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夾具及測試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夾具,包括粘接載體以及第一粘接件,粘接載體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粘接載體為測試膠水的固定載體,粘接載體上設置有定量控制件,定量控制件用于控制測試膠水粘接固定在粘接載體上的膠水量,第一粘接件用于與測試膠水粘接,以使第一粘接件與粘接載體粘接固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測試裝置,包括加速裝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夾具,所述夾具固定連接在所述加速裝置上。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即可實現測試膠水處于高速狀態下進行測試,且測試所得的數據更為準確,即能夠為膠水的選用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確保產品的質量,有效地提升使用體驗。尤其適合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對膠水的選用,利于生產制造。
【專利說明】
一種夾具及測試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測試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夾具及測試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的各類電子產品中對膠水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中,窄邊框等設計要求了膠水的粘接可靠性強,以確保終端設備的正常使用。進一步地,由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經常會出現跌落的情況,因此,該類終端設備對膠水的粘接性能要求就更高。然而,由于膠水的種類較多,生產過程中難以選擇出粘接性能良好,并適合于終端設備的膠水。
[0003]在判斷膠水粘接性能的過程中,膠水的剝離力度是重要的參考因素。現有技術中,為了測試膠水的剝離力度,通過萬能材料試驗機對靜止狀態下的膠水施以拉伸或剝離的作用力。當該作用力可以將膠水剝離時,即可將該作用力判斷為膠水的剝離力,以此判斷膠水的粘接性能。但由于膠水是一種與應變速率強相關的材料。在上述的測試方式中,膠水是處于靜止狀態下進行測試,顯然與膠水的材料特性不符合,導致測試數據出現偏差,進而使得膠水的選用出現偏差,對產品的質量構成影響,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夾具及測試裝置,有效地對膠水進行測試,以實現對膠水的準確選用,確保產品的質量。
[0005]—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夾具,包括粘接載體以及第一粘接件,所述粘接載體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粘接載體為測試膠水的固定載體,所述粘接載體上設置有定量控制件,所述定量控制件用于控制測試膠水粘接固定在所述粘接載體上的膠水量,所述第一粘接件用于與測試膠水粘接,以使所述第一粘接件與所述粘接載體粘接固定。
[0006]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測試裝置,包括加速裝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夾具,所述夾具固定連接在所述加速裝置上。
[000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使用時,將測試膠水粘接在粘接載體上,并通過定量控制件來控制膠水量,以確保每次測試的膠水量相同;同時,將第一粘接件與測試膠水粘接,使第一粘接件可以經測試膠水固定在粘接載體上。由于粘接載體是可以固定在加速裝置上,即可通過加速裝置為粘接載體提供加速度。
[0008]測試時,通過加速裝置對粘接載體施加某一方向的加速度(該方向可以定義為正向);當粘接載體達到一定速度的時候,通過加速裝置對粘接載體施加反向的加速度(與上述某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此時,在慣性的作用下,第一粘接件會對測試膠水施以應力,并且該應力的大小與反向加速度的大小是呈正相關(即反向加速度越大,應力也越大;反之,反向加速度越小,應力也越小)。通過不斷增大反向加速度,即不斷增大應力。當應力的大小達到測試膠水的剝離力度時,第一粘接件即會從測試膠水上脫落,從而實現測試膠水在高速狀態下,受到外界沖擊的動態測試過程。
[0009]通過上述測試過程,所得到的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即應力達到測試膠水剝離力度時,所對應的反向加速度的大小值)可以作為測試膠水剝離力度的參考值。由此,通過對不同測試膠水的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進行參考比對,以實現不同測試膠水之間的粘接性能比對,進而選擇出粘接性能更為可靠的膠水,以便于生產制造的使用。
[0010]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測試中,測試膠水可以處于高速狀態下進行測試,符合膠水的材料特性(即與應變速率相關的特性),測試所得的數據更為準確,即能夠為膠水的選用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確保產品的質量,有效地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并且,上述的測試模擬了終端跌落的過程,因此,該測試方式尤其適合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對膠水的選用,利于該類終端設備的生產制造。
【附圖說明】
[001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夾具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圖1的拆分不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夾具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夾具中,第一粘接件與第二粘接件的連接示意圖(帶測試膠水、配重塊);
[0016]圖5為圖4的拆分不意圖;
[0017]圖6為圖4的剖視圖;
[0018]圖7為圖6的A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0]實施例一:
[0021]參照圖1至圖5,一種夾具,包括粘接載體I以及第一粘接件2,所述粘接載體I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粘接載體I為測試膠水的固定載體,所述粘接載體I上設置有定量控制件3,所述定量控制件3用于控制測試膠水粘接固定在所述粘接載體I上的膠水量,所述第一粘接件2用于與測試膠水粘接,以使所述第一粘接件2與所述粘接載體I粘接固定。其中,加速裝置可以是沖擊臺。
[002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參照圖6和圖7,所述定量控制件3設置在所述粘接載體I與所述第一粘接件2之間,所述定量控制件3包括墊片31,所述墊片31上開設有用于控制膠水量的通槽32,所述通槽32的一端朝向所述粘接載體I設置,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粘接件2設置。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往通槽32內注入測試膠水6,由于通槽32的容積是保持不變的,通過通槽32即可實現對測試膠水6的定量控制,確保每次注入的測試膠水6的面積、厚度等參數均相同,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并且,于通槽32內的測試膠水6—端與粘接載體I粘接固定,另一端與第一粘接件2粘接固定,實現第一粘接件2經測試膠水6與粘接載體I粘接固定。同時,由于墊片31位于粘接載體I與第一粘接件2之間,可以有效地將粘接載體I與第一粘接件2隔離,確保兩者之間僅具有測試膠水6的連接。其中,墊片31可以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塾片。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件2上設置有配重塊4ο一方面,通過配重塊4的設置,可以增大第一粘接件2的重量,在反向加速度作用的過程中,第一粘接件2所受到的慣性就越大,即可增大第一粘接件2對測試膠水6施加的應力,加快了第一粘接件2從測試膠水上脫落的過程,進而縮短了測試時間,提升了測試效率;另一方面,通過配重塊4的設置,使得測試膠水6可以與不同重量的第一粘接件2粘接,從而模擬出測試膠水6在不同重量產品中的使用場景,利于膠水測試的進行。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粘接載體I包括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的座體11,所述座體11上至少設置有一個夾裝平臺12,所述夾裝平臺12上固定有第二粘接件13,所述第二粘接件13為測試膠水的固定載體,且所述定量控制件3設置在所述第二粘接件13上,結構簡單,便于使用。由上述可知,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定量控制件3具體設置在第一粘接件2與第二粘接件13之間,通槽32的一端朝向第二粘接件13設置,另一端朝向第一粘接件2設置。
[0025]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夾裝平臺12有四個,相應地,第二粘接件13、第一粘接件2等部件也具有四個,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夾具可以同時對四種測試膠水進行測試,有效地提升了測試的效率。并且,為了防止座體11發生變形,在座體11的背面設置有加強肋5。
[0026]本實施例中,所述夾裝平臺12包括壓緊裝置14以及放置臺15,所述壓緊裝置14將所述第二粘接件13壓緊固定在所述放置臺15,實現第二粘接件13固定在夾裝平臺12。
[0027]具體地,所述壓緊裝置14至少包括兩定位柱16,所述第二粘接件13設置在兩定位柱16之間,且所述定位柱16上設置有壓緊塊17,所述壓緊塊17用于壓緊所述第二粘接件13,結構簡單,便于組裝。其中,定位柱16的數量可以是四根,且該四根定位柱16兩兩地對稱分布。
[0028]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柱16與所述壓緊塊17螺紋連接。其中,定位柱16上具有螺紋孔,壓緊塊17為螺釘的端頭,通過螺釘與螺紋孔的螺紋連接,實現螺釘的端頭壓緊第二粘接件13 ο
[0029]本實施例中,所述座體11為框型座體,所述框型座體具有安裝槽18,所述夾裝平臺12設置在所述安裝槽18內;這樣,座體11即可對位于安裝槽18的各部件形成保護,避免各部件在測試過程中與外界部件發生碰撞,進而確保測試的順暢進行。進一步地,所述座體11上設置有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的安裝孔19,所述安裝孔19分布于所述安裝槽18的兩側;通過安裝孔19與螺釘的配合,實現座體11固定在加速裝置上。
[003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使用時,將測試膠水6粘接在粘接載體I上,并通過定量控制件3來控制膠水量,以確保每次測試的膠水量相同;同時,將第一粘接件2與測試膠水6粘接,使第一粘接件2可以經測試膠水6固定在粘接載體I上。由于粘接載體I是可以固定在加速裝置上,即可通過加速裝置為粘接載體I提供加速度。
[0031]測試時,通過加速裝置對粘接載體I施加某一方向的加速度(該方向可以定義為正向);當粘接載體I達到一定速度的時候,通過加速裝置對粘接載體I施加反向的加速度(與上述某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此時,在慣性的作用下,第一粘接件2會對測試膠水6施以應力,并且該應力的大小與反向加速度的大小是呈正相關(即反向加速度越大,應力也越大;反之,反向加速度越小,應力也越小)。通過不斷增大反向加速度,即不斷增大應力;當應力的大小達到測試膠水6的剝離力度時,第一粘接件2即會從測試膠水6上脫落,進而實現測試膠水6在高速狀態下,受到外界沖擊的動態測試過程。
[0032]通過上述測試過程,所得到的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即應力達到測試膠水剝離力度時,所對應的反向加速度的大小值)可以作為測試膠水6剝離力度的參考值。由此,通過對不同測試膠水的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進行參考比對,以實現不同測試膠水之間的粘接性能比對,進而選擇出粘接性能更為可靠的膠水,以便于生產制造的使用。其中,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越大,即測試膠水的剝離力度也越大;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越小,即測試膠水的剝離力度也越小。并且,剝離力度也可以通過仿真計算得出。
[0033]當座體11固定在加速裝置上時,可將安裝槽18的開口朝下設置,即第一粘接件2以及配重塊4等部件也相應地朝下設置。在反向加速度作用的過程中,第一粘接件2以及配重塊4的重力可以形成對測試膠水6的應力,加快了第一粘接件2從測試膠水上脫落的過程,進而縮短了測試時間,提升了測試效率。在此過程中,正向可以理解為向下的方向,反向可以理解為向上的方向。
[0034]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測試中,測試膠水6可以處于高速狀態下進行測試,符合膠水的材料特性(即與應變速率相關的特性),測試所得的數據更為準確,即能夠為膠水的選用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確保產品的質量,有效地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并且,上述的測試模擬了終端跌落的過程,因此,該測試方式尤其適合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對膠水的選用,利于該類終端設備的生產制造。
[0035]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夾具使用的過程中,由于測試膠水6是粘接于第一粘接件2與第二粘接件13之間,通過改變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的材料類型,以測試同一膠水對于不同材料的粘接性能。由此,可以制作不同材料類型的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使用時,如需測試同一膠水對于不同材料的粘接性能,只需對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進行更換即可,十分方便。
[0036]具體地,如果是針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進行膠水選用,可以預先匹配該類終端設備中,較為常用的材料類型的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例如:PC(Polycarbonate非結晶性熱塑性塑料)材料的第一粘接件、PC與20%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一粘接件、PC與50 %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一粘接件、鎂合金材料的第一粘接件;PC材料的第二粘接件、PC與20%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二粘接件、PC與50%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二粘接件、鎂合金材料的第二粘接件。
[0037]實施例二:
[0038]參照圖,一種測試裝置,包括加速裝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夾具,所述夾具固定連接在所述加速裝置上。其中,加速裝置可以是沖擊臺。
[003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構設置,使用時,將測試膠水6粘接在粘接載體I上,并通過定量控制件3來控制膠水量,以確保每次測試的膠水量相同;同時,將第一粘接件2與測試膠水6粘接,使第一粘接件2可以經測試膠水6固定在粘接載體I上。由于粘接載體I是可以固定在加速裝置上,即可通過加速裝置為粘接載體I提供加速度。
[0040]測試時,通過加速裝置對粘接載體I施加某一方向的加速度(該方向可以定義為正向);當粘接載體I達到一定速度的時候,通過加速裝置對粘接載體I施加反向的加速度(與上述某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此時,在慣性的作用下,第一粘接件2會對測試膠水6施以應力,并且該應力的大小與反向加速度的大小是呈正相關(即反向加速度越大,應力也越大;反之,反向加速度越小,應力也越小)。通過不斷增大反向加速度,即不斷增大應力;當應力的大小達到測試膠水6的剝離力度時,第一粘接件2即會從測試膠水6上脫落,進而實現測試膠水6在高速狀態下,受到外界沖擊的動態測試過程。
[0041]通過上述測試過程,所得到的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即應力達到測試膠水剝離力度時,所對應的反向加速度的大小值)可以作為測試膠水6剝離力度的參考值。由此,通過對不同測試膠水的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進行參考比對,以實現不同測試膠水之間的粘接性能比對,進而選擇出粘接性能更為可靠的膠水,以便于生產制造的使用。其中,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越大,即測試膠水的剝離力度也越大;反向加速度的臨界值越小,即測試膠水的剝離力度也越小。并且,剝離力度也可以通過仿真計算得出。
[0042]當座體11固定在加速裝置上時,可將安裝槽18的開口朝下設置,即第一粘接件2以及配重塊4等部件也相應地朝下設置。在反向加速度作用的過程中,第一粘接件2以及配重塊4的重力可以形成對測試膠水6的應力,加快了第一粘接件2從測試膠水上脫落的過程,進而縮短了測試時間,提升了測試效率。在此過程中,正向可以理解為向下的方向,反向可以理解為向上的方向。
[0043]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測試中,測試膠水6可以處于高速狀態下進行測試,符合膠水的材料特性(即與應變速率相關的特性),測試所得的數據更為準確,即能夠為膠水的選用提供更為準確的參考,確保產品的質量,有效地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并且,上述的測試模擬了終端跌落的過程,因此,該測試方式尤其適合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對膠水的選用,利于該類終端設備的生產制造。
[0044]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夾具使用的過程中,由于測試膠水6是粘接于第一粘接件2與第二粘接件13之間,通過改變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的材料類型,以測試同一膠水對于不同材料的粘接性能。由此,可以制作不同材料類型的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使用時,如需測試同一膠水對于不同材料的粘接性能,只需對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進行更換即可,十分方便。
[0045]具體地,如果是針對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這類終端設備進行膠水選用,可以預先匹配該類終端設備中,較為常用的材料類型的第一粘接件2以及第二粘接件13。例如:PC(Polycarbonate非結晶性熱塑性塑料)材料的第一粘接件、PC與20%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一粘接件、PC與50 %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一粘接件、鎂合金材料的第一粘接件;PC材料的第二粘接件、PC與20%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二粘接件、PC與50%玻璃纖維組成的第二粘接件、鎂合金材料的第二粘接件。
[0046]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47]如上所述是結合具體內容提供的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并不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凡與本實用新型的方法、結構等近似、雷同,或是對于本實用新型構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術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粘接載體(I)以及第一粘接件(2),所述粘接載體(I)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粘接載體(I)為測試膠水的固定載體,所述粘接載體(I)上設置有定量控制件(3),所述定量控制件(3)用于控制測試膠水粘接固定在所述粘接載體(I)上的膠水量,所述第一粘接件(2)用于與測試膠水粘接,以使所述第一粘接件(2)與所述粘接載體(I)粘接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量控制件(3)設置在所述粘接載體(I)與所述第一粘接件(2)之間,所述定量控制件(3)包括墊片(31),所述墊片(31)上開設有用于控制膠水量的通槽(32),所述通槽(32)的一端朝向所述粘接載體(I)設置,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粘接件(2)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件(2)上設置有配重塊(4)。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載體(I)包括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的座體(11 ),所述座體(II)上至少設置有一個夾裝平臺(12),所述夾裝平臺(12)上固定有第二粘接件(13),所述第二粘接件(13)為測試膠水的固定載體,且所述定量控制件(3)設置在所述第二粘接件(13)上。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夾裝平臺(12)包括壓緊裝置(14)以及放置臺(15),所述壓緊裝置(14)將所述第二粘接件(13)壓緊固定在所述放置臺(15)。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緊裝置(14)至少包括兩定位柱(16),所述第二粘接件(13)設置在兩定位柱(16)之間,且所述定位柱(16)上設置有壓緊塊(17),所述壓緊塊(17)用于壓緊所述第二粘接件(13)。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16)與所述壓緊塊(17)螺紋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11)為框型座體,所述框型座體具有安裝槽(18),所述夾裝平臺(12)設置在所述安裝槽(18)內。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11)上設置有用于與加速裝置固定連接的安裝孔(19),所述安裝孔(19)分布于所述安裝槽(18)的兩側。10.—種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速裝置以及如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夾具,所述夾具固定連接在所述加速裝置上。
【文檔編號】B25B11/00GK205703871SQ20162057311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4日
【發明人】占智貴, 劉明建, 彭義軍, 程志國
【申請人】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