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眼輸出條筒并條機。
背景技術:
在并條機工作過程中,輸出棉條經并條機牽伸后圈繞在輸出條筒內。近年來隨著棉紡工藝的快速進步,要求并條機車速不斷提升,因此在輸出條筒容積不變的情況下,每次滿筒需要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操作者需要頻繁地更換條筒,勞動強度暴增。因此,很多棉紡廠已經開始采用容量更大的輸出條筒(輸出條筒直徑Φ1000mm,以下簡稱大條筒),以減少操作者的勞動強度。
單眼輸出大條筒并條機早已出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用戶使用甚少。現有雙眼并條機由于兩側傳動,中間放置工作條筒,如圖13所示,中部空間狹小(目前最大雙眼只能容納兩個600mm條筒),無法實現雙眼輸出較大條筒(如1米條筒)。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以適用輸出大條筒、操作方便的雙眼輸出條筒并條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組件、牽伸組件、主傳動組件、圈條組件、導條組件、換筒組件、電氣組件和吸棉箱,其結構要點主傳動組件設置在機架組件上端中部,牽伸組件包括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和右側牽伸工作單元,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和右側牽伸工作單元分別設置在主傳動組件兩側,圈條組件包括左圈條組件和右圈條組件,左圈條組件和右圈條組件分別設置在機架組件下端兩側;所述換筒組件包括左換筒組件和右換筒組件,左換筒組件和右換筒組件分別設置在機架組件下部兩側;所述吸棉箱設置在機架組件后端中部,電氣組件設置在機架組件的一側;所述導條組件設置在機架組件后端中部;主傳動組件的驅動輸出端分別與左側牽伸工作單元的驅動輸入端、右側牽伸工作單元的驅動輸入端、左圈條組件的驅動輸入端、右圈條組件的驅動輸入端相連,吸棉箱的吸入端口分別通過左吸風管、右吸風管與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右側牽伸工作單元的工作空間連通。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機架組件前端中下部設置有可延展腳踏,可延展腳踏包括主腳踏殼體,主腳踏殼體內左側設置有左腳踏,主腳踏殼體內右側設置有右腳踏,左腳踏左前端通過左轉軸與主腳踏殼體左前端相連,右腳踏右前端通過右轉軸與主腳踏殼體右前端相連;所述左腳踏左側設置有左扶手,右腳踏右側設置有右扶手。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主腳踏殼體左前端的上端設置有左上套管,下端設置有左下套管;所述左轉軸上端至于左上套管內,下端至于左下套管內;左腳踏左前端設置有左套管,左套管內設置有左滑動軸承,左套管設置在左上套管和左下套管之間的上部,左套管下端面與左下套管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左螺旋彈簧;所述左轉軸穿過左滑動軸承內圈和左螺旋彈簧。
所述主腳踏殼體右前端的上端設置有右上套管,下端設置有右下套管;所述右轉軸上端至于右上套管內,下端至于右下套管內;右腳踏右前端設置有右套管,右套管內設置有右滑動軸承,右套管設置在右上套管和右下套管之間的上部,右套管下端面與右下套管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右螺旋彈簧;所述右轉軸穿過右滑動軸承內圈和右螺旋彈簧。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左換筒組件或右換筒組件包括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上均設置有絲杠螺母,兩絲杠螺母通過換筒推桿相連,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通過皮帶輪與換筒電機的輸出軸相連。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機架組件上設置有主電機,主電機通過皮帶傳動帶動導條組件的導條運轉;所述機架組件上設置有伺服電機,所述主傳動組件由主電機及伺服電機通過皮帶帶動,主傳動組件的主傳動輪與牽伸組件的驅動輸入端相連。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電氣組件包括PLC、變頻器、伺服驅動器、主電機、編碼器、伺服電機、風機、換筒電機、傳感器、報警指示燈、第一接觸器、第二接觸器、第三接觸器、觸摸屏、停止按鈕、寸行按鈕、啟動按鈕、清潔電機、光電開關、接近開關、速度傳感器,PLC的信號傳輸端口分別與觸摸屏、變頻器、伺服驅動器的信號傳輸端口相連,PLC的信號輸入端口分別與停止按鈕、寸行按鈕、啟動按鈕、光電開關、接近開關、速度傳感器相連,PLC的控制信號輸出端口分別與報警指示燈、第一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第二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第三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第一接觸器與風機相連,第二接觸器與換筒電機相連,第三接觸器與清潔電機相連。
所述清潔電機的輸出軸與曲柄的輸入端相連,曲柄的輸出端軸接擺桿的下端,擺桿的上端軸接擺臂一端,擺臂另一端與橫向清潔軸一端固定,清潔軸與固定桿上端固定,固定桿下端軸接第一連桿上端,第一連桿下端軸接第二連桿上端,第二連桿下端與橫向擺軸后端相連,擺軸的設置方向與所述清潔軸的設置方向垂直;擺軸穿過軸座,擺軸前部設置有滑塊,滑塊上設置有清潔擺臂,清潔擺臂上設置有清潔皮圈。
所述接近開關包括用于測量第一檢測擋塊位置變化的第一接近開關和第二接近開關,所述第一接近開關和第一檢測擋塊位置調節座設置在第一檢測擋塊下方的牽伸組件的羅拉支座上,第一檢測擋塊與橫向轉軸一端相連,橫向轉軸另一端穿過所述羅拉支座與轉臂一端相連,轉臂另一端與靠近羅拉支座一側的集束器支座相連。
所述第二接近開關相應于第二檢測擋鐵設置在牽伸組件的緊壓羅拉支座下端,第二檢測擋鐵設置在連接塊的外端,連接塊設置在緊壓羅拉支座前端面的夾緊槽內前端,加壓塊的下端通過橫向轉軸與緊壓羅拉支座相連;加壓塊上后端通過橫向連接軸與鎖緊環的中部相連,鎖緊環前端軸接加壓手柄上端中部,手柄上前端設置有連接孔,橫向連接軸穿過連接孔,所述緊壓羅拉支座前上端相應于所述鎖緊環后端設置有定位卡塊。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清潔軸由前部清潔軸和后部清潔軸連接組成,前部清潔軸前端與所述擺臂固定,前部清潔軸后端通過聯軸節與后部清潔軸前端固定;后部清潔軸前部與所述固定桿上端固定。
作為另一種優選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滑塊上設置有所述擺軸穿孔,擺軸穿孔壁上設置有螺紋孔,螺紋孔內旋有頂絲,滑塊通過頂絲固定在擺軸上,滑塊內側設置有橫向柱狀凸起,清潔擺臂下端相應于所述橫向柱狀凸起設置有弧形插口。
其次,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二接觸器包括正轉接觸器和反轉接觸器,所述換筒推桿兩側設置有推桿滑道,推桿滑道后端設置有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推桿滑道前端設置有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的信號輸出端口、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的信號輸出端口分別與所述PLC的檢測信號輸入端口相連,PLC的換筒開關控制信號輸入端口與換筒按鈕相連,PLC的正轉控制信號輸出端口與正轉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相連,正轉接觸器的輸出端與換筒電機的正轉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PLC的反轉控制信號輸出端口與反轉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相連,反轉接觸器的輸出端與換筒電機的反轉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PLC的剎車控制信號輸出端口與整流橋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整流橋的輸出端口與換筒電機的剎車信號輸入端口相連;所述換筒推桿上相應于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和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設置有第三檢測擋鐵。
另外,本實用新型所述吸棉箱包括壓力檢測開關、內壓差探測頭、外壓差探測頭,壓力檢測開關通過氣管分別與內壓差探測頭、外壓差探測頭相連,外壓差探測頭置于吸棉箱外,內壓差探測頭置于吸棉箱內;壓力檢測開關的信號輸出端口與PLC的檢測信號輸入端口相連。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導條組件將棉條由條筒引入機器,經過主傳動組件帶動的牽伸組件,對棉條進行合并牽伸,同時主傳動組件帶動安裝于機架組件下方的圈條組件旋轉,將加工完成的棉條擺放于棉條筒中。滿筒之后,由安裝于機架組件下方,圈條組件旁邊的換筒組件將條筒推離主機,然后進行下一周期的工作運轉。
本實用新型吸棉箱是負責將牽伸時產生的飛花、塵埃吸走,保證棉條質量,機架組件是主機的整個支撐框架,整個設備運轉由電氣組件控制。
本實用新型主傳動組件置于整個設備的中間區域,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和右側牽伸工作單元分別設置在主傳動組件兩側,主傳動組件同時帶動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和右側牽伸工作單元工作;左、右牽伸工作單元下方各有一個圈條組件,分別驅動左右條筒,供加工完成的棉條擺放。吸棉箱通過左吸風管、右吸風管同時將左、右牽伸工作單元工作時產生的灰塵吸走。吸棉箱布置于設備后方中間,緊貼設備安裝固定于地面,整個設備左右牽伸工作單元共用一個吸棉箱,同時左牽伸工作單元單獨連接一個風管,右牽伸工作單元單獨連接另一個風管。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各部件位置設置合理,極大的方便用戶操作,最大程度提高了操作的人性化;可以適用輸出1米條筒。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不僅局限于以下內容的表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導條組件連接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換筒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集束器堵棉檢測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羅拉纏棉檢測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可延展腳踏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可延展腳踏展開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羅拉清潔傳動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電路原理框圖。
圖13是現有雙眼輸出條筒并條機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斜坡板、2為平臺、3為可延展腳踏、4為換筒組件、5為電氣組件、6為右側牽伸工作單元、7為主傳動組件、8為報警指示燈、9為左側牽伸工作單元、10為吸棉箱、11為機架組件、12為條筒、13為導條組件、14為左圈條組件、15為右圈條組件、16為導條、17為左換筒絲杠、18為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19為換筒推桿、20為右換筒絲杠、21為換筒電機、22為推桿滑道、23為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24為集束器支座、25為羅拉支座、26為第一檢測擋塊、27為第一接近開關、28為安裝座、29為調節座、30為轉臂、31為集束器、32為第二檢測擋塊、33為后緊壓羅拉、34為鎖緊環、35為安裝座、36為緊壓羅拉支座、37為前緊壓羅拉、38為連接塊、39為加壓塊、40為第二接近開關、41為主腳踏殼體、42為右扶手、43為防滑踏板、44為左扶手、45為左腳踏、46為左套管、47為右腳踏、48為右橫向U形插口、49為左橫向U形插口、50為滑塊、51為清潔擺臂、52為清潔電機、53為曲柄、54為清潔皮圈、55為皮圈座、56為擺軸、57為軸座、58為第一連桿、59為固定桿、60為聯軸節、61為前部清潔軸、62為擺臂、63為擺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組件、牽伸組件、主傳動組件、圈條組件、導條組件、換筒組件、電氣組件和吸棉箱,其結構要點主傳動組件設置在機架組件上端中部,牽伸組件包括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和右側牽伸工作單元,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和右側牽伸工作單元分別設置在主傳動組件兩側,圈條組件包括左圈條組件和右圈條組件,左圈條組件和右圈條組件分別設置在機架組件下端兩側;所述換筒組件包括左換筒組件和右換筒組件,左換筒組件和右換筒組件分別設置在機架組件下部兩側;所述吸棉箱設置在機架組件后端中部,電氣組件設置在機架組件的一側;所述導條組件設置在機架組件后端中部;主傳動組件的驅動輸出端分別與左側牽伸工作單元的驅動輸入端、右側牽伸工作單元的驅動輸入端、左圈條組件的驅動輸入端、右圈條組件的驅動輸入端相連,吸棉箱的吸入端口分別通過左吸風管、右吸風管與左側牽伸工作單元、右側牽伸工作單元的工作空間連通。
所述導條組件可通過螺栓與機架組件相連。吸棉箱可單獨置于機架組件后方的空地上,通過膨脹螺絲固定于地面。
所述機架組件前端中下部設置有可延展腳踏,可延展腳踏包括主腳踏殼體,主腳踏殼體內左側設置有左腳踏,主腳踏殼體內右側設置有右腳踏,左腳踏左前端通過左轉軸與主腳踏殼體左前端相連,右腳踏右前端通過右轉軸與主腳踏殼體右前端相連;所述左腳踏左側設置有左扶手,右腳踏右側設置有右扶手。本實用新型在不需要使用左右腳踏時,左右腳踏收置于主腳踏殼體內。在需要使用左右腳踏時,通過拉動左右扶手使左右腳踏轉出,左右扶手隨左右腳踏轉入轉出。這樣即不會阻擋條筒輸出,又方便分別操作左右牽伸區。
所述左扶手下部插接在左腳踏左端的左插槽內,右扶手下部插接在右腳踏右端的右插槽內。
所述左扶手和右扶手均為倒置的U形體,腳踏殼體左端相應于左扶手穿過處設置有兩個左橫向U形插口;腳踏殼體右端相應于右扶手穿過處設置有兩個右橫向U形插口。
所述左腳踏和右腳踏均為鐵制體,左腳踏的右側壁或右腳踏的左側壁設置有用于吸合左腳踏和右腳的磁鐵。閉合時左右腳踏通過磁鐵固定于主腳踏殼體內。
所述主腳踏殼體左前端的上端設置有左上套管,下端設置有左下套管;所述左轉軸上端至于左上套管內,下端至于左下套管內;左腳踏左前端設置有左套管,左套管內設置有左滑動軸承,左套管設置在左上套管和左下套管之間的上部,左套管下端面與左下套管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左螺旋彈簧;所述左轉軸穿過左滑動軸承內圈和左螺旋彈簧。
所述主腳踏殼體右前端的上端設置有右上套管,下端設置有右下套管;所述右轉軸上端至于右上套管內,下端至于右下套管內;右腳踏右前端設置有右套管,右套管內設置有右滑動軸承,右套管設置在右上套管和右下套管之間的上部,右套管下端面與右下套管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右螺旋彈簧;所述右轉軸穿過右滑動軸承內圈和右螺旋彈簧。當需要操作左牽伸區時,拉開左腳踏至水平位置,然后人員踩到上面,左螺旋彈簧受力壓縮,直至左腳踏接觸地面,形成牢固單獨腳踏,當人離開后,左腳踏受彈簧支撐,重新變回自由開合狀態,可收于主腳踏殼體內,右側同理。當左右腳踏無人踩踏時,即使不關閉,依然不影響條筒的輸出。當條筒輸出時,由于轉軸的作用,條筒推左右腳踏進入主腳踏殼體內,條筒正常輸出。
所述左螺旋彈簧上端與左套管下端面之間設置有左上墊片,左螺旋彈簧下端與左下套管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左下墊片;
所述右螺旋彈簧上端與右套管下端面之間設置有右上墊片,右螺旋彈簧下端與右下套管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右下墊片。設置墊片可防止彈簧與套管端面摩擦而損壞。
所述主腳踏殼體上端設置有防滑踏板。
所述機架組件后端兩側均設置有設備維護腳踏;方便用戶對設備維護。
所述機架組件前端中上部設置有控制按鈕和觸摸屏,機架組件上端一側設置有報警指示燈;方便用戶在遠處即可觀察到設備是否故障。設備控制按鈕布和觸摸置于設備前方中間位置,用戶可方便操作。
所述左換筒組件或右換筒組件包括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上均設置有絲杠螺母,兩絲杠螺母通過換筒推桿相連,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通過皮帶輪與換筒電機的輸出軸相連。本實用新型通過換筒絲杠、絲杠螺母、換筒推桿、皮帶輪和換筒電機的配合使用,可提高換筒效率和換筒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通過皮帶輪與換筒電機的輸出軸相連;便于左換筒絲杠和右換筒絲杠的同時旋轉。
所述圈條組件前端設置有平臺,平臺前端設置有過渡斜坡板。在棉條筒裝滿后,換筒組件將條筒推出工作區域至平臺,最后由操作人員將滿筒從平臺上經過斜坡板過渡至地面,完成本次工作循環。
所述機架組件上設置有主電機,主電機通過皮帶傳動帶動導條組件的導條運轉。
所述機架組件上設置有伺服電機,所述主傳動組件由主電機及伺服電機通過皮帶帶動,主傳動組件的主傳動輪與牽伸組件的驅動輸入端相連。
所述電氣組件包括PLC、變頻器、伺服驅動器、主電機、編碼器、伺服電機、風機、換筒電機、傳感器、報警指示燈、第一接觸器、第二接觸器、第三接觸器、觸摸屏、停止按鈕、寸行按鈕、啟動按鈕、清潔電機、光電開關、接近開關、速度傳感器,PLC的信號傳輸端口分別與觸摸屏、變頻器、伺服驅動器的信號傳輸端口相連,PLC的信號輸入端口分別與停止按鈕、寸行按鈕、啟動按鈕、光電開關、接近開關、速度傳感器相連,PLC的控制信號輸出端口分別與報警指示燈、第一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第二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第三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第一接觸器與風機相連,第二接觸器與換筒電機相連,第三接觸器與清潔電機相連。
PLC作為主控制器,控制整機的大部分動作。PLC通過輸出點及RS485通訊口控制變頻器、伺服驅動器分別帶動主電機、從電機,進而控制并條機主傳動機構。通過PLC的程序計算控制伺服驅動器帶動從電機實時跟隨主電機運轉,進而得到牽伸組件需要的牽伸倍數。
PLC通過接收速度傳感器的輸入信號,以達到計算和統計并條機車速及產量的目的。
所述清潔電機的輸出軸與曲柄的輸入端相連,曲柄的輸出端軸接擺桿的下端,擺桿的上端軸接擺臂一端,擺臂另一端與橫向清潔軸一端固定,清潔軸與固定桿上端固定,固定桿下端軸接第一連桿上端,第一連桿下端軸接第二連桿上端,第二連桿下端與橫向擺軸后端相連,擺軸的設置方向與所述清潔軸的設置方向垂直;擺軸穿過軸座,擺軸前部設置有滑塊,滑塊上設置有清潔擺臂,清潔擺臂上設置有清潔皮圈。本實用新型利用電機作為動力源,通過曲柄、擺桿、擺臂等部件帶動清潔皮圈對羅拉進行及時有效的清潔,操作便捷,運行可靠、高效;且裝置整體結構體積小,使并條機的牽伸區空間更加的緊湊。
所述接近開關包括用于測量第一檢測擋塊位置變化的第一接近開關和第二接近開關,所述第一接近開關和第一檢測擋塊位置調節座設置在第一檢測擋塊下方的牽伸組件的羅拉支座上,第一檢測擋塊與橫向轉軸一端相連,橫向轉軸另一端穿過所述羅拉支座與轉臂一端相連,轉臂另一端與靠近羅拉支座一側的集束器支座相連;當集束器堵棉發生時,堵棉將集束器彈開,集束器彈開的同時帶動右側集束器支座向前運動,向前運動的集束器支座帶動轉臂將檢測擋鐵頂起,接近開關檢測到擋鐵離開檢測區,接近開關向PLC發出信號,PLC控制設備停止。接近開關的安裝座采用可調式,通過調節接近開關的安裝位置,來保證該并條機集束器堵棉自停裝置能夠適應因棉紡工藝不同帶來的集束器支座安裝位置及角度的變化。PLC發出的報警信息,會通過觸摸屏顯示出來。同時,報警指示燈點亮,警示操作者。
所述第二接近開關相應于第二檢測擋鐵設置在牽伸組件的緊壓羅拉支座下端,第二檢測擋鐵設置在連接塊的外端,連接塊設置在緊壓羅拉支座前端面的夾緊槽內前端,加壓塊的下端通過橫向轉軸與緊壓羅拉支座相連;加壓塊上后端通過橫向連接軸與鎖緊環的中部相連,鎖緊環前端軸接加壓手柄上端中部,手柄上前端設置有連接孔,橫向連接軸穿過連接孔,所述緊壓羅拉支座前上端相應于所述鎖緊環后端設置有定位卡塊。鎖緊環將前緊壓羅拉固定,檢測擋鐵正好處于接近開關檢測區上方,檢測擋鐵與接近開關之間距離在3mm以內。當緊壓羅拉纏棉發生時,纏棉將前緊壓羅拉彈開,接近開關檢測到檢測擋鐵離開檢測區,接近開關向PLC發出信號,PLC控制設備停止。PLC發出的報警信息,通過觸摸屏顯示出來。
所述擺臂與清潔軸連接端設置有套管,清潔軸端部插入套管內,套管上設置有螺紋孔,螺紋孔內旋有連接套管與清潔軸的螺釘。
所述清潔軸由前部清潔軸和后部清潔軸連接組成,前部清潔軸前端與所述擺臂固定,前部清潔軸后端通過聯軸節與后部清潔軸前端固定;后部清潔軸前部與所述固定桿上端固定。
所述固定桿、第一連桿、第二連桿、橫向擺軸、軸座、滑塊、清潔擺臂的組合為兩組,分別設置在所述后部清潔軸的前部和后端;所述清潔皮圈設置在皮圈座上,皮圈座兩端分別與兩側清潔擺臂連接。
所述清潔軸的運行軌跡為弧線,弧線的弧心角為30度。
所述固定桿與清潔軸、第一連桿與固定桿、第二連桿與擺軸均通過銷軸連接。
所述滑塊上設置有所述擺軸穿孔,擺軸穿孔壁上設置有螺紋孔,螺紋孔內旋有頂絲,滑塊通過頂絲固定在擺軸上,滑塊內側設置有橫向柱狀凸起,清潔擺臂下端相應于所述橫向柱狀凸起設置有弧形插口。
所述滑塊、清潔擺臂、清潔皮圈的組合為三組,沿擺軸的長度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接觸器包括正轉接觸器和反轉接觸器,所述換筒推桿兩側設置有推桿滑道,推桿滑道后端設置有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推桿滑道前端設置有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的信號輸出端口、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的信號輸出端口分別與所述PLC的檢測信號輸入端口相連,PLC的換筒開關控制信號輸入端口與換筒按鈕相連,PLC的正轉控制信號輸出端口與正轉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相連,正轉接觸器的輸出端與換筒電機的正轉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PLC的反轉控制信號輸出端口與反轉接觸器的控制信號輸入端相連,反轉接觸器的輸出端與換筒電機的反轉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PLC的剎車控制信號輸出端口與整流橋的控制信號輸入端口相連,整流橋的輸出端口與換筒電機的剎車信號輸入端口相連;所述換筒推桿上相應于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和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設置有第三檢測擋鐵。
所述推桿滑道前部設置有條筒定位滑輪,條筒定位滑輪與向中前側傾斜的連板一端相連,連板另一端通過彈簧轉軸與推桿滑道相連。
本實用新型按下所述換筒按鈕,PLC正轉接觸器令換筒電機工作,換筒電機通過絲杠連接換筒推桿將條筒向并條機前方推出,當換筒到位檢測接近開關檢測到換筒推桿上的擋鐵時,PLC下達指令使整流橋輸出直流注入換筒電機,實現直流制動剎車,使換筒電機立即停止;換筒電機停止信號下達2s后換筒電機停穩,PLC控制反轉接觸器令換筒電機通過絲杠連接換筒推桿往回運轉,當換筒歸位檢測接近開關檢測到換筒推桿上的擋鐵時,PLC再次下達指令使換筒電機直流制動剎車;如果出現換筒未到位、未回到原位或換筒裝置卡住等故障時,PLC發出報警,令換筒電機立即剎車;PLC通過電線與觸摸屏相關,以RS232通訊協議建立連接,PLC發出的所有報警,均會通過觸摸屏顯示出來,相應報警指示燈點亮。
所述吸棉箱包括壓力檢測開關、內壓差探測頭、外壓差探測頭,壓力檢測開關通過氣管分別與內壓差探測頭、外壓差探測頭相連,外壓差探測頭置于吸棉箱外,內壓差探測頭置于吸棉箱內;壓力檢測開關的信號輸出端口與PLC的檢測信號輸入端口相連。本實用新型可減少并條機吸風系統對操作者的依賴。本實用新型利用PLC的控制和壓力監控器的檢測,實現對吸棉箱的壓力實時監測。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關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描述,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以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只要滿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