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液晶顯示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散熱效果良好的高亮液晶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液晶顯示器由于體積小、厚度薄、重量輕等優點而廣泛應用于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液晶模組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散熱會降低其使用壽命,所以很需要有效的解決液晶模組的散熱問題,而現有的散熱方式過于復雜,很需要一種簡單且適合廣泛生產應用的散熱方式。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高亮液晶模組。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是提供一種高亮液晶模組,該高亮液晶模組背面設置散熱背板,該散熱背板包括至少二相互拼接的子背板,所述子背板包括底板、多條散熱壁、子端壁和母端壁,所述多條散熱壁、子端壁和母端壁呈長條狀且彼此平行間隔設置于底板上并與底板一體成型,所述子端壁和母端壁設置在底板相對的兩端部,所述子端壁和母端壁之一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凸出體, 另一者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和凸出體形狀和尺寸大小相同。
優選地,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梯形,且梯形上底靠近子背板外部設置。
優選地,所述凹槽的下底和/或凸出體的下底上設置有槽。
優選地,所述凹槽側壁上設置有第一槽,所述凸出體上設置有第二槽,在相鄰子背板拼接時,其中一子背板上的第一槽和另一子背板上的第二槽連通形成一孔洞。
優選地,進一步包括一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包括一底片和從該底片四邊處立起的四個傾斜片,該四個傾斜片從下至上向外傾斜。
優選地,該反射片內部設置多個膜片支撐。
優選地,位于子背板中間的兩相鄰散熱壁之間設置有一優弧槽。
優選地,所述優弧槽連通一外開口。
優選地,所述散熱背板上與散熱壁相反的一面設置多個燈條,每個燈條呈長條狀,其上設置有燈珠。
優選地,所述凹槽和凸出體的截面優選為等腰梯形,且兩個底角的角度為4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通過在背面設置散熱背板將其工作中產生的熱量散發,增加了高亮液晶模組的使用壽命。通過在散熱背板的子背板上設置多條平行間隔的散熱壁,使熱量可以通過每條散熱壁散發而出;通過在子背板的兩側分別設置與多條散熱壁平行的子 端壁和母端壁,且在子端壁上設置凹槽、母端壁上設置凸出體且使凹槽與凸出體形狀和尺寸大小相同,通過將一子背板母端壁的凸出體滑入另一子背板子端壁的凹槽使兩個子背板可彼此拼合,這樣的設計可以使該散熱背板適用于多種尺寸的高亮液晶模組,通過多個子背板拼合可形成不同大小的散熱背板,其相對于不同尺寸的高亮液晶模組匹配度更高,并且這樣的拼合方式在組裝時更加方便,節省了人工時間。
通過在子端壁的凹槽處設置第一槽、母端壁的凸出體處設置第二槽,并使兩個子背板拼合時第一槽和第二槽連通形成一孔洞,該孔洞可使凹槽與凸出體的接觸面之間具有一定縫隙,兩者安裝滑動以及拆卸滑動時都可以更順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中散熱背板的子背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子背板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中兩個子背板的拼合狀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兩個子背板拼合處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與圖2,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1從上至下依次包括前框11、液晶面板12、中框13、光學膜片14、反射片15、燈條16、邊框17和散熱背板18(在所有實施例中,上、下、左、右、內、外等位置限定詞僅限于指定視圖上的相對位置,而非絕對位置),所述前框11和邊框17配合界定一空間,所述液晶面板12、中框13、光學膜片14、反射片15和燈條16容納在所述空間中。
前框11和液晶面板12之間設置緩沖條(圖未示),所述液晶面板12和光學膜片14之間設置緩沖條(圖未示),所述光學膜片14包括增光片和擴散片等一個或多個膜片,所述反射片15包括一底片151和從該底片151四邊處立起的四個傾斜片152,該四個傾斜片152從下至上向外傾斜使反射片15整體呈一船形。所述前框11、液晶面板12、中框13和光學膜片14設置在反射片15之上,所述反射片15內部設置多個膜片支撐153(見圖1),該膜片支撐153用來支撐液晶面板12和光學膜片14防止其變形。所述反射片15的底片151下面設置多個燈條16,每個燈條16呈長條狀,其上設置有燈珠。散熱背板18通過螺釘或螺栓固定于邊框17遠離液晶面板12的一側。燈條16固定于散熱背板18之靠近液晶面板12的側面上。
請參閱圖3和圖4,散熱背板18由多個子背板180拼接 而成,其為金屬導熱材質。子背板180包括一底板181,該底板181呈矩形板材狀,其上設置多條散熱壁1812,所述多條散熱壁1812呈長條狀,且彼此平行間隔設置于底板181之上并與底板181一體成型。
位于子背板180中間的兩相鄰散熱壁1812彼此相連,其連接處之間設置有一優弧槽1831,所述優弧槽1831的上面為一外開口1832,該外開口1832呈方形且其開口寬于優弧槽1831。所述優弧槽1831用于子背板180安裝時方便其與其他部件的固定,如螺釘穿過優弧槽1831進入其他部件內。所述外開口1832為導流槽,便于氣體流通。
所述底板181平行于散熱壁1812延伸方向的兩端部設置有子端壁185和母端壁187,所述子端壁185呈長條狀且平行于多個散熱壁1812,其外側壁上設置一凹槽1851,所述凹槽1815的截面呈梯形,該梯形的上底靠近子背板180外部設置,下底靠近子背板180內部設置。所述梯形的下底上設置有第一槽18511。所述母端壁187呈長條狀且平行于多個散熱壁1812,其外側設置一凸出體1871,所述凸出體1871的截面呈梯形,該梯形的上底靠近子背板180內部設置,下底靠近子背板180外部設置。該凸出體1871其靠近子背板180外部的梯形底面寬度大于靠近子背板180內部的梯形底面寬度。所述凸出體1871形狀和尺寸與子端壁185內的凹槽1851相匹配,該凸出體1871的下底上設置第二槽18711。所述凹槽1851和凸出體1871的截面優選為等腰梯形,且兩個底角的角度為45°。作為一種變形,所述子端壁185和母端壁187彼此可互換,其中一端壁設置凹槽 1851,而另外一端壁設置凸出體1871。
請參閱圖5和圖6,當兩個子背板180拼合時,其中一子背板180的子端壁185與另一子背板180的母端壁187拼合,將母端壁187的凸出體1871滑入子端壁185的凹槽1851內拼合成一體,此時第二槽18711與第一槽18511連通形成一孔洞。孔洞使凹槽1851與凸出體1871的接觸面之間具有一定縫隙,兩者安裝滑動以及拆卸滑動時都可以更順暢。
作為一種變形,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1的散熱背板18也可以只包括一個子背板180,其大小與反射片15底部相對應。作為一種變形,所述子端壁185和母端壁187可附加其他任意方式拼合,如采用貼合不同極性的磁鐵,或者采用膠紙粘貼,或者其他互補形狀凹槽和凸出體實現凹凸匹配,具體拼合方式根據生產需要選擇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高亮液晶模組1通過在背面設置散熱背板18將其工作中產生的熱量散發,增加了高亮液晶模組1的使用壽命。通過在散熱背板18的子背板180上設置多條平行間隔的散熱壁183,使熱量可以通過每條散熱壁182散發而出;通過在子背板180的兩側分別設置與多條散熱壁183平行的子端壁185和母端壁187,且在子端壁185上設置凹槽1851、母端壁187上設置凸出體1871且使凹槽1851與凸出體1871形狀和尺寸大小相同,通過將一子背板180母端壁187的凸出體187滑入另一子背板180子端壁185的凹槽1851使兩個子背板180可彼此拼合,這樣的設計可以使該散熱背板18適用于多種尺寸的高亮液晶模組1,通過多個子背板180拼合可形成不同大小的散熱背板 18,其相對于不同尺寸的高亮液晶模組1匹配度更高,并且這樣的拼合方式在組裝時更加方便,節省了人工時間。
通過在子端壁185的凹槽1851處設置第一槽18511、母端壁187的凸出體1871處設置第二槽18711,并使兩個子背板180拼合時第一槽18511和第二槽18711連通形成一孔洞,該孔洞可使凹槽1851與凸出體1871的接觸面之間具有一定縫隙,兩者安裝滑動以及拆卸滑動時都可以更順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