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58041閱讀:229來源:國知局
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顯示裝置,且特別是關于一種可快速拆裝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典型的顯示器最外層為透光蓋板。此類透光蓋板可通過雙面膠或是其他粘膠而與背殼的邊緣相粘著,亦或是,透光蓋板可先通過雙面膠或是其他粘膠粘著于中間框架后,再將此中間框架粘著或鎖附于背殼上。

然而,當位于背殼內的零件需被維修或汰換時,若透光蓋板或中間框架是以雙面膠或其他粘膠粘著于背殼時,則雙面膠或其他粘膠會不利于拆卸,且拆卸時容易留下殘膠,甚至造成物件損壞。若中間框架是以螺絲鎖附于背殼時,由于螺絲會部分地突出于背殼外,故會影響背殼的外觀美感,并且螺絲的鎖附也不利于快速地拆卸。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揭露一種顯示裝置,其蓋板所在的框架與背殼是可快速拆裝的,且拆裝時不易造成物件損壞。

于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中,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背殼、一顯示模塊、一框架、一蓋板以及至少一卡合件。背殼包含至少一第一卡合結構以及一背板。框架是位于背殼上。顯示模塊夾設于框架與背殼之間。蓋板覆蓋并固設于框架。卡合件是位于框架上。卡合件包含一第二卡合結構。第二卡合結構是在一卡合位置與一退開位置之間移動,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是抵接第一卡合結構并位于第一卡合結構與背板之間。位于退開位置的第二卡合結構與第一卡合結構是分離的。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背殼具有至少一貫穿孔。卡合件還包含一操作部。操作部與第二卡合結構是連動的。貫穿孔露出至少部分的操作部。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貫穿孔是開設于背板。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卡合件還包含至少一遮擋部。遮擋部與操作部是連動的。遮擋部與操作部是沿著第二卡合結構的移動方向排列。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操作部是至少部分地位于貫穿孔中。遮擋部是位于貫穿孔外。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卡合件還包含一限位孔。框架包含一限位結構。限位孔具有靠近背板的一孔壁。限位結構是至少部分地位于限位孔中并抵接孔壁。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限位結構是沿著遠離孔壁的方向漸縮。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卡合件包含一覆蓋部。覆蓋部與第二卡合結構是連動的。框架是部分地位于覆蓋部與背殼之間。覆蓋部抵接框架。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框架包含至少一卡合件容納槽以及一貫穿孔。卡合件容納槽具有一底面。貫穿孔是開設于卡合件容納槽的底面。卡合件包含一覆蓋部以及突出于覆蓋部的至少一突出部。覆蓋部是可動地位于卡合件容納槽中。突出部貫穿貫穿孔。突出部相對貫穿孔是可動的。第二卡合結構是位于突出部上。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結構包含一第一抵接面。第二卡合結構包含相鄰接的一第二抵接面以及一傾斜面。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的第二抵接面抵接第一抵接面,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的傾斜面與第一抵接面相夾一銳角。位于退開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的傾斜面比第二抵接面更靠近第一卡合結構。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顯示裝置還包含一防水墊圈。防水墊圈是抵接于框架與背殼之間。

通過上述實施方式,由于卡合件是設置于框架上,且卡合件在卡合位置時可抵接背殼的第一卡合結構,而在退開位置時可脫離第一卡合結構,因此,使用者可通過移動卡合件,來使卡合件與第一卡合結構相卡合,以快速地將框架與背殼固定在一起;另外,使用者亦可通過移動卡合件,來使卡合件與第一卡合結構相分離,以快速地解除框架與背殼的固定關系,從而利于使用者拆卸框架與背殼。因此,上述實施方式可利于框架與背殼的快速拆裝,且由于上述實施方式是利用卡合的方式來固定,故可防止拆裝時造成物件損壞。

以上所述僅是用以描述本實用新型所欲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手 段、及其產生的功效等等,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細節將在下文的實施方式及相關附圖中詳細介紹。

附圖說明

為讓本揭露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優點與實施方式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的說明如下

圖1繪示依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組合圖;

圖2繪示圖1的顯示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3繪示顯示裝置的由背側觀看的內部立體組合圖;

圖4繪示圖3的局部區域的放大圖;

圖5繪示局部區域中的卡合件移動至另一位置的放大圖;

圖6繪示卡合件與框架結合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7繪示圖6的局部區域由另一視角觀看的放大圖;

圖8繪示圖6的局部區域中卡合件移動至另一位置的放大圖;以及

圖9繪示依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附圖新型本實用新型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到,在本實用新型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并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此外,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已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另外,為了便于讀者觀看,附圖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圖1繪示依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組合圖。圖2繪示圖1的顯示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如圖1及圖2所示,顯示裝置包含蓋板100、卡合件200、框架300、顯示模塊400以及背殼500。蓋板100覆蓋并是固設于框架300。框架300位于背殼500上。顯示模塊400夾設置于框架300及背殼500之間,實際上顯示模塊400可依設計而選擇性地固設于框架300或背殼500。卡合件200是設置于框架300上。背殼500與框架300是通過卡合件200而可拆卸性地結合的。背殼500具有容置空間502,當框架300與背殼500結 合時,蓋板100可覆蓋背殼500,而封閉背殼500的容置空間502。若欲更換或維修背殼500內的零件(如硬盤、記憶體或電源供應器等等)時,可將框架300與背殼500拆離,以露出背殼500的容置空間502,而便于更換或維修背殼500內的零件。本文所揭露的卡合件200可助于框架300與背殼500的快速拆裝。

詳細地說,可參閱圖3至圖5,其中圖3繪示顯示裝置的由背側觀看的內部立體組合圖,圖4繪示圖3的局部區域R1的放大圖,圖5繪示局部區域R1中的卡合件200移動至另一位置的放大圖。于本實施方式中,背殼500包含背板510以及第一卡合結構530。卡合件200是設置于框架300上。卡合件200包含第二卡合結構210。圖4所示的第二卡合結構210是位于卡合位置,且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是位于背殼500的背板510與第一卡合結構530之間并抵接第一卡合結構530。圖5所示的第二卡合結構210是位于退開位置,且位于退開位置的第二卡合結構210與第一卡合結構530是分離的。卡合件200相對于背殼500是至少可一維移動的,使得第二卡合結構210可在卡合位置(如圖4所示)與退開位置(如圖5所示)之間移動。進一步來說,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可朝遠離第一卡合結構530的方向(例如:沿著圖4所示的箭頭D1方向)移動至退開位置,相對地,位于退開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可朝向第一卡合結構530(例如:沿著圖5所示的箭頭D2方向)移動至卡合位置。

由于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可抵接于第一卡合結構530靠近背板510的一側(如圖4所示),故當背殼500受到背向框架300的力F1時,第二卡合結構210可防止第一卡合結構530移動,從而防止背殼500因受到力F1而與卡合件200相分離,另由于卡合件200是設置于框架300上,故當背殼500與卡合件200相卡合時,亦可防止背殼500因受到力F1與框架300相分離,從而實現固定背殼500與框架300的效果。相似地,當卡合件200受到背向背板510的力F2時,第一卡合結構530可防止第二卡合結構210移動,從而防止卡合件200因受到力F2而與背殼500相分離,另由于卡合件200是設置于框架300上,故當卡合件200與背殼500相卡合時,亦可防止框架300因受到力F2而與背殼500相分離,從而實現固定框架300與背殼500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位于退開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與第一卡合結構530相分離(如圖5所示),而不位于第一卡合結構530與背板510之間,故當背殼 500受到背向框架300的力F1時,第二卡合結構210不會阻擋到第一卡合結構530,使得背殼500可基于力F1的影響而脫離卡合件200,從而脫離卡合件200所在的框架300。相似地,當卡合件200受到背向背板510的力F2時,第一卡合結構530不會阻擋到第二卡合結構210,使得卡合件200可基于力F2的影響而脫離背殼500,從而利于使卡合件200所在的框架300脫離背殼500。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4及圖5所示,第一卡合結構530包含第一抵接面532。第二卡合結構210包含第二抵接面212以及傾斜面214。第二抵接面212與傾斜面214是相鄰接的。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第一抵接面532。位于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傾斜面214與第一抵接面532相夾銳角θ,且位于退開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傾斜面214比第二抵接面212更靠近第一卡合結構530。換句話說,傾斜面214是位于第二抵接面212的靠近第一卡合結構530的邊緣,且朝遠離第一卡合結構530的方向傾斜的。如此一來,當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圖5所示的箭頭D2朝第一卡合結構530移動時,傾斜面214可減少第二卡合結構210移動至第一卡合結構530下方的阻力,從而利于第一卡合結構530與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卡合。更具體地說,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結構530與第二卡合結構210是干涉配合的,而傾斜面214可減少第一卡合結構530與第二卡合結構210在組配過程中的阻力。于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抵接面532的靠近第二卡合結構210的邊緣亦可設有傾斜面,以減少第一卡合結構530與第二卡合結構210在組配過程中的阻力,在這樣的實施方式中,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傾斜面214是可省略的。第4及5圖中所示的第二卡合結構210繪示了單一個傾斜面214,但此傾斜面214的數量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于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卡合結構210亦可包含兩傾斜面214,且這兩傾斜面214是分別位于第二卡合結構210的相對兩端,且這兩傾斜面214是對稱的。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4及圖5所示,背殼500具有貫穿孔H1。卡合件200還包含操作部220。操作部220與第二卡合結構210是連動的。貫穿孔H1露出至少部分的操作部220。如此一來,使用者可將手指尖或是工具伸進貫穿孔H1中,以撥動操作部220,從而帶動第二卡合結構210在卡合位置與退開位置之間移動。進一步來說,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貫穿孔H1具有平行于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可移動方向(例如:圖4中所示的箭頭D1方向或圖5中所 示的箭頭D2方向)的長度,操作部220亦具有平行于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可移動方向的長度,且貫穿孔H1的長度是大于操作部220的長度,因此,使用者可沿著圖4中所示的箭頭D1方向或圖5中所示的箭頭D2方向撥動操作部220,從而帶動第二卡合結構210在卡合位置與退開位置之間移動。

更詳細地說,當第二卡合結構210位于圖4所示的卡合位置時,使用者可將操作部220沿著箭頭D1方向撥動,從而帶動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1方向移動至圖5所示的退開位置,而脫離第一卡合結構530;相對地,當第二卡合結構210是位于圖5所示的退開位置時,使用者可將操作部220沿著箭頭D2方向撥動,從而帶動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2方向移動至圖4所示的卡合位置,而移動至第一卡合結構530與背板510之間并抵接第一卡合結構530。由于使用者僅需撥動操作部220即可控制卡合件200與背殼500的卡合與否,因此,這樣的設計可便于使用者快速且方便地拆裝顯示裝置。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操作部220是至少部分地位于貫穿孔H1中,以利使用者撥動操作部220。進一步來說,由于貫穿孔H1中存在著至少部分操作部220,故使用者無需將指尖或工具穿過整個貫穿孔H1,即可接觸并撥動操作部220,從而利于使用者操作卡合件200。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4及圖5所示,卡合件200還包含遮擋部230。遮擋部230與操作部220是連動的,且遮擋部230與操作部220是沿著第二卡合結構210的可移動方向(例如:圖4中所示的箭頭D1方向或圖5中所示的箭頭D2方向)排列的。如此一來,遮擋部230可遮擋貫穿孔H1,以免外物(例如灰塵)透過貫穿孔H1而誤進入顯示裝置中。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遮擋部230是可省略的,而使用者可在顯示裝置組裝完畢后,在貫穿孔H1的裸露部分貼上遮蔽物(如膠帶或其他裝飾物),待顯示裝置需要被拆卸時,再撕下膠帶以撥動操作部220。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當顯示裝置在使用時,第二卡合結構210是位于卡合位置,以防止顯示裝置解離,而當顯示裝置需要拆卸時,第二卡合結構210是移動至退開位置,以利顯示裝置的拆卸。由于顯示裝置的使用時間通常是多于顯示裝置的拆卸時間,因此,當第二卡合結構210位于卡合位置時,遮擋部230露于貫穿孔H1的面積,較佳可大于當第二卡合結構210位于退開位置時,遮擋部230露于貫穿孔H1的面積,從而利于遮擋部230在第二卡合結構210 位于卡合位置時,能夠遮擋住較大范圍的貫穿孔H1。為了實現這樣的設計,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操作部220與遮擋部230是沿著卡合位置往退開位置的方向(亦即,箭頭D1方向)所排列的,且遮擋部230是位于貫穿孔H1外。如此一來,當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1方向移動時,遮擋部230露于貫穿孔H1的面積可減少;相對地,當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2方向移動時,遮擋部230露于貫穿孔H1的面積可增加,以利顯示裝置在使用時,遮擋部230可有效地遮擋貫穿孔H1。

于其他實施方式中,若欲利用遮擋部230來遮擋第二卡合結構210于退開位置時的貫穿孔H1,則操作部220與遮擋部230可沿著退開位置往卡合位置的方向(亦即,箭頭D2方向)排列,且遮擋部230是位于貫穿孔H1外,如此一來,當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2方向移動時,遮擋部230露于貫穿孔H1的面積可減少;相對地,當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1方向移動時,遮擋部230露于貫穿孔H1的面積可增加,以利第二卡合結構210沿著箭頭D1方向移動至退開位置時,遮擋部230可有效地遮擋貫穿孔H1。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4及圖5所示,貫穿孔H1是開設于背殼500的背板510。進一步來說,背板510具有內表面512以及外露面514。內表面512與外露面514是相對的。貫穿孔H1貫穿內表面512與外露面514。操作部220是由背板510的內表面512上方伸入貫穿孔H1中,如此一來,使用者可從背板510的外露面514外將指尖或工具伸進背板510的貫穿孔H1,以撥動操作部220。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遮擋部230是位于背板510的內表面512上,且不伸入貫穿孔H1中,以防止卡合件200移動時,遮擋部230與貫穿孔H1的孔壁相干涉。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背殼500還包含側板520。側板520是立設于背板510上,且側板520與背板510共同定義容置空間502,以容置顯示模塊400及其他零件(如硬盤、記憶體或電源供應器等等)。第一卡合結構530可突出于側板520的內表面(亦即,朝向容置空間502的表面)。當框架300與背殼500結合時,框架300會抵接側板520的遠離背板510的表面。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貫穿孔H1可開設于側板520,而非開設于背板510。操作部220可伸入側板520上的貫穿孔H1中。如此一來,使用者可從側板520的外側將指尖或工具伸進側板520的貫穿孔H1中,以撥動操作部220。換句話說,于 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者可從背板510外側操作卡合件200,而于部分實施方式中,使用者可從側板520外側操作卡合件200。

圖6繪示卡合件200與框架300結合時的立體示意圖,圖7繪示圖6的局部區域R2由另一視角觀看的放大圖,圖8繪示圖6的局部區域R2中卡合件200移動至另一位置的放大圖。參閱圖6至圖8,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框架300包含卡合件容納槽302以及貫穿孔H2。卡合件容納槽302包含底面304。貫穿孔H2是開設于卡合件容納槽302的底面304。卡合件200包含突出部202以及覆蓋部204。突出部202是突出于覆蓋部204。覆蓋部204是可動地位于卡合件容納槽302中。突出部202貫穿貫穿孔H2,且突出部202相對貫穿孔H2是可動的。第二卡合結構210是位于突出部202上。進一步來說,覆蓋部204與突出部202是連動的,且覆蓋部204相對于卡合件容納槽302是至少可沿著圖6所示的箭頭D3方向而一維移動的,使得覆蓋部204帶動突出部202沿著圖7中的箭頭D1方向移動,而帶動第二卡合結構210移動至退出位置;或使得覆蓋部204帶動突出部202沿著圖8中的箭頭D2方向移動,而帶動第二卡合結構210移動至卡合位置。

具體來說,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7及圖8所示,突出部202在平行于箭頭D1或D2方向上的寬度小于貫穿孔H2在平行于箭頭D1或D2方向上的寬度,以利突出部202可沿著箭頭D1及D2移動,從而利于第二卡合結構210在卡合位置與退開位置之間移動。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突出部202的厚度與貫穿孔H2的厚度可相等,以利突出部202一維地移動,而確保第二卡合結構210可與背殼500的第一卡合結構530相卡合(如圖4所示)。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卡合件容納槽302包含限位壁306。限位壁306是立設于卡合件容納槽302的底面304上,且限位壁306是沿著覆蓋部204的可移動方向(亦即,箭頭D3方向)所延伸的。卡合件200的覆蓋部204覆蓋卡合件容納槽302的底面304并抵接限位壁306。如此一來,限位壁306可助于約束覆蓋部204沿著箭頭D3方向一維地移動,而確保第二卡合結構210可與背殼500的第一卡合結構530相卡合(如圖4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當覆蓋部204抵接限位壁306使得覆蓋部204的可移動路徑被限制時,突出部202的厚度可小于貫穿孔H2的厚度,而靠限位壁306來約束卡合件200沿著箭頭D3方向一維地移動。于部分實施 方式中,當突出部202的厚度與貫穿孔H2的厚度相等時,卡合件容納槽302可不具有限位壁306,或覆蓋部204可不抵接限位壁306,而靠突出部202與貫穿孔H2的厚度匹配來約束卡合件200沿著箭頭D3方向一維地移動。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當覆蓋部204抵接限位壁306時,突出部202的厚度與貫穿孔H2的厚度亦可相等,以更進一步地約束卡合件200沿著箭頭D3方向一維地移動。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7及圖8所示,卡合件200還包含限位孔240。限位孔240具有靠近背板510(可參閱圖4或圖5)的孔壁242。孔壁242亦為限位孔240中最遠離覆蓋部204的內壁。框架300還包含限位結構310。限位結構310是至少部分地位于限位孔240中并抵接限位孔240的孔壁242。進一步來說,當使用者將卡合件200沿著圖6所示的箭頭D4方向插入卡合件容納槽302中時,卡合件200的突出部202會進入貫穿孔H2中并與限位結構310干涉,當使用者繼續施加箭頭D4方向的力時,框架300、突出部202或兩者會些微地變形使得限位結構310進入限位孔240中并抵接孔壁242,如此一來,限位結構310可通過與孔壁242的抵接關系,防止卡合件200沿著與箭頭D4相反的方向脫離框架300,從而利于卡合件200穩固地位于卡合件容納槽302中。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框架300是比卡合件200更為可撓的,如此一來,在卡合件200與框架300的組裝過程中,框架300可因受力而變形,以允許突出部202能跨過限位結構310使得限位結構310進入限位孔240中,以卡固卡合件200與框架300;相對地,在卡合件200與框架300的拆卸過程中,框架300可因受力而變形,以允許限位結構310離開限位孔240,而助于突出部202離開框架300的貫穿孔H2,以拆卸卡合件200與框架300。舉例來說,卡合件200的材料可為金屬,而框架300的材料可為塑膠。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7及圖8所示,限位結構310是沿著遠離限位孔240的孔壁242方向漸縮的。換句話說,限位結構310是沿著遠離卡合件容納槽302的方向漸擴的,使得限位結構310具有傾斜面312。如此一來,當使用者沿著圖6所示的箭頭D4方向將卡合件200插入卡合件容納槽302時,突出部202可順著傾斜面312移動而跨過限位結構310,亦即,傾斜面312可減少突出部202跨過限位結構310的阻力,以利卡合件200與框架300的組裝。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操作部220與遮擋部230是位于突出部202上,且操作部220、遮擋部230與第二卡合結構210是突出于突出部202的相同側。于部分實施方式中,突出部202、第二卡合結構210、操作部220、遮擋部230與覆蓋部204是連動的。換句話說,當操作部220被撥動時,突出部202、第二卡合結構210、遮擋部230與覆蓋部204會連帶地移動。舉例來說,卡合件200可為一體成型結構,例如:一體成型的金屬桿狀物。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一卡合件200可包含多個第二卡合結構210,而背殼500亦可包含相應數量的多個第一卡合結構530。由于這些第二卡合結構210與操作部220是連動的,故使用者可通過撥動單一操作部220,就使這些第二卡合結構210與對應數量的第一卡合結構530相卡合或相分離,相較于傳統以大量螺絲鎖附的方式,本實施方式可大幅縮短顯示裝置的拆裝時間。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框架300具有貫穿開口308。蓋板100包含透光區110與不透光區120。不透光區120圍繞透光區110。顯示模塊400的可視區是露于貫穿開口308與透光區110。換句話說,顯示模塊400的可視區是位于貫穿開口308與透光區110的正后方,以利使用者從蓋板100前方觀看顯示模塊400的可視區的顯示畫面。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顯示模塊400可為液晶顯示模塊、電泳顯示模塊或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模塊,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蓋板100可為玻璃蓋板或觸控模塊,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當蓋板100為觸控模塊時,透光區110可包含透光導電物,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納米銀或金屬網狀結構(metal mesh),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當蓋板100為觸控模塊時,不透光區120的不透光物可遮蔽透光區110的透光導電物的周邊走線。舉例來說,不透光區120可包含油墨,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于部分實施方式中,顯示模塊400與框架300可以鎖附或粘著的方式相固定,或者顯示模塊400可以鎖附或卡扣的方式固定于背殼500,但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于部分實施方式中,蓋板100與框架300可以鎖附或粘著的方式相固定,但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

圖9繪示依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的局部剖面圖。如圖9所示,本實施方式與前述實施方式之間的差異至少在于:本實施方式的顯示裝置還包含防水墊圈600。防水墊圈600是抵接于框架300與背殼500之間,而 可防止外界環境中的水氣從框架300與背殼500之間的縫隙滲入顯示裝置中。于部分實施方式中,框架300是部分地位于覆蓋部204與背殼500之間,且覆蓋部204抵接框架300的卡合件容納槽302的底面304。由于在卡合位置時的第二卡合結構210是抵接其上方的背殼500的第一卡合結構530,而覆蓋部204是抵接其下方的框架300的卡合件容納槽302的底面304,故卡合件200可利于夾緊框架300與背殼500,從而利于框架300與背殼500夾緊防水墊圈600,以進一步地提升防水能力。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郁南县| 琼中| 佛学| 岱山县| 社旗县| 鹤岗市| 九台市| 武隆县| 濮阳县| 郸城县| 三亚市| 翼城县| 林甸县| 鸡泽县| 苏尼特左旗| 常熟市| 武城县| 绩溪县| 彰武县| 西乡县| 方正县| 扶绥县| 北安市| 新兴县| 咸阳市| 浙江省| 怀化市| 囊谦县| 太和县| 毕节市| 鄂托克旗| 阿拉善左旗| 繁昌县| 寿宁县| 蒙阴县| 哈密市| 西充县| 高陵县| 五河县|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