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種烘烤干燥的裝置,尤指一種適用于將連續性片狀結構進行烘烤干燥過程的烘干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工業干燥作業是指,在有限的作業空間中,提供物品進行一脫水的過程,利用熱源產生的熱能高溫將欲烘干的物品予以烘干,而最為常見的烘干方式為將熱源做固定式結構,并驅使物品于特定軌跡上進行相對于熱源的位移動作。
其中,有些熱源是由加熱器或電熱片提供,而加熱器或電熱片往往是以片狀或管狀的結構型態,與特定空間中的空氣接觸面的表面積有限,而致溫度提升效率不佳的情況,無法確實達到物品均勻受熱的效果。
請參閱圖1所示,揭示一利用光能做為熱源的立式烤箱,其中,光能熱源做為固定式結構,而物品設為一通過滾輪Ω將印刷片材環繞于烤箱內部,印刷片材彼此緊鄰分布,使得熱循環利用不良,間接導致印刷片材無法平均受熱,造成浪費熱能、降低印刷片材合格率以及徒增烤箱成本的結果。
請參閱圖2所示,揭示一通過兩端轉軸作為驅動源的立式烤箱,同時配合位于兩端轉軸之間的氣浮輪結構Ф,氣浮輪結構Ф與氣浮輪結構Ф之間分別設置于上、下相對位置,將印刷片材形成一U型連續性回繞的樣式,由氣浮輪結構Ф朝向印刷片材的方向噴出氣體。
然而,因立式烤箱僅通過兩位于出入口的轉軸進行印刷片材的帶動作業,若印刷片材的總體長度過長,恐發生中間區段的印刷片材的張力,與兩端接觸于轉軸的印刷片材的張力不同,致使印刷片材變形或脫離預定的輸送位移軌跡,而若兩端轉軸及氣浮輪結構Ф的轉動速率不一致,將影響印刷片材的干燥速度及生產合格率,若為了使兩端轉軸及氣浮輪結構Ф的轉動速率相同,則須額外配置控制模塊,增加烤箱成本,另外,氣浮輪結構Ф所噴出氣體中灰塵將沾附 于尚未干燥的印刷片材的表面而造成污染。
此外,若氣浮輪結構Ф于各角度上所噴出的氣體量不均或不足時,則印刷片材于被輸送的過程中,將對應出現一漂動脫離預定輸送位移軌跡的情形,使得印刷片材增加一與氣浮輪結構Ф接觸的機率,進而造成印刷片材的表面受到氣浮輪結構Ф接觸損傷并降低印刷片材的生產合格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吸氣輪進行將片狀材料對象作傳送的作業,同時吸氣輪還能夠進行周期性吸氣動作,將片狀材料對象吸附定位于吸氣輪的表面,避免發生片狀材料對象的打滑或回卷情形。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通過控制箱殼的內部的加溫氣體的流量以及加溫氣體的分布,達到使得片狀材料對象能夠均勻地受熱或局部加強烘干的效果,將片狀材料對象進行烘烤干燥作業,提升片狀材料對象的烘干效率以及有效地穩定片狀材料對象的出產合格率。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吸氣輪配合送風的風道烘干路徑彼此之間排列位置相互錯位分布,達到避免片狀材料對象與吸氣輪,或片狀材料對象與片狀材料對象之間彼此沾黏的結果。
為達所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能夠將一網印片材上的油墨進行烘烤干燥,包含:一箱殼、一加熱裝置、一輸送輪具、一驅動源以及一吸氣裝置。
所述箱殼,內部形成一容置空間;所述加熱裝置,安裝于所述容置空間,提升所述容置空間的內部空氣溫度;所述輸送輪具,安裝于所述容置空間中,具有一樞轉部以及一與所述樞轉部相鄰接的固定部,所述樞轉部的表面形成一與輸送輪具的外部連通的第一導通部,所述樞轉部的內部具有一與第一導通部以及所述固定部連接導通的第二導通部,所述固定部的內部形成一與所述第二導通部連通的第三導通部,由所述樞轉部的第一導通部、第二導通部以及所述固定部的第三導通部共同形成一導氣通道;所述驅動源,連接于所述輸送輪具的樞轉部,并帶動所述樞轉部旋轉,讓所述第二導通部與第三導通部之間能夠周期性地在重疊的導通狀態與錯位的封閉狀態作變換;以及所述吸氣裝置,連接導通于所述固定部的第三導通部,并在所述導氣通道處于導通狀態時,通過所述第一導通部將所述網印片材吸附定位于所述輸送輪具的表面。
其中,所述箱殼內部設有復數個區隔件,且所述輸送輪具配合所述復數區隔件形成一供所述網印片材移動的傳輸路徑,所述區隔件設有一與所述箱殼連接的安裝板以及復數個間隔排設于所述安裝板的表面的接觸凸部,并通過所述區隔件的接觸凸部減少與所述網印片材之間的接觸面積。
于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樞轉部包含一連接于所述驅動源的軸件、一安裝于所述軸件的一端的第一蓋板以及一連接于所述驅動源與第一蓋板之間的筒體,所述統體的一端具有開口端而相對另一端為封閉端,所述筒體的表面設有復數個通孔排列形成所述第一導通部,又所述筒體的內部形成有復數個氣隔室,而所述第一蓋板設有與局部的氣隔室連通的復數導通孔,并由所述局部氣隔室與復數個導通孔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導通部。
而于另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樞轉部包含一連接于所述驅動源的軸件、安裝于所述軸件的相對兩側的一第一蓋板與一第二蓋板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蓋板與第二蓋板之間的管體,所述管體的兩端分別具有一開口,所述管體的表面設有復數個通孔排列形成所述第一導通部,又所述管體的內部形成有復數個氣隔室,而所述第一蓋板設有與局部的氣隔室連通的復數導通孔,并由所述局部氣隔室與復數個導通孔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導通部。
再者,所述固定部設有一套設固定于所述樞轉部的蓋體以及一配合所述蓋體安裝的導流件,所述蓋體的內部空間設為一導流通道,而所述導流件設有一與所述導流通道連通的導流槽孔,并由所述導流槽孔以及導流通道共同形成所述第三導通部。
其中,所述蓋體具有一同時連通于所述箱殼的容置空間以及蓋體的導流通道的疏氣部,并由一對應于所述疏氣部的掀合蓋體將所述疏氣部相對于所述箱殼的容置空間以及蓋體的導流通道的間隔絕封閉。
此外,所述導流槽孔兩側分別設有一與所述樞轉部相鄰的第一開口以及一與所述導流通道相鄰的第二開口,所述第一開口的尺寸大小大于所述第二開口的尺寸大小,空氣由所述樞轉部進入較大的第一開口再進入較小的第二開口,將空氣壓縮流通速度加快,再進入所述固定部的蓋體的導流通道中,最后被吸入吸氣裝置內。
于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進一步設有一配合所述輸送輪具的循環裝置,所述循環裝置設有一朝向加熱裝置送風的鼓風機以及一改變氣流狀態的氣流調節機構,所述鼓風機與氣流調節機構都安裝于所述箱殼 的容置空間中。
所述氣流調節機構設有一阻隔件將所述容置空間分隔成一第一空間以及一第二空間,所述加熱裝置裝設于所述第一空間中,通過所述鼓風機驅使受到加熱的空氣由所述第一空間流向所述氣流調節裝置的導通部,再經由所述導通部流入所述第二空間,以形成一將所述網印片材進行干燥的送風路徑。
而所述阻隔件設有一能將所述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連通的導通部,并由一遮蔽件將所述阻隔件的導通部局部封閉,以改變所述導通部的流通面積。
而且,所述遮蔽件受到一位移組件改變與所述阻隔件之間的相對位置,且所述遮蔽件設有一對應導通部,當所述導通部與對應導通部的相對位置能夠形成一重疊的導通狀態或一錯位的密閉狀態下,便能改變所述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中受到加熱的空氣的流通面積。
所述位移組件設有一底座,且所述底座與阻隔件之間設有一第一移動機構,讓所述底座與阻隔件之間能夠產生一第一方向的相對位移,而所述底座與遮蔽件之間設有一第二移動機構,讓所述底座與遮蔽件之間能夠產生一第二方向的相對位移。
另外,所述第一移動機構包含一開孔、一長槽孔以及一螺絲,所述開孔及長槽孔分別設置于所述底座或阻隔件的其中之一,又所述螺絲穿設于所述開孔及長槽孔,通過所述螺絲位于所述長槽孔內的不同位置,進而調整所述底座與阻隔件之間的相對位置。
所述第二移動機構包含兩鎖合螺孔以及一螺栓,所述兩鎖合螺孔分別設置在所述底座與遮蔽件,所述螺栓螺接于所述兩鎖合螺孔,通過所述螺栓旋轉改變所述兩鎖合螺孔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而調整所述底座與遮蔽件之間的相對位置。
由前述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在于:當驅動源帶動輸送輪具的樞轉部旋轉時,一邊進行網印片材傳輸作業,同時吸氣裝置通過于輸送輪具的導氣信道進行抽氣作業,由于驅動源帶動樞轉部相對于固定部作旋轉動作,進而產生一第一蓋板的導通孔相對于固定部的導流件的導流槽孔之間周期性對位或錯位的兩種現象。
當第一蓋板的導通孔位置與固定部的導流槽孔位置相對旋轉至相互對齊時,輸送輪具中樞轉部表面的第一導通部導通于樞轉部內部的氣隔室、固定部的導流件、蓋體的導流通道以及吸氣裝置,吸氣裝置便能夠通過前述導氣通道, 由輸送輪具的樞轉部表面的第一導通部,將第一導通部與網印片材接觸的局部表面區域吸附定位,據此,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的表面產生一周期性的些微吸附力量,網印片材將被吸附定位于輸送輪具的樞轉部的表面。
因此,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在傳輸網印片材的同時,將網印片材吸附定位于輸送輪具上不致網印片材滑落或回卷,還能夠一并達到將網印片材干燥烘烤的效果。
此外,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配合循環裝置的氣流調節機構,通過調整氣流調節機構的原件之間形成一相對對位或錯位的兩種現象,進行調控箱殼的第一空間中受到加熱的空氣進入至第二空間的進氣流量、進氣位置以及調控第二空間內均溫性,穩定網印片材的干燥質量,達到調控網印片材的烘干效率以及有效地穩定網印片材的出產合格率等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滾輪作為驅動源的立式烤箱的示意圖;
圖2為現有帶有氣浮輪結構的立式烤箱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的局部俯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的局部結構的后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換氣機構的分解圖;
圖7為圖6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及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的局部結構的剖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的側面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的分解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的內部的局部剖視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的導通狀態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的封閉狀態示意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送風路徑的側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Ω-滾輪;Ф-氣浮輪結構;1-網印烘干裝置;2-網印片材;20-傳輸路徑;3-箱殼;30-容置空間;31-第一空間;32-第二空間;33-送風路徑;34-區隔件;340-安裝板;341-接觸凸部;4-加熱裝置;40-陶瓷加熱機構;41-紅外線機構;5-循環裝置;50-鼓風機;51-氣流調節機構;52-阻隔件;520-隔板; 521-橫板件;522-導通部;53-遮蔽件;530-對應導通部;54-位移組件;540-底座;541-第一移動機構;5410-開孔;5411-長槽孔;5412-螺絲;542-第二移動機構;5420-鎖合螺孔;5421-螺栓;6-輸送輪具;60-導氣通道;61-樞轉部;610-軸件;611A-第一蓋板;611B-第二蓋板;6110-導通孔;612A-筒體;612B-管體;6120-第一導通部;6121-通孔;6122-氣隔室;6123-第二導通部;62-固定部;620-蓋體;6200-疏氣部;6201-掀合蓋體;6202-導流通道;6203-轉接部;621-導流件;622-導流槽孔;622A-第一開口;622B-第二開口;623-第三導通部;624-套設孔;624A-第一套設件;624B-第二套設件;7-驅動源;8-吸氣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茲為便于更進一步對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層明確、詳實的認識與了解,爰舉出較佳實施例,配合圖示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1應用于將片狀材料烘烤干燥,特別是適用于將網印片材2上的印刷油墨烘干,通過一位于圖3最右側的輸料裝置協助將所述網印片材2順利地送入網印烘干裝置1中,請參閱圖3所示,于產業實際生產運作時,如圖所示,左側及右側的機構都安裝于一箱殼3中,而圖式中右側機構顯示為裸露于所述箱殼3之外,此系僅為表示能夠依據欲加以運輸的網印片材2的長度,對應增加所述箱殼3中的內部機構相對數量的示意,非能作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1完整立體圖的解讀,一旦將網印片材2烘烤干燥的整體程序結束后,再通過一收料裝置(圖未示)將網印片材2再回收安置,而圖式中右側的機構顯示為,安裝于所述箱殼3內部并能夠將網印片材2運輸的機構,而圖4顯示為圖3左側的機構中位于所述箱殼3內的兩大部分。
請參照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1主要包含有將網印片材2烘烤干燥的烘干機構以及將網印片材2輸送的輸送機構兩大部分,其中,所述箱殼3的內部為一能夠將前述兩大烘干機構以及輸送機構安設的容置空間30,而將網印片材2烘烤干燥的烘干機構主要由一安裝于所述箱殼3的后側空間中的加熱裝置4配合一循環裝置5,進行將所述容置空間30的內部空氣溫度提升,以及將受到加熱后的空氣于容置空間30中加速流動。
前述圖3及圖4中,所述循環裝置5安裝于每一箱殼3的容置空間30相對上側的位置,而于兩圖式中其中一箱殼3并未顯示循環裝置5,是了方便表示所 述容置空間30以及輸送機構于所述容置空間30中的相對位置,非能作為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1完整立體圖的解讀。
另接續如圖5所示,所述加熱裝置4及循環裝置5安裝于所述箱殼3的容置空間30中,所述加熱裝置4包含一陶瓷加熱機構40以及一紅外線機構41(參圖8),所述紅外線機構41將配合所述第二空間32中其它機構一并說明如下圖6至圖9所示,所述循環裝置5設有一鼓風機50以及一改變氣流狀態的氣流調節機構51,所述鼓風機50朝向陶瓷加熱機構40送風,使得受到加熱后的空氣不留滯于陶瓷加熱機構40的附近,而所述氣流調節機構51能夠改變受到加熱后的空氣于所述容置空間30中流動的分布狀態,以控制加熱后的空氣流入所述第二空間32的進氣位置以及進氣量,由所述加熱裝置4、循環裝置5以及氣流調節機構51共同達到調控所述箱殼3的容置空間30中的溫度。
再者,請參照圖6及圖7所示,于第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裝置4及鼓風機50安裝于所述第一空間31中,所述氣流調節機構51設為一將所述容置空間30分為一第一空間31及第二空間32的阻隔件52,所述阻隔件52由一垂直于地面方向的直立的隔板520以及一平行于地面方向的橫板件521共同構成,所述橫板件521的兩端分別橫向連接于所述隔板520以及箱殼3的內壁,使得所述隔板520與橫板件521共同形成一L形樣式,所述橫板件521的表面設有一個或復數個呈現為孔洞樣式的導通部522,所述導通部522連通于所述第一空間31及第二空間32,使得在第一空間31中受到所述加熱裝置4加熱的空氣,通過鼓風機50傳送至阻隔件52的導通部522,再進入第二空間32與網印片材2接觸進行烘烤干燥作業。
為了能夠避免所述第一空間31中受到加熱的空氣直接地集中吹送接觸到局部的網印片材2,而出現僅有部分的網印片材2確實烘干的情況,本實用新型發明人通過設置所述循環裝置5的氣流調節機構51,使得受到加熱的空氣先接觸到阻隔件52,再通過間隔排列于所述阻隔件52的導通部522均勻地流入所述第二空間32中。
于第二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氣流調節機構51由一阻隔件52以及一覆蓋于所述阻隔件52的表面的遮蔽件53共同構成,所述遮蔽件53的表面設有一個或復數個間隔排列并呈現為孔洞樣式的對應導通部530,于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遮蔽件53分別設為平板狀結構,而且,所述阻隔件52相對于所述遮蔽件53的數量能夠設為一個相對于復數個、或一個相對于一個、或復數個相對 于一個的三種可行數量實施例,所述阻隔件52的導通部522與遮蔽件53的對應導通部530的孔洞分布位置以及孔洞尺寸大小能夠設為相同或不同。
于此實施例中,操作人以手動方式直接搬移調整所述遮蔽件53相對于阻隔件52的位置,進而有所述導通部522及對應導通部530之間對齊導通或者是錯位遮蔽的兩種狀態,如圖7所示,圖示最左側的部分為一所述阻隔件52及遮蔽件53之間相互對位導通的樣式,而圖標其它位于右側的另外三個遮蔽件53為一所述阻隔件52及遮蔽件53之間相互錯位遮蔽的樣式,前述全部導通、或局部導通與局部遮蔽、或全部遮蔽能夠改變所述第一空間31中受到加熱的空氣進入第二空間32的流通面積,也能夠針對部分的網印片材2進行加強烘烤干燥的作業,其它技術特征與前述第一較佳可行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再參照圖6及圖7所示,于第三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氣流調節機構51由一阻隔件52、一與所述阻隔件52相鄰的遮蔽件53、以及一將所述阻隔件52及遮蔽件53組接的位移組件54共同構成,所述位移組件54設有一底座540,并通過一第一移動機構541將所述底座540與阻隔件52連接,通過一第二移動機構542將所述底座540與遮蔽件53連接,操作人能夠通過調整所述第一移動機構541使得所述底座540與阻隔件52之間產生一第一方向的相對位移,或調整所述第二移動機構542使得所述底座540與遮蔽件53之間產生一第二方向的相對位移,前述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不同,前述第一方向設為一遮蔽件53相對于阻隔件52的左右橫向水平位移動作,而第二方向設為一遮蔽件53相對于阻隔件52的前后橫向水平位移動作。
所述第一移動機構541包含一開孔5410、一長槽孔5411以及一螺絲5412,所述開孔5410及長槽孔5411分別設置于所述底座540或阻隔件52的其中之一,所述開孔5410的尺寸小于長槽孔5411,又所述螺絲5412能夠同時穿設于所述底座540的開孔5410及阻隔件52的長槽孔5411,通過所述螺絲5412穿設進入于所述長槽孔5411內的左右相對位置,進而調整所述底座540與阻隔件52之間的左右橫向相對位置。
所述第二移動機構542包含兩鎖合螺孔5420以及一螺栓5421,所述兩鎖合螺孔5420分別設置在所述底座540與遮蔽件53的其中之一,所述螺栓5421螺接于所述兩鎖合螺孔5420內,通過旋轉所述螺栓5421進入所述鎖合螺孔5420深度,進而改變所述遮蔽件53的鎖合螺孔5420與底座540的鎖合螺孔5420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行調整所述底座540與遮蔽件53之間的前后橫向相對位置, 其它技術特征與前述第二較佳可行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圖8至圖9所示,顯示所述第二空間32中設有將網印片材2輸送的輸送機構以及所述紅外線機構41,前述將網印片材2輸送的輸送機構包含:一輸送輪具6、一驅動源7以及一吸氣裝置8,所述每一輸送輪具6的前側與一位于所述箱殼3的外部的前側的吸氣裝置8連接,而每一輸送輪具6的后側與一位于所述箱殼3的外部的后側的驅動源7樞接。
所述每一輸送輪具6與另一輸送輪具6之間左右間隔排列,所述輸送輪具6之間配合一區隔件34,協助避免所述網印片材2之間有接觸、重疊、或油墨沾黏的情況發生,由所述輸送輪具6與區隔件34配合形成一供所述網印片材2移動的傳輸路徑20,所述區隔件34設于所述第二空間32并與箱殼3連接,由復數個安裝板340相對于所述輸送輪具6間隔排列組成,于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板340設為一板狀樣式,且其表面具有復數個間隔排列的接觸凸部341,當所述網印片材2觸及所述區隔件34時,實際上僅會與接觸凸部341有接觸,大幅地減少區隔件34與網印片材2的接觸面積,使得所述網印片材2上的油墨沾附上區隔件34的機率下降。
而且,所述紅外線機構41設置對應于區隔件34的位置,針對經過所述區隔件34的網印片材2照射紅外線,進一步增加網印片材2印入油墨的深度,為一種加強油墨痕跡的處理。
請參照圖8至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6安裝于所述第二空間32中,由一樞轉部61及一固定部62相互鄰接構成,于一第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樞轉部61包含一連接于所述驅動源7的軸件610、一安裝于所述軸件610的一端的第一蓋板611A以及一連接于所述第一蓋板611A的筒體612A,由所述驅動源7的軸件610帶動所述樞轉部61旋轉,而所述筒體612A相對于所述驅動源7的一端具有一開口,由所述第一蓋板611A將所述筒體612A的開口套設封閉。
如圖9所示,所述筒體612A的表面具有一與所述輸送輪具6的外部連接導通的第一導通部6120,所述第一導通部6120由復數個通孔6121間隔排列組成。
請參照圖10至圖11所示,于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可行實施例中,所述樞轉部61包含一連接于所述驅動源7的軸件610、一安裝于所述軸件610的相對兩側的第一蓋板611A、一第二蓋板611B以及一管體612B,所述管體612B的兩端分別具有一開口,由所述第一蓋板611A及第二蓋板611B分別將所述管體 612B的兩端開口套設密閉。
所述筒體612A或管體612B的內部設有復數個環狀排列的氣隔室6122,其中,所述氣隔室6122能夠設為一由所述筒體612A或管體612B的內壁朝向筒體612A或管體612B的中心延伸形成的格狀空間,所述每個氣隔室6122分別朝向所述筒體612A或管體612B的兩端延伸(如圖11所示),所述驅動源7的軸件610由所述軸件610自所述箱殼3的外部的后側的驅動源7延伸至所述箱殼3的容置空間30中,并貫穿所述筒體612A或管體612B的氣隔室6122的中心樞接,所述驅動源7的軸件610的端部與所述第一蓋板611A樞接。
而且,所述第一蓋板611A的表面具有復數個導通孔6110,當所述樞轉部61相對于固定部62作相對旋轉動作時,所述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持續性地與不同的且局部的氣隔室6122連通,由所述局部的氣隔室6122與復數個導通孔6110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導通部6123,所述第二導通部6123與第一導通部6120以及固定部62的內部連接導通。
請再參照圖10至圖12所示,所述固定部62由一套設固定于所述樞轉部61的蓋體620以及一嵌合于所述蓋體620的導流件621構成,所述蓋體620對應于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蓋板611A的形狀,并將所述第一蓋板611A罩蔽,所述蓋體620的表面具有一與所述輸送輪具6的外部連接導通的疏氣部6200,并由一對應于所述疏氣部6200的掀合蓋體6201將所述輸送輪具6的端部覆蓋密封(如圖10所示)。
所述蓋體620的內部形成一與所述樞轉部61的第二導通部6123連接導通的導流通道6202,且所述蓋體620的一側設有一與所述吸氣裝置8連接導通的轉接部6203,遂形成一所述樞轉部61的表面的第一導通部6120連接導通于所述樞轉部61的內部的第二導通部6123,再接續連接導通于所述固定部62的內部的導流通道6202以及所述吸氣裝置8。
所述導流件621安裝嵌合于所述蓋體620的內側(請參照圖10以及圖12導流件621朝向管體612B的剖面示意圖),并位于所述第一蓋板611A及蓋體620之間,所述導流件621具有一定的厚度而于朝向所述樞轉部61的一側設有一第一開口622A,而朝向所述固定部62的蓋體620的一側設有一第二開口622B,所述導流件621兩側的第一開口622A及第二開口622B相互連接導通,并形成一與所述蓋體620的內部的導流通道6202連接導通的導流槽孔622,其中,由于所述第一開口622A的開口尺寸大小相對大于所述第二開口622B的開口尺寸, 遂所述樞轉部61的內部的第二導通部6123流入的空氣將于進入所述第二開口622B受到擠壓,氣體流速加快,由所述導流件621的導流槽孔622以及蓋體620的內部的導流通道6202,共同形成一與第二導通部6123連接導通的第三導通部623,最終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導通部6120、第二導通部6123以及所述固定部62的第三導通部623共同形成一輸送輪具6的導氣通道60(圖10箭頭標示)。
此外,所述蓋體620對應于所述驅動源7的軸件610位置具有一能夠套設于所述第一蓋板611A的套設孔624,所述套設孔624通過位于所述第一蓋板611A及蓋體620之間的第一套設件624A及一位于所述蓋體620外側的第二套設件624B,配合墊片達到降低摩擦力的同時完成與第一蓋板611A組接的功效。
當所述輸送輪具6的樞轉部61受到所述驅動源7帶動旋轉時,所述導流槽孔622的第一開口622A能夠周期性地與所述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連接導通或封閉不導通,也就是所述固定部62的第三導通部623周期性地與所述樞轉部61的第二導通部6123之間導通或封閉。
請參照圖12所示,顯示為當所述輸送輪具6的樞轉部61受到所述驅動源7帶動旋轉時,所述筒體612A或管體612B的表面的通孔6121旋轉,可能轉至與所述網印片材2接觸的角度,當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蓋板611A相對于所述固定部62的導流件621進行相對旋轉動作時,若所述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的位置恰旋轉重疊至所述導流件621的導流槽孔622的相對對齊的對位位置,此時于導通狀態下,所述吸氣裝置8便能夠吸入輸送輪具6的導氣通道60的空氣,并進一步于所述輸送輪具6的表面的第一導通部6120間接地產生一的吸附力量,即能夠將所述網印片材2吸附定位于所述輸送輪具6的表面。
另外,請參照圖13所示,若于不導通狀態下,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與固定部62的導流件621的第一開口622A之間,并未相互對齊連接導通,所述吸氣裝置8無法抽吸到所述樞轉部61中的氣體,使得所述輸送輪具6的表面的第一導通部6120將無法對所述網印片材2產生一吸附力量。
由前述圖13的封閉不導通狀態,轉換至圖12的導通吸氣的狀態,再轉換至圖13的封閉不導通狀態的周期性過程中,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進入對位于所述固定部62的導流件621的導流槽孔622的通孔6121數量,將于所述樞轉部61受到驅動旋轉的過程中,所述通孔6121的數量由小漸增,使得所述吸氣裝置8對于所述網印片材2所產生的吸附力量由小逐漸地 變大;而當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的部分通孔6121開始錯位遠離于所述固定部62的導流件621的導流槽孔622時,將于所述樞轉部61受到驅動旋轉的過程中,原先對位導通的通孔6121數量將逐漸地遞減,使得所述吸氣裝置8對于所述網印片材2所產生的吸附力量由大逐漸地轉小;直至所述樞轉部61的第一蓋板611A的導通孔6110完全地錯位離開于所述固定部62的導流件621的導流槽孔622的相對位置,將形成一封閉狀態,而吸氣裝置8無法再作吸氣作業。
如此,當吸附力量由小逐漸地變大時,所述輸送輪具6能夠將所述網印片材2吸附定位于所述輸送輪具6上,以進行傳輸作業,而當吸附力量由大逐漸地轉小時,則能夠避免所述網印片材2于輸送時發生一回卷的情形。
除此之外,相對于現有圖1、圖2所示者,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6于箱殼3的第二空間32內部的安裝方式為,所述輸送輪具6設于箱殼3的較上側的位置,其彼此之間間隔排列,所述網印片材2的局部面積與輸送輪具6接觸,所述網印片材2上其它未與輸送輪具6接觸的部分受到重力而呈現為自然垂吊樣式,由所述輸送輪具6配合垂吊的網印片材2共同構成一U型環繞的樣式。
請參照圖14所示,箭頭符號表示所述箱殼3的容置空間30中空氣的流動軌跡,于所述容置空間30的第一空間31中,所述鼓風機50將所述加熱裝置4的熱能朝向所述箱殼3的頂部吹送,而后受到加熱的空氣觸及所述箱殼3的頂部后,自所述氣流調節機構51的導通部522向下流入至所述第二空間32中,受到加熱的空氣便能夠與所述網印片材2接觸并進行烘烤干燥,而后加熱空氣依循著所述輸送輪具6以及區隔件34彼此之間構成的剩余空間,向下觸及至所述箱殼3的底部,由圖13所示受到加熱的空氣的流動軌機整體形成一送風路徑33,由送風路徑33配合所述輸送輪具6的輸送作業、再加上所述區隔件34對應于所述輸送輪具6的間隔排列設置方式,三者共同達到一避免所述網印片材2或其上油墨沾附、或沾黏至本實用新型輸送輪具6的效果。
如此一來,本實用新型網印烘干裝置1通過具有周期性吸附力量的輸送輪具6,帶動所述網印片材2傳輸位移的同時一并達到將所述網印片材2吸附定位的功效,避免網印片材2發生一打滑或偏移或掉落的情況,此外,所述輸送輪具6于旋轉的過程中,所述網印片材2與所述輸送輪具6的相對位置會受到所述網印片材2被吸附定位的角度而改變,且所述網印片材2也會受到單一輸送輪具6上不同的第一導通部6120吸附定位,進而改變與所述輸送輪具6的相對 位置,遂能夠避免所述網印片材2發生一回卷的情況。
此外,通過本實用新型換氣機構調控所述箱殼3的內部收到加熱的空氣導流接觸到網印片材2的位置以及加強或減少氣體接觸到網印片材2的強度之外,本實用新型另設置對應于所述輸送輪具6的間隔排列的區隔件34、以及氣流送風路徑33,配合周期性吸附定位的輸送輪具6,便能夠避免現有印刷片材與加熱源或局部靠近加熱源而具有較高溫的機構組件之間發生一沾黏現象。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