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鎖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雙核浮動珠鎖芯。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的鎖芯不能防技術開啟,起不到防盜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市場上出現很多開鎖用電動槍,一般鎖芯幾秒開啟,甚至很多通過公安部B級認證的鎖芯也是極易被開啟,鎖芯是決定防盜鎖防盜性能的最主要部分,為此人們不斷地改進鎖芯結構來盡量降低被盜賊利用技術性開啟或破壞性開啟的機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雙核浮動珠鎖芯,它具有設計合理、運行穩定、防盜性高。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雙核浮動珠鎖芯,它包括鎖殼、鎖芯、彈珠組件、浮動珠、浮動珠卡圈、反推力彈子、反推力彈簧和滾動銷;所述的鎖芯包括內鎖芯和外鎖芯;所述的外鎖芯上設置有彈珠組件;所述的內鎖芯上設置有長形凹槽;所述的長形凹槽上側壁設有一排與鑰匙孔相通的,且用來放置下外彈子、下內彈子的下外彈子孔,其中部下側壁設有反推力彈子孔;所述的內鎖芯上內設有上、下浮動珠及上、下浮動珠卡圈;所述的上、下浮動珠卡圈一端分別固定在下外彈子孔、反推力彈子孔外側,另一端卡住上、下浮動珠;所述的反推力彈子孔內依次設有上下移動的反推力彈子、反推力彈簧和滾動銷。
進一步的,于所述的下內彈子一端為錐型的彈子。
進一步的,所述的浮動珠為上下移動的浮動珠。
進一步的,所述的彈珠組件上依次設有封口珠、壓力彈簧、組合平珠套、組合平珠彈簧和組合平珠芯。
本實用新型操作時,將鑰匙插入鎖芯時,由鎖芯頭部傳遞扭力,從而帶動鎖芯內反推力彈簧將反推力彈子推向浮動珠、浮動珠在向前推動頂住下內彈子,達到開啟鎖芯。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它具有設計合理、運行穩定、防盜性高。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內鎖芯結構示意圖;
圖4,為浮動珠組合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1-鎖殼;2-1-外鎖芯;2-2-內鎖芯;3-封口珠;4-壓力彈簧;5-組合平珠彈簧;6-組合平珠芯;7-組合平珠套;8-下外彈子;9-下內彈子;10-浮動珠;11-反推力彈簧;12-滾動銷;13-反推力彈子;14-浮動珠卡圈;15-下外彈子孔;16-反推力彈子孔;17-鑰匙;18-長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僅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以下技術方案:雙核浮動珠鎖芯,它包括鎖殼1、鎖芯、彈珠組件、浮動珠10、浮動珠卡圈14、反推力彈子13、反推力彈簧11和滾動銷12;所述的鎖芯包括內鎖芯2-2和外鎖芯2-1;所述的外鎖芯2-1上設置有彈珠組件;如圖3所示,所述的內鎖芯2-2上設置有長形凹槽18;所述的長形凹槽18上側壁設有一排與鑰匙孔相通的,且用來放置下外彈子8、下內彈子9的下外彈子孔15,其中部下側壁設有反推力彈子孔16;如圖1所示,所述的內鎖芯上2-2內設有上、下浮動珠10及上、下浮動珠卡圈14;所述的上、下浮動珠卡圈14一端分別固定在下外彈子孔15、反推力彈子孔16外側,另一端卡住上、下浮動珠;所述的反推力彈子孔16內依次設有上下移動的反推力彈子13、反推力彈簧11和滾動銷12。
進一步的,所述的下內彈子一端為錐型的彈子。
進一步的,所述的浮動珠10為上下移動的浮動珠。
進一步的,所述的彈珠組件上依次設有封口珠3、壓力彈簧4、組合平珠套7、組合平珠彈簧5和組合平珠芯6。
本具體實施工作原理:當插入鑰匙時,由鎖芯頭部傳遞扭力,從而帶動鎖芯內反推力彈簧將反推力彈子推向浮動珠、浮動珠在向前推動頂住下內彈子,達到開啟鎖芯;當拔鑰匙時,鑰匙的牙花會推動長形凹槽側壁上彈子移動,使得彈子彈簧均向下移動,浮動珠順著長形凹槽方向移動,互相錯位遮擋,實現上鎖。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