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學膜,尤其涉及一種增亮膜、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1、增亮膜以表面棱鏡微結構的幾何光學效應來體現其集光功能。傳統微結構為頂角90度的尖角等腰棱鏡,其頂部相當脆弱,極易于作業或運送過程中受到損傷,造成膜面亮白缺陷點而降低良率,提高生產成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圓頂角棱鏡方案曾被提出,將棱鏡頂角由尖角改為圓角,確實有助于提升增亮膜表面的耐刮性,但直接造成了產品亮度的明顯下降,失去使用增亮膜部件的初衷。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1、發明目的:提供一種增亮膜、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以至少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之一。
2、技術方案:一種增亮膜,包括:
3、基材層,
4、若干第一棱鏡,沿第一方向相鄰陣列設置于所述基材層上;及
5、若干第二棱鏡,沿第二方向間隔斜設于所述基材層上,且分別與若干所述第一棱鏡相嵌合;
6、其中,若干所述第一棱鏡的高度高于若干所述第二棱鏡的高度,且所述第一棱鏡的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其頂角設置為圓弧頂角。
7、作為優選,所述圓弧頂角的圓弧曲率半徑r為0.5-5um。
8、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棱鏡的底寬l1為20-100um。
9、作為優選,所述第二棱鏡的橫截面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10、作為優選,所述第二棱鏡的底寬為l2,且所述第二棱鏡的底寬小于所述第一棱鏡的底寬。
11、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棱鏡與所述第一棱鏡呈交叉狀分布。
12、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棱鏡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棱鏡的延伸方向的夾角θ為15-165°。
13、作為優選,若干相鄰所述第二棱鏡之間分別設置有間距。
1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
15、根據本申請的背光模組,包括如上所述的增亮膜。
1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申請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
17、根據本申請的顯示裝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組。
18、有益效果:在本申請實施例中,采用導入若干第二棱鏡的方式,通過將若干第一棱鏡的高度設置為高于若干第二棱鏡的高度,而第一棱鏡的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其頂角設置為圓弧頂角,第二棱鏡的橫截面為等腰三角形,其頂角設置為尖角頂角。通過圓頂角第一棱鏡的高度差,保護尖角第二棱鏡的尖端不被摩擦導致損傷,同時通過第二棱的設置,提供了額外的棱鏡聚光功能,達到了改變聚光微結構的目的,從而實現了在提高增亮膜耐磨性的同時,還能夠保持高亮度的技術效果,進而解決了將棱鏡頂角由尖角改為圓角,雖有助于提升增亮膜表面的耐刮性,但直接造成產品亮度明顯下降,失去使用增亮膜部件初衷的技術問題。
1.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弧頂角的圓弧曲率半徑r為0.5-5u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20)的底寬l1為20-100u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鏡(30)的橫截面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鏡(30)的底寬為l2,且所述第二棱鏡(30)的底寬小于所述第一棱鏡(20)的底寬。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20)與所述第一棱鏡(20)呈交叉狀分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20)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棱鏡(30)的延伸方向的夾角θ為15-165°。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若干相鄰所述第二棱鏡(30)之間分別設置有間距。
9.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增亮膜。
10.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