第一支架1內設有數個筋板10。所述第二支架2與第三支架3呈平行設置,所述第二支架2、第三支架3分別與第一支架1呈垂直設置,所述第二支架2包括第一側板20、第二側板21及設置于第一側板20與第二側板21之間的數個筋板22,所述筋板22分別與第一側板20及第二側21板相焊接,所述第一側板20、第二側板21的下方設有數個滾輪機構4,所述第一側板20上設有數個用于安裝滾輪機構4的第一安裝孔200,所述第二側板21上設有數個用于安裝滾輪機構4的第二安裝孔(未圖示),所述滾輪機構4包括:軸40及套設于軸40上的輪體41,所述輪體41與軸40之間設有軸承42,所述軸承42的一端設有第一定位套43及彈性擋圈44,所述軸承42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定位套45,所述輪體41位于第一側板20與第二側板21之間,所述軸40穿過第一安裝孔200、輪體41及第二安裝孔并通過螺母46固定,所述第三支架3的結構與第二支架2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二支架2與第三支架3之間通過槽鋼5進行連接。
綜上所述,本發明中的換熱管套裝隨動小車支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結構強度較高、與軌道配合的靈敏度高。
上述的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創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運用的實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