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設備,其中,液體供給構件中包括液體供給路徑。
背景技術:
例如,這種類型的液體供給構件設置于能夠通過噴出部將從液體容器供給的液體噴出的液體噴出頭。液體供給構件中包括在液體容器和噴出單元之間的液體供給路徑。液體噴出頭可以是能夠通過多個噴出口(噴出部)噴出從墨盒(液體容器)供給的墨的噴墨打印頭。能夠噴出多種類型的墨的打印頭包括墨供給構件(液體供給構件),該墨供給構件包括與各種墨對應的多條墨供給路徑(液體供給路徑)。
通常,從容易制造、輕量且耐腐蝕的觀點出發,通過使樹脂材料經受注射成型獲得多個部件的組合來構造具有如上所述的液體供給路徑的液體供給構件。例如,多個部件單獨地經受注射成型,隨后通過例如超聲波焊接或粘接材料的粘接而進行組裝。
然而,當單獨地經受了注射成型的多個部件通過例如焊接或粘接而組裝時,多個部件之間的尺寸精度可能會降低。原因是,在組裝之后液體供給構件的尺寸精度例如會受這些部件的成型精度和接合精度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能夠制造在確保液體供給路徑的適于穩定的液體供給的形狀的同時具有高尺寸精度的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設備。
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液體供 給構件由包括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的多個構成部件構成,所述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在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之間形成液體供給路徑,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其中,在第一模具的第一位置和第二模具的第一位置之間注射成型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在所述第一模具的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模具的第二位置之間注射成型所述第二構成部件;
第二工序,其中,以使所述第一模具的所述第一位置保持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并且所述第二模具的所述第二位置保持所述第二構成部件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開模,隨后,以使所述第一構成部件與所述第二構成部件相對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與所述第二模具相對移動;
第三工序,其中,以使得所述第一構成部件中的形成所述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的周圍的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中的形成所述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的周圍的第二區域彼此抵接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以及
第四工序,其中,使熔融樹脂流入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的外側,
其中,在所述第三工序中,當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時,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的一個被推入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的另一個。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設備,所述液體供給構件由包括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的多個構成部件構成,所述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設備用于在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之間形成液體供給路徑,所述制造設備包括:
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
成型單元,其用于在所述第一模具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模具的第一位置之間注射成型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并且在所述第一模具的第二位置和所述 第二模具的第二位置之間注射成型所述第二構成部件;
移動單元,其用于以使所述第一模具的所述第一位置保持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并且所述第二模具的所述第二位置保持所述第二構成部件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開模,隨后,以使所述第一構成部件與所述第二構成部件相對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與所述第二模具相對移動;
模具閉合單元,其用于以使得所述第一構成部件中的形成所述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的周圍的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中的形成所述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的周圍的第二區域彼此抵接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以及
使熔融樹脂流入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的外側的單元,
其中,當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時,所述模具閉合單元將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的一個推入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的另一個。
在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液體供給構件由包括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的多個構成部件構成,所述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在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之間形成液體供給路徑,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使用一對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以注射成型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隨后,以使所述第一構成部件與所述第二構成部件相對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與所述第二模具相對移動,以使得所述第一構成部件中的形成所述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的周圍的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中的形成所述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的周圍的第二區域彼此抵接的方式使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隨后,使熔融樹脂流入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的外側以使所述第一構成部件和所述第二構成部件接合,
其中,當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合模時,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 二區域中的一個被推入所述第一區域和所述第二區域中的另一個。
根據本發明,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在同一模具中注射成型且接合。因而,能夠制造具有高尺寸精度的液體供給構件。
此外,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能夠以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的彼此抵接的各區域被推向彼此的方式接合,由此可靠地使這些區域彼此抵接。例如,即使當這些區域包括例如縮痕(sink mark)或翹曲(warpage)時,這些區域也能夠在整個表面上可靠地彼此抵接。結果,這使得當熔融樹脂被允許流入這些區域的外側時能夠抑制熔融樹脂流入形成液體供給路徑的部分,由此確保了液體供給路徑的適于穩定的液體供給的形狀。
從以下(參照附圖)對示例性實施方式的說明,本發明的其他特征將變得明顯。
附圖說明
圖1A和圖1B分別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印頭的立體圖;
圖2A和圖2B分別是示出了圖1A的打印頭在制造階段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3A、圖3B和圖3C分別是示出了圖1A的打印頭在制造階段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4A和圖4B分別是示出了圖1A的打印頭在制造階段的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5A和圖5B分別是示出了圖1A的打印頭在制造階段的第一構成部件和第二構成部件的立體圖;
圖6A、圖6B、圖6C和圖6D分別是示出了圖1A的打印頭在制造階段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7A和圖7B分別是示出了說明圖1A的打印頭的另一構造例在制造階段 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8A和圖8B分別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打印頭的立體圖;
圖9是示出了圖8A的打印頭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在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之前,以下部分將說明如下中空結構的制造方法(型模滑動注射成型(die slide injection molding)):該中空結構中包括能夠在一個模具內注射成型并接合多個部件的中空單元。例如,日本特開2002-178538號公報中公開了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
在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中,在一對模具(固定側模具和可動側模具)內的錯開位置處,構成中空結構的兩個部件(例如,一個是具有開口單元的部件,另一個是覆蓋開口單元的部件)分別注射成型(一次成型),并且這兩個模具隨后開模。在此期間,使兩個部件中的一個留在固定側模具中,而使兩個部件中的另一個留在可動側模具中。接著,使這些模具中的一個滑動使得留在固定側模具中的一個部件和留在可動側模具中的另一個部件彼此相對,然后使這些模具合模。在此時,兩個部件彼此抵接以形成中空結構但并不接合。之后,使熔融樹脂流入抵接部(二次成型)以使這些部件粘接,從而形成中空結構。
如果使用這種制造方法制造在內部包括液體供給路徑的液體供給構件,則構成液體供給構件的多個部件能夠在同一模具中成型且接合,從而將多個部件的接合精度大致維持在一個部件的尺寸內。然而,在二次成型期間,彼此抵接的兩個部件的表面可能由于例如當在一次成型之后從模具分離時造成的縮痕或翹曲的影響而局部包括非抵接部。當引起這種非抵接部時,使二次成型熔融樹脂流過該部分進入形成液體供給路徑的空間內,因而會導致不 能確保液體供給路徑的適于穩定液體供給的形狀或液體供給路徑被堵塞的風險。特別地,在噴墨打印頭內包括墨供給構件的情況下,為了提供小型化的打印頭密集地構造墨供給路徑。因而,二次成型熔融樹脂流動的區域(流路)也是窄的,因而需要增大二次成型熔融樹脂的壓力以便熔融樹脂能夠流入這些墨供給路徑之間的窄區域。因而,熔融樹脂特別地傾向于流入。當這種熔融樹脂的流入造成墨供給路徑內形成具有不同形狀的部分時,會導致墨供給路徑內的氣泡從該部分開始生長、氣泡存留以及不能充分地供給墨的風險。這種影響很大。
基于上述發現,做出本發明。
以下部分將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以下實施方式中的液體供給構件是作為包括在打印頭內的墨供給構件的應用示例。
(第一實施方式)
圖1A和圖1B是示出了本實施方式中的包括墨供給構件(液體供給構件)的噴墨打印頭(液體噴出頭)1的立體圖。本示例的打印頭1設置于所謂的串行掃描型(serial scan-type)噴墨打印設備(液體噴出設備)的滑架。打印頭1還可以構造成包括在所謂的全幅型(full line-type)噴墨打印設備中。
用于噴出諸如墨等的各種液體的本示例的打印頭1包括墨供給構件(殼體)2、打印元件單元3以及電氣連接基板5。墨(液體)從未示出的墨盒(液體容器)通過墨供給構件2的連接單元4和墨供給構件2內的墨供給路徑(液體供給路徑)供給到打印元件單元3。在打印元件單元3中,能夠噴出墨的多個噴出口以形成未示出的噴出口列的方式配置。對于各噴出口,設置諸如電熱轉換元件(加熱器)或壓電元件等的噴出能量產生元件。在本示例中,六個連接部4供給總計6種顏色的墨,并且這些墨從與這些連接部對應的噴出口列噴出。因而,墨供給構件2包括為六個連接部4和與這些連接部4對應的噴出口列之間提供連通的墨供給路徑。噴出口列以比與噴出口列對應的六個連 接部的配置間隔小的間隔配置。與六個連接部對應的墨流路包括具有彎曲形狀的流路。未示出的打印設備用于通過電氣連接基板5來驅動噴出能量產生元件,從而通過與能量產生元件對應的噴出口噴出墨。
圖2A至圖5B示出了墨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使用制造方法(型模滑動注射成型)作為墨供給構件的制造方法。圖2A和圖2B是示出了制造工序中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中的模具及成型部件的示意性截面圖。圖3A和圖3B是示出了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中的模具及成型部件的示意性截面圖。圖3C是示出了從模具中取出的墨供給構件的截面圖。圖4A和圖4B示出了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中的成型部件的位置關系。圖5A和圖5B示出了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中的成型部件的位置關系。圖6A、圖6B、圖6C及圖6D分別示出了第一工序、第二工序、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的成型部件的主要部分的位置關系。
如圖2A所示,在第一工序中,構成墨供給構件2的第一構成部件(成型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成型部件)22在一對模具61和62內由樹脂材料注射成型。第一構成部件21在模具(第一模具)61的第一位置和模具(第二模具)62的第一位置之間成型。第二構成部件22在模具61的第二位置和模具62的第二位置之間成型。用于成型這兩個構成部件的樹脂材料通過設置于模具62的澆口621和622供給。模具61能夠沿箭頭X的方向滑動。未示出的移動機構使模具61和62在均為與箭頭X正交的方向的合模方向及開模方向上彼此移動。模具61在箭頭X的方向上及其相反方向上移動。
第一構成部件21包括形成墨供給路徑的部分的槽部(墨供給路徑形成部)213。第二構成部件22包括與槽部213一起形成墨供給路徑的蓋部223。蓋部223被構造成具有比槽部213的寬度W1寬的寬度W2,以便堵塞槽部213的整個開口部(參照圖2B和圖6A)。
如圖1A所示,在打印元件單元3位于下方的打印頭1的使用期間的姿勢 下,槽部213和蓋部223在水平面內延伸。具體地,由槽部213和蓋部223形成的墨供給路徑包括在打印頭1的使用期間的姿勢下的沿著水平面延伸的部分。在圖4A中,第一構成部件21包括多個槽部213,該多個槽部213用于形成分別與六種墨對應的墨供給路徑。第二構成部件22包括與這些槽部213對應的未示出的蓋部223。在打印頭1的使用期間的姿勢下,墨供給路徑在連接部4附近且在與打印元件單元3連接的連接部附近沿著豎直方向延伸。沿豎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水平面延伸的部分之間的連接部具有彎曲部。在本示例中,使用了包括填料的相同的樹脂材料作為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的成型材料。
在接下來的第二工序中,如圖2B所示,模具61和62開模,然后保持第一構成部件21的模具61沿箭頭X的方向滑動。如圖4B所示,第一構成部件21與被模具62保持的第二構成部件22相對。結果,如圖6B所示,槽部213周圍的區域(第一區域)A1與蓋部223的在槽部213周圍的區域(第二區域)A2相對且區域(第一區域)A1沿寬度方向向槽部213的外側延伸。具體地,通過模具61和62形成構成部件21和22,并且在模具61和62開模的狀態下(在模具61和62再次合模(二次合模)之前的狀態下)定義區域A1和區域A2。附圖標記A1表示與槽部213相鄰并且在二次合模期間與蓋部223抵接的區域。附圖標記A2表示蓋部223的前端面的在二次合模期間與構成部件21抵接的區域。
在接下來的第三工序中,模具61和62如圖3A所示再次合模,使得區域A1和區域A2如圖6B和圖6C所示地彼此抵接。結果,在由區域A1和A2封閉的槽部213中形成墨供給路徑23。
在接下來的第四工序中,如圖3B和圖6D所示,使熔融樹脂流入區域A1和區域A2外側的區域內,從而形成密封構件24。形成密封構件24的熔融樹脂通過設置于模具62的澆口624供給。樹脂的相容性使得第一構成部件21與密封構件24接合并使得第二構成部件22與密封構件24接合,并且使第一構成部 件21、第二構成部件22及密封構件24成為一體以構成墨供給構件2。在此期間,區域A1和區域A2的一部分還可以通過熔融樹脂的熱而相容(compatible)。在本示例中,熔融樹脂是與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的樹脂材料相同的樹脂材料。形成密封構件24的樹脂材料可以是與第一構成部件21或第二構成部件22相容的樹脂材料或與這些構成部件21和22的樹脂材料不同的樹脂材料。如圖3C所示,從模具61和62中取出由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以及密封構件24構成的墨供給構件2。
接下來,以下部分將說明區域A1和區域A2的關系。
圖2B中的位置P1被定位在模具61的內表面(第一表面)。模具61在位置P1處與第一構成部件21的在圖中合模方向(與箭頭X正交的方向)上位于區域A1周圍的相反側的表面抵接。在合模方向上,假設區域A1的位置和位置P1之間的距離為D1。圖2B中的位置P2位于模具62的內表面(第二表面)。模具62在位置P2處與第二構成部件22的在合模方向上位于區域A2周圍的相反側的表面抵接。在合模方向上,假設區域A2的位置和位置P2之間的距離為D2。如圖3A所示,假設當模具61和62合模時位置P1和P2之間的合模方向上的距離為D3。這些距離D1、D2和D3具有下式(1)的關系:
D1+D2>D3 (1)。
如圖3A所示,距離D3是取決于墨供給構件2的形狀(形成墨供給路徑23的部分的形狀)而限定的距離且與合模期間模具61和62的相對的內表面的間隔對應。距離D1與第一構成部件21的槽部213的部分的形狀對應。距離D2與第二構成部件22的蓋部223的形狀對應。距離D1和D2的和設定為比取決于墨供給構件2的形狀而限定的距離D3大。因而,如圖6C所示,當第三工序完成時,區域A2被推入區域A1內(或埋入區域A1內)。然后,在區域A1和區域A2附近的部分可以成形為:當與在第二工序結束時的形狀相比時區域A1側或區域A2側中的僅一者變形,或當與在第二工序結束時的形狀相比時,區域 A1側和區域A2側兩者均變形。
在第二工序結束時,從模具62中脫模的第一構成部件21的表面和從模具61中脫模的第二構成部件22的表面具有例如整體上的翹曲或局部的縮痕。這妨礙了區域A1和A2具有完全的平面。因而,當區域A1和A2以彼此僅僅接觸的方式抵接時(在D1+D2=D3的情況下),在隨后的圖3A的第三工序中,作為抵接部的區域A1和A2可以局部包括間隙。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在隨后的圖3B的第四工序中,存在熔融樹脂通過該間隙進入墨供給路徑23內的風險。
在本示例中,如圖6C所示,區域A2能夠被推入區域A1內,從而使得區域A1與區域A2可靠地抵接,由此抑制熔融樹脂進入墨供給路徑23內。區域A2被推入區域A1內的相對推入量Z大致設定為能夠吸收第二工序完成時的區域A1和A2在平坦度方面的變化量。另一方面,當推入量Z過高時,槽部213和蓋部223顯著地變形,會導致墨供給路徑23及其它部分的形狀受到影響的風險。期望地,推入量Z為大于等于0.03mm且小于等于0.2mm。
當相對于區域A1和A2彼此抵接的部分的寬度W(圖6C)推入量Z過高時,并且當模具61和62合模時,抵接部的形狀會損壞,由此會導致抵接部包括間隙或墨供給路徑23包括具有不同形狀的部分的風險。當抵接部具有過小的寬度W時且由于熔融樹脂的熱而提供了相容性時,槽部213和蓋部223的端部的形狀會損壞,會導致熔融樹脂通過被損壞的部分流入墨供給路徑23內的風險。另一方面,當這些抵接部具有過寬的寬度W時,模具61和62的合模力在這些抵接部處分散,由此導致這些抵接部相對于彼此不能充分地推入以及包括縮痕的部分不能完全抵接的風險。從如上所述的觀點出發,期望推入量Z和抵接部的寬度W之間的關系設為W/Z在1至30的范圍。具體地,期望將該關系設為滿足下式(2)的關系:
1≤W/(D1+D2-D3)≤30 (2)
如上所述,在打印頭1的墨供給構件2中,密集地形成多條墨供給路徑23。因而,在圖3B的第四工序中,形成密封構件24的熔融樹脂傾向于在較高壓力下噴出。此外,由于墨供給路徑23是微小的,所以如果形成密封構件24的熔融樹脂進入墨供給路徑23內時,墨供給受到阻礙的可能性高。從這些觀點出發,在打印頭1的墨供給構件2中,關系更優選地設為W/Z在1.5至20的范圍。具體地,期望上述關系設為滿足下式(3)的關系:
1.5≤W/(D1+D2-D3)≤20 (3)。
如圖6A至圖6D所示,期望區域A1和A2的抵接部具有槽部213的角部(棱線)和蓋部223的角部(棱線)。在本發明中,在如圖7A所示的與墨供給路徑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圖中,區域A1和A2中的僅一個具有平面且不需要具有角部。然而,在圖7A的情況下,第二構成部件22的區域A2必須具有足夠寬的寬度,以便防止區域A2由于形成密封構件24的熔融樹脂的壓力而落下,因而,相應地增大了區域A1和A2的抵接部的寬度。在這些抵接部處,在密封構件24附近的部分,當區域A1和A2塌陷時產生的應力由于熔融樹脂的熱而減小。然而,抑制了熱在遠離密封構件24的部分中傳遞,因而使應力存留在這里。因而,優選為圖6A至圖6D所示的構造:其中,槽部213的角部和蓋部223的角部位于區域A1和區域A2的抵接部以減小區域A1和A2的抵接部的寬度。
在本示例中,如圖3A至圖3C所示,由第一構成部件21、第二構成部件22以及模具61和62限定密封構件24的形狀(熔融樹脂在其中流動的流路的形狀)。然而,還可以使用圖7B所示的構造,其中,密封構件24的形狀僅由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限定。在該情況下,沿著墨供給路徑23定位的區域A1和A2的抵接部具有如上述示例中的推入彼此內的部分。另一方面,限定熔融樹脂的外側的區域(第三區域)B1和區域(第四區域)B2的抵接部可以不需要具有推入彼此內的這樣的部分。如上所述,通過將區域A1和 A2的抵接部推入彼此內,能夠更可靠地抑制熔融樹脂進入墨供給路徑23內。此外,區域B1和區域B2的抵接部可以以比區域A1和A2推入彼此內的推入量小的推入量推入彼此內。
具體地,在圖7B中,假設區域B1和位置P11之間的距離為E1,其中,位置P11是模具61的位于與第一構成部件21的區域B1的相反側的區域抵接的表面(第三表面)的位置。假設區域B2和位置P12之間的距離為E2,其中,位置P12是與位于第二構成部件22的區域B2的相反側的區域抵接的第二模具表面(第四表面)的位置。假設當模具61和62閉合時位置P11和P12之間的距離為E3。這些距離E1、E2和E3以及上述距離D1、D2和D3彼此之間具有下式(4)的關系:
D1+D2-D3>E1+E2-E3 (4)。
在本示例中,墨供給路徑23的第一構成部件21側的部分與墨盒(液體容器)連接。墨供給路徑23的第二構成部件22側的部分與打印元件單元3連接。然而,與此相反,可以使用前者的部分與打印元件單元3連接而后者的部分與墨盒連接的另一構造。還可以使用第一構成部件21包括蓋部223而第二構成部件22包括槽部213的另一構造。
(第二實施方式)
圖8A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打印頭1的立體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打印頭1包括墨供給構件(殼體)2、打印元件單元3以及電氣連接基板5。墨供給構件2由圖8B的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構成。圖9是示出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的分解立體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墨供給路徑23在上下豎直平面內彎曲且由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工序形成。區域A1和A2的抵接部的寬度W和推入量Z被設為使得W/Z如上述實施方式一樣在1至30的范圍。
在本示例中,由于接收電氣連接基板5的表面位于固定位置,所以接收 面215形成于第一構成部件21,接收面225形成于第二構成部件22。這些接收面215和225位于同一平面,并且電氣連接基板5位于接收面215和225。
通常,當兩個部件例如通過粘接或焊接而接合時,該兩個部件受這兩個部件的尺寸變化或接合精度的影響。因而,當第三部件以定位于這兩個部件的方式放置時,該兩個部件中的一個通常具有包括與第三部件抵接的接收面的表面,而另一部件的表面通常退避至不與第三部件干涉的位置。在電氣連接基板5的使用期間,該基板5接收由于與打印設備側的觸點連接而引起的負荷。因而,會導致如下部分變形而產生引起不穩定的電氣連接的風險:該部分的背面沒有被另一部件的表面接收。
與此相反,在本示例中,如上所述,能夠高精度地設定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之間的位置關系以改善墨供給構件2的尺寸精度。因而,位于第一構成部件21的接收面215和位于第二構成部件22的接收面225能夠相對于彼此準確地定位,因而,不再需要使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中的一個從電氣連接基板5退避。因而,電氣連接基板5上能夠具有第一構成部件21的接收面215和第二構成部件22的接收面225,由此抑制電氣連接基板5的變形。如上所述,當確保了墨供給路徑23的能夠提供穩定的墨供給的形狀時,能夠準確地設定墨供給構件2的外尺寸,因而降低了對諸如電氣連接基板5等的部件的布局的限制。相應地,這能夠通過第一構成部件21和第二構成部件22的尺寸減小、墨供給構件2的尺寸減小以及打印頭1的尺寸減小來使成本降低。此外,從與墨的關系(濕潤性能)的觀點出發,還優選第一構成部件、第二構成部件以及密封構件24能夠由相同的樹脂材料形成。此外,當第一構成部件、第二構成部件和密封構件由相同的樹脂材料形成時,各部分具有大致相等的線膨脹系數。相應地,這能夠減小各部分由于溫度變化而引起的膨脹或收縮的影響。
(其它實施方式)
本發明不限于設置于噴出打印頭的墨供給構件的制造。本發明能夠適用于包括各種液體供給路徑的液體供給構件的制造。
雖然已經參照示例性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應當理解,本發明不限于所公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應符合最寬泛的解釋,以包括所有這樣的變型、等同結構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