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使用電子照片方式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具備該圖像形成單元的圖像形成裝置和用于它們的曝光裝置。
背景技術:
在使用電子照片方式形成圖像的電子打印機、傳真機等各種圖像形成裝置中,使用具有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等發光元件與透鏡陣列的曝光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21510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在具備這樣的曝光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中,起因于構成透鏡陣列的多個柱透鏡的光學特性的偏差,有可能在形成的圖像上產生條紋(由在副掃描方向上延伸的條紋產生的主掃描方向上的濃度不均)等質量上的問題。
因此,期望提供一種能夠形成更加良好的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圖像形成裝置和適合搭載于它們的曝光裝置。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使圖像載體曝光。該曝光裝置具有:發光元件陣列,包含排列在第一方向且各自發出光的多個發光元件;以及透鏡陣列,在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與發光元件陣列對向配置,分別使由多個發光元件各自發出的多份光成像(聚光),滿足下列式(1)和式(2)。其中,l0是透鏡陣列的焦距(從由透鏡陣列成像的光的第一方向的光量分布算出的對比度為最大的距離),l1是透鏡陣列與發光元件陣列的距離,l2是透鏡陣列與圖像載體的距離。
175μm≤l0-l1≤250μm……(1)
175μm≤l0-l2≤250μm……(2)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單元和圖像形成裝置分別具備上述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曝光裝置的整體結構例子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曝光裝置的側面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柱透鏡的放大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例子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圖4所示的在圖像形成裝置中,圖像形成過程的示意特性圖。
圖6是表示圖4所示的在圖像形成裝置中,當圖像載體的感光度特性產生變動時,對顯影粉濃度的影響的示意特性圖。
圖7a是表示作為參考例子的曝光裝置的多個發光元件的曝光強度分布的示意說明圖。
圖7b是表示圖1所示的曝光裝置的多個發光元件的曝光強度分布的示意說明圖。
圖8是表示實驗例1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9是表示實驗例2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0是表示實驗例3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1是表示實驗例4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2是表示實驗例5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3是表示實驗例6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4是表示實驗例7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5是表示實驗例8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6是表示實驗例9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圖17是表示實驗例10的曝光裝置的曝光強度與位置和光圖大小的關系的特性圖。
符號的說明
1光學頭(曝光裝置)
2透鏡陣列
2a,2b端面
21柱透鏡
22,23側板
24外周面
25透鏡部分
26光吸收層
3led(發光二極管)陣列
31led元件
4安裝基板
5支撐部件
7控制部
100圖像形成裝置
101介質
102介質供給盒
103介質輸送輥
104,105搬送對輥
106y,106m,106c,106k圖像形成部(處理單元)
107定影器
108,109排出對輥
110殼體
111堆垛機
40顯影粉盒
41光導鼓(圖像載體)
41j旋轉軸
42充電輥
43清潔刮板
44顯影輥
45供應輥
46轉印輥
l1,l2距離
l0焦距。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再有,以下的說明是本發明的一個具體例子,本發明不限定于以下的樣態。另外,本發明也不限定于各圖所示的各個構成要素的配置、尺寸和尺寸比等。說明按以下的順序進行。
1.實施方式。
具備曝光裝置的圖像形成單元和圖像形成裝置。
2.實驗例。
3.其他變形例。
<1.實施方式>
[光學頭1的概略結構]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光學頭1的整體結構例子的立體圖。另外,圖1的用虛線包圍的區域表示沿著光學頭1的a-a線的截面構造的擴大圖。圖2是表示光學頭1的截面圖。光學頭1對應于本發明的“曝光裝置”的一個具體例子,例如在x軸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
光學頭1具有:透鏡陣列2、安裝基板4、led(lightemittingdiode)陣列3和保持它們的支撐部件5。透鏡陣列2例如固定在支撐部件5的上部。led陣列3包含排列在x軸方向且各自發出光的多個led元件31,以與透鏡陣列2的一方的端面2a(參照圖2)對向的方式設置在安裝基板4上。led陣列3對應于本發明的“發光元件陣列”的一個具體例子。
安裝基板4的y軸方向的兩端部被固定在支撐部件5的下部。在這里,支撐部件5在led元件31的光軸方向(z軸方向)上,保持透鏡陣列2的端面2a與led陣列3的間隔為距離l1(參照圖2的(b))。再有,距離l1僅比透鏡陣列2的焦距l0長距離δl1(<0)(δl1=l1-l0)。該距離δl1優選為例如-250μm~-175μm。也就是說,滿足下列式(1)。
175μm≤l0-l1≤250μm……(1)。
如圖1的用虛線包圍的區域所示,透鏡陣列2具有:捆扎有多個柱透鏡21的透鏡群21g、和對向配置為在y軸方向挾持該透鏡群21g的1對側板22、23。y軸方向是與x軸方向和z軸方向的雙方正交的方向。透鏡群21g由第一柱透鏡列21a與第二柱透鏡列21b在y軸方向上互相鄰接配置而成。該第一柱透鏡列21a例如由大致圓筒狀的柱透鏡21在x軸方向上排列而成,該第二柱透鏡列21b例如由同樣的大致圓筒狀的柱透鏡21在x軸方向上排列而成。在多個柱透鏡21彼此之間的間隙、和柱透鏡21與側板22、23之間的間隙中,填充有粘合劑。透鏡陣列2分別使由多個led元件31各自發出的多份光,朝著例如后述的光導鼓41等對象物成像(聚光)。
圖3是表示柱透鏡21的內部構造的一部分的立體圖。柱透鏡21是沿著z軸方向具有中心軸ax21的大致圓柱狀的透明部件,具有:光射入和射出的一對端面2a和2b、以及外周面24。柱透鏡21的外周面24的附近為光吸收層26,并且其內側為具有折射率分布的透鏡部分25。該折射率分布是:從外周面24越向中心軸ax21折射率越低。光吸收層26通過在例如具有與透鏡部分25的最外周部分的折射率大致相同的折射率的介質中,分散染料、顏料等吸收光線的成分而構成。
所有的柱透鏡21和挾持它們的一對側板22、23都在z軸方向上具有同一尺寸,將其作為高度z1。因此,透鏡陣列2的z軸方向的尺寸也是高度z1。再有,優選地,柱透鏡21的孔徑半角(aperturehalf-angle)為10°~15°,柱透鏡21的半徑為0.14mm~0.16mm,高度z1例如為4.2mm~4.4mm,焦距l0為2.2mm~2.5mm。作為可以適用于柱透鏡21的透鏡,例如可以列舉:自聚焦(注冊商標)透鏡的sla-12e(孔徑半角12°)。但是,柱透鏡21并不限定于此。
該光學頭1搭載在例如電子打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后面詳述)上,如圖2所示,以與照射光的對象物、例如光導鼓41對向的方式配置。在這種情況下,光導鼓41的旋轉軸41j優選地位于光學頭1的y軸方向的中心位置cl的延長線上。光導鼓41例如以該旋轉軸41j與x軸平行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光學頭1的中心位置cl上,優選地保持光導鼓41的表面41s與構成透鏡陣列2的柱透鏡21的端面2b的間隔為距離l2。該距離l2僅比焦距l0長距離δl2(<0)(δl2=l2-l0)。在這里,優選距離δl2與距離δl1一致(也就是距離l2與距離l1一致)。因此,優選地滿足下列式(2)。
175μm≤l0-l2≤250μm……(2)。
光學頭1的led陣列3例如具有600dpi或1200dpi的分辨率。在led陣列3具有600dpi的分辨率的情況下,每1英寸(1英寸約為25.4mm)配置有600個led元件31。也就是說,led元件31的列距為0.04233mm。在1200dpi的led陣列3中,每1英寸配置有1200個led元件31。也就是說,led元件31的列距為0.021167mm。另外,led元件31的發光中心波長優選為例如740mm~780mm。
[圖像形成裝置100的概略結構]
圖4是具備上述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整體結構例子的示意圖。圖像形成裝置100例如是對用紙、膠片等介質(也稱印刷介質、轉印材料。)101形成圖像(例如彩色圖像)的電子照片方式的打印機,對應于本發明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一個具體例子。
圖像形成裝置100如圖4所示,例如在殼體110的內部從上游到下游依次具備:介質供給盒102、介質輸送輥(跳輥)103、搬送對輥104、搬送對輥105、4個圖像形成部(處理單元)106y,106m,106c,106k、定影器107、排出對輥108、排出對輥109。殼體110的上部設置有堆垛機111。進一步說,圖像形成裝置100內藏有從pc等外部設備接收印刷數據的外部接口部,并且具有進行圖像形成裝置100的整體動作控制的控制部7。
介質供給盒102是以層疊的狀態收納介質101的部件,例如以可以裝卸的方式安裝在圖像形成裝置100的下部。
介質輸送輥103是從收納在介質供給盒102中的介質101的最上部將該介質101一張張分離并取出、向搬送對輥104陸續送出的部件(介質供給機構)。
搬送對輥104、105是分別依次挾持由介質輸送輥103陸續送出的介質101且修正其偏斜、同時向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搬送的部件。
沿著介質101的搬送路d(在圖4中用虛線表示)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依次配置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再有,該搬送路d如圖4所示,在該例子中整體為s字狀的路徑。再有,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對應于本發明的“圖像形成單元”的一個具體例子。
這些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使用顏色互相不同的顯影粉(顯影劑),在介質101上形成圖像(顯影粉像)。具體地說,圖像形成部106y使用黃色(y:yellow)顯影粉形成黃色的顯影粉像,圖像形成部106m使用品紅色(m:magenta)顯影粉形成品紅色的顯影粉像。同樣,圖像形成部106c使用青色(c:cyan)顯影粉形成青色的顯影粉像,圖像形成部106k使用黑色(k:black)顯影粉形成黑色的顯影粉像。
這樣的各種顏色的顯影粉分別例如以包含所定的著色劑、脫模劑、電荷控制劑和處理劑等的方式構成,通過將這些成分適宜地混合、或進行表面處理能夠制成這樣的各種顏色的顯影粉。其中,著色劑、脫模劑和電荷控制劑分別發揮作為內部添加劑的功能。進一步說,例如可以包含作為外部添加劑的硅石、氧化鈦等,也可以包含作為粘合樹脂的聚酯類樹脂等。另外,作為著色劑,能夠將染料、顏料等單獨使用或多種并用。
在這里,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除了如上所述使用相互不同顏色的顯影粉來形成顯影粉像(顯影劑像)之外,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下文中,將這些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一起稱作圖像形成部106,并說明其構造等。
如圖4所示,圖像形成部106具有:顯影粉盒40(容納顯影劑的容器)、光導鼓41(圖像載體)、充電輥42(帶電部件)、顯影輥44(顯影劑載體)、供應輥45(供給部件)、清潔刮板43、光學頭1和轉印輥46。
顯影粉盒40是容納上述各種顏色的顯影粉的容器。也就是說,在圖像形成部106y的顯影粉盒40內容納黃色顯影粉,在圖像形成部106m的顯影粉盒40內容納品紅色顯影粉,在圖像形成部106c的顯影粉盒40內容納青色顯影粉。在圖像形成部106k的顯影粉盒40內容納黑色顯影粉。
光導鼓41是在表面(表層部分)上帶有靜電潛像的部件,使用感光體(例如有機系感光體)構成。具體地說,光導鼓41具有導電性支持體、與覆蓋其外周(表面)的光電導層。導電性支持體例如通過由鋁形成的金屬管構成。光電導層例如具有依次層疊電荷發生層和電荷輸送層的構造。再有,這樣的光導鼓41以所定的圓周速度旋轉。
充電輥42是使光導鼓41的表面41s帶電的部件,以與光導鼓41的表面41s接觸的方式配置。充電輥42例如具有金屬軸、與覆蓋其外周(表面)的半導電性橡膠層(例如,半導電性氯醚橡膠層)。再有,充電輥42例如以與光導鼓41反方向的方向旋轉。
顯影輥44是在表面上帶有用于顯影靜電潛像的顯影粉的部件,以與光導鼓41的表面(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顯影輥44例如具有金屬軸、與覆蓋其外周(表面)的半導電性氨基甲酸乙酯橡膠層。再有,這樣的顯影輥44以所定的圓周速度、且以例如與光導鼓41反方向的方向旋轉。
供應輥45是將容納在顯影粉盒40內的顯影粉提供給顯影輥44的部件,以與顯影輥44的表面(周面)接觸的方式配置。供應輥45例如具有金屬軸、與覆蓋其外周(表面)的發泡性硅酮橡膠層。再有,供應輥45例如以與顯影輥44同方向的方向旋轉。
清潔刮板43是用于將殘留在光導鼓41的表面(表層部分)的顯影粉刮去(刮干凈)的部件。清潔刮板43以反向抵接(對光導鼓41的旋轉方向反向突出)光導鼓41的表面的方式配置。清潔刮板43例如由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膠等彈性體構成。
光學頭1如上所述。光學頭1是如下所述的裝置:通過根據圖像數據,選擇性地對由于充電輥42而帶電的光導鼓41的表面41s照射照射光、進行曝光,從而在該光導鼓41的表面41s(表層部分)形成靜電潛像。光學頭1例如由殼體110支撐。
轉印輥46將在各個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內形成的顯影粉像靜電轉印至介質101上。轉印輥46與各個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的各個光導鼓41對向配置。再有,轉印輥46例如由發泡性的半導電性彈性橡膠材料構成。
定影器107通過對從圖像形成部106搬送來的介質101上的顯影粉(顯影粉像)提供熱和壓力,使該顯影粉像定影在介質101上。該定影器107例如以包含通過介質101的搬送路d互相對向配置的加熱單元和加壓輥的方式構成。再有,定影器107例如可以以一體的方式安裝于圖像形成裝置100,也可以以可以裝卸的方式安裝于圖像形成裝置100。
排出對輥108和排出對輥109是將通過定影器107定影有顯影粉的介質101向圖像形成裝置100的外部排出時的導向部件。依次經由排出對輥108、排出對輥109向殼體110的外部排出的介質101朝著殼體110上部的堆垛機111以打印面朝下的方式排出。再有,堆垛機111堆積形成(印刷)有圖像的介質101。
[動作和作用]
(a.基本動作)
在該圖像形成裝置100中,如下所述,對介質101轉印顯影粉像(進行印刷動作)。
對于處于啟動狀態的圖像形成裝置100,如果印刷圖像數據和印刷命令從pc等外部機器輸入控制部7,那么控制部7根據印刷命令使印刷圖像數據的印刷動作開始。
如圖4所示,容納在介質供給盒102中的介質101由介質輸送輥103從最上部一張張取出,并且由搬送對輥104和搬送對輥105等矯正偏斜,同時向下游的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搬送。在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中,以如下的方式將顯影粉像轉印至介質101上。
在圖像形成部106y,106m,106c,106k中,根據控制部7的印刷命令,通過下面的電子照相法形成各種顏色的顯影粉像。具體地說,控制部7啟動驅動部,使光導鼓41以一定的速度向所定的旋轉方向旋轉。隨此,充電輥42、顯影輥44和供應輥45等也開始向所定方向的旋轉動作。
另一方面,控制部7對各種顏色的充電輥42施加所定的電壓,使各種顏色的光導鼓41的表面均勻地帶電。接著,控制部7將控制信號發送給光學頭1,啟動光學頭1。被啟動的光學頭1根據圖像數據,將對應于印刷圖像的顏色成分的光分別照射于各種顏色的光導鼓41上,從而在各種顏色的光導鼓41的表面41s分別形成靜電潛像。具體地說,根據來自控制部7的控制信號,各個led元件31發出所定的光量。來自各個led元件31的光31l射入透鏡陣列2。之后,作為光21l從透鏡陣列2射出,在光導鼓41的表面41s成像(參照圖2的(b))。
顯影粉盒40內的顯影粉通過供應輥45提供給顯影輥44,附著在顯影輥44的表面。顯影輥44使顯影粉附著在形成于光導鼓41上的靜電潛像上,形成顯影粉像。并且,對轉印輥46施加電壓,從而在光導鼓41與轉印輥46之間產生電場。如果在這種狀態下,介質101通過光導鼓41與轉印輥46之間,那么形成在光導鼓41上的顯影粉像將轉印至該介質101上。
之后,介質101上的顯影粉像通過在定影器107中被賦予熱和壓力,從而在介質101上定影。最后通過排出對輥108和排出對輥109,定影有顯影粉像的介質101向殼體110的外部排出,貯存在堆垛機111中。由此,對介質101的印刷動作結束。
(b.光學頭1的作用)
在光學頭1中,如果對led陣列3的led元件31施加電壓,那么多個led元件31對應于外加電壓各自發出所定強度的光31l。由多個led元件31各自發出的多份光31l在從端面2a射入柱透鏡21之后,通過柱透鏡21分別成像,并作為光21l分別從端面2b射出(參照圖2的(b))。從端面2b射出的光21l直接射向曝光的對象物(例如光導鼓41)。
在使用例如約10°~15°的比較狹小的孔徑半角的透鏡構成光學頭1的柱透鏡21的情況下,該分辨率變得比較高。因此,與使用比較寬廣的孔徑半角的透鏡構成的情況相比,對應于各個led元件31在光導鼓41的表面41s生成的光圖的強度分布容易產生偏差。這是因為如果柱透鏡21的孔徑半角變得狹小,那么在表面41s生成的光圖的強度分布容易受到led元件31表面的構造、構成led陣列3的多個led元件31的光量、發光面積或配光性等的偏差的影響。因此,通常為了提高印刷質量,而在補正了光量等的狀態下進行曝光。
然而,電子照片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00的印刷狀態除了光學頭1的特性之外,還取決于由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顯影粉的帶電性等產生的顯影特性。通常在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顯影粉的帶電性等諸特性中,不僅存在偏差,而且對應于使用狀態這些諸特性也會產生變動。例如對于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已知:由于使用環境的溫濕度而變化;在連續曝光使用的狀態下也會發生暫時的變化;由于隨著使用、光導鼓41的感光層厚度減小而變化等等。另外,對于顯影粉的帶電性等特性已知:由于與有關圖像形成過程的各個旋轉體(輥)等的機械性的摩擦、環境的溫濕度而變化。對于這樣的特性變動的影響,有可能即使對光學頭1的光量等進行補正,也不能予以充分應對,而導致印刷質量受到影響。對此,下面參照圖5和圖6進行說明。
圖5是表示在圖像形成裝置100中,在作為圖像載體的光導鼓41上形成顯影粉像的過程的示意圖表。
圖5的右上區域a示意性地表示:光導鼓41的表面41s上的位置、與照射在該表面41s的光21l(圖2的(b))的強度即曝光強度的關系。如圖5的區域a所示,在與led元件31的中心位置對向的位置有最高的曝光強度,越是從led元件31的中心位置偏離,曝光強度也越低(逐漸降低)。
圖5的右下區域b示意性地表示:光導鼓41的表面41s的表面電位與曝光強度的關系。如圖5的區域b所示,對光導鼓41的曝光強度越強,光導鼓41的表面電位越高(從待機狀態逐漸升高)。再有,即使在沒有曝光的狀態(待機狀態)下,表面41s也施加有所定的待機電位。
圖5的左下區域c表示顯影特性。也就是說,圖5的區域c示意性地表示:表面41s的表面電位、與在表面41s上帶有的顯影粉像的顯影粉濃度的關系。如圖5的區域c所示,對應于曝光強度的值,顯影效率在0%~100%的范圍變化。也就是說,在對應于顯影效率0%的曝光強度的下限值sl、與對應于顯影效率100%的曝光強度的上限值sh之間進行顯影。在這里,顯影效率0%意味著:顯影粉完全沒有附著在表面41s的狀態、即顯影粉像的顯影粉濃度為最低的狀態。另外,顯影效率100%意味著:在圖像形成過程中,以最大的膜厚形成顯影粉像的狀態、即顯影粉像的顯影粉濃度為最高的狀態。
圖5的左上區域d示意性地表示表面41s上的顯影粉像的顯影粉濃度變化。也就是說,圖5的區域d示意性地表示:表面41s上的位置、與在該表面41s上帶有的顯影粉像的顯影粉濃度的關系。如圖5的區域d所示,在與led元件31的中心位置對向的位置有最高的顯影粉濃度,越是從對應于圖5的區域a所示的曝光強度的上限值sh的位置遠離led元件31的中心位置,顯影粉濃度也越低(逐漸降低)。
圖6示意性地表示:在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產生變動的情況下,對顯影粉濃度的影響。在這里,作為例子,對光導鼓41的感光度降低的情況、即雖為同一曝光強度但從待機電位的變化變少的情況進行說明。圖6的右下區域b表示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從曲線sa變成曲線sb的狀態。這時,在圖6的左下區域c所示的顯影特性中,對應于顯影效率的光學頭1的曝光強度發生變化。例如,對應于顯影效率100%的曝光強度從da增加到db,對應于顯影效率0%的曝光強度從da增加到db(參照圖6的區域a、b、c)。其結果是:滿足夠顯影的曝光強度的光圖大小也產生變化,光導鼓41上的顯影粉濃度從ta變成tb(參照圖6的區域d)。如上所述,構成光學頭1的led陣列3的各個led元件31因為在光量、發光面積和配光性等上具有偏差,所以各個led元件31在補正了光量等的狀態下使用。這時,假定在滿足光導鼓41的所定的感光度特性和顯影特性的范圍內使用。在圖6所示的例子中,例如假定從區域a的曝光強度da到曝光強度da是有助于顯影的曝光強度的范圍。因此,在補正光學頭1的各個led元件31的光量等、提高形成的圖像的各個像素的均勻性的情況下,在從曝光強度da到曝光強度da的范圍內,將多個led元件31的光圖大小的偏差少作為指標比較恰當。這是因為如圖7a所示,即使在曝光強度為大致同一級別(級別lv1)的情況下,如果在x軸方向鄰接排列的多個led元件31的光圖大小w1~w3的偏差很大,那么也將導致形成的圖像產生條紋狀的不均。圖7a示意性地表示:作為參考例的led陣列的各個led元件的曝光強度與發光面內的位置的關系(曝光強度分布)。
然而,如圖6所示,在產生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的變動(從曲線sa變成曲線sb)的情況下,不僅從更高的曝光強度db到曝光強度db的范圍有助于顯影,而且也力求該范圍內的led元件31的光圖大小的均勻性。再有,雖然在圖6中示例了產生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的變動的情況,但是除此之外,對于顯影特性(區域c所示的顯影效率)產生變動的情況、同時產生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的變動與顯影特性的變動的情況也能夠進行同樣的討論,
在偏離從當初假定的光導鼓41的感光度特性和顯影特性導出的曝光強度的適宜范圍的區域有助于顯影的情況下,也力求多個led元件31的光圖大小的偏差少的狀態。
[效果]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滿足式(1)和式(2)的方式設定led陣列3、透鏡陣列2與光導鼓41的配置。這樣做,如圖7b所示,在x軸方向排列的多個led元件31的曝光強度分布互相近似,能夠在使用的曝光強度(級別lv1)中,使多個led元件31的光圖大小的偏差一致(w11≈w12≈w13)。即使在使用于曝光的曝光強度從級別lv1變成級別lv2的情況下,也因為多個led元件31具有互相近似的曝光強度分布,所以不容易產生光圖大小的偏差(w21≈w22≈w23)。也就是說,在光學頭1中,使用光圖大小的變動少的曝光強度的范圍進行光導鼓41的曝光,能夠減少形成的圖像的條紋、濃度不均等。因此,根據具備該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能夠進行適當的曝光,從而能夠形成更加良好的圖像。
<2.實驗例>
(實驗例1)
其次,制作上述實施方式所述的光學頭1,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8所示。在這里,作為柱透鏡21,使用自聚焦(注冊商標)透鏡的sla-12e(孔徑半角12°),使led陣列3的分辨率為1200dpi(a4尺寸),led元件31的發光波長的中心值為740mm~780mm。柱透鏡21全都使用具有0.14mm~0.16mm的半徑、折射率分布的特性也大致相同的柱透鏡。并且,使透鏡陣列2的高度z1為4.36mm,透鏡陣列2的焦距l0為2.38mm。另外,使距離δl1、δl2都為+250μm。也就是說,使距離l1、l2比焦距l0(=2.38mm)長250μm。
在圖8的(a)中,縱軸表示離像素中心(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中心)的距離,橫軸表示從該led元件31向表面41s照射的光在表面41s的曝光強度。在圖8的(b)中,縱軸表示該led元件31的光圖大小的偏差(對平均的標準偏差的比例),橫軸表示與圖8的(a)相同的曝光強度。關于光圖大小的偏差,平均表示光學頭1內的全像素(全led元件31)的平均,偏差表示將光學頭1內的全像素(全led元件31)的標準偏差除以光學頭1的全led元件31的平均而所得的值。另外,在圖8中,符號px表示鄰接于發光的led元件31(“該led元件31”)的led元件31離“該led元件31”的中心的x軸方向的位置的范圍。在這里,具體地說,范圍px表示離“該led元件31”的中心10.6μm~31.8μm的范圍。另外,在圖8中,符號r1表示在來自發光的led元件31的光中、波及相鄰的led元件31的光的曝光強度范圍。
如圖8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產生了大的變動。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實驗例2)
使距離δl1、δl2都為+20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9所示。如圖9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產生了大的變動。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實驗例3)
使距離δl1、δl2都為+15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0所示。如圖10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產生了大的變動。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實驗例4)
使距離δl1、δl2都為+5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1所示。如圖11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產生了大的變動。也就是說,在本實驗例中,雖然光圖大小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沒有突出變大的地方,但是光圖大小在曝光強度范圍r1的界偶附近變得比其他部分大。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實驗例5)
使距離δl1、δl2都為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2所示。如圖12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產生了大的變動(包含突出的部分)。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實驗例6)
使距離δl1、δl2都為-15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3所示。如圖13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產生了大的變動(包含突出的部分)。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實驗例7)
使距離δl1、δl2都為-175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4所示。如圖14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良好的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沒有大的變動(突出)部分。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沒有條紋和濃度不均等。
(實驗例8)
使距離δl1、δl2都為-20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5所示。如圖15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良好的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沒有大的變動(突出)部分。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沒有條紋和濃度不均等。
(實驗例9)
使距離δl1、δl2都為-25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6所示。如圖16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得到了如下良好的結果: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光圖大小沒有大的變動(突出)部分。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沒有條紋和濃度不均等。
(實驗例10)
使距離δl1、δl2都為-300μm。除了該點之外,其他與實驗例1相同,對led元件31的x軸方向的曝光強度分布、和曝光強度與光圖大小的關系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如圖17所示。如圖17的(b)所示,在本實驗例中,雖然光圖大小在曝光強度范圍r1中沒有突出變大的地方,但是光圖大小在曝光強度范圍r1的界偶附近變得比其他部分大。另外,在由具備本實驗例的光學頭1的圖像形成裝置100進行圖像形成(印刷)的情況下,確認印刷的圖像有條紋和濃度不均。
根據上述實驗例1~10,通過使距離δl1、δl2都為-250μm~-175μm,確認了能夠抑制圖像形成裝置印刷的圖像產生條紋、濃度不均等印刷不良。
<3.其他變形例>
以上雖然列舉實施方式和變形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實施方式等,可以做出各種變化。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使透鏡陣列2具有排列成2列的柱透鏡21,但是關于柱透鏡的配置位置、數目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舉例說明了1次轉印方式(直接轉印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00,但是本發明也可以適用于2次轉印方式。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作為本發明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一個具體例子,對具有印刷功能的圖像形成裝置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說,除了這樣的印刷功能之外,例如在發揮作為具有掃描功能、傳真功能的復合機的功能的圖像形成裝置中,也可以適用本發明。
再有,本技術也能夠采用以下構成。
(1)
一種曝光裝置,使圖像載體曝光,其中,具備:
發光元件陣列,包含排列在第一方向且各自發出光的多個發光元件;以及
透鏡陣列,在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與所述發光元件陣列對向配置,分別使由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各自發出的多份所述光成像,
滿足下列式(1)和式(2)。
175μm≤l0-l1≤250μm……(1)
175μm≤l0-l2≤250μm……(2)
其中,
l0:透鏡陣列的焦距(從由透鏡陣列成像的光的第一方向的光量分布算出的對比度為最大的距離)
l1:透鏡陣列與發光元件陣列的距離
l2:透鏡陣列與圖像載體的距離。
(2)
所述(1)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所述透鏡陣列包含多個柱透鏡,所述柱透鏡的孔徑半角實質上為10°~15°,并且所述柱透鏡在其徑向上具有折射率分布。
(3)
所述(1)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所述透鏡陣列包含多個柱透鏡,所述柱透鏡的孔徑半角實質上為12°,并且所述柱透鏡在其徑向上具有折射率分布。
(4)
所述(2)或所述(3)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所述柱透鏡具有:0.14mm~0.16mm的半徑、4.2mm~4.4mm的高度和2.2mm~2.5mm的焦距。
(5)
一種圖像形成單元,其中,具備(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6)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具備(1)至(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本公開含有涉及在2016年1月20日在日本專利局提交的日本優先權專利申請jp2016-009216中公開的主旨,其全部內容包括在此,以供參考。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雖然根據設計要求和其他因素可能出現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和可替換項,但是它們均包含在附加的權利要求或它的等同物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