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學成像設備,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光學成像鏡頭。
背景技術:
1、在光學成像領域,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小型化的發展,各大廠商對應用其中的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性能也越來越高。五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因其結構緊湊、成本效益高以及能夠實現較好的光學性能而廣泛應用在各種各樣的領域中。例如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相機系統中,五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的需求量逐漸增加。目前的光學成像鏡頭需要在極小的空間內實現,以保證便攜式電子設備的輕薄設計。
2、目前,應用在便攜式電子設備成像的五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為了滿足透鏡加工可行性和組立穩定性的需求,通常需要控制透鏡厚度以及中部透鏡的間距,但是在此情況下,容易使得中部透鏡的空氣間隙較大,從而導致光線在中部透鏡的邊緣部分發生反射、散射或衍射,生成雜散光,雜散光問題嚴重影響了光學成像鏡頭最終的成像清晰度和成像品質。
3、也就是說,現有技術中的五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存在滿足透鏡加工可行性和組立穩定性導致中部透鏡間隙大,進而產生雜散光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五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存在滿足透鏡加工可行性和組立穩定性導致中部透鏡間隙大,進而產生雜散光的問題。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括鏡筒和設置在鏡筒中的透鏡組和間隔元件組,透鏡組由五片透鏡組成,五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間隔元件組包括置于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之間的第三間隔元件、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和第三間隔第二輔助元件,還包括置于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之間的第四間隔元件和第四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第三間隔元件的物側面與第三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物側面的與第三間隔元件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三間隔第二輔助元件的物側面與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四間隔元件的物側面與第四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四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物側面與第四間隔元件的像側面部分接觸;其中,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第五透鏡的像側面在光學成像鏡頭的光軸上的距離td、第三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隔t34和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3之間滿足:5.30<td/t34×n3≤5.95;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與第三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3s之間滿足:-5.05≤f3/d3s<-4.55;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cp3b、第三間隔第二輔助元件的像側面的內徑d3cm與第三間隔元件的像側面的內徑d3m之間滿足:1.30≤cp3b/(d3cm-d3m)<1.80。
3、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包括鏡筒和設置在鏡筒中的透鏡組和間隔元件組,透鏡組由五片透鏡組成,五片透鏡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鏡具有負光焦度,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間隔元件組包括置于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之間的第三間隔元件、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和第三間隔第二輔助元件,還包括置于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之間的第四間隔元件和第四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第三間隔元件的物側面與第三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物側面的與第三間隔元件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三間隔第二輔助元件的物側面與第三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四間隔元件的物側面與第四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第四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物側面與第四間隔元件的像側面部分接觸;其中,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第五透鏡的像側面在光學成像鏡頭的光軸上的距離td、第三透鏡至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隔t34和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3之間滿足:5.30<td/t34×n3≤5.95;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f3與第三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3s之間滿足:-5.05≤f3/d3s<-4.55;鏡筒的物側端面至鏡筒的像側端面的軸向距離l與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之間所有間隔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之和sp3t4之間滿足:5.25≤l/sp3t4≤6.36。
4、進一步地,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4、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5與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所有間隔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之和sp2t3之間滿足:-12.50<(r4+r5)/sp2t3<-5.73。
5、進一步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1、鏡筒的物側端面的外徑d0s與鏡筒的物側端面的內徑d0s之間滿足:1.23≤r1/(d0s-d0s)<2.50。
6、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之間且與第一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一間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且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二間隔元件,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3與第一間隔元件的像側面至第二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12之間滿足:8.90<r3/ep12≤10.86。
7、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之間且與第一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一間隔元件,鏡筒的物側端面至第一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01、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ct1與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1之間滿足:51.09≤ep01/ct1×v1≤62.15。
8、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且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二間隔元件,第二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外徑d2s與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所有間隔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之和sp2t3之間滿足:10.85≤d2s/sp2t3<13.30。
9、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之間且與第一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一間隔元件,第一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1s與第一透鏡至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隔t12之間滿足:26.80<d1s/t12≤32.38。
10、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且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二間隔元件,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f12與鏡筒的物側端面至第二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02之間滿足:2.35<f12/ep02<3.26。
11、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之間且與第一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一間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且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二間隔元件,第一間隔元件的像側面至第二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12與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ct2之間滿足:2.20<ep12/ct2≤2.67。
12、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且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二間隔元件,第二間隔元件的像側面至第三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23與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中心厚度ct3之間滿足:1.75<ep23/ct3<5.05。
13、進一步地,鏡筒的物側端面至鏡筒的像側端面的軸向距離l與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之間所有間隔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之和sp3t4之間滿足:5.25≤l/sp3t4≤6.36。
14、進一步地,間隔元件組還包括置于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之間且與第二透鏡的像側面部分接觸的第二間隔元件,第三間隔元件的像側面至第四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34與第二間隔元件的像側面至第三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軸向距離ep23之間滿足:1.85≤ep34/ep23<4.75。
15、進一步地,第四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cp4b與第四透鏡和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隔t45之間滿足:2.20<cp4b/t45<2.70。
16、進一步地,第四間隔元件的物側面的內徑d4s與第四間隔第一輔助元件的最大軸向厚度cp4b之間滿足:4.85≤d4s/cp4b<5.90。
17、進一步地,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f、鏡筒的像側端面的外徑d0m與鏡筒的物側端面的外徑d0s之間滿足:4.15≤f/(d0m-d0s)<10.35。
18、進一步地,第四間隔元件的像側面的內徑d4m、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9與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10之間滿足:2.80<d4m/(r9-r10)<4.80。
19、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光學成像鏡頭由鏡筒和設置在鏡筒中的五片透鏡和間隔元件組成。通過合理布置五片透鏡的光焦度和面型、間隔元件的位置,且設置光學成像鏡頭滿足5.30<td/t34×n3≤5.95時,通過在限制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尺寸、保持透鏡成型良好以及組立穩定的情況下,光學成像鏡頭中部的第三透鏡和第四透鏡的軸上間距會較大,影響光線在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反射、散射或衍射,從而導致光線在第三透鏡或者第四透鏡的邊緣部分發生大量反射、散射,產生新的雜散光,影響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清晰度和成像品質。因此,本技術通過約束-5.05≤f3/d3s<-4.55和1.30≤cp3b/(d3cm-d3m)<1.80,可以確保第三間隔元件的尺寸與第三透鏡的有效焦距相匹配,防止光線從第三透鏡的邊緣部分透過,從而避免雜散光的產生,有效減少光線在第三間隔元件或者第四透鏡的邊緣部分的反射、散射和衍射,以此改善第三透鏡、第四透鏡間產生的雜散光問題,進而提高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