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到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分層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
背景技術:
沿用歷史悠久的環錠紡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細紗生產方式,該方式將喂入的具有一定捻度的纖維條抽長拉細,最終加捻成所需的細紗。但是,環錠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存在加捻三角區,一方面會使邊纖維的頭尾端不易被包卷入紗條而形成毛羽;另一方面因邊纖維與中心纖維受張力差異較大,在拉伸時不易同時斷裂,導致無法充分利用各根單纖維的強力而降低單紗強度。
為解決此問題,紡織界研究人員已針對環錠紡加捻三角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別在理論研究、工程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中,在優化改進環錠紡加捻三角區,尤其是減小甚至消除加捻三角區的研究方面,采用氣流集聚方式將牽伸后須條緊密聚集已成為重要技術手段。
現有的氣流集聚技術手段均采用負壓氣流方式,在羅拉輸出到加捻之間的區域內,對已牽伸且無捻度的纖維須條產生凝聚作用,繼而減小加捻三角區,改善成紗質量,尤其是減少成紗毛羽。然而,這種直接凝聚作用對纖維須條的集聚壓縮作用終歸有限,同時無法使纖維須條在加捻之前具有初始捻度,不利于提高最終成紗的強力。
針對此,本發明給出一種分層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通過將牽伸后的雙股須條進行一次自捻集聚和二次并捻集聚,實現賽絡紡紗中的分層高效集聚,繼而提高集聚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給出一種適用于賽絡紡紗的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通過將牽伸后的雙股須條進行一次自捻集聚和二次并捻集聚,實現分層高效集聚,繼而提高集聚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涉及到一種分層集聚紡紗裝置,包括牽伸機構,所述牽伸機構包括后羅拉牽伸對、中羅拉牽伸對、前羅拉牽伸對,所述后羅拉牽伸對包括后下羅拉和后上膠輥,所述中羅拉牽伸對包括中下羅拉和中上膠輥,所述前羅拉牽伸對包括前下羅拉和前上膠輥,在所述前羅拉牽伸對的前側加裝有輸出羅拉對,所述輸出羅拉對包括輸出上膠輥和輸出下羅拉,所述輸出下羅拉和前下羅拉之間通過前連接齒輪組連接,所述輸出羅拉的轉速大于或等于前下羅拉的轉速,在所述前下羅拉和輸出羅拉之間加裝有負壓裝置,所述負壓裝置為鐵質的空心圓柱結構,所述負壓裝置固定,在所述輸出下羅拉和負壓裝置上環繞有集束帶,在所述集束帶上開有均勻排列的孔隙,所述集束帶可由輸出下羅拉帶動轉動,所述負壓裝置通過吸風管與負壓風機相連,在所述負壓裝置朝上的弧面上開有前槽口和后槽口,所述前槽口和后槽口在負壓裝置的朝上弧面上呈前后的平行排列,所述前槽口和后槽口為長方形口,所述前槽口和后槽口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前槽口的長度小于后槽口的長度,所述前槽口的寬度大于后槽口的寬度,所述前槽口的左側邊與后槽口的左側邊之間的水平距離等于前槽口的右側邊與后槽口的右側邊之間的水平距離,在所述前槽口的底部設置有前按壓件,所述前按壓件為上凸的弧形結構,所述前按壓件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大于前槽口的長度和寬度,所述前按壓件的上表面帶有磁性,所述前按壓件通過磁性吸附在負壓裝置的前槽口的底部,在所述前按壓件的中心部位開有前吸風口,所述前吸風口正上方的集束帶構成雙股須條集聚面,所述前吸風口為長方形口,所述前吸風口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前吸風口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小于前槽口的長度和寬度,在所述后槽口的底部設置有后按壓件,所述后按壓件為上凸的弧形結構,所述后按壓件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大于后槽口的長度和寬度,所述后按壓件的上表面帶有磁性,所述后按壓件通過磁性吸附在負壓裝置的后槽口的底部,在所述后按壓件的中心部位開有對稱的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所述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均為為長方形口,所述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為弧形結構,所述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小于后槽口的長度和寬度,所述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之間的間距小于后槽口的長度的一半,所述左后吸風口正上方的集束帶構成第一須條集聚面,右后吸風口正上方的集束帶構成第二須條集聚面。
本發明涉及到一種分層集聚紡紗方法,紡紗時,首先加壓組件下壓使得后下羅拉和后上膠輥之間緊密按壓、中下羅拉和中上膠輥之間緊密按壓、前下羅拉和前上膠輥之間緊密按壓、輸出下羅拉和輸出上膠輥之間緊密按壓,主電機直接帶動前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前上膠輥轉動,繼而通過前連接齒輪組帶動輸出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輸出上膠輥轉動,繼而通過中連接齒輪組帶動中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中上膠輥轉動,中下羅拉通過后連接齒輪組帶動后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后上膠輥轉動,第一粗紗和第二粗紗經雙喇叭口裝置由后羅拉牽伸對喂入牽伸機構,經由后羅拉牽伸對和中羅拉牽伸對之間的后牽伸區、中羅拉牽伸對和前羅拉牽伸對之間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后分別得到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由前上膠輥和前下羅拉之間的前鉗口處按壓輸出,完成牽伸作用,牽伸后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由輸出上膠輥和輸出下羅拉之間的輸出鉗口處按壓輸出,而后加捻成紗,前鉗口和輸出鉗口之間為集聚區,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在集聚區內受到一次自捻集聚和二次并捻集聚,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由前鉗口處按壓輸出后進入集聚區,此時,首先左右調節后按壓件的位置繼而實現第一須條集聚面和第二須條集聚面位置的左右調節,從而使得第一須條位于第一須條集聚面的正上方、第二須條位于第二須條集聚面的正上方,此時在第一須條集聚面的集聚負壓的作用下,第一須條內的纖維圍繞須條中心纖維回轉加捻,從而實現第一須條的自捻集聚,在第二須條集聚面的集聚負壓的作用下,第二須條內的纖維圍繞須條中心纖維回轉加捻,從而實現第二須條的自捻集聚,輸出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集束帶轉動,繼而帶動完成一次自捻集聚的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向前運動,而后左右調節前按壓件的位置繼而實現雙股須條集聚面位置的左右調節,從而使得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的中心線位于雙股須條集聚面的正上方,此時在雙股須條集聚面的集聚負壓的作用下,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合股加捻,從而實現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之間的并捻集聚,集束帶轉動繼而帶動完成二次并捻集聚的合股須條向前運動,經由輸出鉗口后輸出。
本發明通過將牽伸后的雙股須條進行一次自捻集聚和二次并捻集聚,實現賽絡紡紗中的分層高效集聚,繼而提高集聚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紡紗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負壓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1和圖2所示,一種分層集聚紡紗裝置,包括牽伸機構,牽伸機構包括后羅拉牽伸對、中羅拉牽伸對、前羅拉牽伸對,后羅拉牽伸對包括后下羅拉2和后上膠輥3,中羅拉牽伸對包括中下羅拉4和中上膠輥5,前羅拉牽伸對包括前下羅拉6和前上膠輥7,在前羅拉牽伸對的前側加裝有輸出羅拉對,輸出羅拉對包括輸出上膠輥9和輸出下羅拉8,輸出下羅拉和前下羅拉之間通過前連接齒輪組10連接,輸出羅拉的轉速大于或等于前下羅拉的轉速,在前下羅拉和輸出羅拉之間加裝有負壓裝置11,負壓裝置為鐵質的空心圓柱結構,負壓裝置固定,在輸出下羅拉和負壓裝置上環繞有集束帶12,在集束帶上開有均勻排列的孔隙,集束帶可由輸出下羅拉帶動轉動,負壓裝置通過吸風管與負壓風機相連,在負壓裝置朝上的弧面上開有前槽口14和后槽口13,前槽口和后槽口在負壓裝置的朝上弧面上呈前后的平行排列,前槽口和后槽口為長方形口,前槽口和后槽口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為弧形結構,前槽口的長度小于后槽口的長度,前槽口的寬度大于后槽口的寬度,前槽口的左側邊與后槽口的左側邊之間的水平距離等于前槽口的右側邊與后槽口的右側邊之間的水平距離,在前槽口的底部設置有前按壓件18,前按壓件為上凸的弧形結構,前按壓件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大于前槽口的長度和寬度,前按壓件的上表面帶有磁性,前按壓件通過磁性吸附在負壓裝置的前槽口的底部,在前按壓件的中心部位開有前吸風口19,前吸風口正上方的集束帶構成雙股須條集聚面,前吸風口為長方形口,前吸風口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為弧形結構,前吸風口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小于前槽口的長度和寬度,在后槽口的底部設置有后按壓件15,后按壓件為上凸的弧形結構,后按壓件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大于后槽口的長度和寬度,后按壓件的上表面帶有磁性,后按壓件通過磁性吸附在負壓裝置的后槽口的底部,在后按壓件的中心部位開有對稱的左后吸風口16和右后吸風口17,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均為為長方形口,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的左側面和右側面均為弧形結構,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的長度和寬度均分別小于后槽口的長度和寬度,左后吸風口和右后吸風口之間的間距小于后槽口的長度的一半,左后吸風口正上方的集束帶構成第一須條集聚面,右后吸風口正上方的集束帶構成第二須條集聚面。
紡紗時,首先加壓組件下壓使得后下羅拉2和后上膠輥3之間緊密按壓、中下羅拉4和中上膠輥5之間緊密按壓、前下羅拉6和前上膠輥7之間緊密按壓、輸出下羅拉8和輸出上膠輥9之間緊密按壓,主電機直接帶動前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前上膠輥轉動,繼而通過前連接齒輪組10帶動輸出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輸出上膠輥轉動,繼而通過中連接齒輪組帶動中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中上膠輥轉動,中下羅拉通過后連接齒輪組帶動后下羅拉轉動,繼而帶動后上膠輥轉動,第一粗紗1和第二粗紗20經雙喇叭口裝置由后羅拉牽伸對喂入牽伸機構,經由后羅拉牽伸對和中羅拉牽伸對之間的后牽伸區、中羅拉牽伸對和前羅拉牽伸對之間的前牽伸區的牽伸作用后分別得到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由前上膠輥7和前下羅拉6之間的前鉗口處按壓輸出,完成牽伸作用,牽伸后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由輸出上膠輥9和輸出下羅拉8之間的輸出鉗口處按壓輸出,而后加捻成紗,前鉗口和輸出鉗口之間為集聚區,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在集聚區內受到一次自捻集聚和二次并捻集聚,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由前鉗口處按壓輸出后進入集聚區,此時,首先左右調節后按壓件15的位置繼而實現第一須條集聚面和第二須條集聚面位置的左右調節,從而使得第一須條位于第一須條集聚面的正上方、第二須條位于第二須條集聚面的正上方,此時在第一須條集聚面的集聚負壓的作用下,第一須條內的纖維圍繞須條中心纖維回轉加捻,從而實現第一須條的自捻集聚,在第二須條集聚面的集聚負壓的作用下,第二須條內的纖維圍繞須條中心纖維回轉加捻,從而實現第二須條的自捻集聚,輸出下羅拉8轉動繼而帶動集束帶12轉動,繼而帶動完成一次自捻集聚的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向前運動,而后左右調節前按壓件18的位置繼而實現雙股須條集聚面位置的左右調節,從而使得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的中心線位于雙股須條集聚面的正上方,此時在雙股須條集聚面的集聚負壓的作用下,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合股加捻,從而實現第一須條和第二須條之間的并捻集聚,集束帶12轉動繼而帶動完成二次并捻集聚的合股須條向前運動,經由輸出鉗口后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