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維修裝置,尤其是涉及用于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不復位的修理裝置。
背景技術:
原維修方式是利用三點孔徑千分尺自身結構,在3個活動量爪處放入研磨膏,通過用手推動量爪迫使量爪退回至三點孔徑千分尺的殼體內,再通過旋轉棘輪使量桿向前移動,使活動量爪伸出三點孔徑千分尺的殼體外。通過以上的往復運動,迫使量爪與殼體進行反復研磨,修至量爪運動順暢為止,達到量爪可自由伸縮的目的。這種維修利用三點孔徑千分尺自身結構,使量桿在反復運動中增加了螺紋磨損的程度,減少了三點孔徑千分尺的使用壽命,同時維修效率低。 使用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不復位的修理裝置,可通過專用的維修裝置,快速、準確地對量爪進行維修,不再利用三點孔徑千分尺自身結構,對其螺紋無損傷,提高維修效率,延長三點孔徑千分尺的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快速、有效、可靠的研修孔徑千分尺測爪不復位故障的研修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其主錐桿導向部位與主體內孔導向部位配合,主錐桿前端圓錐與測爪貼合,測爪在導孔孔內,測爪前端面與復位環上的彈性柱貼合,復位環上的三個彈性柱呈120°均布與孔徑千分尺測爪相對應。主錐桿與主體屬于軸套式緊密配合。主錐桿前端圓錐體與測爪貼合面角度相吻合。彈性柱上套接彈簧并由調壓螺帽鎖定。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錐桿與基體采用軸套滑配合,前進、后退快速簡捷。在復位環的相互作用下,測爪能快速的進出與導孔形成研修動作,提高維修效率10倍。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端面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圖。其中,I-錐桿、2-主體、3-導孔、4-彈性柱、5-彈簧、6-調壓螺帽、7-測爪、8-復位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請同時參閱圖I和圖2,本實用新型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的主錐桿I導向部位與主體2內孔導向部位配合,主錐桿前端圓錐與測爪7貼合,測爪7在導孔3孔內,測爪7前端面與復位環8上的彈性柱4貼合,復位環8上的三個彈性柱呈120°均布與孔徑千分尺測爪相對應。其中,主錐桿I與主體2屬于軸套式緊密配合,主錐桿I前端圓錐體與測爪7貼合面角度相吻合。彈性柱4上套接彈簧5并由調壓螺帽6鎖定。實際工作時,第一步先在測爪7上涂抹研磨膏,裝入工裝導孔3里,然后把復位環8平擺放在工作桌面上,將主體2放入復位環8內孔中,三個測爪7對應好彈性柱4。左手握持主體2,右手握持錐桿I上端,在箭頭方向上下移動錐桿。當錐桿下移時,錐桿前端圓錐推動測爪7徑向多移,此時彈性柱4回縮,當錐桿I被向上提起時,彈性柱4在彈簧5的作用下,彈性柱徑向向圓心方向彈回頂壓測爪7回縮。將此動作反復多次重復后使測爪7和孔徑千分尺導孔3獲得了滑動配合。測爪7能順利地在孔徑中進出暢順。清洗測爪7和導孔3后,將孔徑千分尺原配錐桿和彈簧裝配好。針對本實用新型維修裝置再作如下補充說明I、被修測爪7和主體2及體上的導孔3均為原裝孔徑千分尺基體。只有錐桿I是后加工好利用了孔徑千分尺非螺紋部的內孔與錐桿形成軸套配合,在復位環8上3個彈性柱的配合作用下完成測爪7和本孔徑千分尺導孔3的研修過程。2、測爪7不復位的原因是由測爪7處于在導孔3外面時著地磕碰或摔,長期使用與導孔3配合面粗糙度下降等原因。用此工裝維修非常簡捷、快速很實用。
權利要求1.一種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其特征在于,主錐桿(I)導向部位與主體(2)內孔導向部位配合,主錐桿前端圓錐與測爪(7)貼合,測爪(7)在導孔(3)孔內,測爪(7)前端面與復位環(8)上的彈性柱(4)貼合,復位環(8)上的三個彈性柱呈120°均布與孔徑千分尺測爪相對應 。
2.根據權利要求書I所述的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其特征在于,主錐桿(I)與主體(2)屬于軸套式緊密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書2所述的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其特征在于,主錐桿(I)前端圓錐體與測爪(7)貼合面角度相吻合。
4.根據權利要求書3所述的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其特征在于,彈性柱(4)上套接彈簧(5)并由調壓螺帽(6)鎖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維修裝置,涉及一種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不復位的維修裝置。本實用新型三點孔徑千分尺測爪研修裝置的主錐桿導向部位與主體內孔導向部位配合,主錐桿前端圓錐與測爪貼合,測爪在導孔孔內,測爪前端面與復位環上的彈性柱貼合,復位環上的三個彈性柱呈120°均布與孔徑千分尺測爪相對應。本實用新型將主錐桿的軸向移動與復位環徑向彈壓相配合形成測爪的徑向移動。實現了測爪與導孔研磨的動作。此裝置操作簡捷、快速、穩定提高效率10倍。
文檔編號B23P11/00GK202780381SQ201220458730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0日
發明者范學江, 鄧秀峰, 陳劍鋒, 鄭鐵新, 肖梅, 韓敏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第六一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