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12的前序部分的用于加工工件的一種設備和一種方法,所述工件優選至少部段地由木頭、木質材料、塑料等構成。
背景技術:
家具工業中的加工方法通常要求在工件上的多個加工步驟,所述加工步驟分別通過加工刀具執行。在此,存在設備設計方案,在所述設備設計方案中,所述加工刀具設置在空間上彼此分開的加工站中。各個加工站之間的工件搬運在此能夠通過機器人進行。借助于機器人的搬運在此能夠實現節約空間的以及成本適宜的機床設計方案。
因此,EP 2 095 922 B1示出一種具有機床的設施,所述機床具有用于工件格式化的組件和用于用膠粘合棱邊的組件,所述設施具有空間上分開的、用于齊平地銑切的加工站和用于將工件輸送給不同的加工站的機器人,其中機器人設計為,用于在加工站中的至少一次加工期間提供進給部件。
DE 20 2004 011 250 U1示出用于制造成型件的設備,所述設備具有用于熱成型的裝置、定心裝置和銑切臺,其中全部這些裝置能夠通過銑切機器人和機器人手爪運轉。
然而,現有技術中的設備和方法具有容量相對小和通過量小的缺點,這造成高的制造時間和高的單件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在開始提到類型的設備和方法,所述設備和方法能夠實現高的容量和高的通過量。
本發明基于下述思想,現有技術中的設備和方法的小的容量和小的通過量尤其建立在如下基礎上:各個加工站或各個加工刀具具有小的生產率。這又由于下述原因造成:因為現有技術中的機器人不設計為并且不適合于同時保持或移動多個工件,所以要通過機器人執行的搬運任務僅能夠順序地執行。結果是,機器人因此在工藝鏈中是關鍵變量或薄弱環節進而限制系統通過量。如果工件例如在第一加工站上的加工結束并且所述工件應通過機器人傳遞到第二加工站上,那么在現有技術的設備和方法中,在第一加工站能夠通過機器人用新的工件裝配之前,首先需要進行所述傳遞。在所述遞送時間期間,第一加工站停機,這造成小的生產率。
根據本發明的設備適合于加工工件,所述工件優選至少部段地由木頭、木質材料、塑料等構成,并且包括:第一加工站,所述第一加工站具有用于加工工件的加工刀具;與第一加工站空間上分開的第二加工站,所述第二加工站具有用于加工工件的加工刀具;和用于將工件輸送至第一和第二加工站的機器人組件。機器人組件在此設計為并且優選構建為用于同時保持和/或移動和/或操作兩個工件。工件在此優選是空間上彼此分開的,這表示,所述工件彼此不接觸。
所述根據本發明的設計方案能夠實現各個加工站的生產率提高。這使停機時間最小化,并且使整個設備的容量以及通過量最大化,這又造成低的單件成本。所述優點尤其通過下述方式實現:機器人組件設計為并且優選也構建為用于保持和/或移動和/或操作至少兩個工件。通過根據本發明的設計方案,與現有技術中的設備和方法相比,能夠減小用于加工過程的機器人組件的總調整行程。因此,例如能夠借助機器人組件向第一加工站輸送新的工件,借助相同的組件,能夠由所述站接收已經完成加工的工件,并且隨后將新的工件安放在所述加工站上。在將所述新的工件在所述站中加工期間,機器人組件將在所述站中已經加工的工件輸送給下一加工站。從所述示例中明確的是,各個加工站的裝載明顯更高。結果是,設備輸出顯著地提高,這造成更低的單件成本。在此,還要注意的是,小的效率進步或容量進步在家具批量生產中已經引起顯著的競爭優勢和成本節約。
在此,機器人組件能夠具有帶有工件接收裝置的機器人,所述工件接收裝置用于保持和/或移動和/或操作兩個或更多個工件。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造成相對小的系統復雜性連同低成本。工件接收裝置在此優選設計為和/或機器人組件優選構建為,用于彼此獨立地接收和安放至少兩個工件。這能夠實現尤其高的操作變化性,這提供設備的尤其高的容量和尤其高的通過量的可能性。
此外,機器人組件也能夠具有兩個或更多個機器人,所述機器人分別具有工件接收部。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在此能夠實現至少兩個工件的操作的彼此脫耦。這造成非常高的操作變化性并且能夠實現非常高的設備輸出。因此,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引起尤其小的制造時間和單件成本。在此,機器人組件優選設計為,用于借助機器人的工件接收部彼此獨立地接收和安放至少兩個工件。這引起尤其高的操作變化性,這造成尤其高的通過量。
優選地,設備具有空間上分開的、具有加工刀具的第三和優選還有第四加工站,借助機器人組件能夠分別將工件輸送給所述加工刀具。通過所述設計方案,在設備上提供更高的加工多樣性,因為這樣能夠在所述加工站中提供附加的加工步驟。這也能夠實現在設備上提供全部制造工藝。例如,因此在設備上能夠提供完整的棱邊覆層,包括覆層材料的接合、接合的覆層材料的再加工,例如齊平銑切,和棱邊的處理,例如拋光和/或貼標簽。
根據一個優選的設計方案,加工站具有用于用覆層材料對工件覆層的覆層裝置。根據本發明的機器設計尤其適合于工件覆層,因為在此需要具有不同的加工刀具的多個加工步驟,所述加工刀具在其加工時間上明顯不同。通過根據本發明的設備,雖然所述加工站的加工時間明顯不同,但是仍使各個加工站的停機時間最小化。優選地,覆層組件在此具有能量源,所述能量源選自:激光源、LED源、熱空氣源、超聲波源、UV源、紅外線源、微波源和等離子源。所述能量源能夠實現激活用于所謂的零接縫技術的功能層。因此,借助這種覆層組件,能夠在設備上提供滿足最高要求的覆層。所述加工站中的兩個、三個或四個加工站也能夠具有這種用于對工件覆層的覆層裝置。在此,尤其優選地,所述加工站具有不同的能量源,以便在設備上提供不同的覆層技術。在這種設計方案中,尤其有利地,在加工站中設置不同的覆層技術,所述加工站是空間上彼此分開的。因此,裝置部件的干擾能夠最小化或被抑制。因此,借助不同的棱邊接合技術也能夠實現簡單的構造,因為通過技術的空間上的分開不用考慮到加工機床中的共同的復雜的構造上的集成。此外,覆層裝置的全部的主要部件能夠緊湊地集成在這種加工站中。在僅一個設備上提供不同的覆層技術也能夠實現高的加工多樣性。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機器人組件在此設計為并且優選也構建為,用于引起用于在至少一個加工站中加工工件的相對運動。這引起尤其成本適宜的設備,因為這樣機器人組件也能夠用作為至少一個加工站中的進給裝置,進而不需要任何附加的進給裝置。尤其在加工時間相對于其他加工站非常短的加工步驟中,所述優選的實施方式能夠實現成本節約和設備生產率之間的良好的折衷。借助所述設計方案,機器人組件的生產率也能夠最大化。機器人組件也能夠構建為,用于引起所述加工站中的兩個、三個或四個加工站的這種相對運動。
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加工站中的一個加工站也能夠具有進給裝置,所述進給裝置用于引起用于工件加工的站的加工刀具和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能夠實現在加工站中的工件加工與機器人組件的脫耦。這尤其在下述加工步驟中出現,所述加工步驟相對于其他加工站的步驟是時間長的,以便這樣使整個設備的容量最大化。進給裝置在此能夠具有門架,所述門架具有在其上可調整的加工刀具,所述加工刀具能夠相對于優選位置固定的工件調整。同樣能夠考慮的是,刀具基本上固定地設置,并且進給裝置以例如工件固定裝置、例如進給臺或吸力橫桿的形式設置,工件固定在所述進給裝置上,并且借助其,能夠引起固定的加工刀具和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以進行工件加工。也能夠考慮的是,所述加工站中的兩個、三個或四個加工站具有這種進給裝置。同樣能夠考慮的是,通過這種進給裝置和機器人的運動引起用于工件加工的相對運動。
在此,所述加工站中的一個加工站能夠具有用于棱邊再加工、尤其用于超出鄰接的工件面的棱邊超出部分的齊平銑切的再加工裝置,和/或用于工件標識的貼標簽裝置,和/或用于棱邊磨削的磨削裝置,和/或用于棱邊的高光澤拋光的拋光裝置,和/或用于工件標識的激光標記裝置,和/或用于工件清潔的清潔裝置。在此也能夠考慮用于預處理工件的裝置。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引起窄面覆層到設備中的高的或完整的集成,進而提供具有尤其高的容量和尤其高的通過量的窄面覆層設備。此外,整個覆層工藝能夠通過機器人組件以之前描述的方式優化。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加工站的至少一個、優選兩個并且尤其優選全部加工刀具固定地設置。這表示,刀具的位置或刀具的旋轉軸線是位置固定的。這引起尤其有益的機床設計方案,因為設備具有小的復雜性。加工刀具的固定的設置在此也造成更低的維護成本,因為不設有用于多個刀具的易受干擾的引導裝置和驅動器。在此,加工刀具也能夠設置為,使得能夠通過相對于圍繞機器人組件的圓的基本上切向的運動加工工件。所述加工在此優選是下述加工,加工站專門設計為用于所述加工。這引起通過機器人組件至加工站的尤其簡單的工件輸送,這縮短輸送時間進而使制造時間最小化。結果是設備的高的容量和高的通過量。
優選地,所述加工站中的一個加工站設計為用于裁剪和/或格式化工件。尤其優選地,所述站在此設計為,使得在此能夠從毛坯板中裁出工件。因此,通過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也將工件裁剪集成到生產率優化的設備中。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也引起高的加工多樣性,因為這樣能夠以簡單的方式在設備上實現“批量-1”加工。
優選地,加工站在圍繞機器人組件的圓上設置并且尤其優選地彼此圓對稱地設置。在圓上的設置方式或圓對稱的設置方式在此表示,加工站的中心彼此圓對稱地設置在圓上或加工站的中心上。在此,也能夠考慮其他的設置方式,例如矩形的或多邊形的設置方式。然而,圓對稱的設計方案使各個加工站之間的調整行程最小化進而使工件從一個加工站至下一加工站的傳送時間最小化。因此,該設計方案引起尤其緊湊的且省時的設備。小的調整行程也造成短的制造時間和低的單件成本。替代地,也能夠考慮加工站在一條或多條線上的設置方式,其中機器人組件能夠平移地沿著所述一條或多條線移動。
一個、多個并且優選所有加工站在此能夠具有接口,經由所述接口能夠更換站的相應的加工刀具或者能夠可耦聯地與相應的加工刀具連接。
在另一目標設置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加工工件的方法,所述工件優選至少部段地由木頭、木質材料、塑料等構成。
在此優選利用在上文中描述的設備實現所述方法。在此,要注意的是,所述方法也能夠與一個或多個下述從屬設備權利要求的特征在脫離獨立設備權利要求的特征的情況下進行組合。所述方法以如下順序包括:借助機器人組件接收第一工件;借助機器人組件接收第二工件,其中優選由第一加工站接收第二工件;以及將第一工件傳遞到第一加工站上,所述第一加工站具有加工刀具。對于所述方法的優點,參照相應的在上文中描述的設備的優點。
此外,方法能夠包括:在第一加工站中加工第一工件;以及借助機器人組件,優選至少部分地時間并行地將第二工件輸送至第二加工站,所述第二加工站具有加工刀具。有利地,在此在將第二工件輸送至第二加工站期間,在第一加工站中,已經能夠加工下一工件。與此相應地,使第一加工站的生產率最大化,這引起高的設備輸出。
所述方法也能夠包括:通過借助第一加工站的進給裝置引起第一加工站的加工刀具和第一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的方式,在第一加工站中加工第一工件。如已經在上文中描述的那樣,這能夠實現在第一加工站中的機器人組件與工件加工的脫耦。這也能夠實現設備的更高的通過量進而實現低的單件成本。
所述方法也能夠包括:通過借助機器人組件引起第二加工站的加工刀具和第二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的方式,在具有加工刀具的第二加工站中加工第二工件。在此,參照在上文中描述的設備的相應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示出在裝配第一加工站時的根據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制造間的等距圖。
圖2示出在第二加工站中加工工件時的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制造間的等距圖。
圖3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制造間集合的示意圖,其中多個根據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制造間并排設置。
圖4示出本發明的第三優選的實施方式的設備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不同的實施方式的單獨的和多個特征能夠彼此組合,以便構成新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也能夠分別彼此組合,以便構成其他的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描述的實施方式優選適合于加工工件,所述工件至少部段地由木頭、木質材料、塑料等構成,例如在家具和零部件產業的領域中使用。在此,例如能夠涉及實心木板或壓緊板、輕質板、夾層板等。在此,然而要注意的是,實施方式不限于這種材料和工件的加工。
在圖1和2中示出的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制造間1基本上包括五個空間上彼此分開設置的裝置:工件進口2、覆層裝置3、再加工裝置4、工件出口5以及機器人6。當然,制造間1也還能夠具有其他裝置。同樣不需要的是,制造間1包括全部在上文中列舉的裝置。
工件入口2優選具有傳送裝置7、工件存放架8和工件移動裝置9。在此然而要注意的是,尤其工件存放架8和工件移動裝置9對于該實施方式是選用的特征。在所述優選的設計方案中,傳送裝置7以傳送輥的形式構成,借助所述傳送輥能夠將工件或優選具有多個工件10的托盤傳送到制造間1中。工件存放架8優選沿傳送裝置7的傳送方向在傳送裝置7的下游設置。在此,當然也能夠考慮替代的或附加的傳送裝置,例如傳送帶、起重機或其他裝置。工件存放架8設置在傳送裝置7和覆層裝置3之間并且設計為用于接收工件15a。在此,存放架8構成為存放臺。在所述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工件移動裝置9包括具有工件接收部12的托架11。工件接收部12優選以真空吸緊件的形式構成。當然,在此也能夠考慮替代的或附加的接收機構。工件移動裝置9構成為,使得借助所述工件移動裝置,工件能夠由傳送裝置7輸送給工件存放架8。優選地,裝置9為此具有至少兩個彼此垂直設置的平移的引導裝置和用于沿著所述引導裝置移動工件接收部12的驅動器。
在所述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覆層裝置3構成為固定式機器。這表示,刀具和工件之間的用于加工工件的相對運動尤其通過刀具的運動引起,并且工件優選是位置固定的。覆層裝置3優選具有加工臺13,在所述加工臺上能夠借助于真空吸緊件14固定工件15a。真空吸緊件在此優選設為,使得借助所述真空吸緊件,能夠可靠地固定不同尺寸的工件。所述真空吸緊件也能夠設為,使得能夠將多個工件同時固定在臺13上。當然,代替真空吸緊件14也能夠考慮附加的或替代的用于固定一個或多個工件的裝置。此外,覆層裝置3包括可沿著臺13移動的門架25和/或可這樣移動的托架、可沿著門架和/或托架橫向于工作臺13移動的滑塊16以及設置在滑塊16上的沒有示出的覆層組件。覆層組件在此優選以圍繞C軸線可旋轉的方式安放在滑塊16上。此外,覆層組件優選能夠經由滑塊16在相對于臺13的高度上移動。覆層裝置3優選還包括覆層材料進口17,借助于所述覆層材料進口,能夠給設置在門架25和/或托架上的覆層組件輸送不同的覆層材料。覆層裝置3設計為,使得所述覆層裝置能夠從覆層進口17提取具有覆層組件的覆層材料。此外,裝置3設計為,使得所述裝置能夠用覆層組件和從覆層進口17提取的覆層材料對工件15a的一個或多個面覆層,所述工件固定在加工臺13上。在此,該實施方式的裝置3設計為,使得覆層通過使覆層組件沿著工件15a的要覆層的窄面移動來進行。此外,也能夠設想的是,覆層裝置3包括多個門架和/或托架,所述門架和/或托架優選分別與之前描述的門架25類似地或相同地構成。這能夠實現對多個工件同時覆層,這提高機器的“產量”。替代地或附加地,也能夠設想的是,在門架25和/或托架上設有分別具有一個或多個覆層組件的滑塊16。這也能夠實現制造間1的較高的通過量。
裝置3不限于在此描述的優選的設計方案。替代地或附加地,覆層裝置3例如也能夠構成為通過技術設備。在此,刀具、在此覆層組件基本上固定地設置并且工件借助于進給裝置相對于刀具移動。這種設計方案例如在DE 199 55 575 B4或EP 2 191 947 B1中描述。優選地,覆層裝置在此具有調整臺(例如X-Y臺),在所述調整臺上可固定工件。所述臺在此設計為,使得所述臺能夠借助于驅動器相對于固定的刀具移動。替代地或附加地,也能夠考慮的是,在下文中描述的機器人6能夠引起裝置3的覆層組件和工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和/或保持工件,而覆層組件相對于由機器人保持的工件移動。
覆層材料能夠由不同的材料構成,例如塑料、膠合板、紙、紙板、金屬等和它們的多種組合。在此,覆層材料能夠以卷筒形、但是也能夠以單獨部段的形式設置。此外,覆層材料能夠具有功能層,所述功能層通過能量輸入發揮附著特性,使得覆層材料能夠經由功能層接合到工件上。在此,功能層能夠具有用于提高熱導率的介質,例如聚烯烴和/或金屬顆粒。此外,功能層能夠具有用于激光或其他輻射形式的吸收劑。替代地或附加地,功能層也能夠單獨地引入覆層材料和工件之間,或者已經設置在工件的要覆層的表面上。
覆層裝置3的覆層組件優選包括壓緊裝置,例如壓緊輪和/或壓緊靴,借助所述壓緊裝置,能夠將覆層材料壓緊到工件的要覆層的表面上。此外,覆層組件包括能量源,所述能量源優選選自:激光源、紅外源、超聲波源、磁源、微波源、等離子源、熱氣源等。也能夠考慮這些源的組合。在此,能量源能夠設置在覆層組件中或者然而也能夠設置在覆層組件之外。能量源設計為,為用于將覆層材料接合到工件上的功能層輸送能量,所述能量引起層的附著特性。替代地或附加地,也能夠考慮用于熔化熱熔膠的能量源,借助于所述熱熔膠,覆層材料能夠接合到工件上。覆層組件能夠可更換地設置在覆層裝置3中,以便這樣能夠以簡單的方式通過更換在裝置3上的覆層組件提供不同的覆層工藝。也能夠考慮的是,裝置3具有多個用于接收不同的覆層組件的接口。因此,在設備上能夠提供多種覆層工藝。
該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再加工裝置4具有用于齊平銑切的裝置23和加工臺24,裝置23優選居中地設置在所述加工臺上。用于齊平銑切的裝置23優選包括具有旋轉軸線的未示出的銑切刀具,所述旋轉軸線優選與臺24的支承面正交地設置。裝置23此外設計為,用于將接合到工件上的覆層材料的超出部分與鄰接的工件面齊平地銑切。當然,在此也能夠考慮其他刀具。
此外,在此附加地或替代地也能夠考慮再加工裝置4中的其他裝置。例如,再加工裝置能夠具有用于為工件貼標簽的設備、用于磨削工件的具有磨削刀具的設備或用于對工件覆層的設備。這種用于覆層的設備在此能夠根據在上文中描述的覆層裝置3構成。也能夠考慮其組合。
在該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工件出口5通過傳送輥構成,借助所述傳送輥,能夠將一個工件和/或具有多個工件10的托盤從制造間1中傳送出。當然,在此也能夠考慮工件出口5的其他的設計方案,例如結合進口2描述所述工件出口。
在該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制造間1中,裝置2、3、4和5優選圍繞機器人6設置。在此,工件進口2和工件出口5在制造間1的相同側上并且此外優選基本上彼此平行地設置。覆層裝置3位于制造間1的與工件進口2相對置的一側上。再加工裝置4位于制造間1的第三側上,所述第三側與工件進口2相比更靠近工件出口5地設置。全部裝置2、3、4和5在此設置為,使得分別借助機器人6能夠將工件輸送給所述裝置和/或從所述裝置提取工件。
在該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制造間1中基本上在中央設置的機器人6優選是常見的6軸工業機器人,所述6軸工業機器人具有設置在機器人頭部上的工件接收橫桿18,所述工件接收橫桿優選在俯視圖中矩形地構成。在此,橫桿18在其下側上、即在背離機器人臂的一側上例如具有真空吸力夾具以接收工件。在此,設有總計12個這種吸力夾具,所述吸力夾具以規則的網格設置在橫桿18上。機器人在此設計和/或構建為,使得所述機器人連同真空吸力夾具能夠同時接收和移動兩個工件。這在該優選的實施方式中通過下述方式實現:吸力夾具能夠成組地被控制或激活。因此,橫桿18優選具有兩個吸力夾具組18a和18b,所述吸力夾具組分別設計為用于接收工件并且具有六個相鄰的吸力夾具。
當然,在此也能夠考慮更多的或更少的吸力夾具或吸力夾具組。同樣,能夠設想其他用于接收或保持工件的裝置。因此,也能夠設有用于接收或保持工件的夾緊件。同樣能夠考慮的是,工件接收橫桿18在兩個相對側上具有用于接收和固定兩個工件的防護措施,并且橫桿優選以能夠圍繞橫桿的對稱軸線樞轉180°的方式構成。吸力橫桿在此也能夠設置為可更換的。同樣地,機器人6能夠設計為具有用于打孔、用暗銷接合、鍍層、銑切、掃描條形碼的裝置和/或其他裝置。所述裝置和機器人在此優選設計為,使得所述裝置能夠更換到機器人中。機器人6也能夠設計為,使得所述機器人能夠同時接收多個這種裝置。機器人6也能夠具有下述裝置,所述裝置構建和/或設計為用于工件的印刷或能夠用于清潔生產車間1的部件。此外,制造間1能夠具有用于繼續加工剩余部分或工件下腳料的附加的站。此外,機器人6能夠具有傳感器或其他裝置,借助所述裝置,工件軌道是可調節的。機器人6也能夠具有傳感器,所述傳感器能夠用于預防機器人與制造間1的物體和/或人的碰撞。
此外,制造間1具有沒有示出的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構建為,用于執行下述方法的至少一個或多個步驟。不同裝置的制造間的優選全部驅動器、尤其然而機器人6在此與控制裝置連接。經由工件進口2的傳送裝置7,為制造間1輸送具有多個工件10的托盤。工件移動裝置9借助其吸力橫桿12接收托盤的所述多個工件10中的工件,將其輸送給工件存放架8并且將所述工件安放在工件存放架8上,其中所述吸力橫桿安置在門架11上。在此期間,在覆層裝置3中對另一個工件15a覆層。機器人6借助工件接收橫桿18的第一吸力夾具組18a從工件存放架8接收工件,并且將所述工件輸送給覆層裝置3。在將工件從吸力橫桿18的第一組18a安放在裝置3上之前,機器人6借助吸力橫桿18的第二組18b接收在裝置3上之前完成覆層的工件,見圖1。在接收期間,借助第一吸力橫桿18a仍保持工件。隨后,機器人將由工件存放架8接收的工件安放在覆層裝置3上。然后,將安放在覆層裝置上的工件用覆層裝置3的覆層組件覆層,而機器人6將借助吸力橫桿18的第二組18b接收的第二工件輸送給再加工組件4,所述第二工件之前已經在裝置3中被覆層。在再加工組件4中,將工件通過機器人6沿著組件4的固定設置的銑切刀具引導,以便將在裝置3中用膠粘合的覆層材料超出鄰接的工件面的棱超出部分銑平。在此,機器人6以下述軌道移動工件,使得將工件的全部之前被覆層的面銑平。在圖2中示出的示例中,在將第一窄面銑平之后,將工件隨后通過機器人6和橫桿18轉動90°,以便沿著用于銑平的再加工組件引導工件的相鄰的窄面。同樣對其他窄面執行所述步驟。在將工件的全部被覆層的面在再加工組件4中再加工之后,機器人6將再加工的工件輸送至工件出口5并且將所述工件堆疊在制成件托盤11上。在間隔時間中,工件移動裝置9已經將多個工件10中的另一工件安放在工件存放架8上。在下一步驟中在機器人6之前借助吸力橫桿18的第一組吸力夾具18a接收所述工件并且重復在上文中描述的方法過程。控制裝置此外優選構建為,用于省時地執行所述過程并且使各個裝置的停機時間最小化。
圖3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在所述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在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多個制造間1并排地設置為制造間集合30。所述制造間1在此優選彼此相同地構成。然而,也能夠考慮的是,制造間分別具有不同的設計方案。對于各個制造間的設計方案,參照對第一優選的實施方式的描述。此外,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包括坯件進口20和制成件輸出裝置21,所述坯件進口和制成件輸出裝置并排設置在制造間集合30的端側上。此外,制造間集合30具有制造間裝配件22,經由所述制造間裝配件,能夠將坯件從坯件進口20輸送給各個制造間并且能夠將制成件從各個制造間輸送給制成件輸出裝置21。制造間集合30在此設計為,使得制成件進口20優選以具有多個彼此堆疊的坯件的托盤形式為各個制造間1輸送坯件。制造間裝配件22同樣設計為,用于將具有多個堆疊的坯件的坯件托盤,如通過圖2中的附圖標記11示出的,輸送給制成件輸出裝置21。優選地,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也具有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構建為,用于根據之前在第一實施方式的范圍中描述的方法為每個制造間執行方法。控制裝置此外優選構建為,用于控制坯件進口20、制成件輸出裝置21以及制造間裝配件22。控制裝置還優選構建為,用于省時地執行所述過程并且使各個裝置的停機時間最小化。所述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優點在于生產過程的并行,這能夠實現高的“產量”并且引起省時且有成本效益的生產,這種生產表現為小的單件成本。
圖4示出本發明的第三優選的實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與在上文中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構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對于這些構件和裝置的設計方案可行性參照第一和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的實施方案。下面的描述因此基本上集中在第三實施方式與之前描述的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
第三優選的實施方式的設備40基本上具有八個不同的彼此空間上分開的裝置:裁剪裝置41、覆層裝置3、再加工裝置4、貼標簽裝置42、磨削裝置43、工件出口5、工件堆垛裝置44和機器人6。關于覆層裝置3、再加工裝置4、工件出口5和機器人6的設計方案,參照第一和第二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實施方案。
裁剪裝置41具有傳送裝置45,所述傳送裝置由傳送輥構成。在此,然而也能夠考慮傳送帶或其他用于平移傳送工件的裝置。此外,剪裁裝置41包括可沿著傳送裝置45移動的門架46,所述門架具有可沿著門架調整的滑塊47,所述滑塊具有裁剪組件48。裁剪組件48優選還能夠沿設施的高度方向調整,使得所述裁剪組件能夠沿全部三個空間方向平移移動。沿傳送方向,連接于傳送裝置45設有工件存放架8,所述工件存放架位于機器人6的取用區域中。裁剪裝置41在此設計為,使得工件能夠借助所述裁剪裝置從工件板裁剪成期望的尺寸。裁剪的工件在此能夠通過傳送裝置45傳送到工件存放架8上。替代地或附加地,代替裁剪裝置,也能夠設有用于格式化和/或打孔和/或其他加工的裝置。
工件存放架8、覆層裝置3、再加工裝置4、貼標簽裝置42、工件出口5、工件堆垛裝置44和磨削裝置43優選基本上彼此圓對稱地圍繞機器人6設置。
第三優選的實施方式還具有控制裝置,第三優選的實施方式的優選全部驅動器和裝置與所述控制裝置連接。優選地,控制裝置設計和構建為,用于執行下述方法的至少一些步驟。經由傳送裝置45,為裁剪裝置41輸送工件板作為坯料。所述工件板借助于裁剪組件48在裁剪裝置41中分成各個工件。各個工件優選依次輸送給工件存放架8。在此,機器人6的第一工件接收部接收工件,并且將所述工件傳送給覆層裝置3。在將工件安放在覆層裝置3上之前,借助機器人的第二工件接收部從覆層裝置3接收已經完成覆層的工件。隨后,將由工件存放架8接收的工件安放在覆層裝置3上。由機器人從覆層裝置3接收的工件隨后通過機器人引向再加工裝置4,并且引導穿過所述再加工裝置,這優選類似于第一實施方式地進行。隨后,將再加工的工件優選在貼標簽裝置42中標記和/或在磨削裝置43中磨削,以便隨后輸送給工件出口5或工件堆垛裝置44。