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控制電路系統,具體為一種塑料光纖燙面控制電路系統,屬于機械控制系統應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光纖的研究最初開始于二十世紀60年代,1968年美國杜邦公司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為芯材制備出塑料光纖,但是由于損耗大,應用價值不高。1974年日本三菱人造絲公司以PMMA和聚苯乙烯為芯材,以低折射率的氟塑料為包層開發出塑料光纖,其光損耗為3500dB/km,難以用于通信。1980年三菱公司以高純MMA單體聚合PMMA,使塑料光纖損耗下降到100-200dB/km,1983年NTT公司開始用氘取代PMMA中的H原子,使最低光損耗可達到20dB/km,并可傳輸近紅外到可見光的光波,使得塑料光纖具備巨大應用價值。近幾年來,歐日等國的公司對塑料光纖的研制又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它們研制成的塑料光纖,光損耗率已降到25~9分貝/公里,其工作波長已擴展到870微米(近紅外光),接近石英玻璃光纖的實用水平。現在美歐日地區已經將塑料光纖在燈飾照明、工業控制、局域網通信、高檔音視頻系統、高檔汽車等領域廣泛應用;2014年全球塑料光纖產業銷售額已經達到40多億美元。
然而,從國內的塑料光纖應用情況來看,21世紀初塑料光纖才算真正引入到國內,對其研究的機構和公司少之又少,經過10多年以來的發展,由于塑料光纖具備如此多的優點,帶動了極高的需求。因此,目前有許多正在進行塑料光纖研制生產和應用推廣的公司,但是由于引進時間短,技術積累薄弱,制備技術和加工技術都較為落后,目前對光纖端面加工處理方法有:1. 落后一些的公司仍保留完全手工打磨、手工燙面;2.半自動手工打磨、燙面;這種辦法是不良率比較低,但是生產速率極慢,應盡早淘汰。半自動打磨燙面機,采用繼電器、定時器、溫度測量模塊等搭建半自動機器,人工為主單個完成光纖端面打磨或者燙平工作,比完全手工先進了一些,但是目前仍然沒有能夠進行全自動對塑料光纖端面進行處理的機器,從而造成了加工塑料光纖占用工時較長的問題,因此研究及開發一種全自動快速的塑料光纖端面處理系統裝置甚為重要,全自動設備代替手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塑料光纖燙面控制電路系統。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塑料光纖燙面控制電路系統,包括控制器模塊,所述控制器模塊的一側設置顯示器,與其對應的另一端設置腳踏控制裝置;所述控制器模塊的一側分別設有溫度測量模塊和加熱器;與其對應的另一側分別設有前推氣閥和后退氣閥。
優選的,所述溫度測量模塊與加熱器并聯至控制器模塊。
優選的,所述前推氣閥與后退氣閥并聯至控制器模塊。
優選的,所述控制器模塊分別單向連接至顯示器和腳踏控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塑料光纖燙面控制電路系統的溫度測量模塊實現燙面部件內部的溫度檢測,將檢測的溫度信號傳遞給控制器模塊,并且通過控制器模塊實現塑料光纖燙面部件的加熱器工作,整體電路簡單、可靠性高等特點,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顯示器,2、前推氣閥,3、后退氣閥,4、腳踏控制裝置,5、加熱器,6、溫度測量模塊,7、控制器模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所示,一種塑料光纖燙面控制電路系統,包括控制器模塊7,所述控制器模塊7的一側設置顯示器1,與其對應的另一端設置腳踏控制裝置4;所述控制器模塊7的一側分別設有溫度測量模塊6和加熱器5;與其對應的另一側分別設有前推氣閥2和后退氣閥3。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化技術方案:所述溫度測量模塊6與加熱器5并聯至控制器模塊7;所述前推氣閥2與后退氣閥3并聯至控制器模塊7;所述控制器模塊7分別單向連接至顯示器1和腳踏控制裝置4,整體電路簡單、可靠性高等特點,使塑料光纖燙面的整體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首先,溫度測量模塊6實現燙面部件內部的溫度檢測,將檢測的溫度信號傳遞給控制器模塊7,并且通過控制器模塊7實現塑料光纖的加熱器5的工作,并且通過顯示器1進行數據顯示,從而完成塑料光纖的燙面部件控制。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