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基板及液晶顯示器。
背景技術:
BPS(Black photo spacer,黑色光間隔)材料由于其使得BM(Black Matrix,黑矩陣)與PS(photo spacer,光間隔)結合成為可能而被廣泛應用于液晶顯示器中,可節省面板制作、工藝制造、儀器等產生的成本。而隨著顯示技術的發展,GOA(Gate Driver on Array,陣列基板行驅動)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液晶顯示屏中,將晶體管的柵極的驅動電路(即GOA電路)放置液晶顯示面板的周邊,節省成本,并且液晶顯示面板在柵極所在一側周邊不需要外掛集成電路,節省空間,簡化液晶顯示面板結構。
目前,GOA電路對應的遮光方式是以BPS材料來遮光,但是相對于BM,BPS材料既要起到遮光作用,又要起到PS的遮光作用,所以BPS材料單位厚度的OD(optical density,光密度)比普通的BM小很多,從而可以看出使用BPS材料的遮光效果不如BM,會存在輕微漏光,因此,在液晶顯示面板上使用BPS材料來對GOA電路進行遮光時,需要輔助BPS材料來進行遮光,其中一種方式是GOA電路中有大塊金屬來輔助遮光,但是在大塊金屬與大塊金屬之間,以及沒有使用大塊金屬的部分,仍然存在漏光的風險;另外一種方式是使用由堆疊的色阻而形成的遮光層來輔助遮光,例如,采用紅色色阻和藍色色阻堆疊而成的遮光層來對液晶顯示面板周邊的GOA電路進行輔助遮光,但是,即使BPS材料的高度在液晶顯示面板的周邊比在可操作區域(AA區,Active area)內要小,BPS材料和塑化層之間的間隙也非常小,此時,當上、下基板組合成形成液晶顯示面板時,周邊部分的液晶會受到擠壓,進而會導致框膠被穿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GOA電路在采樣BPS材料進行主遮光時所存在的漏光問題,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基板及液晶顯示器,有效解決漏光問題,且避免框膠被刺穿。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包括:間隔設置的下基板和上基板;其中,所述下基板的周圍設置有輔遮光結構以用于對設置于所述下基板周圍的驅動電路進行輔助遮光,所述輔遮光結構包括第一遮光結構和第二遮光結構,所述第一遮光結構為設置于所述下基板上的多個間隔設置且用于薄膜晶體管的柵極的金屬塊,所述第二遮光結構設置于所述下基板臨近所述上基板的一側,且所述第二遮光結構對應于所述多個金屬塊之間的間隙設置。
其中,所述多個間隔設置的金屬塊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金屬塊以及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金屬塊,其中所述第一金屬塊的長度大于或等于預設長度,所述第二金屬塊的長度小于所述預設長度。
其中,所述第一金屬塊用于至少三個串聯薄膜晶體管的柵極,所述第二金屬塊用于單個薄膜晶體管或者兩個薄膜晶體管的柵極。
其中,所述第二遮光結構包括若干分別設置于所述多個第一金屬塊之間的間隙上方和至少一個連續設置于所述多個第二金屬塊上方的第一色阻塊以及對應設置于所述第一色阻塊上的第二色阻塊。
其中,所述第二遮光結構包括連續設置于所述多個金屬塊上方的第一色阻塊以及若干分別對應于所述多個第一金屬塊之間的間隙和至少一個連續對應于所述多個第二金屬塊的第二色阻塊,其中,所述第二色阻塊設置于所述第一色阻塊上。
其中,所述第一色阻塊和所述第二色阻塊為紅色色組材料、藍色色組材料和綠色色組材料中的任意兩種。
其中,所述上基板上臨近所述下基板的一側設置有主遮光結構,其中,所述主遮光結構為由黑色光間隔材料組成的遮光層。
其中,還包括:絕緣層,設置于所述下基板上;鈍化層,設置于所述絕緣層上;塑化層,設置于所述下基板上方,用于覆蓋所述鈍化層和所述第二色阻塊或者覆蓋所述鈍化層、所述第二色阻塊和所述第一色阻塊;其中,所述絕緣層上設置有多個間隔設置且用于薄膜晶體管的源極和漏極的第三金屬塊;所述第一色阻塊設置于所述鈍化層上。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另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基板,用于與另一基板間隔設置以形成液晶顯示面板,其中:所述基板的周圍設置有輔遮光結構以用于對設置于所述基板周圍的驅動電路進行輔助遮光,所述輔遮光結構包括第一遮光結構和第二遮光結構,所述第一遮光結構為設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多個間隔設置且用于薄膜晶體管的柵極的金屬塊,所述第二遮光結構設置于所述基板臨近所述另一基板的一側,且所述第二遮光結構對應于所述多個金屬塊之間的間隙設置。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另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顯示面板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基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有:本發明的液晶顯示面板中,輔遮光結構對設置在周圍區域的驅動電路進行輔助遮光,有效解決漏光問題,并且,通過第二遮光結構對應于多個金屬塊之間的間隙,使得下基板與上基板之間的空閑空間增大,能避免由于空閑空間小而導致框膠被刺穿的問題。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的液晶顯示面板的正面分布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液晶顯示面板第一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液晶顯示面板第二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基板第一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基板第二實施例的截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液晶顯示器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考圖1,液晶顯示面板100分為周圍區域100a和可操作區域100b,其中,GOA電路(圖中未示出)設置在周圍區域100a。可操作區域100b即AA區,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范圍內,在此不再說明。
為了對設置在周圍區域100a的GOA電路的遮光方案進行說明,下面對液晶顯示面板100的內部構造進行說明。
參考圖2,其中,圖2是圖1中液晶顯示面板的部分截面圖,即上述周圍區域100a的截面圖,在本發明的液晶顯示面板的一種實施例中,液晶顯示面板100包括間隔設置的下基板110和上基板120。
本實施例中,該下基板110為陣列基板,上基板120為彩色濾光基板。上基板120上臨近下基板110的一側設置有主遮光結構130,該主遮光結構130為黑色光間隔材料(即BPS材料)組成的層狀結構,即該主遮光結構130為遮光層。由上述說明可知,在該主遮光結構130對設置在周圍區域100a的驅動電路(如陣列基板柵極驅動電路,即GOA電路)進行遮光時,會存在漏光問題,故而,下基板110的周圍設置有輔遮光結構140以用于對設置于下基板110周圍的驅動電路(圖中未示出)進行輔助遮光。
輔遮光結構140包括第一遮光結構141和第二遮光結構142,第一遮光結構141為設置于下基板110上的多個間隔設置且用于薄膜晶體管的柵極的金屬塊1411,第二遮光結構142設置于下基板110臨近上基板120的一側,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多個金屬塊1411之間的間隙設置。
通過上述實施例的實施,輔遮光結構140配合主遮光結構130對設置在周圍區域100a的驅動電路進行遮光,有效解決漏光問題,并且,通過第二遮光結構140對應于多個金屬塊141之間的間隙,使得下基板與上基板之間的空閑空間增大,能避免由于空閑空間小而導致框膠被刺穿的問題。
具體地,參考圖2,多個間隔設置的金屬塊1411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金屬塊1411a以及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金屬塊1411b,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塊1411a的長度大于或等于預設長度,第二金屬塊1411b的長度小于預設長度。第一金屬塊1411a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預設長度,是由于第一金屬塊1411a用于多個串聯的薄膜晶體管的柵極,進一步地,為了滿足第一金屬塊1411a的長度大于或等于預設長度,第一金屬塊1411a用于至少三個串聯薄膜晶體管的柵極,而為了滿足第二金屬塊1411b的長度小于預設長度,第二金屬塊1411b用于單個薄膜晶體管或者兩個薄膜晶體管的柵極。
進一步地,由于第一金屬塊1411a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預設長度,第一金屬塊1411a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遮光效果,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有效增大下基板110與上基板120之間的空閑空間。在多個間隔設置的金屬塊1411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金屬塊1411a時,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設置,即第二遮光結構142僅對應于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
由于第二金屬塊1411b的長度小于預設長度,第二金屬塊1411b之間的間隙有可能與第二金屬塊1411b的長度相似或者相同,此時,若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第二金屬塊1411b之間的間隙設置,加工制作難度大,且由此而增大的空閑空間小,因而,在多個第二金屬塊1411b連續間隔時,為減少加工制作難度,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金屬塊1411b設置,即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第二金屬塊1411b以及第二金屬塊1411b之間的間隙。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結構142包括若干分別設置于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上方和至少一個連續設置于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金屬塊1411b上方的第一色阻塊1421以及對應設置于第一色阻塊1421上的第二色阻塊1422。在多個第二金屬塊1411b連續間隔時,為減少加工制作難度,對應于第二金屬塊1411b之間的間隙的第一色阻塊1421連續設置,進而即一個第二色阻塊1421與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金屬塊及其之間的間隙對應,相應地,若干個第一色阻塊1421的長度各不相同。可以看出,第二遮光結構142包括若干第一金屬塊1411a和相應的第二金屬塊1411b,若干第一色阻塊1421與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以及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金屬塊1411b一一對應,同時,若干第二色阻塊1422與若干第一色阻塊1421一一對應。第二色阻塊1422設置在第一色阻塊1421上,即第二遮光結構142采用色阻堆疊的方式,第一色阻塊1421和第二色阻塊1422的尺寸,例如長度,由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來決定,以及由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二金屬塊1411b來決定。
進一步地,第一色阻塊1421和第二色阻塊1422為紅色色組材料、藍色色組材料和綠色色組材料中的任意兩種,例如,第一色阻塊1421由紅色色阻材料組成,而第二色阻塊1422由藍色色阻材料組成。
進一步地,參考圖2,液晶顯示面板100還包括絕緣層150、鈍化層160、塑化層170和框膠180。當然,為完成液晶顯示面板的功能,液晶顯示面板100還包括其他組件,例如,塑化層170和主遮光結構130之間(即上基板120與下基板110之間)的液晶、薄膜晶體管等,這部分的技術特征,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范圍內,在此不再說明。
絕緣層150設置于下基板110上,鈍化層160設置于絕緣層150上,絕緣層150上設置有多個間隔設置且用于薄膜晶體管的源極和漏極的第三金屬塊151,需要說明的是,絕緣層150設置于下基板110上,可以理解,絕緣層150應覆蓋設置于下基板110上的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和第二金屬塊1411b;同樣地,鈍化層160設置于絕緣層150上,鈍化層160應覆蓋設置在絕緣層150上的多個第三金屬塊151。塑化層170設置于下基板110上方,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二遮光結構142對應于多個金屬塊1411之間的間隙設置,包括若干堆疊的第一色阻塊1421和第二色阻塊1422,塑化層170覆蓋鈍化層160和第二色阻塊1422。框膠180設置于液晶顯示面板100的一側,位于塑化層170和主遮光結構130之間。進一步地,第一色阻塊1421設置于鈍化層160上。
參考圖3,是本發明的液晶顯示面板的另一種實施例的截面圖,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二遮光結構142包括連續設置于多個間隔設置的金屬塊1411上方的第一色阻塊1421以及若干分別對應于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和至少一個連續對應于多個第二金屬塊1411b的第二色阻塊1422,其中,若干第二色阻塊1422分別設置于第一色阻塊1421上。其他技術特征與上述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相同,詳細說明請參考上述實施例。
本實施例中,第一色阻塊1421連續設置于多個間隔設置的金屬塊1411上方,即第一色阻塊1421覆蓋金屬塊1411,包括第一金屬塊1411a和第二金屬塊1411b,以及金屬塊1411之間的間隙。若干第二色阻塊1422分別與多個第一金屬塊1411a之間的間隙以及多個第二金屬塊1411b一一對應。需要說明的是,第二色阻塊1422連續對應于多個第二金屬塊1411b,表示一個第二色阻塊1421與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金屬塊及其之間的間隙對應,這是由于在多個第二金屬塊1411b連續間隔時為減少加工制作難度。
參考圖4,是本發明的基板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該基板用于與另一個基板間隔設置以形成液晶顯示面板。基板410的周圍設置有輔遮光結構440以用于對設置于基板410周圍的驅動電路(圖中未示出)進行輔助遮光。本實施例中,該基板410為陣列基板。
輔遮光結構440包括第一遮光結構441和第二遮光結構442,第一遮光結構441為設置于基板410上的多個間隔設置且用于薄膜晶體管的柵極的金屬塊4411,第二遮光結構442設置于基板410的一側,本實施例中,第二遮光結構442對應于多個金屬塊4411之間的間隙設置,在該基板410與另一個基板形成液晶顯示面板時,第二遮光結構442設置于基板410臨近另一個基板的一側。其他技術特征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液晶顯示面板中的下基板相同,詳細說明請參考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面板。
參考圖5,是本發明的基板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基板與上述實施例的區別在于,第二遮光結構442包括連續設置于多個間隔設置的金屬塊4411上方的第一色阻塊4421以及若干分別對應于多個第一金屬塊4411a之間的間隙和至少一個連續對應于多個第二金屬塊4411b的第二色阻塊4422,其中,若干第二色阻塊4422分別設置于第一色阻塊4421上。其他技術特征與上述實施例的基板相同,詳細說明請參考上述實施例。
參考圖6,是本發明的液晶顯示器實施例的結構簡圖,該液晶顯示器包括殼體600以及設于殼體600內部的上述實施例中的液晶顯示面板或者設于殼體600內部的上述實施例中的基板。關于液晶顯示面板或者基板的技術特征請參閱上述實施例中的詳細描述,而液晶顯示器的其他部分結構技術特征,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范圍內,此處亦不再贅述。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