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光纜進行開纜和剖纜的裝置,屬于光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AOC跳線在組裝過程中,需對光纜進行開纜皮與剝纜皮,且開纜皮與剝纜皮的長度都有要求,但是目前均采用純手工的方式來完成。經過生產實踐,本申請人總結出手工開纜皮、剝纜皮的方式具有的不足之處:
A、剝纜皮采用純手工,動作繁瑣;且每次加工都需要人為控制尺寸,導致長短不一。
B:開纜皮采用美工刀將纜皮對剖開的方式,不能保證均分,且很容易傷到里面的子纜,加工的長度也很難準確控制。
總的來說,現有的光纜開纜皮剝纜皮的實現方式,都為純手工操作,動作繁瑣,且難以控制加工尺寸的一致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對光纜進行開纜和剖纜的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
一種對光纜進行開纜和剖纜的裝置,包括上蓋、底座和拉料機構,所述上蓋可拆式置于底座上并在二者之間形成纜槽,纜槽一端設有定位擋塊,纜槽另一端則在所述上蓋底部和底座頂部以上下對應的方式設置一對剝纜刀和一對開纜刀,其中,剝纜刀位于開纜刀里側,所述剝纜刀垂直于纜槽槽向設置,開纜刀沿纜槽槽向設置,所述拉料機構設置在底座設置開纜刀一側。
作為優選,所述拉料機構包括壓蓋、拉料座和滑動軸,所述滑動軸水平穿過拉料座后固定設置在底座設置開纜刀一側,所述壓蓋可拆式置于拉料座上并在二者之間形成纜槽,和底座與上蓋之間形成的纜槽同軸對應。
作為優選,所述滑動軸末端設置限位裝置。限位裝置可以對拉料座在滑動軸上的運動進行限位。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纜槽一端設置定位擋塊,以及剝纜刀和開纜刀在上蓋和底座上均有固定位置,可以保證加工的長度一致性;
2、上蓋與底座合上之后,纜槽中的光纜被切斷,拉料機構將光纜拉出來的過程又實現了開纜,實現了剝纜和開纜的一體化操作,操作非常簡單,節省大量時間,工人熟練操作之后,5-6秒即可完成一次加工;
3、標準化操作,有效避免開纜皮時劃傷子纜,提高了加工光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拉料機構向右移動的示意圖。
圖3是經過剝纜、開纜后所得光纜的示意圖。
圖1中的標記:1為上蓋,2為底座,3為剝纜刀,4為開纜刀,5為壓蓋,6為拉料座,7為滑動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
如圖1、2所示,一種對光纜進行開纜和剖纜的裝置,包括上蓋1、底座2和拉料機構,所述上蓋1可拆式置于底座2上并在二者之間形成纜槽,纜槽一端設有定位擋塊,纜槽另一端則在所述上蓋1底部和底座2頂部以上下對應的方式設置一對剝纜刀3和一對開纜刀4,其中,剝纜刀3位于開纜刀4里側,所述剝纜刀3垂直于纜槽槽向設置,開纜刀4沿纜槽槽向設置,所述拉料機構設置在底座2設置開纜刀4一側。
所述拉料機構包括壓蓋5、拉料座6和滑動軸7,所述滑動軸7水平穿過拉料座6后固定設置在底座2設置開纜刀4一側,所述壓蓋5可拆式置于拉料座6上并在二者之間形成纜槽,和底座2與上蓋1之間形成的纜槽同軸對應。
所述滑動軸7末端設置限位裝置。
先將光纜放置在底座2和拉料座6上的纜槽中,在底座2的纜槽中,光纜左端由定位擋塊進行限位;蓋上上蓋1和壓蓋5后,剝纜刀3將光纜切斷,開纜刀4切入從剝纜刀3位置至底座2右側的光纜部分纜皮;然后拉動拉料機構帶動光纜向右移動,開纜刀4在光纜右移的過程中將纜皮花開,從而實現剖纜。由于開纜刀4與剝纜刀3的位置相對固定,因此,加工長度的一致性得到良好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