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裝飾材料印刷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套色圓網轉印裝置及其工藝。
背景技術:
現有印刷技術有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活版印刷、網版印刷、烙燙印刷等,多通過墨輥與網紋輥之間的壓力印制出多種花紋。但其存在以下不足:1.每次套色前都需要進行對花,步驟繁瑣,資源浪費。2. 織物張力不勻,次品率較高。3.機械設備龐大,搬運操作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張力均勻,套印準確,資源節約,空間節省的集展開和轉印一體的套色圓網轉印裝置及其工藝。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套色圓網轉印裝置,其特征在于:依進布方向,依次包括平幅展開裝置、第一圓網轉印裝置、第一烘箱、第二圓網轉印裝置、第二烘箱;所述第二圓網轉印裝置和第一網轉印裝置結構相同;
所述平幅展開裝置,包括架子,依進進布方向,所述架子上依次設置有第一導布輥,第二導布輥,平幅展開輥,展開臺,第三導布輥;
所述平幅展開輥包括輥芯,所述輥芯外周設置有若干覆片總成,所述覆片總成為具有一定弧度的圓弧狀,所述覆片總成與輥芯等長;所述覆片總成包括第一覆片,第二覆片,第三覆片,所述第一覆片靠近輥芯中心端處設置為斜面,所述第二覆片兩端均為斜面設置,所述第三覆片靠近輥芯中心端處也設置為斜面,所述第一覆片和第二覆片連接面、所述第三覆片和第二覆片連接面均相互適配,使得所述第一覆片和第二覆片之間為等距離設置,所述第三覆片和第二覆片之間也為等距離設置;所述第一覆片上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螺栓,所述第一覆片和輥芯通過螺栓固定;同理,所述第二覆片和第三覆片上也設置有通孔,所述展開臺固定在支架上,所述展開臺包括臺面,所述臺面為中間突起的弧形結構;所述展開臺和第三導布輥接觸設置。
所述圓網轉印裝置,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設置有導帶,在工作臺上,所述導帶的兩端設置有兩個相對應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為中間凹陷兩邊突起的圓弧結構,所述兩個支撐板之間設置有圓網轉印輥,使得所述圓網轉印輥貼合在導帶上;
所述圓網轉印輥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設置有腔室,所述腔室為圓柱形,相對于固定支架,所述腔室兩端突出設置,所述腔室上方設置有若干噴頭,所述固定支架上還設置有凹榫,所述凹榫內設置有氣管,所述氣管與固定支架的凹榫壁之間夾設有刮刀;所述圓網轉印輥還包括輥筒,所述滾筒的內徑大于支架,所述輥筒壁上設置有穿孔;所述工作臺上還設置有兩個相對應的升降臺,所述兩個升降臺連接腔室的兩端。
為充分固定第一覆片,所述第一覆片的通孔為兩個,分別位于第一覆片的兩端。
為保證織物張力均勻,所述第一覆片,第二覆片,第三覆片的長度相等。
緩和展開力度,以免損傷織物,所述斜面的斜角α為40-50°。
為使織物展開充分,所述覆片總成的數量可以為6片,10片、12片、14片或18片。
為充分攤平織物,所述臺面的弦長至少為50cm。
為準確對花,實現精準印花,降低次品率,所述兩個相對應的支撐板底部之間還設置有兩塊壓板,分別位于圓網轉印輥的兩側,所述壓板貼合導帶設置。
為防止油墨漏出,所述輥筒兩端均設置有圓環。
為進行多次套色,所述工作臺上設置4個上述圓網轉印輥。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套色圓網轉印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安裝圓網轉印輥,將固定支架置于輥筒內;將圓網轉印輥置入兩塊對應支撐板之間,將腔室置于升降臺上,調節升降臺直至刮刀貼合輥筒內壁正下方;
第二步,將織物導入平幅展開裝置:織物平幅展開輥和展開臺的上面,直至所述第三導布輥和展開臺之間,然后,經過第三導布輥和展開臺的擠壓定型;
第三步,將織物導入第一圓網轉印裝置:將織物導入至導帶和圓網轉印輥之間,再將油墨注入腔室;
第四步,將織物導入第一烘箱進行烘干;
第五步,重復第三步和第四步。
本發明通過平幅展開輥、展開臺以及第三導布輥的相互配合,將織物進行橫向展開、攤平和擠壓成型,同時設置具有斜面的覆片總成,使得經過平幅展開輥的織物向兩端伸展,達到展開織物的目的。同時將斜角設置為40-50°,緩和展開力度,以免損傷織物。此外,所述第一覆片,第二覆片,第三覆片為等長度設置,使得織物兩端的張力均勻,為印刷做好充分準備;有利于提高對花套色的準確性,相比于現有大型設備具有結構簡單、設備占用空間小、多功能一體化的特點。且平幅展開輥輥狀設置,無需驅動裝置,可在織物的帶動下進行展開,一次成型,具有節能高效的特點。之后,設置圓網印花輥和導帶的點與面的接觸,將油墨均與印制在織物上,同時在圓網印刷輥的兩側設置壓板,一方面用于壓平織物,另一方面進行對花,其中每一個圓網印花輥設置兩塊壓板,即進行兩次對花,大大提高了印花的準確性,降低了織物的次品率。且經過轉印的織物立體感強,不宜串色;該裝置節省油墨,占地面積小。最后,將織物置入烘箱進行烘干,并循環轉印和烘干工藝,以提升織物的色彩多樣性,同時,邊轉印邊烘干的模式使得油墨迅速干透,減少揮發,增強立體感。
綜上,本發明通過設置平幅展開裝置將織物充分展開,后循環兩次進行轉印和烘干,其中每一次轉印為4根圓網轉印輥進行套色,即本發明最多可進行8色印刷,具有裝置結構簡單,一體成型,資源(油墨)節約,織物色彩多樣,立體感強等特點。
以下通過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平幅展開裝置的正視圖;
圖3為平幅展開裝置的右視圖;
圖4為平幅展開裝置的左視圖;
圖5為平幅展開裝置的俯視圖;
圖6為平幅展開裝置的正視圖;
圖7為平幅展開裝置的右視圖;
圖8為平幅展開裝置的左視圖;
圖9為平幅展開裝置的側視圖;
圖10為第一圓網轉印裝置的正視圖;
圖11為第一圓網轉印裝置的左視圖;
圖12為第一圓網轉印裝置的右視圖;
圖13為第一圓網轉印裝置的俯視圖;
圖14為第一圓網轉印裝置的側視圖;
圖15為圓網轉印輥的結構示意圖(固定支架和輥筒分離狀態的);
圖16為圓網轉印輥的正視圖;
圖17為固定支架和輥筒分離狀態的正視圖;
圖18為固定支架和輥筒分離狀態的側視圖;
圖19為圓網轉印輥的剖視圖;
圖20為圓網轉印輥的立體圖。
標號說明
平幅展開裝置800,第一圓網轉印裝置900,第一烘箱700,第二圓網轉印裝置600,架子1,第一導布輥2,第二導布輥3,平幅展開輥200,展開臺4,第三導布輥5,輥芯90,覆片總成80,第一覆片81,通孔811,第二覆片82,第三覆片83,固定支架30,腔室10,噴頭101,凹榫11,氣管12,刮刀13,輥筒20,圓環21,穿孔22,工作臺40,支撐板50,壓板51,升降臺60,導帶70,圓網印花輥100。
具體實施方式
定義說明
導帶(又稱印花導):印花機傳送布料的一種媒介,當印花機器運作時,導帶會隨著機器的運動而轉動,織物貼在導帶之上,導帶在印花中起傳送織物的作用。
實施例
一種套色圓網轉印裝置,依進布方向,依次包括平幅展開裝置800、第一圓網轉印裝置900、第一烘箱700、第二圓網轉印裝置600、第二烘箱(圖中未做標示)。
所述第二圓網轉印裝置600和第一網轉印裝置900結構相同,均用于套色印花。
所述平幅展開裝置800,包括架子1,依進織物方向,所述架子1上依次設置有第一導布輥2,第二導布輥3,平幅展開輥200,展開臺4,第三導布輥5。
其中,平幅展開輥200,包括輥芯90,所述輥芯90外周設置有若干弧形覆片總成80,所述覆片總成80為具有一定弧度的圓弧狀,所述覆片總成80與輥芯90等長,所述若干覆片總成80包裹在輥芯90外周,使得若干覆片總成80一起形成圓柱狀。所述覆片總成80的數量可以為6片,10片(弧度為36°),12片(弧度為30°)、14片(弧度為24°)或18片(弧度為20°),優選為10片(弧度為36°)。所述覆片總成80包括第一覆片81,第二覆片82,第三覆片83,所述第一覆片81靠近輥芯90中心端設置為斜面,所述斜面的斜角α為40-50°,所述第二覆片82兩端均為斜面設置,所述第三覆片83靠近輥芯90中心端設置為斜面,所述斜面的斜角也α為40-50°,所述第一覆片81和第二覆片82連接面、所述第三覆片83和第二覆片82連接面均相互適配,所述第一覆片81和第二覆片82之間的距離和所述第三覆片83和第二覆片82之間的距離均等,可設置為5-10cm,優選為5cm。所述第一覆片81上設置有通孔811,所述通孔內設置有固定裝置,如螺栓,所述第一覆片81和輥芯90通過螺栓固定。所述通孔811為兩個,分別位于第一覆片81的兩端。同理,所述第二覆片82上設置有通孔,第三覆片83上也設置有通孔。優選地,所述第一覆片81,第二覆片82,第三覆片83的長度相等。
所述展開臺4固定在支架上,所述展開臺4包括臺面7,所述臺面7的弦長至少為50cm,所述臺面為中間突起的弧形結構,用于將經過平幅展開輥的織物攤平。
所述展開臺4和第三導布輥5接觸設置,織物進入所述第三導布輥5和展開臺4之間,進行攤平擠壓定型。
所述第一圓網轉印裝置900,包括工作臺40,所述工作臺40上設置有導帶70,所述導帶70用于傳送織物,使得織物沿著導帶70從工作臺40面上的一端傳輸至另一端,在工作臺40上,所述導帶70的兩端設置有兩個相對應的支撐板50,所述支撐板50為中間凹陷兩邊突起的圓弧結構,所述兩個支撐板50之間設置有圓網轉印輥100,使得所述圓網轉印輥100貼合在導帶70上,所述兩個相對應的支撐板50底部之間還設置有兩塊壓板51,分別位于圓網轉印輥100的兩側,所述壓板貼合導帶70設置,
所述圓網轉印輥100包括固定支架30,所述固定支架30上設置有腔室10,所述腔室10用于儲存油墨,所述腔室10優選為圓柱形(如圖1所示),相對于固定支架30,所述腔室10兩端突出設置,所述腔室10上方設置有若干噴頭101,腔室10內的油墨可通過噴頭101至腔室10外,所述固定支架30上還設置有凹榫11,所述凹榫11內設置有氣管12,所述氣管12通過充氣可充盈凹榫11,所述氣管12上方與固定支架30的凹榫11壁之間夾設有刮刀13,當氣管12內充滿氣體時,所述氣管12和凹榫11壁之間緊密貼合,利用氣管12和凹榫11壁之間這一對相互作用的力使得刮刀13固定在氣管20和凹榫11壁之間。
所述圓網轉印輥還包括輥筒20,所述滾筒20的內徑大于支架30,使得固定支架30可置于輥筒20內并具有適當活動空間。所述輥筒20兩端均設置有圓環21,所述圓環21內徑可供腔室10穿出。所述圓環21用于阻止輥筒20內的油墨溢出,所述輥筒20壁上設置有若干大小不一的穿孔22,所述穿孔22的分布依據印刷花型設置。
所述工作臺40上還設置有兩個相對應的升降臺60,所述兩個升降臺60連接圓網轉印輥100的腔室10的兩端,通過腔室10控制支架上的刮刀13,從而控制刮刀13和輥筒20內壁的接觸力度。
所述工作臺40上設置4個上述圓網轉印輥。
所述第一烘箱,第二烘箱用于加熱烘干織物。
本發明的工藝如下:
第一步,安裝圓網轉印輥100:將固定支架30置于輥筒20內;將圓網轉印輥100置入兩塊對應支撐板51之間(也即導帶70上),將腔室10置于升降臺60上,調節升降臺60直至刮刀13貼合輥筒20內壁正下方。
第二步,將織物導入平幅展開裝置800:此時織物位于第一導布輥2和第二導布輥3的外側,經過平幅展開輥200和展開臺4的上面,直至所述第三導布輥5和展開臺4之間,在織物在第一導布輥2和第二導布輥3的帶動下,平幅展開輥200進行轉動,此時覆蓋在第一覆片81(靠近輥芯90的中心端)上的織物在斜面的導向下向兩端伸展,并通過圓弧形展開臺4進行攤平,最后經過第三導布輥5和展開臺4的擠壓定型。
第三步,將織物導入第一圓網轉印裝置900:將織物導入至導帶70和圓網轉印輥100之間,同時織物穿過壓板51和導帶70之間;此時導帶70帶動織物前進,織物帶動輥筒20轉動,再將油墨注入腔室10,通過噴頭101噴出油墨至輥筒20內內壁,通過穿孔22,刮刀13將油墨擠壓出輥筒20至織物上,完成單次套色,進入下次套色,其中,第一圓網轉印裝置900為4次套色,每次套色油墨可不同。
第四步,將織物導入第一烘箱700進行烘干。
第五步,重復第三步和第四步。
本發明通過平幅展開輥200、展開臺4以及第三導布輥5的相互配合,將織物進行橫向展開、攤平和擠壓成型,同時設置具有斜面的覆片總成80,使得經過平幅展開輥的織物向兩端伸展,達到展開織物的目的。同時將斜角設置為40-50°,緩和展開力度,以免損傷織物。此外,所述第一覆片81,第二覆片82,第三覆片83為等長度設置,使得織物兩端的張力均勻,為印刷做好充分準備;有利于提高對花套色的準確性,相比于現有大型設備具有結構簡單、設備占用空間小、多功能一體化的特點。且平幅展開輥200輥狀設置,無需驅動裝置,可在織物的帶動下進行展開,一次成型,具有節能高效的特點。之后,設置圓網印花輥100和導帶70的點與面的接觸,將油墨均與印制在織物上,同時在圓網印刷輥100的兩側設置壓板50,一方面用于壓平織物,另一方面進行對花,其中每一個圓網印花輥100設置兩塊壓板50,即進行兩次對花,大大提高了印花的準確性,降低了織物的次品率。且經過轉印的織物立體感強,不宜串色;該裝置節省油墨,占地面積小。最后,將織物置入烘箱進行烘干,并循環轉印和烘干工藝,以提升織物的色彩多樣性,同時,邊轉印邊烘干的模式使得油墨迅速干透,減少揮發,增強立體感。
綜上,本發明通過設置平幅展開裝置800將織物充分展開,后循環兩次進行轉印和烘干,其中每一次轉印為4根圓網轉印輥進行套色,即本發明最多可進行8色印刷,具有裝置結構簡單,一體成型,資源(油墨)節約,織物色彩多樣,立體感強等特點。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