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液晶顯示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關于一種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直下式液晶電視,其液晶顯示器的結構通常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設置于液晶屏1邊緣的前殼2、液晶屏背面的后殼3、以及前殼2與后殼3之間用于固定液晶顯示屏1的中框4和背板5。其中,所述背板5的周邊向內彎折形成傾斜收縮的形態,彎折的角度α通常約130°;背板5的末端則具有一段向前的折邊51(圖2,圖1未剖到)以及一段向后的折邊52,前折邊51用于懸掛膜片,后折邊52用于與中框4連接固定。
由于直下式液晶電視需要較大的混光距離來保證主觀亮度的均與性,因此厚度一般都偏大,導致了液晶電視整體偏厚,降低了電視的美觀性;同時,現有背板的結構使得四周邊緣的厚度過大,不能保證造型上由薄變厚的平緩過渡,加重了整體的物理、視覺厚度;此外,背板周邊向內彎折的角度偏小,造型設計必須隨之呈現厚重的感覺,影響了產品的外觀競爭力,因此有必要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改進直下式液晶電視的顯示屏過于厚重的問題,從而提供一種新型的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包括設置于液晶屏邊緣的前殼、液晶屏背面的后殼、以及前殼與后殼之間用于固定液晶屏的中框和背板,其中,所述背板的末端僅設有向前的折邊。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背板的周邊向內彎折形成向內收縮的過渡段,彎折的角度的范圍為140~165°;優選的,所述彎折的角度為150-165°,更優選的是157°。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直下式液晶電視的背板,所述背板的末端設有向前的折邊。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背板的周邊向內彎折形成向內收縮的過渡段,彎折的角度的范圍為140~165°;優選的,所述彎折的角度為150-165°,更優選的是157°。
本實用新型的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取消后折邊的設計使得顯示屏側邊的厚度顯著減小,從而有助于減小整個液晶電視的厚度。
2、背板收窄的過渡段彎折角度的增大,使得過渡段的長度明顯增加,整個造型呈現纖薄化的感覺,視覺感受更加平緩,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液晶電視顯示器邊緣處的結構剖視圖。
圖2為現有液晶電視的背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背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理解,以下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直下式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包括設置于液晶顯示屏100外緣的前殼110、液晶顯示屏100后部的后殼120、前殼110和后殼120之間用于固定顯示屏100的中框130和背板140。
其中,所述背板140的末端僅設置有向前的折邊141,而沒有設置向后的折邊。現有液晶電視顯示屏結構中,背板的后折邊所起的作用是與中框130固定,由于前折邊141也有與中框130接觸,因此除了懸掛膜片外,可以同時用于與中框130固定,因而取消后折邊并不會影響顯示屏的固定結構,但是對于減小液晶電視的厚度意義重大。經檢測,取消后折邊可使顯示屏側邊的厚度h減少了約35%,減厚效果非常顯著。
進一步的,所述背板140的周邊向內彎折形成向內收縮的過渡段142,彎折的 角度β理論上越大越好,但根據現在量產的LED+LENS的屬性,彎折角度β過大時,光線只能到達反射片上,不能到達顯示區域的邊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該顯示區域會變黑,影響顯示效果,當然,隨著技術的更新,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還是會有,因此,根據本實用新型,彎折角度β的范圍為140~165°,優選的是150-165°,最優的是157°,因此時光線剛好可以到達顯示區域的邊界線位置,也就是說,在此情況下在可視區域里邊是有光學覆蓋的。如圖4所示,向內彎折的過渡段142的長度相比現有結構大大增加,當彎折角度β為157°時,過渡段142的長度達到約105mm,視覺感受更為平緩。
雖然以上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的特定結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基于以上實施例的各種等同變換同樣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