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具備卷裝保持裝置的紡織機械。詳細而言,涉及紡織機械中的用于使卷裝保持裝置所具備的搖臂的轉動動作變得順利的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具備卷裝保持裝置的紡織機械。日本特開2013-63809號公報公開了作為這種紡織機械的紡紗機。
日本特開2013-63809號公報的紡紗機的卷裝保持裝置構成為將卷裝保持為能夠旋轉且能夠相對于卷取滾筒接觸或者分離的狀態。該卷裝保持裝置具備搖臂與氣缸。搖臂能夠以將卷裝支承為能夠旋轉并且使卷裝相對于卷取滾筒接觸或者分離的方式轉動。氣缸能夠向卷裝相對于卷取滾筒接觸的方向以及與接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對搖臂施加力。
但是,在日本特開2013-63809號公報的結構中,纖維片(所謂的飛花。其中,包括棉絮、其他天然纖維或者合成纖維等纖維片。以下,相同。)堆積于氣缸,從而存在例如搖臂的動作變遲鈍,無法順利地進行搖臂的轉動動作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防止纖維片向產生與搖臂的轉動相關的力的作用力產生部堆積,而順利地進行搖臂的轉動動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觀點,提供一種以下結構的紡織機械。即,該紡織機械具備卷取滾筒、卷裝保持裝置以及清掃裝置。上述卷取滾筒在與卷裝接觸的狀態下旋轉,從而驅動上述卷裝使之旋轉。上述卷裝保持裝置將上述卷裝保持為能夠相對于上述卷取滾筒接觸以及分離的狀態。上述清掃裝置對上述卷裝保持裝置進行清掃。上述卷裝保持裝置具備能夠轉動的搖臂、卷裝保持部以及作用力產生部。上述卷裝保持部設置于上述搖臂,并將上述卷裝保持為能夠旋轉。上述作用力產生部產生與上述搖臂的轉動相關的力。上述清掃裝置對上述作用力產生部的至少一部分進行清掃。
由此,通過清掃除去纖維片,從而能夠防止纖維片向作用力產生部的堆積,能夠長期順利地進行搖臂的轉動動作。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形成以下的結構。即,上述作用力產生部包括按壓部,該按壓部對對象側部件進行按壓從而產生克服上述搖臂的轉動的摩擦力。上述清掃裝置至少對上述按壓部進行清掃。
由此,纖維片不堆積于按壓部,因此能夠均勻地保持對象側部件與按壓部之間的摩擦力,使搖臂的動作變得穩定。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形成以下的結構。即,上述對象側部件是邊相對于上述按壓部接觸滑動邊與上述搖臂一體地轉動的圓弧狀的部件。上述清掃裝置至少對上述按壓部與上述圓弧狀的部件進行清掃。
由此,纖維片不堆積于按壓部與圓弧狀的部件,因此能夠恒定地保持對象側部件與按壓部之間的摩擦力,使搖臂的動作更加穩定。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形成以下的結構。即,上述作用力產生部包括驅動部件,該驅動部件產生使上述搖臂向將上述卷裝按壓于上述卷取滾筒的位置、與上述卷裝相對于上述卷取滾筒分離的位置轉動的力。上述驅動部件優選為氣缸。
由此,通過清掃裝置對作為作用力產生部的驅動部件進行清掃,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搖臂的轉動動作,而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使卷裝的表面與卷取滾筒接觸。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形成以下的結構。上述清掃裝置具備噴射空氣的噴嘴。空氣從上述噴嘴的噴射方向被設定為與朝向保持于上述卷裝保持部的上述卷裝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由此,從噴嘴噴射的空氣不與卷裝相抵,因此能夠難以降低卷裝的品質。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形成以下的結構。即,在該紡織機械中,具備上述卷取滾筒與上述卷裝保持裝置的卷取單元并排配置有多個。該紡織機械還具備供上述清掃裝置搭載并設置為相對于上述多個卷取單元行進的作業臺車。上述清掃裝置進行清掃的期間被設定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期間,上述一個時刻是指上述作業臺車中的配置上述清掃裝置的部分通過到達作為目的的一個卷取單元的規定臺數前的卷取單元的紗線通道的時刻,上述另一個時刻是指上述作業臺車相對于上述一個卷取單元結束作業而開始向其他場所移動的時刻。
由此,伴隨著作業臺車為了進行作業而向目的之一的卷取單元移動來進行作業,能夠對該一個卷取單元以及直至規定臺數前的其他卷取單元中的至少任一個進行清掃,而能夠高效地進行清掃。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上述作業臺車還具備接頭裝置,作為上述作業進行接頭。
由此,伴隨著針對多個卷取單元的各個以某種程度的頻率所需的接頭作業,能夠對卷取單元的卷裝保持裝置進行清掃,從而能夠對多個卷取單元的各個可靠地進行清掃。
另外,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具備噴射空氣的噴嘴,在上述接頭裝置進行接頭的期間不噴射空氣。
由此,能夠防止被噴射的空氣使紗線搖動而成為接頭作業的障礙的情況。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形成以下的結構。即,上述作業臺車構成為在設置于上述多個卷取單元的內側的行進空間行進。上述清掃裝置具備噴射空氣的噴嘴。空氣從上述噴嘴的噴射方向被設定為朝向上述卷取單元的外側的方向。
由此,纖維片難以積存于卷取單元的內側,因此紡織機械的維護變得容易。
在上述的紡織機械中,優選還具備設置于上述卷裝保持裝置的上方并供給向上述卷裝卷取的紗線的喂紗部。
通常,若喂紗部相對地配置于上方,卷裝保持裝置相對地配置于下方,則纖維片容易堆積于卷裝保持裝置的作用力產生部。因此,在上述的布置的紡織機械應用設置清掃裝置的結構特別優選。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紡紗機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
圖2是紡紗機的紡紗單元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紡紗機所具備的卷裝保持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圓弧狀的部件伴隨著搖臂的轉動而邊與按壓部接觸滑動邊與搖臂一同轉動的樣子的側視圖。
圖5是表示涉及向氣缸等供給壓縮空氣的結構的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紡紗機(紡織機械)進行說明。此外,在本說明書中,“上游”以及“下游”意味著紡紗時的紗線的行進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圖1所示的紡紗機1具備并排配置的多個紡紗單元(卷取單元)2。紡紗機1具備接頭臺車(作業臺車)3、省略圖示的落紗臺車、風箱93以及原動機箱5。
如圖1所示,各紡紗單元2從上游朝向下游按順序具備牽伸裝置(喂紗部)7、氣流紡紗裝置(喂紗部)9、紗線存留裝置12以及卷取裝置13作為主要的結構。牽伸裝置7設置于紡紗機1所具備的框架6的上部,氣流紡紗裝置9對從該牽伸裝置7被輸送來的纖維束8進行紡紗。在氣流紡紗裝置9生成的細紗10經由紗線存留輥21被卷取裝置13卷取,由此形成卷裝45。卷裝45意味著在筒管48(后述)卷取細紗10而形成紗線層的狀態。
牽伸裝置7是將紗條15延伸而形成纖維束8的裝置。如圖2所示,該牽伸裝置7具備后輥對16、第三輥對17、供龍帶18裝架于各輥的中輥對19以及前輥對20四個輥對。各輥對16、17、19、20的下輥通過來自原動機箱5的動力或者配置于各個紡紗單元2的省略圖示的電動馬達的動力而被驅動。
氣流紡紗裝置9利用通過噴出壓縮空氣而生成的旋轉氣流,來對纖維束8賦予加捻而生成細紗10。
在氣流紡紗裝置9的下游設置有紗線存留裝置12。紗線存留裝置12具備紗線存留輥21、紗線鉤掛部件22、上游側導向件23、電動馬達25、下游側導向件26以及存留量傳感器27。
紗線鉤掛部件22構成為能夠與細紗10卡合(鉤掛),并構成為在與細紗10卡合的狀態下與紗線存留輥21一同旋轉,從而能夠向該紗線存留輥21的外周面引導細紗10。
紗線存留輥21構成為能夠在其外周面卷繞細紗10來進行存留。紗線存留輥21通過由省略圖示的單元控制器控制的電動馬達25驅動而以恒定的旋轉速度旋轉。在該結構中,被紗線鉤掛部件22引導至紗線存留輥21的外周面的細紗10通過紗線存留輥21旋轉而以緊固該紗線存留輥21的方式被卷繞,來拉動比紗線存留裝置12更靠上游側的細紗10。由此,能夠從氣流紡紗裝置9連續地拉出細紗10。
存留量傳感器27構成為以非接觸的方式對卷繞于紗線存留輥21的細紗10的存留量進行檢測,并發送至單元控制器。
上游側導向件23配置于紗線存留輥21的略靠上游側。上游側導向件23相對于紗線存留輥21的外周面適當地引導細紗10。上游側導向件23防止從氣流紡紗裝置9傳播來的細紗10的捻合傳遞至比該上游側導向件23更靠下游側的位置。
下游側導向件26配置于紗線存留輥21的略靠下游側。下游側導向件26構成為限制因旋轉的紗線鉤掛部件22而揮動的細紗10的軌道,使下游側的細紗10的行進路徑穩定。
在紡紗機1的框架6的前面側且在氣流紡紗裝置9與紗線存留裝置12之間的位置設置有紗線品質測定裝置52。由氣流紡紗裝置9生成的細紗10在被紗線存留裝置12卷取前通過紗線品質測定裝置52。紗線品質測定裝置52對行進的細紗10所包含的缺陷(異常)的有無進行監視,在檢測出缺陷的情況下,將紗疵檢測信號向單元控制器發送。
上述單元控制器若接收紗疵檢測信號,則立即使氣流紡紗裝置9中的壓縮空氣的噴出停止。由此,旋轉氣流停止,纖維束8的加捻停止,并且纖維束8向氣流紡紗裝置9的導入也停止。其結果,氣流紡紗裝置9中纖維的連續狀態斷開,從而細紗10被切斷。然后,單元控制器進一步使牽伸裝置7停止。另外,單元控制器向接頭臺車3發送控制信號,使接頭臺車3行進至該紡紗單元2前(紡紗單元2的紗線通道前)。然后,單元控制器再次驅動氣流紡紗裝置9等,使接頭臺車3進行接頭而重新開始卷裝45的卷取。紗線存留裝置12在從氣流紡紗裝置9重新開始紡紗至重新進行卷裝45的卷取為止的期間,使從氣流紡紗裝置9被連續地送出的細紗10滯留于紗線存留輥21,而使細紗10松動。
接下來,對卷取裝置13進行說明。如圖2等所示,卷取裝置13具備卷取滾筒72、橫動裝置75以及卷裝保持裝置73。
圖2所示的卷取滾筒72構成為在與卷裝45的外周面接觸的狀態下旋轉,從而能夠驅動該卷裝45使之旋轉。
如圖1以及圖2所示,橫動裝置75具備能夠引導細紗10的橫動導向件76。邊通過省略圖示的驅動機構使橫動導向件76往復運動邊通過省略圖示的電動馬達驅動卷取滾筒72,從而卷取裝置13使與卷取滾筒72接觸的卷裝45旋轉,使細紗10邊橫動邊卷取于卷裝45。
卷裝保持裝置73能夠將筒管48或者卷裝45保持為能夠旋轉且能夠相對于上述卷取滾筒72接觸以及分離的狀態。卷裝保持裝置73的詳細的結構后述。
接下來,對接頭臺車3進行說明。圖1以及圖2所示的接頭臺車(作業臺車)3構成為能夠向紡紗單元2并排的方向行進,能夠對產生了剪紗等的紡紗單元2進行接頭作業。
如圖1所示,接頭臺車3具備接頭裝置43、吸管44、吸嘴46以及清掃裝置47。若在某紡紗單元2產生斷紗或者剪紗,則接頭臺車3根據來自單元控制器的控制信號,沿著固定于框架6的軌道41行進至該紡紗單元2,停止來進行接頭。接頭臺車3設置為相對于多個紡紗單元2行進,在目的紡紗單元2進行接頭作業。
如圖2所示,在多個紡紗單元2的內側形成有行進空間,軌道41配置于行進空間內。接頭臺車3構成為在設置于多個紡紗單元2的內側(構成為大致C字狀的框架6的內側)的行進空間行進。
吸管44構成為能夠以軸為中心沿上下方向轉動,能夠邊吸入邊捕捉從氣流紡紗裝置9被送出的紗線端(上紗),并將其向接頭裝置43引導。吸嘴46構成為能夠以軸為中心沿上下方向轉動,能夠從支承于卷取裝置13的卷裝45邊吸引邊捕捉紗線端(下紗),并將其向接頭裝置43引導。雖省略接頭裝置43的詳細的結構,但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旋轉氣流使紗線端彼此捻合從而對上紗與下紗進行接頭的捻接器。接頭裝置43也可以為打結器或者接頭器(piecer)。
接頭臺車3具備用于對卷裝保持裝置73進行清掃的清掃裝置47。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的紡紗單元2中,成為在卷裝保持裝置73的上方具備由氣流紡紗裝置9等構成的喂紗部11的布置,因此纖維片容易堆積于相對地配置于下方的卷裝保持裝置73。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通過清掃裝置47除去堆積于卷裝保持裝置73的纖維片。之后對清掃裝置47的結構詳細敘述。
接下來,對上述落紗臺車進行說明。落紗臺車具備落紗裝置。落紗裝置進行向搖臂71供給筒管48而進行細紗10的卷取的準備的筒管安裝作業、與將成為滿卷的卷裝45從搖臂71取下的落紗作業。落紗臺車若接受相對于某紡紗單元2進行筒管安裝作業以及/或者落紗作業的指示,則在紡紗單元2并排配置的區域的外側的行進路上行進至該紡紗單元2。落紗臺車在接受到指示的紡紗單元2前停止,進行筒管安裝作業或者落紗作業(或者其雙方作業)。
接下來,對卷裝保持裝置73詳細地進行說明。
在以下的說明中,基于圖3以及圖4所示的狀態的卷裝保持裝置73的上下關系,存在在各部的位置關系的說明中使用包括“上”、“下”的概念的詞句的情況。當在各部的位置關系的說明中使用包括“前”、“后”的概念的詞語的情況下,將紡紗機1的正面側設為“前”,將紡紗機1的背面側設為“后”。
如圖3等所示,卷裝保持裝置73具備搖臂71、第一氣缸(作用力產生部、驅動部件)60以及第二氣缸(作用力產生部、驅動部件)160。在圖2中,為了使卷取裝置13的結構易懂,而省略第二氣缸160的圖示,并且簡要地描述了第一氣缸60的周邊的結構。
以下,詳細地進行說明。卷裝保持裝置73例如如圖3所示具備固定于框架6的基座部101。基座部101對搖臂71進行支承。搖臂71構成為能夠以安裝于基座部101的支軸70為中心前后轉動。
如圖3所示,搖臂71具有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夾持卷裝45而對其進行保持的兩條夾持臂71a、71b。在夾持臂71a以及夾持臂71b夾持卷裝的部位分別設置有筒管支架(卷裝保持部)105。
一方的筒管支架105經由省略圖示的軸承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于夾持臂71a。另一方的筒管支架105經由省略圖示的軸承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于夾持臂71b。筒管支架105、105配置為相互對置,分別與卷裝45的筒管48的端部接觸。由此,能夠通過一對筒管支架105夾持卷裝45而對其進行保持。卷裝45在與兩個筒管支架105、105成為一體的狀態下,通過卷取滾筒72的驅動力相對于搖臂71旋轉。
以上,即使卷裝45的紗線層徑因卷取細紗10而增大,也能夠通過搖臂71向從卷取滾筒72分離的方向轉動而對該紗線層徑的增大進行吸收,使卷裝45的表面與卷取滾筒72繼續接觸。
如圖4所示,在搖臂71固定有向后方延伸的板85。在板85的附近配置有第一氣缸60。第一氣缸60構成為復動型氣缸,如圖2所示,具備氣缸殼體60a、活塞桿61、活塞62、接觸壓力端口63以及反壓端口64作為主要的結構。
活塞62配置于氣缸殼體60a內,并且固定于活塞桿61。活塞桿61的前端與配置于板85的后下部的連結軸86連結。搖臂71經由板85與活塞桿61連結。
構成為能夠從接觸壓力端口63以及反壓端口64向氣缸殼體60a的內部供給空氣。氣缸殼體60a內的活塞62憑借與向接觸壓力端口63和反壓端口64供給的氣壓之差對應的力而向下方被驅動。若活塞62將活塞桿61向下方拉動,則搖臂71以支軸70為中心向紡紗單元2的后側轉動,其結果,能夠將卷裝45推壓于卷取滾筒72。
在第一氣缸60,用于將活塞桿61向上方少量地驅動的升降端口68與反壓端口64分別設置。若向升降端口68供給壓縮空氣,則活塞桿61稍微向上方被按壓,因此搖臂71向紡紗單元2的前側稍微轉動。其結果,能夠使卷裝45從卷取滾筒72分離較小的距離。上述的卷裝45的驅動用于對細紗10的卷取速度進行微調而對紗線存留裝置12的細紗10的存留量進行調整。
在基座部101固定有支承板102,在支承板102的附近配置有第二氣缸160。如圖3所示,第二氣缸160隔著支承板102配置于與第一氣缸60相反的一側。第二氣缸160構成為單動型氣缸,如圖4等所示,具備氣缸殼體160a以及活塞桿161。
如圖4所示,在支承板102連結有第二氣缸160的氣缸殼體160a的端部。在支承板102經由旋轉軸96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有作為圓板狀的部件的旋轉環95。在從旋轉軸96沿徑向分離的位置,將旋轉環95與第二氣缸160的活塞桿161的前端部連結。
在從旋轉軸96沿徑向分離的位置,將旋轉環95與第一氣缸60的氣缸殼體60a的下端部連結。
若向第二氣缸160所具備的端口163供給壓縮空氣將活塞桿161拉入氣缸殼體160a,則被活塞桿161拉動的旋轉環95以旋轉軸96為中心向圖4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其結果,通過旋轉環95向上按壓第一氣缸60的下端部,因此第一氣缸60的整體以比較大的行程向上方被按壓。因此,如在圖4中由點劃線表示的那樣,板85的連結軸86向斜上方較大地位移,使搖臂71向紡紗單元2的前側轉動。據此,卷裝45以比較大的行程從卷取滾筒72分離。
如上所述,連結軸86也通過第一氣缸60的驅動被向上按壓,而使搖臂71向紡紗單元2的前側轉動。與此相對,如上述那樣,在驅動第二氣缸160的情況下,與驅動第一氣缸60時相比,連結軸86較大地位移,因此搖臂71以較大的行程向紡紗單元2的前側轉動。因此,基于第二氣缸160的搖臂71的驅動例如在基于上述的落紗臺車的落紗作業時為了將卷裝45從卷取滾筒72較大地分離而進行。
如以上那樣,作為搖臂71的驅動源分開使用兩個氣缸(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從而能夠使搖臂71以與目的對應的兩種行程轉動。
適當地切換向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中的任一個供給壓縮空氣,從而能夠將搖臂71的位置切換保持成將卷裝45按壓于卷取滾筒72的位置與卷裝45相對于卷取滾筒72分離的位置。
接下來,對相對于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的壓縮空氣的供給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第一氣缸60所具備的接觸壓力端口63與設置于風箱93內的接觸壓力用空氣源(例如調節器)65連接,反壓端口64經由減壓閥67與接觸壓力用空氣源65連接。在接觸壓力端口63與接觸壓力用空氣源65之間配置有電磁閥63a,通過單元控制器的控制,能夠切換是否向接觸壓力端口63供給氣壓。在反壓端口64與減壓閥67之間配置有電磁閥64a,通過單元控制器的控制,能夠切換是否向反壓端口64供給氣壓。
第一氣缸60所具備的升降端口68連接于升降用壓縮空氣源(例如調節器)69。在升降端口68與升降用壓縮空氣源69之間配置有電磁閥68a,通過單元控制器的控制,能夠切換是否向升降端口68供給氣壓。
第二氣缸160所具備的端口163與未圖示的適當的壓縮空氣源連接。在該端口163與壓縮空氣源之間配置有電磁閥163a,通過單元控制器的控制,能夠切換是否向端口163供給氣壓。
接著,參照圖3以及圖4對卷裝保持裝置73所具備的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詳細地進行說明。
卷裝保持裝置73如上所述具備搖臂71、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除此之外還具備圓弧板(作用力產生部、對象側部件)78以及摩擦塊(作用力產生部、按壓部)80。
圓弧板78是使恒定的厚度的板呈圓弧狀彎曲而形成的部件,并固定于搖臂71。圓弧板78構成為與搖臂71成為一體并能夠繞支軸70轉動。
摩擦塊80是形成為塊狀的部件,并固定于在支承板102安裝的細長的板狀的臂部件81的前端。臂部件81由能夠彈性變形的材料(例如,板簧)構成。摩擦塊80通過彈性變形的臂部件81的恢復力對圓弧板78進行按壓。由此,能夠在摩擦塊80與圓弧板78之間產生適當的摩擦力。
如圖4所示,在搖臂71轉動時,圓弧板78使其外表面與摩擦塊80接觸相對于該摩擦塊80滑動。由此,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產生克服搖臂71的轉動的摩擦力。通過該摩擦減震作用,緩沖搖臂71的動作的過敏性(Hypersensitivity),從而該搖臂71的動作穩定。換言之,例如即使卷裝45的卷取速度成為高速而卷裝45的振動增大,也能夠通過摩擦塊80吸收傳遞至搖臂71的振動,因此能夠充分地抑制搖臂71的動作使得卷裝45不從卷取滾筒72分離。這樣,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是產生作用于搖臂71的摩擦力的部件,因此能夠稱為是作用力產生部的一種。
本實施方式的紡紗單元2成為在上方配置有喂紗部11,在下方配置有卷裝45,細紗10從上向下行進的布置。因此,纖維片容易堆積于相對地配置于下方的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搭載于接頭臺車3的清掃裝置47對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進行清掃。
詳細而言,清掃裝置47具備經由未圖示的支板固定于接頭臺車3的噴嘴(噴射部)49。清掃裝置47從噴嘴49噴射空氣,從而能夠吹飛堆積于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的纖維片。如圖5所示,該空氣從接頭臺車3所具備的作為壓縮空氣源的壓縮機88被供給。在噴嘴49與壓縮機88之間配置有電磁閥49a,清掃裝置47構成為通過單元控制器(或者接頭臺車3的控制器)的控制,能夠切換是否向噴嘴49供給氣壓。
如圖4所示,在與卷裝45的旋轉軸平行的方向觀察時,噴嘴49的朝向設定為使該噴嘴49的軸延長的直線(中心線)X不與卷裝45接觸。換言之,空氣從噴嘴49的噴射方向(直線X的朝向)被設定為朝向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并且從筒管支架105以及卷裝45分離的方向。空氣從噴嘴49的噴射方向被設定為朝向紡紗單元2的外側下方的方向。
清掃裝置47進行清掃的期間(換言之,在打開電磁閥49a從噴嘴49噴射空氣的期間)被設定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期間,上述一個時刻是指接頭臺車3的清掃裝置47的部分通過到達作為目的的一個紡紗單元2(以下,往往簡稱為目標紡紗單元2)的規定臺數前(例如,2臺前)的紡紗單元2的紗線通道的時刻,上述另一個時刻是指該接頭臺車3相對于目標紡紗單元2結束作業而開始向其他場所移動的時刻。
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清掃裝置47進行清掃(空氣的噴射)的期間被設定為以下的兩個期間。第一期間是從接頭臺車3的清掃裝置47的位置在到達目標紡紗單元2的1臺前(目標紡紗單元2的鄰接)的紡紗單元2的紗線通道通過至到達目標紡紗單元2使該接頭臺車3的接頭裝置43開始接頭作業為止的期間。第二期間是從接頭臺車3結束接頭作業至開始向其他場所的移動為止的期間。
使用上述的結構的清掃裝置47對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進行清掃,從而能夠防止纖維片向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的堆積,能夠將摩擦塊80與圓弧板78之間的摩擦力保持為恒定,因此搖臂71的動作穩定。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該搖臂71的轉動動作。換言之,將圓弧板78相對于摩擦塊80的滑動阻力保持為恒定,因此搖臂71的動作不產生紊亂。另外,如上在使用清掃裝置47對摩擦塊80以及圓弧板78進行清掃的情況下,能夠順利地進行搖臂71的轉動動作,因此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且以適當的接觸壓力,使卷裝45的表面與卷取滾筒72接觸。另外,如上述那樣,將噴嘴49的噴射方向設定為從筒管支架105以及卷裝45分離的方向,因此從噴嘴49被噴射的空氣不會使卷裝45的表面的細紗10紊亂(使紗線紊亂)而降低卷裝45的品質。另外,能夠防止異物(飛花等)搭乘于從噴嘴49被噴射的空氣的流動而朝向卷裝45引導被卷入卷裝45的情況。
如上述那樣控制空氣從噴嘴49的噴射,因此能夠伴隨著接頭臺車3為了進行接頭作業而向目標紡紗單元2移動進行接頭作業,來對該目標紡紗單元2以及直至規定臺數前的其他紡紗單元2進行清掃,從而能夠高效地進行清掃。另外,接頭作業是在多個紡紗單元2的各個中紗線品質測定裝置52檢測出細紗10的缺陷而切斷細紗10、產生斷紗的情況下成為必要因此至少以某種程度的頻率要求的作業。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能夠伴隨著該接頭作業對各紡紗單元2的卷裝保持裝置73進行清掃,因此能夠針對多個紡紗單元2中的各個可靠地進行清掃。
如圖4所示,空氣從噴嘴49的噴射方向被設定為朝向紡紗單元2的外側下方,因此纖維片難以積存于紡紗單元2的內側。因此,被吹飛的纖維片向紡紗單元2的外側被排出,而容易落在地板等,因此能夠簡單地進行纖維片的除去作業。
如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設置有清掃裝置47,因此即便為卷裝保持裝置73相對地配置于下方的布置,纖維片也難以堆積于卷裝保持裝置73,從而能夠穩定地進行卷裝45的卷取。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具備卷取滾筒72、卷裝保持裝置73以及清掃裝置47。卷取滾筒72與卷裝45接觸進行旋轉,從而驅動卷裝45使之旋轉。卷裝保持裝置73將卷裝45保持為能夠相對于卷取滾筒72接觸以及分離的狀態。清掃裝置47對卷裝保持裝置73進行清掃。該卷裝保持裝置73具備能夠轉動的搖臂71、筒管支架105、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搖臂71將卷裝45保持為能夠旋轉。筒管支架105設置于搖臂71,將卷裝45保持為能夠旋轉。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產生作用于搖臂71的力。清掃裝置47對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中的至少一部分進行清掃。
由此,通過清掃除去纖維片,從而能夠防止纖維片向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的堆積,而能夠長期順利地進行搖臂71的轉動動作。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摩擦塊80對圓弧板78進行按壓,從而產生克服搖臂71的轉動的摩擦力。清掃裝置47至少對摩擦塊80進行清掃。
由此,纖維片不堆積于摩擦塊80,因此能夠均勻地保持圓弧板78與摩擦塊80之間的摩擦力,使搖臂71的動作穩定。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圓弧板78是邊相對于摩擦塊80接觸滑動邊與搖臂71一體地轉動的圓弧狀的部件。清掃裝置47至少對摩擦塊80與圓弧板78進行清掃。
由此,纖維片不堆積于摩擦塊80與圓弧板78,因此能夠將圓弧板78與摩擦塊80之間的摩擦力保持為恒定,使搖臂71的動作更加穩定。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也可以構成為適當地變更噴嘴49的安裝位置以及朝向,從而使清掃裝置47對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中的至少一方進行清掃。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均產生與搖臂71的轉動相關的力,因此能夠稱為是作用力產生部的一種。第一氣缸60以及第二氣缸160均構成為能夠使搖臂71向將卷裝45按壓于卷取滾筒72的位置與卷裝45相對于卷取滾筒72分離的位置轉動。
能夠順利地進行搖臂71的轉動動作,能夠在適當的時機使卷裝45的表面與卷取滾筒72接觸。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清掃裝置47具備噴射空氣的噴嘴49。如圖4所示,上述噴嘴49噴射空氣的朝向被設定為使該噴嘴49的軸延長的直線X不與卷裝45和筒管支架105雙方接觸。
由此,從噴嘴49被噴射的空氣不與卷裝45相抵,因此能夠難以降低卷裝45的品質。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具備卷取滾筒72與卷裝保持裝置73的紡紗單元2并排配置有多個。紡紗機1還具備供清掃裝置47搭載并設置為相對于多個紡紗單元2行進的接頭臺車3。清掃裝置47進行清掃的期間被設定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期間,上述一個時刻是指接頭臺車3的配置清掃裝置47的部分通過到達目標紡紗單元2的規定臺數前的紡紗單元2的紗線通道的時刻,上述另一個時刻是指接頭臺車3相對于上述目標的紡紗單元2結束作業而開始向其他場所移動的時刻。
由此,能夠伴隨著接頭臺車3為了進行作業而向目標紡紗單元2移動進行作業,對該目標紡紗單元2以及直至規定臺數前的其他紡紗單元2進行清掃,從而能夠高效地進行清掃。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接頭臺車3還具備接頭裝置43,作為上述作業進行接頭。
由此,能夠伴隨著針對多個紡紗單元2的各個以某種程度的頻率所需的接頭作業,對紡紗單元2的卷裝保持裝置73進行清掃。其結果,能夠針對多個紡紗單元2的各個可靠地進行清掃。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接頭臺車3構成為在設置于多個紡紗單元2的內側的行進空間行進。清掃裝置47具備為了吹飛纖維片而供噴射的空氣通過的噴嘴49。空氣從噴嘴49的噴射方向被設定為朝向紡紗單元2的外側的方向。
由此,纖維片難以積存于紡紗單元2的內側,因此紡紗機1的維護變得容易。
在本實施方式的紡紗機1中,還具備設置于卷裝保持裝置73的上方并供給向卷裝45卷取的紗線的喂紗部11。
通常,若喂紗部11相對地配置于上方,卷裝保持裝置73相對地配置于下方,則纖維片容易堆積于卷裝保持裝置73。因此,在上述的布置的紡紗機1應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設置清掃裝置47的結構特別地優選。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上述的結構例如能夠如以下那樣變更。
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清掃裝置47噴射用于吹飛纖維片的空氣,但不限定于此。例如除此之外,也可以將清掃裝置47形成吸引纖維片而將其除去的結構、通過刷子等部件掃除纖維片的結構。即,清掃裝置47只要為對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中的至少一部分進行清掃的結構即可。
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作為產生克服搖臂71的轉動的摩擦力的部件而具備圓弧板78以及摩擦塊80,但也可以形成通過除此以外的部件產生克服搖臂71的轉動的摩擦力,對該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進行清掃的結構。
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清掃裝置47進行清掃(空氣的噴射)的期間被設定為:從接頭臺車3的清掃裝置47的位置在到達作為目的的一個紡紗單元2的1臺前的紡紗單元2的紗線通道通過至開始接頭作業為止的期間、與從結束接頭作業至開始向其他場所移動為止的期間這兩個期間,但不限定于此。例如除此之外,也可以將清掃裝置47進行清掃的期間形成為:從接頭臺車3的清掃裝置47的位置在到達作為目的的一個紡紗單元2的2臺前的紡紗單元2的紗線通道通過,至在一個紡紗單元2結束接頭作業而開始向其他場所移動為止的連續的期間。或者,也可以在比該期間長的期間或者與上述不同的期間進行清掃。即,優選,作為各清掃期間的清掃對象,包括目的之一的紡紗單元2,并且在各清掃期間,成為除去目的之一的紡紗單元2的接頭作業實施期間之外的期間(在進行接頭的期間不進行清掃),但不限定于此。此外,若在進行接頭的期間不從清掃裝置47噴射空氣,則存在能夠可靠地防止被噴射的空氣使紗線搖動而成為接頭作業的障礙的情況的優點。
對是否存在不進行清掃的期間在規定期間以上的紡紗單元2進行監視,在存在上述的紡紗單元2的情況下,也可以從單元控制器向接頭臺車3發送信號,使接頭臺車3朝向該紡紗單元2進行基于清掃裝置47的清掃。
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卷裝保持裝置73在紡紗機1的高度方向相對地配置于下方,但本實用新型的紡織機械不限定于該結構。考慮為纖維片通常難以堆積于相對地配置于上方的部件,但在卷裝保持裝置相對地配置于上方的紡織機械中也能夠應用本實用新型的結構。
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向第一氣缸60、第二氣缸160以及噴嘴49供給壓縮空氣的結構如圖5所示那樣被設定,但不限定于該結構。
例如,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壓縮機88設置于接頭臺車3,但也可以形成在紡紗機1的外部設置壓縮機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優選接頭臺車3具備調節器(氣壓調整器),通過空氣配管連接調節器與機外的壓縮機。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也可以在紡紗機1的外部設置一個壓縮機,并且在風箱93的內部分別單獨地設置接觸壓力端口63用的調節器、反壓端口64用的調節器、升降端口68用的調節器、噴嘴49用的調節器。在該情況下,優選構成為從機外的壓縮機向風箱93通過一根空氣配管(主管)導入空氣,并且該主管經由接頭朝趨向各調節器的空氣配管分支。另外,優選噴嘴49用的調節器發揮增壓功能,除此以外的三個調節器發揮減壓功能。在被分支的各空氣配管優選分別配置有電磁閥63a、64a、68a、49a,反壓端口64用的調節器與反壓端口64之間的減壓閥67能夠省略。另外,第二氣缸160的端口163優選連接于升降端口68用的調節器,在該調節器與端口163之間配置有電磁閥163a。
在上述的紡紗機1中,以使噴嘴49的軸延長的直線X不與卷裝45和筒管支架105雙方接觸(干涉)的方式設定來自噴嘴49的空氣噴射方向,但只要來自噴嘴49的空氣噴射方設定為至少與朝向保持于筒管支架105的卷裝45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可。即便在該情況下,從噴嘴49被噴射的空氣也不與卷裝45相抵,因此能夠難以降低卷裝45的品質。
本實用新型能夠應用于紡紗機以外的紡織機械(例如,自動絡紗機等)。在為自動絡紗機的情況下,作為喂紗部,具備對細紗筒管進行支承的筒管支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