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物理教學儀器,特別涉及一種用來演示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實驗儀。
背景技術:
在教學實驗中,為研究和演示重力勢能和動能的關系,需要進行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實驗,通常的實驗設備結構要么太復雜,操作麻煩,成本高;要么實驗設備結構太簡單,無法給學生清楚地演示出實驗過程,實驗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實驗儀,此裝置結構簡單,能清楚地演示出實驗過程,實驗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實驗儀,包括底座、滑柱和圓柱形的輪擺,所述底座上連接有空心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在高度方向上排布有若干高度限位板,所述高度限位板關于支撐柱在長度方向上的中心對稱設置,所述支撐柱上在寬度方向上開有插槽,所述限位板的上側在插槽頂部的下方,所述最下方的高度限位板上側不低于插槽最底部,所述高度限位板上側可放置有限位塊,所述滑柱與支撐柱連接,所述滑柱可在支撐柱內滑動,所述滑柱的最上部套有懸掛架,所述輪擺的兩側連接有連接桿,所述懸掛架上連接可折疊且無彈性的懸掛件一端,所述懸掛件另一端與連接桿連接。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演示的效果,所述底座上開有開口槽,所述輪擺和連接桿可插入開口槽內,所述開口槽內填充有在壓力作用下下凹的漿料,漿料的上側與底座上側齊平。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工作時的可靠性,所述連接桿上開有限位槽,所述懸掛件另一端與連接桿的限位槽段連接,此設計懸掛件與連接桿連接的可靠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演示的效果,所述懸掛件的長度不低于懸掛架與開口槽的底側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限位塊放置在從上往下的第五個高度限位板上側,滑柱滑動至限位塊上側,將輪擺的下側擱置在懸掛架的上側,此時輪擺的速度為0,將輪擺自然松開,輪擺落下,漿料下凹,輪擺停止向下運動時,漿料不再下凹,此時漿料下凹的深度記為h1;調節限位塊的位置,將滑動柱上提,將限位塊放置在最上方的限位板上側,滑動柱滑動至限位塊上側,將輪擺的下側擱置在玄關架的上側,此時輪擺的速度為0,將輪擺自然松開,輪擺落下,漿料下凹,輪擺停止向下運動時,漿料不再下凹,此時漿料下凹的深度記為h2,通過實驗可以發現h2大于h1,即可得出后一個實驗中輪擺獲得的動能比前一個試驗中輪擺獲得的動能大;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調節輪擺的高度調整重力勢能,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懸掛架的高度越高,輪擺的重力勢能越大,通過觀察漿料下凹的深度可直接比較出越大的重力勢能,輪擺的動能越大,演示了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效果,演示過程清楚,演示效果好,可應用于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教學實驗工作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限位塊放置在從上往下的第五個高度限位板上側時輪擺落下后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輪擺和連接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限位塊放置在最上方的高度限位板上側時輪擺落下后的立體圖。
其中,1底座,2輪擺,3連接桿,4支撐柱,5高度限位板,6懸掛架,7懸掛件,8滑柱,9開口槽,10限位槽,11漿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的一種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實驗儀,包括底座1、滑柱8和圓柱形的輪擺2,底座1上連接有空心的支撐柱4,支撐柱4在高度方向上排布有若干高度限位板5,高度限位板5關于支撐柱4在長度方向上的中心對稱設置,支撐柱4上在寬度方向上開有插槽,最上方的高度限位板5的上側在插槽頂部的下方,限位板5上側不低于插槽最底部,高度限位板5上側可放置有限位塊,限位塊放置在從上往下的第五個高度限位板5上,滑柱8與支撐柱4連接,滑柱8可在支撐柱4內滑動,滑柱8的最上部套有懸掛架6,輪擺2的兩側連接有連接桿3,連接桿3上開有限位槽10,懸掛架6上連接可折疊且無彈性的懸掛件7一端,懸掛件7另一端與連接桿3的限位槽10段連接,底座1上開有開口槽9,輪擺2和連接桿3可插入開口槽9內,開口槽9內填充有在壓力作用下下凹的漿料11,漿料11的上側與底座1上側齊平,懸掛件7的長度不低于懸掛架6與開口槽9的底側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限位塊放置在從上往下的第五個高度限位板5上側,滑柱8滑動至限位塊上側,將輪擺2的下側擱置在懸掛架6的上側,此時輪擺2的速度為0,將輪擺2自然松開,輪擺2落下,漿料11下凹,輪擺2停止向下運動時,漿料11不再下凹,此時漿料11下凹的深度記為h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清楚地演示了輪擺2的重力勢能轉化為輪擺2的動能,演示效果好,可應用于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教學實驗工作中。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的一種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實驗儀,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限位塊放置在最上方的高度限位板5上側。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限位塊放置在從上往下的第五個高度限位板5上側,滑柱8滑動至限位塊上側,將輪擺2的下側擱置在懸掛架6的上側,此時輪擺2的速度為0,將輪擺2自然松開,輪擺2落下,漿料11下凹,輪擺2停止向下運動時,漿料11不再下凹,此時漿料11下凹的深度記為h2,通過實驗可以發現h2大于h1,即可得出后一個實驗中輪擺2獲得的動能比前一個試驗中輪擺2獲得的動能大;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調節輪擺2的高度調整重力勢能,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懸掛架6的高度越高,輪擺2的重力勢能越大,通過觀察漿料11下凹的深度可直接比較出越大的重力勢能,輪擺2的動能越大,演示了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效果,演示過程清楚,演示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所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就可以對其中的一些技術特征作出一些替換和變形,這些替換和變形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