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裝夾具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
背景技術:
白車身是指完成焊接但未涂裝之前的車身,是指車身結構件及覆蓋件的總成包括車頂蓋、翼子板、發動機蓋、行李箱蓋和車門,但不包括附件及裝飾件的未涂漆的車身。隨著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市場對汽車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萬丈高樓平地起,作為整車的基礎——白車身的質量必須得到嚴格的保障,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了保證內外飾的裝配質量,白車身的焊接裝配尺寸就要求必須滿足預定的理論狀態,因此需要依靠三坐標測量(CMM)給予量化反映,以便提供改進的方向。
不同型號的白車身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的支撐平臺(底架)來支撐,當生產多種型號白車身時候往往需要多個相應配合的支撐平臺(底架)。多個不同型號的支撐平臺(底架)占用的生產面積較大,支撐平臺(底架)的移動、更換增加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解決底架通用性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包括底架,所述的底架內部設置有固定連接于底架前側壁的第一襯板和固定連接于底架后側壁的第二襯板,所述的第一襯板和第二襯板上表面均設置有橫向導軌,所述的橫向導軌上表面設置有左橫向導塊和右橫向導塊,所述的橫向導軌上方設置有左滑板和右滑板,所述的左滑板底面與左橫向導塊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右滑板底面與右橫向導塊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左滑板和右滑板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兩條縱向導軌,所述的縱向導軌上表面均設置有上縱向導塊和下縱向導塊,所述的縱向導軌上方設置有上滑板和下滑板,所述的上滑板底面與上縱向導塊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下滑板底面與下縱向導塊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的上滑板上表面和下滑板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柱,所述的底架內部設置有橫向絲杠,所述的左滑板底面和右滑板底面對應橫向絲杠位置固定連接有橫向螺母座,所述的底架右側壁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橫向絲杠的橫向電機,所述的左滑板和右滑板上表面位于兩個縱向導軌之間設置有縱向絲杠,所述的上滑板和下滑板底面對應縱向絲杠位置固定連接有縱向螺母座,所述的左滑板和右滑板對應底架后側壁位置均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縱向絲杠的縱向電機。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底架為長方形結構。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底架側壁底端設置有調節底架水平平衡的可調腳墊。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橫向導軌和縱向導軌均為直線導軌。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橫向絲杠和縱向絲杠均為滾珠絲杠。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的橫向絲杠和縱向絲杠的表面螺紋均以絲杠的中間線為對稱軸對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通過設置可相對運動的左滑板和右滑板、可相對運動的上滑板和下滑板等裝置實現了底架支撐住重復多次定位的功能,通過輸入參數自動適應不同型號的白車身,大大增加底架的通用性,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結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架,2.第一襯板,3.第二襯板,4.橫向導軌,5.左橫向導塊,6.右橫向導塊,7.左滑板,8.右滑板,9.縱向導軌,10.上縱向導塊,11.下縱向導塊,12.上滑板,13.下滑板,14.支撐柱,15.橫向絲杠,16.橫向螺母座,17.橫向電機,18.縱向絲杠,19.縱向螺母座,20.縱向電機,21.可調腳墊。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包括底架1,底架1內部設置有固定連接于底架1前側壁的第一襯板2和固定連接于底架1后側壁的第二襯板3,第一襯板2和第二襯板3上表面均設置有橫向導軌4,橫向導軌4上表面設置有左橫向導塊5和右橫向導塊6,橫向導軌4上方設置有左滑板7和右滑板8,左滑板7底面與左橫向導塊5上表面固定連接,右滑板8底面與右橫向導塊6上表面固定連接,左滑板7和右滑板8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兩條縱向導軌9,縱向導軌9上表面均設置有上縱向導塊10和下縱向導塊11,縱向導軌9上方設置有上滑板12和下滑板13,上滑板12底面與上縱向導塊10上表面固定連接,下滑板13底面與下縱向導塊11上表面固定連接,上滑板12上表面和下滑板13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柱14,底架1內部設置有橫向絲杠15,左滑板7底面和右滑板8底面對應橫向絲杠15位置固定連接有橫向螺母座16,底架1右側壁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橫向絲杠15的橫向電機17,左滑板7和右滑板8上表面位于兩個縱向導軌9之間設置有縱向絲杠18,上滑板12和下滑板13底面對應縱向絲杠18位置固定連接有縱向螺母座19,左滑板7和右滑板8對應底架1后側壁位置均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縱向絲杠18的縱向電機20。
底架1為長方形結構,底架1側壁底端設置有調節底架1水平平衡的可調腳墊21,橫向導軌4和縱向導軌9均為直線導軌,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均為滾珠絲杠,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的表面螺紋均以絲杠的中間線為對稱軸對稱。
實施例1:使用底架配合不同型號的白車身時,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包括底架1,底架1內部設置有固定連接于底架1前側壁的第一襯板2和固定連接于底架1后側壁的第二襯板3,第一襯板2和第二襯板3上表面均設置有橫向導軌4,橫向導軌4上表面設置有左橫向導塊5和右橫向導塊6,橫向導軌4上方設置有左滑板7和右滑板8,左滑板7底面與左橫向導塊5上表面固定連接,右滑板8底面與右橫向導塊6上表面固定連接,左滑板7和右滑板8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兩條縱向導軌9,縱向導軌9上表面均設置有上縱向導塊10和下縱向導塊11,縱向導軌9上方設置有上滑板12和下滑板13,上滑板12底面與上縱向導塊10上表面固定連接,下滑板13底面與下縱向導塊11上表面固定連接,上滑板12上表面和下滑板13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柱14,底架1內部設置有橫向絲杠15,左滑板7底面和右滑板8底面對應橫向絲杠15位置固定連接有橫向螺母座16,底架1右側壁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橫向絲杠15的橫向電機17,左滑板7和右滑板8上表面位于兩個縱向導軌9之間設置有縱向絲杠18,上滑板12和下滑板13底面對應縱向絲杠18位置固定連接有縱向螺母座19,左滑板7和右滑板8對應底架1后側壁位置均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縱向絲杠18的縱向電機20。
底架1為長方形結構,底架1側壁底端設置有調節底架1水平平衡的可調腳墊21,橫向導軌4和縱向導軌9均為直線導軌,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均為滾珠絲杠,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的表面螺紋均以絲杠的中間線為對稱軸對稱。
對應不同型號的白車身輸入不同參數,橫向電機17和縱向電機20分別控制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移動支撐柱14,使得支撐柱14可以隨不同型號的白車身改變其位置,從而增加底架1的通用性。
縱向絲杠18和橫向絲杠15表面的螺紋是對稱設置的,這樣便于橫向絲杠15轉動時左滑板7和右滑板8能相向或者相對運動(縱向絲杠18原理一致)。
實施例2:不使用時,一種白車身定位底架,包括底架1,底架1內部設置有固定連接于底架1前側壁的第一襯板2和固定連接于底架1后側壁的第二襯板3,第一襯板2和第二襯板3上表面均設置有橫向導軌4,橫向導軌4上表面設置有左橫向導塊5和右橫向導塊6,橫向導軌4上方設置有左滑板7和右滑板8,左滑板7底面與左橫向導塊5上表面固定連接,右滑板8底面與右橫向導塊6上表面固定連接,左滑板7和右滑板8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兩條縱向導軌9,縱向導軌9上表面均設置有上縱向導塊10和下縱向導塊11,縱向導軌9上方設置有上滑板12和下滑板13,上滑板12底面與上縱向導塊10上表面固定連接,下滑板13底面與下縱向導塊11上表面固定連接,上滑板12上表面和下滑板13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支撐柱14,底架1內部設置有橫向絲杠15,左滑板7底面和右滑板8底面對應橫向絲杠15位置固定連接有橫向螺母座16,底架1右側壁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橫向絲杠15的橫向電機17,左滑板7和右滑板8上表面位于兩個縱向導軌9之間設置有縱向絲杠18,上滑板12和下滑板13底面對應縱向絲杠18位置固定連接有縱向螺母座19,左滑板7和右滑板8對應底架1后側壁位置均固定連接有用于驅動縱向絲杠18的縱向電機20。
底架1為長方形結構,底架1側壁底端設置有調節底架1水平平衡的可調腳墊21,橫向導軌4和縱向導軌9均為直線導軌,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均為滾珠絲杠,橫向絲杠15和縱向絲杠18的表面螺紋均以絲杠的中間線為對稱軸對稱。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