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裝置及空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器設備的顯示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ー種顯示裝置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通常,電器設備的顯示結構包括有導電薄膜和顯示模塊,例如現有空調器的顯示裝置中,導電薄膜由下方伸出接線端,引出線經折繞后直接與顯示模塊連接。該顯示裝置的安裝方式結構強度弱,導電薄膜引出線未固定,易受カ而導致連接不可靠,甚至導電薄膜由下方伸出的接線端容易斷裂,影響顯示裝置功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空調器,部件之間連接可靠,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顯示裝置,包括有導電薄膜部件和顯示模塊,所述導電薄膜部件通過引出線與顯示模塊連接;其中,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有壓塊,通過壓塊將引出線固定在導電薄膜部件上。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電薄膜部件包括有導電薄膜,導電薄膜的兩側分別伸出一條引出線,所述顯示裝置包括有兩個壓塊,位于導電薄膜的兩側的引出線伸出位置。空調器,包括有機體、控制裝置及上述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安裝在所述機體上,控制裝置及顯示裝置電氣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的顯示裝置,由于包括有壓塊,通過壓塊將引出線固定在導電薄膜上;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包括有上述顯示裝置,與控制裝置電氣連接。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固定導電薄膜兩側引出線的壓塊及壓塊安裝結構,用壓塊固定導電薄膜的引出線,使引出線在受力時不致出現伸出端根部斷裂或接觸不良的現象。該技術方案打破傳統導電薄膜由下方伸出接線端,引出線經折繞后直接與顯示模塊連接的安裝方式,采用兩側出線并對引出線加以固定的形式,保證導電薄膜的安裝可靠性,進而保證顯示裝置的正常使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空調器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空調器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空調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顯示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顯示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0016]圖7為圖6的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顯示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顯示裝置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顯示裝置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顯示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顯示裝置,2、左裝飾板組件,3、右裝飾板組件,4、出風面板部件,5 、底座部件,6、進風面板部件,11、覆膜件,12、導電薄膜,13、壓塊,14、螺釘,15、頂蓋,16、壓塊安裝架,17、引出線,122、引出線根部,131、引出線的抵靠斜面,132、螺釘孔。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提出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有導電薄膜部件和顯示模塊,所述導電薄膜部件通過引出線與顯示模塊連接;其中,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有壓塊,通過壓塊將引出線固定在導電薄膜部件上。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電薄膜部件包括有導電薄膜,導電薄膜的兩側分別伸出一條引出線,所述顯示裝置包括有兩個壓塊,位于導電薄膜的兩側的引出線伸出位置。如圖4、圖5、圖6、圖7、圖8所示,導電薄膜部件包括有具有觸摸按鍵功能的覆膜件11,覆膜件11背部粘貼起到傳感作用的導電薄膜12,兩條引出線17分別從導電薄膜12兩側端伸出,引出線17與顯示模塊連接,引出線17將觸摸按鍵信號傳輸至顯示模塊;壓塊13固定在覆膜件11上并且將引出線17壓緊固定。所述覆膜件11的背部包括有壓塊安裝架16,所述壓塊安裝架16與覆膜件11 一體成型,其上設有固定壓塊的凹槽;壓塊13—端裝配在覆膜件的壓塊安裝架16凹槽中,另ー端通過螺釘14固定于覆膜件11的螺釘柱上。所述覆膜件11的左、右引出線17及壓塊的安裝形式呈左右對稱結構。所述導電薄膜12上包括有觸摸按鍵傳感器。所述導電薄膜12上的觸摸按鍵傳感器為多條用于傳遞用戶的按壓信息的導電線。所述引出線17包括有載體薄膜及由導電薄膜12延伸的多條用于傳遞用戶的按壓信息的導電線,導電線附著在載體薄膜上,外端與顯示模塊的相應位置連接。如圖5、圖9、圖10、圖11所示,壓塊13呈長條形結構,兩端分別設置有螺釘孔132。壓塊13的主體段設置有引出線的抵靠斜面131,所述引出線的抵靠斜面131的棱邊與引出線17配合,從而壓住引出線。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空調器,包括有機體、控制裝置及上述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安裝在所述機體上,控制裝置及顯示裝置電氣連接。如圖I、圖2、圖3、圖8所示,所述空調器采用ー種立式空調器,顯示裝置I位于機體上端;機體包括有左裝飾板組件2、右裝飾板組件3、出風面板部件4、進風面板部件6及底座部件5 ;左裝飾板組件2位于機體正前面的左邊,右裝飾板組件3位于機體正前面的右邊,左裝飾板組件2、右裝飾板組件3呈對稱形式位于機體的兩側;出風面板部件4位于機體的正前方,底座部件5位于機體的最下方;進風面板部件6位于機體的后方。[0035]所述機體內腔中包括有蒸發器部件,進風面板部件6位于蒸發器部件的外側,且位于左裝飾板組件2及右裝飾板組件3的內側。出風面板部件4可旋轉運動,實現出風及左右掃風的功能;進風面板部件6實現空調器進風功能,同時可與出風面板同步旋轉,増加立式空調器的動感。所述機體的最頂上零件為起密封顯示裝置I作用的頂蓋15,顯示裝置I整體呈弧形板狀結構。所述顯示裝置I的覆膜件11起觸摸按鍵的功能,可供用戶調控空調運行模式,同 時覆膜件具有外觀裝飾功能;導電薄膜,粘貼于覆膜件背部,起傳感器作用,當接收到用戶手指觸摸動作后,可將信號通過引出線傳輸至顯示模塊,實現觸摸按鍵控制功能;壓塊壓緊導電薄膜引出線,當引出線受カ時,因壓塊的壓緊作用,外部應カ不會傳輸至引出線的根部,避免引出線在根部122斷裂造成信號傳輸中斷的現象。壓塊對導電薄膜引出線起壓緊固定及保護的作用。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1.顯示裝置,包括有導電薄膜部件和顯示模塊,所述導電薄膜部件通過引出線與顯示模塊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有壓塊,通過壓塊將引出線固定在導電薄膜部件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薄膜部件包括有導電薄膜,導電薄膜的兩側分別伸出一條引出線,所述顯示裝置包括有兩個壓塊,位于導電薄膜的兩側的引出線伸出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薄膜部件包括有具有觸摸按鍵功能的覆膜件,覆膜件背部粘貼起到傳感作用的導電薄膜,兩條引出線分別從導電薄膜兩側端伸出,引出線與顯示模塊連接,引出線將觸摸按鍵信號傳輸至顯示模塊;壓塊固定在覆膜件上并且將引出線壓緊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覆膜件的背部包括有壓塊安裝架,所述壓塊安裝架與覆膜件一體成型,其上設有固定壓塊的凹槽;壓塊一端裝配在覆膜件的壓塊安裝架凹槽中,另一端通過螺釘固定于覆膜件的螺釘柱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件的左、右引出線及壓塊的安裝形式呈左右對稱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薄膜上包括有觸摸按鍵傳感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導電薄膜上的觸摸按鍵傳感器為多條用于傳遞用戶的按壓信息的導電線。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線包括有載體薄膜及由導電薄膜延伸的多條用于傳遞用戶的按壓信息的導電線,導電線附著在載體薄膜上,外端與顯示模塊的相應位置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塊呈長條形結構,兩端分別設置有螺釘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塊的主體段設置有引出線的抵靠斜面,所述引出線的抵靠斜面的棱邊與引出線配合,從而壓住引出線。
11.空調器,包括有機體和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根據權利要求I至1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安裝在所述機體上,控制裝置及顯示裝置電氣連接。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器采用ー種立式空調器,顯示裝置位于機體上端;機體包括有左裝飾板組件、右裝飾板組件、出風面板部件、進風面板部件及底座部件;左裝飾板組件位于機體正前面的左邊,右裝飾板組件位于機體正前面的右邊,左裝飾板組件、右裝飾板組件呈對稱形式位于機體的兩側;出風面板部件位于機體的正前方,底座部件位于機體的最下方;進風面板部件位于機體的后方。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體內腔中包括有蒸發器部件,進風面板部件位于蒸發器部件的外側,且位于左裝飾板組件及右裝飾板組件的內側。
14.根據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體的最頂上零件為起密封顯示裝置作用的頂蓋,顯示裝置整體呈弧形板狀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及空調器,部件之間連接可靠,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本實用新型的顯示裝置,由于包括有壓塊,通過壓塊將引出線固定在導電薄膜上;本實用新型的空調器包括有上述顯示裝置,與控制裝置電氣連接。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固定導電薄膜兩側引出線的壓塊及壓塊安裝結構,用壓塊固定導電薄膜的引出線,使引出線在受力時不致出現伸出端根部斷裂或接觸不良的現象。該技術方案打破傳統導電薄膜由下方伸出接線端,引出線經折繞后直接與顯示模塊連接的安裝方式,采用兩側出線并對引出線加以固定的形式,保證導電薄膜的安裝可靠性,進而保證顯示裝置的正常使用。
文檔編號G09F9/00GK202662235SQ20122034111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明者陳國豪, 賴桂枝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