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液晶電視一體機,主要包括顯示屏、中殼、面框和底座,在中殼的背面底部安裝有喇叭,并在中殼安裝喇叭的位置上連接有喇叭蓋。喇叭蓋一般是通過鎖螺釘的形式固定到液晶電視中殼和面框上,喇叭蓋的長度接近整機長度,底座一般是鎖到喇叭蓋的下側面上,或者是在中殼上固定一個金屬支架,蓋上喇叭蓋后,再通過螺釘,穿過底座和喇叭蓋,將底座固定到金屬支架上。
然而,作為喇叭蓋的普通螺釘固定方式,生產、裝配效率不高,作為喇叭蓋長度與整機相當時,喇叭蓋能承受的向屏方向的力和向高度方向的力比較小,在搬運過程中容易造成外殼局部受損。
再者,作為底座的固定,如果只將其鎖在喇叭蓋的底面上,由于喇叭蓋底面無法做太復雜的結構,只能是一單獨片體,喇叭蓋承受的力有限,剛性較差,當整機用手前后搖動時,由于喇叭蓋下邊又與面框固定和接觸,會使面框產生聯動效應,造成面框與液晶屏縫大(往前搖)或壓迫液晶屏滲光(往后搖)。
另外,作為底座的固定,如果是通過金屬支架將力轉接到中殼上,強度是滿足了要求,但金屬支架有一定的成本,且需要增加生產工時,在資源節約方面不成本的節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后蓋不便于安裝,且后蓋在沿垂直于中殼背面方向以及在高度方向上的撞擊力承受能力較差,容易損壞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提供的顯示裝置,其包括:
中殼,具有位于其底側部兩端的兩個凸部和位于兩個凸部之間的凹部;
面框,連接于所述中殼的外周,所述面框具有一底框條;以及
后蓋,沿一第一方向蓋合于所述凹部;
所述后蓋包括罩部和連接在所述罩部下方的底板部,所述底板部上形成有多個卡合部,所述底框條上形成有與所述卡合部配合卡接以限制所述底框條和所述后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離的多個卡合配合部;
所述罩部上形成有多個卡接部,所述中殼上形成有與所述卡接部卡接的多個被卡接部;
所述中殼具有與所述底板部的頂面抵接的第一配合表面和與所述罩部的端面抵接的第二配合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底板部的頂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橫向和一縱向,所述縱向與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多個所述卡合部沿所述橫向并排且間隔設置;多個所述卡合配合部沿平行于所述橫向的方向并排且間隔設置;所述卡合部為開設在所述底板部上的扣孔,所述卡合配合部為凸設在所述底框條上的凸臺。
進一步地,所述底框條上設置有限制所述底板部向上移動的防脫結構;所述防脫結構包括用于抵接在所述底板部頂面的多個凸肋,多個所述凸肋均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向所述后蓋延伸并在平行于所述橫向的方向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底框條包括側壁部,所述側壁部的邊緣形成有朝所述罩部突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頂面位于所述側壁部的頂面下方,所述凸肋設置在所述側壁部上,所述卡合配合部設置在所述凸起部上。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包括由所述罩部的頂側部沿平行與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向所述中殼延伸的臂部和向上凸設在所述臂部外端的勾部,所述被卡接部為開設在所述中殼上以供所述勾部置入的卡接孔。
進一步地,所述中殼于每個凸部靠近所述凹部的一側分別凸設有一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底面高于所述凸部的底面,所述隆起部的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配合表面,所述凸部的外端面繞設在所述隆起部的外周,所述凸部的外端面形成所述第二配合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中殼上設置有限制所述罩部向下移動的反向限位結構;所述反向限位結構包括用于抵接在所述罩部的頂側部底面的至少一個凸包,所述凸包設置在所述隆起部的頂端部,所述凸包的頂面高于所述隆起部的頂面。
進一步地,所述凸包的頂面為相對所述第一方向傾斜的斜面。
進一步地,各所述隆起部均包括從所述中殼的底側邊緣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從所述第一部分向另一隆起部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凹部內形成有兩個第一支架和位于兩個第一支架之間的至少兩個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平行于所述橫向的方向間隔設置;每個所述第一支架均包括一個方形的支撐部,各所述支撐部的相鄰兩側分別連接在各第一部分的內壁上和各第二部分的內壁上。
進一步地,該蓋顯示裝置還包括兩個底座,每個底座分別通過一個緊固件與各第一部分連接,所述底板部上開設有供緊固件穿過的通孔。
與現有技術對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顯示裝置,采用卡合部和卡合配合部配合卡接以使后蓋與面框固定,卡接部和被卡接部卡接以使后蓋與中殼固定,這樣,后蓋的安裝更加便捷,通過后蓋的底板部的頂面及罩部的端面與中殼的第一配合表面及第二配合表面面接觸,提高了后蓋承受來自底部及背面的撞擊力的能力,避免后蓋的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的后視圖示意圖;
圖3為圖2中I-I面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3中A部的放大圖;
圖5為圖2中II-II面的剖視示意圖;
圖6為圖5中B部的放大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后蓋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圖7中C部的放大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底框條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為圖9中D部的放大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中殼的立體示意圖;
圖12為圖11中E部的放大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中殼、底框條和后蓋的分解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顯示裝置
10:中殼 11:凸部
12:凹部 13:被卡接部
10a:第一配合表面 10b:第二配合表面
14:隆起部 15:凸包
15a:凸包的斜面 141:第一部分
142:第二部分 11a:凸部的底面
11b:凸部的外側面 141a:內壁表面
16:第一支架 17:第二支架
161:支撐部 143:螺柱
20:面框 21:底框條
22:卡合配合部 22a:第一滑動配合面
23:凸肋 23a:第二滑動配合面
24:側壁部 25:凸起部
30:后蓋 31:罩部
32:底板部 33:卡合部
32a:底板部的頂面 31a:罩部的端面
34:卡接部 341:臂部
342:勾部 35:通孔
40:顯示屏 50:揚聲器
60:底座 70:緊固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以下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至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較佳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的顯示裝置100,包括中殼10、面框20和喇叭蓋(為統一技術術語,下面統稱后蓋30)。中殼10具有位于其底側部兩端的兩個凸部11和位于兩個凸部11之間的凹部12。面框20連接于中殼10的外周,面框20具有一底框條21;以及后蓋30沿一第一方向(圖示中D1方向,以下統稱第一方向D1)蓋合于凹部12。后蓋30包括罩部31和連接在罩部31下方的底板部32,底板部32上形成有多個卡合部33,底框條21上形成有與卡合部33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條21和后蓋30在第一方向上分離的多個卡合配合部22。罩部31上形成有多個卡接部34,中殼10上形成有與卡接部34卡接的多個被卡接部13; 中殼10具有與底板部32的頂面32a抵接的第一配合表面10a和與罩部31的端面31a抵接的第二配合表面10b。
上述的顯示裝置100,采用卡合部33和卡合配合部22配合卡接以使后蓋30與面框20固定,卡接部34和被卡接部13卡接以使后蓋30與中殼10固定,通過后蓋30的底板部32的頂面32a及罩部31的端面31a與中殼10的第一配合表面10a及第二配合表面10b面接觸,提高了后蓋30承受來自底部及背面的撞擊力的能力,避免后蓋30的損壞。
為敘述方便,下文中所稱的“左”“右”“上”“下”與附圖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正面”“背面”是指朝向觀看者的一面和與該面相對的另一面,上述方向描述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起限定作用。
參見圖1至5,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包括中殼10、安裝在中殼10正面的顯示屏40和圍合在兩者外周以將顯示屏40和中殼10固定的面框20,中殼10的背面底部安裝有揚聲器50,并在揚聲器50的安裝位置上蓋合上后蓋30。面框20由頂框條、底框條21和兩條側框條首尾連接而成,其中,底框條21位于中殼10的底側部。
如圖1所示,中殼10具有兩個凸部11和一個凹部12,凹部12位于中殼10的底側部中央位置,于中殼10背面沿第一方向D1凹陷形成,揚聲器50放置在凹部12內。兩個凸部11分別位于中殼10的底側部兩端位置,于中殼10背面沿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突起形成。
參見圖1和2可知,后蓋30形狀與凹部12相匹配,在后蓋30蓋合上后可完全遮蓋住整個凹部12。
如圖3、4、7至10所示,后蓋30包括罩部31和連接在罩部31下方的底板部32,底板部32上形成有多個卡合部33,底框條21上形成有與卡合部33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條21和后蓋30在第一方向上分離的多個卡合配合部22。具體地,從圖7和8可以看出,底板部32大致呈方形板狀,其頂面32a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橫向(圖示中D2方向,以下統稱第二方向D2)和一縱向(圖示中 D3方向,以下統稱第三方向D3),該第三方向D3與第一方向D1基本平行。多個卡合部33沿第二方向D2并排且間隔設置在底板部32上,卡合部33為開設在底板部32上的扣孔(當然,也可以是與底板部32連接的彈臂,于彈臂的外端部上開設扣孔)。
從圖9和10可以看出,多個卡合配合部22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并排且間隔設置,并與多個卡合部33一一對應,在本實施例中,卡合配合部22為凸設在底框條21上的凸臺,凸臺沿第二方向D2在側框條上的投影大致為直角梯形狀,也就是說,凸臺具有沿第一方向D1向上傾斜的第一滑動配合面22a,可以理解的是,在后蓋30與中殼10裝配時,底板部32沿第一方向D1相對底框條21推進,底板部32于各卡合配合部22的第一滑動配合面22a上相對滑動,待卡合部33扣入對應的卡合配合部22后,卡合部33和卡合配合部22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條21和底板部32在分離方向(即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上相對移動。
參見圖4、6、9和10,作為進一步的優化,底框條21上設置有限制底板部32向上移動的防脫結構。在本實施例中,防脫結構包括用于抵接在底板部32頂面的多個凸肋23,多個凸肋23均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向后蓋30延伸并在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間隔設置。從圖10可以看出,凸肋23沿第二方向D2在側框條上的投影大致為直角梯形狀,也就是說,凸肋23具有沿與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向下傾斜的第二滑動配合面23a,容易理解的是,第二滑動配合面23a能便于底板部32在第一方向D1上相對底框條21移動,在卡合部33和卡合配合部22配合卡接后,抵壓在底板部32的上表面,以防止底板部32向上脫離底框條21。
參見圖9至11可知,底框條21包括側壁部24,側壁部24大致呈狹窄的方形狀,側壁部24的邊緣形成有朝罩部31突出的凸起部25,側壁部24與凸起部25之間構成臺階結構,凸起部25的頂面位于側壁部24的頂面下方,凸肋23設置在側壁部24上,卡合配合部22設置在凸起部25上,凸肋23和卡合配 合部22沿第二方向D2交叉設置,這樣,凸肋23與凸起部25之間形成一個嵌合空間,也就是說,底板部32推入后,被壓緊在凸肋23與凸起部25之間。
參見圖5至8可知,卡接部34包括由罩部31的頂側部沿平行與第一方向D1的方向向中殼10延伸的臂部341和向上凸設在臂部341外端的勾部342,被卡接部13為開設在中殼10上以供勾部342置入的卡接孔(當然,卡接部34也可以是凸塊或卡槽),卡接孔大致位于凹部12的頂側部,容易理解的是,在底板部32與底框條21卡合后,使后蓋30繞側壁部24的邊緣向上轉動,再將各卡接部34的勾部342扣入對應的卡接孔內,以使后蓋30與中殼10固定。
如圖11至13所示,中殼10于每個凸部11靠近凹部12的一側分別凸設有一隆起部14,凸部11與隆起部14構成臺階結構,也就是說,隆起部14的底面高于凸部11的底面,隆起部14的底面形成第一配合表面10a,凸部11的外端面繞設在隆起部14的外周,該凸部11的外端面形成第二配合表面10b。需要說明的是,在后蓋30與中殼10連接后,后蓋30覆蓋凹部12及兩個隆起部14,通過隆起部14的第一配合表面10a與底板部32的頂面32a的緊貼,以承受來自后蓋30底部(即高度方向上)的撞擊力,通過凸部11的第二配合表面10b與罩部31的端面31a緊貼,以承受來自后蓋30背面(即沿垂直于中殼10背面方向上)的撞擊力,也就是說,通過后蓋30的底板部32的頂面32a及罩部31的端面31a與中殼10的第一配合表面10a及第二配合表面10b面接觸,提高了后蓋30承受來自底部及背面的撞擊力的能力,在搬運過程中可大大降低后蓋30及內部精密零件的受損。
如圖11和13所示,作為進一步地優化,中殼10上設置有限制罩部31向下移動的反向限位結構。具體地,反向限位結構包括用于抵接在罩部31的頂側部底面的凸包15,在本實施例中,凸包15的數量為但不局限于一個,凸包15設置在隆起部14的頂端部,凸包15的頂面高于隆起部14的頂面,且凸包15的頂面為相對第一方向傾斜的斜面15a,這樣,通過凸包15向上抵頂于罩部31的頂側部下表面,以防止卡接部34向下脫離被卡接部13。
如圖13所示,各隆起部14大致呈L字狀,均包括從中殼10的底側邊緣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141和從第一部分141向另一隆起部14延伸的第二部分142。可以理解的是,通過凸部11的底面11a和鄰接在該底面11a一側的外側面11b以及鄰接在該底面11a另一側的第一部分141的內壁表面141a構成一個下部呈U形上部交匯在一起超高強度結構,進而使凸部11具有較高的連接和支撐強度。
參見圖11至13,在凹部12內形成有第一支架16和第二支架17,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6和第二支架17的數量分別為但不局限于兩個,第一支架16、第二支架17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間隔設置,第二支架17位于兩個第一支架16之間,每個第一支架16和每個第二支架17分別對應一個揚聲器50的左右連接耳,以便將揚聲器50進行固定。每個第一支架16均包括一個方形的支撐部161,各支撐部161的相鄰兩側分別連接在各第一部分141的內壁141a上和各第二部分142的內壁上,這樣,第一支架16均使隆起部14形成一個二次腔體結構,進一步增強了第一部分141的內壁表面141a的強度,以保證第一部分141的內壁表面141a的可以承受極強的壓力。
作為進一步的優化,從圖1至6可以看出,顯示裝置100還包括兩個底座60,每個底座60分別通過緊固件70與對應的第一部分141連接。
具體地,如圖8、11和13所示,在隆起部14上形成有螺柱143,底板部32上開設有供緊固件70穿過的通孔35,底座60通過螺釘等緊固件70與隆起部14的螺柱143相連,鎖底座60的緊固件70先穿過底座60,然后穿過后蓋30的通孔35,再鎖到中殼10的螺柱143上,是以保證喇叭后蓋30的底板部32與中殼10完全緊貼。由于空間足夠,緊固件70的長度不受限制,可以完全保證底座60與中殼10牢固相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底座60直接固定在中殼10的U形高強度結構上,并壓住了底蓋的底板部32,避免了底座60裝在底蓋蓋上的強度不足的問題,并同時避免了因強度不足而導致整機剛性差,整機前后搖動時出現面框20與液晶玻璃縫大或滲光的問題,由于壓住了底蓋的底板部32,整機不會因揚聲器50的聲音過大而在后蓋30的薄弱面與中殼10之間產生非正常的 雜聲。另外,底座60直接固定在中殼10上,而不是通過金屬支架來轉接,減少了裝配環節,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材料成本。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