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工轉子的夾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加工轉子的夾具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工轉子的夾具。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用于加工轉子的夾具在同一時間內大多只能夾持一個轉子進行加工,但是,由于加工的數(shù)量比較大,逐個加工會使得加工時間特別長,從而降低了生產效率,提高了生產成本。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的加工轉子的夾具,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0004]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結構特征是用于加工轉子的機床上設置有用于裝夾轉子的的第一裝夾單元。[0005]所述第一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一底板兩側的第一轉角式油壓缸和第二轉角式油壓缸,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一杠桿式油壓缸,第一支撐座設置在第一轉角式油壓缸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之間,第二支撐座設置在第二轉角式油壓缸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之間,[0006]第一轉角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一壓板,[0007]第二轉角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二壓板,[0008]第一杠桿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三壓板,[0009]第一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一氣密檢測孔,[0010]第二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二氣密檢測孔,[0011]第一氣密檢測孔和第二氣密檢測孔分別與壓力傳感器相通。[0012]所述轉子包括 第一轉子和第二轉子,[0013]第一轉子放置在第一支撐座上,第一氣密檢測孔位于第一轉子的下面,[0014]第二轉子放置在第二支撐座上,第二氣密檢測孔位于第二轉子的下面,[0015]第一壓板的一端與第一轉角式油壓缸的活塞桿相接,第一壓板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轉子的一側的上方,[0016]第三壓板的中部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的活塞桿相接,[0017]第三壓板的一端位于第一轉子的另一側的上方,[0018]第三壓板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轉子的一側的上方,[0019]第二壓板的一端與第二轉角式油壓缸的活塞桿相接,第一壓板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轉子的另一側的上方。[0020]所述第一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一定位板,二個以上的第一氣密檢測孔設置在第一定位板上,[0021]第二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二定位板,二個以上的第二氣密檢測孔設置在第二定位板上,[0022]第一轉子放置在第一定位板上,第一氣密檢測孔位于第一轉子的下面,[0023]第二轉子放置在第二定位板上,第二氣密檢測孔位于第二轉子的下面。[0024]所述第一氣密檢測孔與第二氣密檢測孔相互連通。[0025]所述還設置有第二裝夾單元,該第一裝夾單元與第二裝夾單元呈夾角設置;所述第二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二底板兩側的第三轉角式油壓缸和第四轉角式油壓缸,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三杠桿式油壓缸,第四支撐座設置在第三轉角式油壓缸與第三杠桿式油壓缸之間,第五支撐座設置在第四轉角式油壓缸與第三杠桿式油壓缸之間,[0026]第三轉角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五壓板,[0027]第四轉角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七壓板,[0028]第三杠桿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六壓板,[0029]第四支撐座上設置有第四氣密檢測孔,[0030]第五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五氣密檢測孔,[0031]第四氣密檢測孔和第五氣密檢測孔分別與壓力傳感器相通。[0032]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型的裝夾機構來實現(xiàn)安裝定位,裝夾機構包括第一轉角式油壓缸、第二轉角式油壓缸和第一杠桿式油壓缸,既可以保證加工精度,快速準確地確定轉子與機床、刀具之間的相互位置,轉子的位置精度由裝夾機構保證,不受工人技術水平的影響,其加工精度高而且穩(wěn)定;還可以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0033]本實用新型采用液壓型的裝夾機構裝夾轉子,無需找正便能使轉子迅速地定位和夾緊,顯著地減少了輔助時間,也就是裝卸轉子的時間;用液壓型的裝夾機構裝夾轉子提高了轉子的剛性,因此可加大切削用量。[0034]本實用新型可以同時裝夾二件以上的轉子以進行加工,大大的減小了輔助時間、減輕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能夠在實現(xiàn)同時裝夾三個轉子時,僅使用了 4個壓板就可以將轉子壓緊在裝夾機構上,減少了的夾具使用,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安全性。[0035]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裝夾單元與第二裝夾單元呈夾角設置,由于每個裝夾單元上都可以放置多個轉子,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0036]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后,產品質量穩(wěn)定,廢品率下降,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因裝夾機構的安全快速,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0037]另外,由于目前國內的大多數(shù)夾具,都沒有配備氣密性檢測裝置,裝夾工件時,依靠工人的操作熟練度或者手工使用各類檢測儀器來判定工件是否正確放置。這樣的定位方式固然節(jié)約,但是費時長、生產效率低,而且加工精度無法保證。而本實用新型采用氣密檢測孔,該氣密檢測孔位于裝夾機構與轉子的基準面之間的接觸面上,當轉子的基準面與裝夾機構并非平整接觸而成一個角度時,與氣密檢測孔相通的壓力傳感器就能感知氣壓的不足,從而發(fā)出告警信號,通知操作人員重新放置轉子。[0038]本實用新型既可以將所有的氣密檢測孔相互連通,而后再與壓力傳感器相通,只要有一個氣密檢測孔出現(xiàn)漏氣,就會發(fā)出告警信號;也可以將所有的氣密檢測孔分別與壓力傳感器連通,從而根據(jù)確定的壓力傳感器報警位置而調整與壓力傳感器對應的轉子,操作相當?shù)撵`活。[0039]本實用新型中的定位,既可以是以轉子的端面和設置在轉子的外周上的定位槽,也可以是以轉子的基準面、設置在轉子的外周上的定位槽及轉子的外徑,保證轉子在加工過程中不會發(fā)生偏移、轉動等現(xiàn)象,同時,以外徑定位可以防止轉子漏加工,其定位相當?shù)木_,足以保證加工處的精度要求。[0040]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的特點。
[004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的主視例結構示意圖。[0042]圖2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004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例示意圖。[0044]圖中:I為第一轉角式油壓缸,1.1為第一壓板,2為第一支撐座,3為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1為第三壓板,4為第一定位板,4.1為第一氣密檢測孔,5為第二支撐座,6為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1為第二壓板,7為第二定位板,7.1為第二氣密檢測孔,8為第一定位銷,9為第二定位銷,10為第一轉子,10.1為第一定位槽,11為第二轉子,11.1為第二定位槽,20為第一底板,21為第二底板,22為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1為第五壓板,23為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1為第七壓板,24為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1為第六壓板,25為第四支撐座,25.1為第四氣密檢測孔,26為第五支撐座,26.1為第五氣密檢測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45]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0046]參見圖1-圖3,本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用于加工轉子的機床上設置有用于裝夾轉子的的第一裝夾單元和第二裝夾單元,該第一裝夾單元與第二裝夾單元呈夾角設置。[0047]所述第一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一底板20兩側的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和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第一支撐座2設置在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之間,第二支撐座5設置在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之間,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上設置有第一壓板1.1,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上設置有第二壓板6.1,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上設置有第三壓板3.1,第一支撐座2上設置有第一氣密檢測孔4.1,第二支撐座5上設置有第二氣密檢測孔7.1,第一氣密檢測孔4.1和第二氣密檢測孔7.1分別與壓力傳感器相通。[0048]所述轉子包括第一轉子10和第二轉子11,第一轉子10放置在第一支撐座2上,第一氣密檢測孔4.1位于第一轉子10的下面,第二轉子11放置在第二支撐座5上,第二氣密檢測孔7.1位于第二轉子11的下面,第一壓板1.1的一端與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的活塞桿相接,第一壓板1.1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轉子10的一側的上方,第三壓板3.1的中部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的活塞桿相接,第三壓板3.1的一端位于第一轉子10的另一側的上方,第三壓板3.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轉子11的一側的上方,第二壓板6.1的一端與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的活塞桿相接,第一壓板1.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轉子11的另一側的上方。[0049]圖中給出了同時加工三個轉子的具體結構,也就是說在分設在底板20兩側的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和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之間設置有兩個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在第一轉角式油壓缸1、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以及兩個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之間分別設置有支撐座,總共是設置有三個支撐座。[0050]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更換方便、制作方便及其它的需要而設置了定位板,但是,也可以取消該定位板的設置,但是,無論定位板的取消與否都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005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座2上設置有第一定位板4,二個以上的第一氣密檢測孔4.1設置在第一定位板4上,第二支撐座5上設置有第二定位板7,二個以上的第二氣密檢測孔7.1設置在第二定位板7上,第一轉子10放置在第一定位板4上,第一氣密檢測孔4.1位于第一轉子10的下面,第二轉子11放置在第二定位板7上,第二氣密檢測孔7.1位于第二轉子11的下面。[0052]出于設計或客戶需要,可以將第一氣密檢測孔4.1與第二氣密檢測孔7.1相互連通,減少壓力傳感器的數(shù)量,從而降低成本。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密檢測孔4.1與第二氣密檢測孔7.1相互連通。[0053]所述第二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二底板21兩側的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和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第四支撐座25設置在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與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之間,第五支撐座26設置在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與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之間,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上設置有第五壓板22.1,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上設置有第七壓板23.1,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上設置有第六壓板24.1,第四支撐座25上設置有第四氣密檢測孔25.1,第五支撐座26上設置有第五氣密檢測孔26.1,第四氣密檢測孔25.1和第五氣密檢測孔26.1分別與壓力傳感器相通。[0054]在實際操作時,氣密檢測孔,包括第一氣密檢測孔4.1與第二氣密檢測孔7.1的作用在于:當這次的轉子加工完成后,如果由于各種原因而未將轉子取出,再次按下加工鍵后,設備會發(fā)出告警信息,比如紅色指示燈亮,在鎖死程序的執(zhí)行同時在LCD顯示屏幕上發(fā)出告警信息,直至操作人員將故障排除,重新放入下一件轉子才能繼續(xù)加工。[0055]至于第二裝夾單元中的未述部分,與第一裝夾單元基本相同,這里就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1.一種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用于加工轉子的機床上設置有用于裝夾轉子的的第一裝夾單元。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一底板(20)兩側的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和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第一支撐座(2)設置在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之間,第二支撐座(5)設置在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之間, 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上設置有第一壓板(1.1), 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上設置有第二壓板(6.1), 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上設置有第三壓板(3.1), 第一支撐座(2)上設置有第一氣密檢測孔(4.1), 第二支撐座(5)上設置有第二氣密檢測孔(7.1), 第一氣密檢測孔(4.1)和第二氣密檢測孔(7.1)分別與壓力傳感器相通。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所述轉子包括第一轉子(10)和第二轉子(11), 第一轉子(10)放置在第一支撐座(2)上,第一氣密檢測孔(4.1)位于第一轉子(10)的下面, 第二轉子(11)放置在第二支撐座(5 )上,第二氣密檢測孔(7.1)位于第二轉子(11)的下面, 第一壓板(1.1)的一端與第一轉角式油壓缸(I)的活塞桿相接,第一壓板(1.1)的另一端位于第一轉子(10)的一側的上方, 第三壓板(3.1)的中部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3)的活塞桿相接, 第三壓板(3.1)的一端位于第一轉子(10)的另一側的上方, 第三壓板(3.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轉子(11)的一側的上方, 第二壓板(6.1)的一端與第二轉角式油壓缸(6)的活塞桿相接,第一壓板(1.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轉子(11)的另一側的上方。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撐座(2)上設置有第一定位板(4),二個以上的第一氣密檢測孔(4.1)設置在第一定位板(4)上, 第二支撐座(5)上設置有第二定位板(7),二個以上的第二氣密檢測孔(7.1)設置在第二定位板(7)上,` 第一轉子(10)放置在第一定位板(4)上,第一氣密檢測孔(4.1)位于第一轉子(10)的下面, 第二轉子(11)放置在第二定位板(7)上,第二氣密檢測孔(7.1)位于第二轉子(11)的下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氣密檢測孔(4.1)與第二氣密檢測孔(7.1)相互連通。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加工轉子的夾具,其特征是所述還設置有第二裝夾單元,該第一裝夾單元與第二裝夾單元呈夾角設置;第二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二底板(21)兩側的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和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第四支撐座(25)設置在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與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之間,第五支撐座(26)設置在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與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之間, 第三轉角式油壓缸(22)上設置有第五壓板(22.1), 第四轉角式油壓缸(23)上設置有第七壓板(23.1), 第三杠桿式油壓缸(24)上設置有第六壓板(24.1), 第四支撐座(25)上設置有第四氣密檢測孔(25.1), 第五支撐座(26)上設置有第五氣密檢測孔(26.1), 第四氣密檢測孔(2 5.1)和第五氣密檢測孔(26.1)分別與壓力傳感器相通。
專利摘要一種加工轉子的夾具,用于加工轉子的機床上設置有用于裝夾轉子的第一裝夾單元。所述第一裝夾單元包括分設在第一底板兩側的第一轉角式油壓缸和第二轉角式油壓缸,以及位于中間的第一杠桿式油壓缸,第一支撐座設置在第一轉角式油壓缸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之間,第二支撐座設置在第二轉角式油壓缸與第一杠桿式油壓缸之間,第一轉角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一壓板,第二轉角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二壓板,第一杠桿式油壓缸上設置有第三壓板,第一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一氣密檢測孔,第二支撐座上設置有第二氣密檢測孔。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加工精度高、生產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的特點。
文檔編號B23Q3/00GK203045351SQ201320003170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4日
發(fā)明者謝鵬, 姜淦清, 梁兆興, 伍全時 申請人:恒基創(chuàng)富(佛山)金屬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